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报时评丨中国有能力延续较高增长与较低通胀

范思立 中国经济时报 2022-05-30




图片来源/新华社


■范思立



  全球身处高通胀,同时增长预期下调,但国内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较高增长与物价平稳运行。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1%,两者的涨幅均比2021年12月有所回落。


  食品价格仍然是影响居民消费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但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猪肉价格短期难以上涨,因此国内通胀水平整体可控。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回落进程将会减缓,主要在于世界原油价格上涨有动力,而石油价格对居民消费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石油上涨的短期因素是受地缘政治、原油库存下降的影响,中期受上游资源勘探投入减少的影响,长期因素则是全球能源转型致使整个行业景气度下移。只要是全球石油价格不回落,国内工业生产成本就受到输入型通胀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的回落就会有迟滞。加之国际原油库存下滑或将持续至一季度末,油价高位震荡将进一步延缓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的回落趋势。


  应该看到,虽然全球高通胀短时难以消退,但全球货币政策收缩对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具有釜底抽薪的功效;随着全球供应链的修复,供需缺口将呈现收窄趋势,因而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动能不足,从而全球通胀压力有望不断减弱。同时,在传导机制作用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对国内物价的影响会有时间滞后期。而且目前来看,受需求偏弱的影响,生产价格向消费价格传导受阻,短时内难以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正是因为通胀水平整体可控,可以让国内货币政策有更多操作空间,从而更专注稳增长的政策目标。


  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数据可知,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9842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2万亿元,是单月统计的高点,同比多增3806亿元。


  1月份金融数据的“开门红”表明中国人民银行宽信用取得重要成果,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速已经与GDP名义增速相匹配。房地产行业融资也出现松绑迹象,今年地方政府债发行节奏提前,加上地方政府自去年以来积累的已募未投资金,地方政府稳增长既有意愿也有抓手,因此国内有能力实现经济增长的“开门红”。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美联储将加快货币政策转向进程,全球主要经济体也将政策目标转向对抗高通胀——美联储大概率3月份开始加息,欧洲央行2月份议息会议也意外转向鹰派,英国央行已经加息两次……全球货币政策全面收紧,无疑会对我国的利率、资本流动,乃至汇率等形成一定压力。虽然,我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但中美货币政策走向背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空间。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空间还游刃有余,受宽信用助力,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推升国内通胀的压力将逐步释放。因此,中国完全可以实现较高经济增长与较低通胀。


作者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圆桌丨宽信用已见成效 首季经济“开门红”可望可及

●区域观察丨今年的“紧日子”怎么过

●新春走基层⑧丨春运里的“幕后英雄” 守护温暖旅途

●数据速读丨CPI、PPI同比涨幅均回落 须进一步提振内需

●北京冬奥特别报道⑥丨冬奥会加速能源革命和数字经济发展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