查看原文
其他

规矩谈︱“小窟窿”能吹进斗大的风

吴戈等 秘书工作 2023-05-14




全文字数:3340 字

预计阅读时间:8 分钟




案例回放

“没听说他犯了什么错,怎么就被领导‘退’回来了?”

这几天,王秘书突然被调离了秘书岗位。机关大院里,大家议论纷纷。王秘书在这个大机关的“一把手”身边工作已经一年多了,文字水平高,待人接物也有一套,是深受大家认可的一位秘书。他被调离岗位,谁也没想到,都觉得很意外。

只有王秘书自己知道,这事还和机关大院门岗警卫班的张班长有关。

张班长是当地武警总队某中队的班长,负责机关大院门岗的警卫。

按照有关规定,机关门岗的武警卫兵遇到机关领导的车辆或者个人,须行举手礼。王秘书经常陪同领导进出机关大门,时间一长,张班长就认识了王秘书。再后来,王秘书单独进出机关大门时,张班长也安排了卫兵敬礼,甚至遇到王秘书的妻子时也敬礼。卫兵们一口一个“王哥好”“嫂子好”,让王秘书觉得特别有面子。

张班长到年底即将服役期满,准备转业地方工作。联系工作单位可犯了难,于是就试探着打电话询问王秘书怎么办。王秘书想了想,给张班长出了一个主意。

第二天,王秘书把领导到机关理发室理发的时间悄悄地告诉了张班长。当领导理发时,张班长正好在理发室“巧遇”了领导。和领导寒暄了几句后,张班长把自己面临转业的事情告诉了领导,恳请领导给予适当的帮助。


当时,领导觉得蹊跷,但没说什么。事后一了解,才知道这个“巧遇”是王秘书的安排。得知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领导非常生气,不久就将王秘书调离了秘书岗位。

办公室主任老周找他谈话,王秘书委屈得脸通红。“这么点小事,我又没有收人家东西,连一顿饭都没吃,至于吗?”王秘书怎么也想不通。

“小事?你还想犯多大的错?针尖大的窟窿吹进斗大的风,就冲这话,你就该好好检讨。”老周摇摇头,留下了还在懊丧的王秘书。

(作者:蓝田玉;插画:祝呈平)





读者感言



孙建民西安市委办公厅二级调研员

这是一起领导身边人公权私用的典型案例。或许有人会错误地认为,这件事没有涉及财物,只是“人情往来”的“无关紧要的小事”,这样的处理结果是不是“小题大做”了?实则不然,所有“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由许多“小事”组成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针尖大的窟窿吹进斗大的风”。况且,认为这是“小事”,本身也是错误的。其错在三:

一是错误地理解了“人情”。尽管中国已经告别传统的农耕文明,但传统的人情模式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因此我们常常说这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是一个中性词,讲人情原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人情逾越了规则,就是对制度的破坏,就不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了。这二者的界限在于,拿来“做人情”的东西,属于“公”还是“私”。王秘书拿利用岗位之便得到的信息做了人情,显然就属于破坏规则、违反制度的行为。

二是没有认识到公权私用的严重后果。“通风报信”“跑风漏气”,是典型的公权私用的严重违规行为。案例里作为领导秘书的王某,今天能在电话中向让自己“有面子”的张班长透露领导理发时间的“情报”,明天就很有可能“胃口越来越大”,做出匪夷所思的“大事”。想一想,连“敬礼”这样的精神贿赂都能够让王秘书欣然接受,可想而知王秘书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何等低下呀!教训深刻,殷鉴不远!河北省委原书记程维高的秘书李真,就是最典型的反面教材。李真当初也是像王秘书这样虚荣心作祟,由违规打招呼办事开始,逐步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

三是错误地理解了秘书工作的性质。办公厅(室)工作无小事。同样是“口风不紧”,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影响有着本质的不同。王秘书作为主要领导的身边人,其岗位可谓“千万人里挑一”,有无数双眼睛在关注着他的一言一行,也许王秘书自己不知道,但事实就是这样。甚至会有企图“围猎”者,将王秘书视为“围猎对象”,正挖空心思地靠拢、亲近,巴不得王秘书“露出破绽”,准备“一击得中”,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谨言慎行是秘书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连这点都做不到,何谈绝对忠诚、廉洁自律。

综上所述,我们要以王秘书违规通风报信被调离工作岗位为反面案例,深刻汲取其中的教训,引为镜鉴、警钟长鸣。只有划清工作中的“雷区”和“警戒线”,真正做到不越雷池一步,杜绝打招呼办事、利用公权徇私,做到“守口如瓶”“滴水不漏”,才能胜任党委办公厅(室)工作。


专家视角



张建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王秘书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主要是精神虚荣的需要,设计了一个“巧遇”的情节,这种行为在社会上和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但王秘书将其用到了机关里,且用到了自己的领导身上,想想十分可怕。一个敢于给自己领导“设局”“挖坑”的人,就会因为私利给其他人“设局”“挖坑”。即便这次的事没人知道,这样的“聪明”“机灵”一定还会不断上演,迟早都会败露。

在一些人的眼中,那些能蒙会骗、会占便宜的人,善于使用手腕为自己获利的人,损人利己的人,或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都是“高手”“能人”“聪明人”,案例里的王秘书、张班长,都可以归为此类。这样的“聪明人”“机灵人”得了好处,实则是对守诚信、讲规矩的“老实人”“厚道人”的打击,这种不良风气必须遏制,因此领导立即将王秘书调离岗位,可算不上是“小题大做”。

机关行为有规矩,但是没有“潜规则”。机关干部、公务员有着特定的品格形象,忠诚、诚信、老实、厚道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机关里要不得这种“聪明”,机关干部的任何行为都要符合公务员的职责要求,都要能够公开公平公正。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写道:“在党内没有要隐瞒的事情,‘事无不可对人言’,除开关心党和群众的利益外,没有个人得失和忧愁。”何为“事无不可对人言”?那就是所有行为都应该可以拿到桌面上来说,如果拿不到桌面上来,除了涉密,那一般就是有问题。在党规党纪面前,任何不讲原则的小聪明,都潜伏着大危害,不仅会损害党的形象和公信力,还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吴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海关总署纪检监察组副组长

纪律规矩无小事。案例中王秘书被调离秘书岗位,一点也不冤,因为他的行为破坏了做秘书的规矩。俗话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针大的眼,斗大的风”。领导把小王调离秘书岗位,是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防止“小毛病”变成“大问题”的正确做法。

小王破坏的规矩不是小事。往小里说,是他破坏了做秘书的行规;往大里说,他破坏的是做党员的党规。党的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讲规矩。2016年1月《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出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内的规矩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第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第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第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是不成文、相对柔性的规矩。

如果说纪律是不可触碰的底线,规矩则是检验对党忠诚的重要标准。讲规矩是内在自觉要求,是对党性的重要考验。回顾党的发展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党的组织之所以具有坚强的战斗力、能够成为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不仅靠着坚定的革命信仰、真理和人格的力量,还靠着严明的纪律和规矩。无数案例表明,纪律、规矩无小事,领导干部犯错误,往往是从破坏一个小规矩、轻微违反纪律开始,进而违法犯罪的。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对纪律、规矩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也就是要始终做到心中有戒。

当今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党内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要重视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坚持用纪律和规矩的尺子衡量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言行,督促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知敬畏、存戒惧,在全党形成遵规守纪的高度自觉,才能不断提高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规矩谈”系列

1. 是谁在越级行事?

2. 到底哪个环节有问题?

3. 你怎么看“小圈子”

4. 不容忽视的软权力

5. 哦,原来这样也是一言堂



来源:《秘书工作》2021年第3期
责任编辑:李梦雪
编辑:李宇清   吴昊
设计制作:胡小
投稿信箱:bjb@msgz.sina.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