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旅游:河南省十八个地市导游词之三

文化旅游院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2024-09-24


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武则天除罪金简发现始末

 1982年5月登封县唐庄公社一个名叫屈西怀的小伙子,奉上级之命在嵩山太室山主峰峻极峰一带植树造林。收工之后,屈西怀看天色尚早,就约伙伴们一起在山上玩游戏。所谓的游戏也就是把山顶的石头一块一块滚下山坡,以听取石头与山体碰撞后发出的轰鸣声为乐。当屈西怀使劲抠下一块一方左右的巨石时,奇迹出现了——一张明晃晃的“纸片”从石缝中露了出来。屈西怀拿起“纸片”顺势在胳膊上一擦,“纸片”上的尘土纷纷洒落,露出它光彩夺目真实的一面。尽管那金灿灿的东西晃得屈西怀睁不开眼睛,但他没敢把这像“拾荒”一样被他捡起来的东西当做金子,更无法把它和流传千古、声名赫赫的武则天联系在一起,只当捡了片铜块回家。


       第二天一早,心存疑惑的屈西怀揣着“铜片”找到时为乡党支部副书记的表叔求证,表叔虽然认识些字,看出那东西上隐隐约约刻着什么“上、大周”之类的字眼,但也推断不出这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只是推测说:“这有可能是金子,铜会生锈,金子不会生锈。”表叔的话吓了屈西怀一大跳,他慌慌张张拿着东西跑回家去,再不敢轻易拿出来在众人面前露上一面。


       但屈西怀在山里拾到宝贝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引来了两位千里之外的山东人要出高价买走。那两个山东人一张口就给了屈西怀5万元,还写下血书说若今后卖上好价钱,还可与屈西怀共分。山东人的豪爽和信誓旦旦反而吓着了屈西怀。“这人敢写血书,会不会也敢杀人?会不会拿走东西再杀了我,让我人财尽失?”屈西怀心里七上八下,接连做了好几个晚上的噩梦。几经权衡,屈西怀决定把东西上交政府。


     在屈西怀得到1500元的奖金、一面锦旗和奖状之后,东西被登封县人民政府移交到河南博物院。经过专家们一番鉴别论定,这东西就是当年武则天派人投掷于嵩山的除罪金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为数极少的和武则天直接有关的历史文物之一,堪称稀世珍宝,价值极高。



36年前,万元户都是大新闻,5万意味着什么,屈西怀很清楚。但他害怕人才两空,又觉得是文物就没卖,直到后来捐赠政府,获1500元现金奖励。屈西怀用这1500块钱,盖了个新院子。
这个"铜片儿"现在叫"武曌金简",不仅是个文物,还是个国宝级别的文物,现在是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


武曌金简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黄金纯度在96%以上,唐代早期文物,出土于中岳嵩山峻极峰,上面有铭文:
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大意是说:大周国皇帝武曌,来到嵩山,投递一枚金简,请求天上神仙们除去武曌的罪名。公元700年7月7日,使臣胡超磕头。
1、 武则天为什么用金简祭天?
要知道,历代皇帝,从秦汉到清末,都是用玉祭天,为什么武则天为何用金简?
从汉武帝时,黄金就和长寿联系在一起了。方士李少君就曾对汉武帝说过: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
到了唐代,皇帝对这个更信。武则天也曾召道士司马承祯、叶法善、张果及张昌宗兄弟为其炼九转金丹,所以至今出土的唐代金器中,最多的就是饮食和制药器具。
至于武则天为何要除去罪名,无非是因为女人做皇帝,大肆杀害李唐宗室等,上到公侯将相,下到黎民百姓,都在骂她,那自然要除罪了。
2、 投简时间有什么讲究?
铭文记载的时间,为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太岁庚子,是春秋至汉代较为流行的太岁纪年法,六十年一周期,汉以后用干支纪年法,或者年号纪年,比如唐太宗的贞观九年。

通过推算,太岁庚子为公元700年。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是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乞巧节。乞巧节来源,就是汉武帝时,传说这一天武帝与西王母相会。东汉魏晋时,乞巧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融合。总的来说,七月七是人神相会的日子,所以武则天选择这一天祭天。

3、 胡超为什么能替武则天投简?
武则天为求长寿升仙,也喜欢方士。胡超本来是个道士,叫胡慧超,替武则天炼丹药,三年炼成,武则天吃了后,小病痊愈,觉得有神效,就把听他留在宫中。


胡超后来辞归,武则天还再三挽留,甚至为他写了首诗。胡超死后,武则天还赏钱封他为"洞真先生"。另外,唐代皇帝信奉道教,所以武则天选择了胡超代自己投金简。
4、 金简上的奇怪字


金简铭文上,除了曌字外,还有四个异体字:第一个是国,第二个是月,第三个是日,第四个是臣。
口内八方,意思是国家拥有八方土地,所以为国;半框代表月缺,里面的出字代表玉兔,所以这是个月;圆代表太阳,里面的乙字代表金乌,三足鸟,古人认为太阳里又一直神鸟,三条腿;一下面忠,代表中心无二,是臣字。


还有她的名字曌,表示日月当空,普照天下。
这些字能看出来,武则天不仅迷信神话,还相当信,认为自己统治的国家,占八方之地,她本人也照耀天下。

开封概况和历史沿革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梁园都是村。 
 提起开封,各位游客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积了,从4100年前的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都城老丘开始到郑庄公设立仓城取名启封,从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的北宋,到靖康之后的没落,多少刀光剑影,多少呐喊欢呼,终于宁静了。当无数的轰轰烈烈都成为风化的遗址,当无数的盛极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古城四周日渐冷落,只有这些一段段的往事引领着游客无尽的想象。
那么各位游客,就跟随我一起走进开封,去了解他的前世今生,去感受他的沧桑巨变,听我给您漫诉历史。
如今的开封下辖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祥符区和尉氏县、兰考县、杞县、通许县四县。其中兰考县为省直管县。(简称五区四县)总人口为520万人,全市总面积为644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849平方公里。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开封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开封地处河南省东部、位于黄河下游南岸、豫东平原腹地,东与商丘市相连,西与省会郑州市毗邻,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黄河,与新乡市隔河相望。在中国版图上处于华北平原的中心位置。
    开封是一座独具风情的城市,他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被誉为中国的八大古都,先后有八个朝代定都于此,分别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晋,后汉,后梁,后周,北宋和金朝。
    开封一开始并不是叫做开封,而是称为启封,这是战国时期的郑庄公在开封南边修建了一座储存粮食的仓城,取名启封寓意启拓封疆,后来在汉代的时候为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为了开封,历经了、大梁、陈留、祥符,浚仪,汴州,东京、汴京、汴梁的名字转换,最终开封的名字沿用至今。
    历史来到了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开封掀开了他城市史当中最为精彩华美的一章,他历经9帝168年,经济繁荣,富甲天下,人口过百万,风景旖旎,城郭气势恢弘,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把当时的开封城建设成为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奇珍的国际性大都会。

在一千年前,西方人一直认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现在的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据说人口为50多万人,这些孤陋寡闻的西方人不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城市,他叫做开封,人口当时已经达到了150万人,真可谓是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北宋孟元老所写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白天穿一套新衣服到东京城内逛街,晚上回到家却是衣衫褴褛,衣不遮体,这是因为人挨人,人挤人,把衣服都挤破了,达到了空前繁盛的状况。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中国的对外交通已由汉唐以来的丝绸之路转向东南沿海的海路,开封以其泱泱大国的气象,跃居为那个时期世界上最为繁华的著名都城。
北宋也是中国发展史当中科技,文化,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中国相对于政治清明,思想开化的时代,中国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其中火药,活字印刷,指南针的航海应用都是发明完善于北宋时期,中国第一本关于发明创造的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第一本关于建筑方面的著作李诫的《营造法式》都是出自于北宋。北宋时期的文体宋词,不再像唐诗一样只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格律,而是不再要求字数的完全统一,词牌数达到上千个,这也是人们思想突破束缚一种文化上的体现。
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灭北宋后,称为“汴京”。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到中都大兴府,改汴京为“南京开封府”,为金国陪都。1155年,汴京宋故宫发生大火,建筑几乎毁尽。正隆六年1161年初,完颜亮南下侵宋,一度以“南京开封府”为统治中心,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为避蒙古军队,迁都“南京开封府”。天兴二年(1233年),金哀宗在开封被蒙古军围困的情况下,逃出开封,迁都归德府(今商丘市)
元灭金后,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元朝末年,“天下义军共主”小明王韩林儿率领的红巾起义军,曾在开封建立“龙凤”大宋农民政权。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定都何地犹豫不决,洪武元年(1368)三月,徐达带领北伐军攻取山东和河南,此时许多人向朱元璋建议定都汴梁。四月朱元璋来到汴梁考察,并将汴梁改称为开封府,考察结果令朱元璋满意,于是决定定都于此,并把应天也定为都城,实行两京制。但在八月初二时,明朝的北伐军大破大都(今北京)。八月下旬,有鉴于形势有变,在权衡开封的利弊后,朱元璋最终决定定都南京。到了明代,开封是朱元璋第五子周王的封地,因为周王相对比较贤明,所以当时有“天下藩封数汴中”之说,使当时的开封成为了中原第一都会,也是当时仅次于南京和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满清统治中原后,于公元1662年重修了开封城池,并将河南省治、开封府治均设置在开封。由于开封在明末遭遇的严重破坏,与历代相比,清代开封的经济黯然失色,手工业、商业、服务业都呈衰落的态势。但是,开封毕竟是省会,它仍具备商品集散地的重要作用。1954年10月,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开封改为省直辖市。开封至此也走完了他城市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
学者余秋雨在《五城记》开封篇中这样写道:“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省会在郑州,它不是。这是它的幸运。曾经沧海难为水,老态龙钟的旧国都,把忙忙颠颠的现代差事,洒脱地交付给了邻居。
也许正是这样的机缘巧合才成就了今天对于历史,古城风貌,民俗风情完整传承的开封。如今的开封有着数不尽的文物古迹,也有说不完的名人轶事,对一座古城而言,胡同是这座古城的脉络,是古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更是历史变迁的有力见证。胡同是开封的一大特色,开封市区内有不少具有浓郁特色的街巷胡同,素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要想读懂开封,就一定要去胡同里走一走,于静默之中感受它温情的存在,品味渐渐远去的胡同文化。一个个胡同,如同一个个蜿蜒的迷宫。绕来绕去,却不知目的地为何方。这正是它吸引我的一个地方。

在古城下着蒙蒙细雨的一天,约上三五好友,一起骑上脚踏车或穿梭于,或漫步于青石板铺成的小道中,细说着徐府街的由来,闲聊起游梁祠街的历史,谈笑着双龙巷的传奇。偶尔在胡同儿也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一座精致的小楼,一个废弃的遗址,抑或是一座漂亮的牌坊……也可以去猜想胡同的尽头是什么地方……古老的小道两侧毗邻着古老的院落,上百年历史的高大门楼上面虽然长满了荒草,但是她抱鼓石和房檐间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还依稀诉说着他当年的辉煌,院落里面种满了果树,枝头也不甘心的伸出了墙外,一阵阵少男少女爽朗的笑声由院子里面飘荡出来,不禁让我想起了大文豪苏东皮曾经写下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路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千古佳句。
抚摸着胡同斑驳的墙壁,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东京城,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感受到了它们沧桑中的典雅,平凡中的高贵,古旧中的华美,斑驳中的精致。置身如此,也许此刻您不经意的回眸,花便开了,动了京城,您已不知今夕何夕,身在何处了。都说开封城是古老的,就连城中的人也有着古老的生活传统,竟不知是这座城的古老气息浸染了城中人,还是城中人古老的气息影响了这座古城。而我钟情的就是开封这样民风淳朴、独具魅力的个性。看惯了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而我更留恋的还是开封的胡同。
失去了作为国家首都的地位,开封人依然生活得优哉游哉。三五个人或搓几把麻将,或喝着茶哼几句梆子腔,或遛几只鸟,养几条鱼……很多客居他乡的人,往往最怀念的就是开封的夜市。几两锅贴,一碗鸡丝馄沌在鸡汤缭绕的蒸气中,能清楚地看到开封的精髓。北宋定都开封,而北宋恰恰也是一个中华文化从汉唐的宫廷文化转为市民文化的时期。自从宋太祖取消了宵禁,开封大概是全国最先有夜生活的地方。夜市之于开封,早已浸透至骨髓当中。经过了唐代之后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社会阶级已经不再存在士族社会与庶族社会之分,老百姓进入了一个相对政治平等的时期,从而开始追求生活平等与心理平等。
由于北宋王朝的政治清明,思想开化,迎合了这样的一个社会需求,逐步的由宫廷文化进入到了市井文化,北宋王朝创立了现在城市格局的三个典范,其中一项就是打破了市坊分离制度,唐代时期当时执行市坊分离制度,五十户为一小坊,100户为一大坊,而市场则是在坊外单独存在,或一坊,或两坊,木兰辞中的东西南北跑四个市场配齐出征装备就是当时市坊分离的真实写照。

随着打破市坊分离允许商户临街设立店铺,这样就极大的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加快了货物与货币的交换速度,繁荣了商业经济,但是也为城市带来了两大弊端,第一是沿街叫卖,第二是占道经营,大家在《清明上河图》中也能看到9米宽的虹桥就被商贩占去了三分之二,由此出现了一个职业,就叫——城管,当然了,这只是开个玩笑而已,这个举措还是积极推动了和奠定了以后的城市发展和格局的。于此同时,北宋王朝也取消了唐朝以来的宵禁制度,于是才有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也有了“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婉约,更造就了“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盛世王朝。

基于追求更多的商业利益,原先坊市制下长期实行的“夜禁”也自然而然宣布取消,开封城里出现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开封夜市的出现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已经是大势所趋,时代的需要。据《东京梦华录》载,为满足市民夜生活的延长,商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商业利益,原先坊市制下长期实行的“夜禁”也自然而然宣布取消,开封城里出现了“夜市”、“早市”和“鬼市”。各种店铺的夜市直至三更方尽,五更又重新开张;如果热闹去处,更是通晓不绝;而有的茶房每天五更点灯开张,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对于夜市,现在的开封老百姓也情有独钟,坊间也流传这样的顺口溜:上星,地下灯,身边炉灶四周人声。星星都馋了,风儿都是香了,板凳肥的!天上星,头顶灯,开封的小吃真叫中,身旁有炉灶,四周有人声,黄焖鱼的香,花生糕的甜,小笼包的声名天啊天下传!馋了月亮醉了星,香倒桌子和板凳,西司广场廉,鼓楼广场全,学院门的清真小吃那叫一个香,一街鼎沸一街喧,一声声的叫卖民俗气息浓,秘制桶子鸡,风味炒凉粉,江米切糕,杏仁茶真叫一个棒。来到开封品小吃,一转准销魂。

如今的开封夜市已经成为了吸引省内外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产品,在市政府的大力整改下,改变了以前小、散、脏、乱、差的情况,统一制作摊位车,招牌灯箱,统一使用消毒餐具,统一使用座椅板凳,专人负责清理垃圾,流光溢彩的灯光,香气四溢的小吃,周到热情的服务,真正的使游客吃的开心,玩的顺心。怎么样?是不是有一种马上想要来到开封夜市度过一个满嘴流油,大快朵颐的饕餮盛宴呢?别犹豫,那就来吧!
踏足开封可能有的游客还听说过这样一句开封人常说的话,叫做:开封城,城摞城,城下还有几座城的说法。
1981年春,龙亭潘家湖考古发掘拉开了开封城市考古的序幕,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开封城下城考古开始了。之后经过了20余年的考古工作,已基本搞清了开封历史上不同时期古城址的位置、城的基本结构和布局等,正在逐步揭开开封城下城的神秘面纱。可是什么叫城摞城,为什么会形成城摞城的现象呢?那是因为拜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所赐了。历次黄河水患使开封数座古城池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地上,则因黄河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
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开封的城下城有四大特点:城摞城,城套城,路摞路,门摞门。先说城摞城,纵观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大部分的都城,虽然也是历经数朝建都,但由于兵火战乱、城毁国亡等原因,后来大都抛开旧城,另选新址营建新的都城。而古都开封,虽历经兵灾水患,却是在原来的城址上屡淹屡建、屡毁屡建,自唐汴州城至今,其间虽然已经过了1200余年的风雨沧桑,但城的总体格局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可谓是沧桑巨变,格局依然,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著名的历史地理专家、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说:“‘城摞城’现象在文献中早有记载,但一直没有考古材料证明。……由于黄河多泥沙的独特水文特性,黄河流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城邑遭受了与开封城同样的命运,但开封是七朝古都,像它这样叠压的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再来说说门摞门:今日开封城墙的东门和西门,仍分别叫作宋门、曹门和大梁门,其名称就是源自唐代的汴州城。另经考古调查和历史考证,其门址的位置较唐代也没有变化。不仅如此,最新的考古资料还证明,就连古时人们登城所使用的马道也摞在了一起。2000年5月,在开封城墙西门北侧古马道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在同一地点发现有不同时期的三层古马道上下相叠,更为开封“城摞城”、“门摞门”现象的研究增添了确凿的实证。
 

最后是路摞路:近年来,在今开封中山路南北一线的地面以下,分别勘探和发掘出了宣德门、午门、州桥、朱雀门、南熏门等一大批重要遗址,从而表明自唐、宋以来的千余年中,开封虽饱受兵灾水患,不仅其总体格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甚至其中轴线也丝毫未变,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更是极为罕见的。
开封就像我们整个民族,一再地在灾难的大漠上重新站立,立誓恢复淤泥下的昔日繁华。开封古都,用灾难做刷子,将自己一次次的刷新。人们逃了又来了,重新垦殖,重新营建,重新唤醒古都气韵,重新召来街市繁荣。 
开封又称为菊城,菊花也是开封的市花。菊花在开封的种植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良好的种植基础,菊花是我国的传统花卉,人们对菊花的认知还是从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开始的,早在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之后才由我国传入到世界各地。开封的菊花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了相当的发展,从中唐诗人刘禹锡笔下的“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就可见当时养菊之风的盛行。《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九月重陽,都下赏菊,有数种....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北宋时期都城开封城内重阳佳节,不仅民间有花市赛菊,就连皇宫内也争插菊花枝,挂菊花灯,饮菊花酒。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写下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体现出来了北宋时期,菊花已深入人心。到了清代开封养菊之风更盛,乾隆皇帝曾在开封写下过“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诗句。

   今日的开封菊花比起古人所看到的景象要壮丽的多了,现在开封的菊花已经有上千个品种了,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历代流传下来的名贵品种,还有现代园艺师精心培育出来的新品质。在全国乃至世界菊花大赛中,开封菊花屡获殊荣。从1983年,开封就举办了第一届菊花花会,至今已经34届了。每到秋季,古城开封,秋风送爽,菊花飘香,到处繁花似锦,蔚为壮观。“花以景衬,景以花容”,人们置身于菊花的海洋里,如痴如狂,真是“十月花潮人影乱,香风十里动菊城。”
    开封人之所以对菊花一往情深,历经千年而不变,就是因为人们从菊花中体悟到了人的品格和风骨。“不畏风霜向晚开,独开众卉已凋时”“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这种傲霜斗雪的品格不正是开封人民一次次从废墟上建设起家园的真实写照吗?
  

 开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美誉,城内湖泊纵横,分布广阔。水域面积占到了全市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为提高和改善开封市城市景观和环境,发展城市旅游经济,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开封市政府确定了“四河”连通“五湖”的“宋都水系工程”。开封市水系二期工程位于开封市老城区的西部,连通龙亭湖(东湖、西湖)景区与包公湖(东湖、西湖)景区、铁塔湖,阳光湖,西北湖,清明上河园,是城市“水上文化链”和生态旅游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南起包公湖,北连龙亭湖及清明上河园,总用地面积达2474.4亩。
现在已经开通的二期水系旅游工程全长2公里,总投资近6亿元,于2013年5月份正式开通,命名为大宋御河。它贯通龙亭湖、包公湖,连接古城两大风景区,周边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

大宋御河共有桥梁十一座,都是参照目前国内现存的宋代名桥仿建而成,每座桥梁造型不同,风格迥异,两岸由南至北分为冬凝园、秋韵园、夏荫园、春花园、集锦园五个景观园。水系根据“宋风宋韵、雅俗共赏”的方针打造了五台风格迥异的文化演艺节目,其中“宋词乐舞”复原了千年之前的宋词艺术,用古乐器、古乐谱演艺宋词。御河水系整体河道蜿蜒曲流,兼以多样化的植物点缀,自然的叠石、趣味的小品、市井的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两种文化景观完美的融合。
 开封这座城市真的是说不完,道不尽,除了咱们前面给您说到的之外,开封还享有“戏曲之乡”、“木版年画之乡”、“刺绣之乡”、“菊花之乡”“中国书法名城”“中国成语典故名城”等美誉。
  开封是一个风情独具的城市。“历史睡了,而时间醒着。”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曾经让我设想过许多,但最终只能在时光的流水里消失。或许,古老的地方总让人有一种敬畏。这种敬畏来自于内心,总是不由自主地蹿出来,左右着你的思维与视野。如果您想来一次古城文化探访的话,那就从开封开始吧!
 北宋的月光又照亮了今天的开封,而如今的开封人民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打造出一副更加绚烂的真实的《清明上河图》。

开封府讲解词

开封——这座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正以她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来自中外的四海宾朋。而在开封市中心那碧波荡漾、湖光敛影、风光秀丽的包公东湖北岸,耸立着一座千年首府,她气势恢弘、巍峨壮观。这就是威名驰誉天下、包龙图曾治理京师的地方——开封府。

   

开封府,又称“南衙”,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会,可谓“八荒争凑,万国咸通”。而当时的开封府则是管理国都及京畿地区的重要机构,他下辖十七个县,二十四个镇,地位非常显赫,相当于今日的北京市政府,因而他又被人们赞誉为“天下第一首府”。在北宋的一百六十八年当中,曾有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三位帝王在此任职,并由此登基。先后有寇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在此任职,不仅树立宏扬了“公生明”的道德正气,也在此形成了以“廉正刚毅”为鲜明特色的府衙文化。开封府也因此深入民心、名垂青史,成为四海闻名的中国古代官衙。   

开封府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楼堂殿宇五十余栋,完全按照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建造,布局规整、庄重典雅。高挑的屋脊,精美的彩绘,处处体现出天下首府的非凡气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步入这座享誉海内外的开封府衙,去感受那千年不变的人间正气;去品位那史韵厚重的大宋文化;去目睹那威严肃穆的包公断案;去领略那天下首府的恢弘气度……   

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大门处都会有一方照壁。开封府正门外就有一方青石浮雕照壁。照壁的正中刻着一只似牛非牛、刚猛威武的独角怪兽,它的名字叫做“獬豸”,是传说中的神兽,它能够辨别是非曲直,善恶忠奸。在府门前的照壁刻这样的图案,是为了警示官员要秉公执法、依法行政。 

这座浑厚、雄伟、褐红色的城墙是开封府的衙城,唐宋定制,凡重要的官衙均应建筑在城中城内,称为“子城”或“衙城”。开封府的城门楼高大、威严,上了城楼就会发现它的特别——在古代,城墙是为了防御敌人攻击而修筑的,它应以武备军事为特色。可是,宋代开封府的衙城上安置的都是报时钟、报时鼓和听更台这些文绉绉的东西。另外,其他的城墙都修有又宽又直又平缓的马道,人马能快速上城防守。而开封府的城墙却是楼梯式台阶,人们只能慢悠悠的上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城墙”。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因害怕历史重演,于是他杯酒释兵权,还下令扒掉各州县的城墙,只留下开封府的衙城,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重文抑武”的时代,也形成了这座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城墙”。站在开封府的城门楼上,您会感到这座淳朴的宋式城楼是何等的雄伟。从这里看开封府,整个一片庄重、恢弘,可以说在宋代,除了皇宫,没有哪个府衙能跟开封府相比。您在这里除了能看到报时钟、报时鼓、日晷、高表、漏壶等我国古代计时计日的设施,还能在城楼上和府门广场欣赏庄重、肃穆的开衙仪式。开封府的开衙仪式是专家经历史考证而又演义化的迎宾仪式。在一片威严、肃穆的鼓乐声中,身着宋式服装的武士和衙役手持开道锣、摔着响鞭、擎着旌旗列队而出,隆重热烈、颇为壮观。看,是包大人带领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出来了。你听,一阵凄惨的喊冤声从人群中传来,定神一看,是秦香莲带着两个孩子告状来了。此时的剧情峰回路转,使您的心情从感慨激昂到黯然泪下,场面凄切感人,秦香莲那凄惨的冤情,一双儿女可怜的哭叫使人们动容。包大人不畏权贵,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显贵,正气凛然的带领着主持正义的游客们共同走进开封府,去领略欣赏那千年府衙的丰富内涵。 

从府门到大堂的百米甬道中间有道门,叫仪门,这是一间庑殿顶式的建筑,是用做迎送客人或暂做休息的地方。而百姓们用来喊冤的鸣冤鼓就设在仪门前的东侧,西侧则设有长官出巡时所用的开道锣。这一锣一鼓可说是封建法制的一个缩影,它足以让当时的老百姓望而生畏。


在仪门前两边,有一东一西两座碑亭,二亭内各有“开封府题名记”碑和“开封府尹题名记”碑一通。在东边的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有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至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这145年间183任次知府的姓名、官职和上离任等情况,它上面至今尚能清楚的看到寇准、欧阳修、范仲淹、蔡襄等许多名臣贤相的姓名。但惟独见不到人们所仰慕的包青天包拯的名字,这是怎么回事呢?请注意看,在此碑正中偏右的位置有处浅浅的凹痕,上面的字迹已然磨光,隐约能看到包拯二字的笔画,也许你会感到惊异,其实这是千百年来包公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和爱戴,在此碑前都不禁要用手指摸一摸包公的名字,天长日久便留下了这条深深的指痕。说到包公,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哪个铁面无私,具有一身传奇故事的包青天,他在开封府任职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零三个月,但却留下了传唱至今的千古美名。走,让我们一起到大堂去看一出包公铡赵王的精彩演出,去亲睹包公南衙断案的公正与威严……   

在您还在回味刚才精彩剧情的时候,您此时已然身处整个开封府衙的核心。这组院落就是管理北宋东京城的核心办公机构。北宋开封府的长官、副长官、架阁官、左右军巡使、各曹参军事以及众多办公的吏人等均集中在这里办公。他们所负责的政务除了百姓所熟知的升堂问案外,还有许多诸如户籍、赋税、婚姻、田土、司法、教育、祭祀、营造等具体的行政工作。偌大的东京城、一百多万人口的管理工作都集中在这组院落内,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有这样一组数据:仅开封府用来批复公文的毛笔,每月就要用掉一小箱之多;而开封府的官印,也因使用频率过高,每年都要更换一枚新印。因此,北宋开封府的任何一把交椅都是不容易坐的。 

在这组院落的正中央,有一块巨大的南阳濮玉,这块巨石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戒石”。它的南面刻“公生明”三个大字,以提醒为官者:只有公正,才能明察秋毫;只有一心为公,才能做到清正廉明。其北面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此十六字官箴,面向大堂,时刻告戒为政者要以民为本、以国为本。戒石铭渊于后蜀,成于北宋。公元941年5月,孟昶著官箴并颁于郡国,其中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等内容。宋太祖灭后蜀,将后两句改为“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命名为“戒石铭”作为官箴对大小官员进行道德与行为规范,宋太宗登基后,又亲笔书写一遍,颁于州县,立石刻字,成为北宋官衙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 

  这座巍峨的宋式建筑是北宋开封府的正厅,又名“厅事“,俗名“大堂”是开封府长官发布政令、处理政务以及府衙举行重大活动、公开审理要案的地方。从整体建筑上看,他采用重檐歇山顶的建筑形式,级别仅次于北宋皇宫,其布局严谨,气势巍然。步入大堂,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迎面袭来。“正大光明”的匾额昭然天下,匾额下的屏风上汹涌澎湃的海水拍打着礁石,浪花飞溅,气势磅礴,以警示官员要清似海水,不可贪赃枉法。

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大堂上锃亮发光的龙、虎、狗三口铜铡,放在威严的三尺案前让人望而生畏。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是包公执法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特殊刑具。龙头铡是用于处死违法的皇亲国戚的;虎头铡是对贪官污吏处以极刑的刑具;而狗头铡则是用于处置无赖之徒的。  再看屏风前的三尺公案上放着文房四宝、惊堂木、断案牌、发令牌以及开封府的大印和签筒。签筒内有红、黑令签各数支。黑头签是捕签,是下令捕人用的;红头签是刑签,是下令行刑用的。案台两侧屹立 “回避”“肃静” 的虎头牌使大堂更加肃穆。

很多人都知道包拯又叫“包龙图”。其实“龙图阁直学士”只是包拯的职,“右司郎中”才是包拯的官,而“权知开封府事”则是皇上的“差遣”。在北宋,“官职”一词中的“官”和“职”是相分离的,这和北宋时期的官制有关。一般来说“官”只是表示官员地位的高低和多少,并没有实际的权力;“职”则表示官员的文学修养;而其部门的政务权利实际是由皇帝派来的“职事官”所掌握。就如同包拯所任的“权知开封府事”就是皇帝的“差遣”。因此,包拯同时有“右司郎中”、“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事”三项头衔,不仅有职有权、无比荣耀,而且经济上的收入也很优厚。   

大堂前甬道的两侧是左厅、右厅、左军巡院、右军巡院、使院和架阁库等办公机构。左厅、右厅是开封府副长官的办公场所,如同我们现在的副市长办公室,历史上著名的苏轼、司马光等就曾担任过开封府的副长官。据说我国的名菜的东坡肉,就是苏轼在开封府任职时发明的;左、右军巡院相于当现在的公安、司法等机构,主要负责京城的治安与刑事诉讼案件,是后世刑事法庭的雏形。在两院各自执法过程中,左、右军巡院相互监督,从而较少的避免了舞弊与冤案的发生,这在当时的司法制度里是具有先进意义的;使院,如同现在的市委办公室,协助长官处理政务;而架阁库就如同今日的档案室,当时负责保存已了结两年以上的文书、帐册等案卷资料,以便调查人员随时查阅,而且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值得一提的是开封府的“六曹”办公机构。六曹坐落在正厅院西边的挟院内,分别指的是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等。他们分担了开封府的管理职能,其作用就相当于今天的政府各有关局委等职能部门。特别是其中的功曹、仓曹、兵曹以及士曹等四曹,因开封府地位重要,特设此四曹,其他州府均不设置,是北宋开封府独有的办事机构。这四曹的职能分别是:功曹掌管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巫等事务,另外与法曹同掌检阅律令,参与重大司法案件的议刑定罪;仓曹掌领本府及所辖赤、畿县的相关事务,另外分季与司录司审讯民事诉讼案件;兵曹掌本府军防、驿传、门禁、田猎、仪仗等事务,兼领所辖县人员的调动,另与户曹、仓曹、士曹分季轮流参与民事诉讼案件;士曹掌本府的廨宇、营造、河津等事务,与其他三曹分季参与司录司民事案件的审理。  

“司录司”也是开封府内重要的司法机构之一,和左、右军巡院不同,它主要负责审理民事纠纷,是后世民事法庭之雏形。

“包公倒坐南衙”的佳话由来已久,现在我们就到当年包公倒坐南衙、为民伸冤的地方——“梅花堂”去看一看。梅花堂坐落在一个梅花飘香的四合小院,未入院门,先闻花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相传,包拯实行废牌司、开正门改革之后,京城百姓纷纷拍手称快,告状的人越来越多,每天上班都有处理不完的诉讼案件,包拯于是下令打开开封府的后门,允许百姓任何时间都可直入府内诉说冤情。而梅花堂就是当年包公“开后门”,便服问案的地方。因包公此举史无前例,甚得民心,以至于后来在民间演义出一段“包公倒坐南衙”的佳话来。现在的梅花堂内是一组包公倒坐南衙为民伸冤的蜡像。蜡像人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实的再现了包拯听民诉讼、执法如山、为民伸冤的场景。


  

开封府内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奇怪的是,在满眼的朱红中隐隐露出一点黄色,这在古代可是皇家专用之色啊。走进细瞧,只见门头之上赫然写着“潜龙宫”。府衙中怎会有宫?原来宋朝曾有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三位皇帝曾在开封府做过府尹、府牧,并由此登上皇帝的宝座。开封府出过三位皇帝,可谓藏龙卧虎之地。此宫是宋仁宗皇帝为纪念他的父亲宋真宗曾任开封府府尹而建造的,故而得名“潜龙宫”。宫内的这座覆盖黄色琉璃瓦、庑殿顶式庄重典雅的建筑是潜龙殿,殿内是三位皇帝的坐像。正中的是宋太宗赵光义,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他的登基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东边的是宋真宗赵恒,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发生在他的身上,而这位狸猫换来的太子就是后来的仁宗皇帝;西边的是宋钦宗赵桓,曾经辉煌一时的北宋王朝就在他和父亲徽宗的手中覆灭了。  

 国之兴衰,教育为本,一个强大的王朝必然要有一个巩固的教育为基础,要有培养人才的能力。在宋王朝这个重文抑武的朝代,科举教育和崇尚文化的政策是国家和各级官府的大事,在各项常规事务中,可谓是重中之重,如果哪个州县出了个状元,那么县令就会得到皇帝的特别嘉奖。开封府内的“明礼院”就是负责京城和京畿各县学子们科举解试的考场。“状元及第,金榜夺魁”是宋朝人美好的愿望,因而开封府特别把这座用于解试的考场称为“拱奎楼”,其二楼上供奉的是主管科举考试的天神“魁星”,他寓意着“魁星点斗、独占(站)鳌头”,与那台阶上的“连中三元”和“平步青云”的图案以及楼两侧的“鳌鱼”石雕一样,都是对考生们美好的祝福。那么,这么多莘莘学子十年寒窗、一朝功名,难道只能步入仕途吗?其实还不止是做官,您瞧,那边吹吹打打过来的,不就是京城的富贵乡绅带着千金小姐捉状元女婿来了!看吧,一场榜前捉婿的好戏开始了……   

当状元郎和新娘子在“清心楼”前完婚后,大家所在之处就是“清心楼”府尹文化游览区,“清心楼”取名于包拯生前所写的一首言志诗的诗词:“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这首诗是包公生前唯一一首留下来的遗作,为纪念这位刚直不阿的一代清官,故将此楼命名为“清心楼”,是开封府的标志性建筑。

在一楼厅内,立有一尊目前国内最大的铸铜包公站像,高3.8米,重达5吨。铜像神态威严、栩栩如生,令人叫绝。在这里,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包公其人:包拯,字希仁,庐州人,生于公元999年,29岁考中进士,卒于公元1062年,享年64岁。他一生为官廉洁奉公、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以民为本,尤其知开封府时,政绩卓越、名震京都,在当时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其实,除了两袖清风、不畏权贵、铁面无私的包公,北宋开封府的大多数官员是廉洁公正的,没出现过大的贪官。数千年政治舞台上,许多政绩显赫的历史人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渐渐的被人们所淡忘,但只有这位开封府尹,却跨越时空的受到历代人的怀念与景仰。他在开封府为官时不畏权贵、以民为本的政迹,奠定了中国封建清官文化的绝世内涵。

一阵悠扬的乐声袅袅的传了过来,令人心旷神怡。闻声而去,原来是一位太极拳师在一个巨大的太极八卦台上为观众表演太极剑以及和众演员在一起表演太极功夫扇。太极蕴万物,融汇五行,代表着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延绵悠长,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一辗一转、一腾一挪都蕴涵着太极的混元无形,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刚柔并济,柔美中体现刚毅、沉稳中爆发活力,正如“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您现在是否对道教人士认为的“在八卦台练内丹之功,能迅速使自己融入宇宙浩气之中,达到天人合一,超凡脱俗的境界”有所感悟呢?这里,便是开封府的道教文化区“天庆观”。天庆观是当时管理全国宗教事务的办公场所,院内巨大的太极八卦台几乎占满了整个庭院。院内的大殿为“三清殿”,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三位道教主神。道观门外正对着有一方青石照壁,对道观的一面刻有天真道君所绘制的“五岳真形图”,分别代表中华五岳。照壁北面刻有“亦文亦武”四个猩红大字,因照壁南面正对的是开封府用来习武练兵的场地,也是宋代武举考试的考场,故而题写亦文亦武四字是提醒将士们不能只做一介武夫,还要饱读诗书、文才兼备,这样才是国之栋梁。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将军就是当时文武兼备的典范,他的《满江红》等很多优秀的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唱。瞧,包大人就要在这里的英武楼,用精彩的节目荟粹“宴请”来自各国的访宋使节了……   

在开封府的西南隅,有一处让您望而生畏的院落,院门上有对联这样题道,上联:国设刑典律万民本不分你我贵贱  下联:我执王法靖一方唯只认是非曲直。您猜对了,这里就是开封府的刑狱文化区“府司西狱”。宋代开封府的府司西狱是临时关押疑犯和证人以便提审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看守所。宋代典狱制度规定,疑犯在这里关押时间最长不能超过40天 。犯人一旦判过刑之后,除了死刑犯会在这里关押几天,等待皇帝审批外,其他犯人一般都会立即送走服刑。府司西狱的主题建筑包括:典狱房、男牢、女牢、男死牢、女死牢等。在男牢女牢内还陈设有宋代法外酷刑的行刑模型,如五马分尸、凌迟、枭首等刑法,非常残酷,胆小的人千万不要看啊!另外,这里还设有狱神庙,供奉当时的狱神皋陶。传说他是古代具有神力的刑狱官,执法最公正,能明辨是非,扬善惩恶。  

 游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都已深深的融入这内涵厚重的府衙文化之中,从文城墙到潜龙宫、从明礼院到府司西狱,都足以看出开封府非同寻常府衙。朋友们,现在让我们去轻松一下。在开封府的休闲区,您可以漫步弦月山,享受明镜湖;山间的小道,流水的瀑布会带给您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明镜湖里湖水清澈、波光粼粼,鱼儿在水中悠闲的漫游,争抢着您为它抛洒的食物,偶尔翻起的小小水花,给平静的湖面带来无穷的生机。在范公阁上,把酒临风,和着古琴的余音向远处眺望,您会象诗人一样,真的咏出一首小诗,使您置身于远古的仙境之中。   四处信步游玩,开封府规划整齐,路面平坦宽阔,到处是鸟语花香,流水叮咚。同时游客还可以欣赏到大宋的优雅歌舞、水榭琴韵。览兵丁习武操练,观绝活精彩变脸……使您真切的体会到“游开封府,品位大宋文化;拜包龙图,领略人间正气”的含义。

 

开封天波杨府导游词


大家好,天波杨府是北宋抗辽民族英雄杨业即杨家将的府邸。据史料记载,天波杨府位于北宋首都(即开封市)城内西北隅天波门的金水河旁。因杨家世代忠良,杨家将忠心报国,宋太宗赵光义爱杨业清正刚直,不善巧言谄媚的性格,赐建一座“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赐予杨令公居住,并亲笔御书“天波杨府”。 
开封人民为纪念北宋杨家将的英雄事迹,弘扬杨业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在天波门遗址一带,依据记载,参照杨家家庙“孝严祠”、“佘太君庙”等建筑布局重新修建了“天波杨府”。今日的天波杨府,是为了弘扬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依据史籍记载,于1994年在杨氏故宅附近建成的纪念性建筑。
天波杨府占地近百亩,是一座仿宋古典园林建筑。座北面南,由东、中、西三个院落所组成。东院演兵场,是杨家将操兵练武的场所。中院杨家府衙,是天波杨府的主体部分。我们大家现在进入的这个院子就是西院杨家花园,这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花园,北区有一座硬山式楼房,有迴廊连接,天波碧潭之水从杨家西湖引入,从花园南部迂回穿过水榭和东、西长廊,经过假山最后绕到花园北部。在拱桥旁的合欢树下立有“天波碧潭”字样的立石。往前走,可看到假山、水池、曲桥、小亭子、水榭和密密地竹林,小巧玲珑,曲径通幽。

穿过西院我们就来到了“碧波染翠”景区,在这里我们大家看到的反映杨家将爱国主义精神的三座雕塑分别是:“世代忠烈杨家将”、“忠烈千秋”、“浩气长存”。大型浮雕照壁《世代忠烈杨家将》,高4米,宽15米,为钢筋水泥材质,整个浮雕,场景洪大、气势恢宏。雕塑《忠烈千秋》设置在白虎桥南端,是一组杨家男将手持杨家枪、忠心报国、一心杀敌的群体形象;

在演兵场大门入口处塑有《浩气长存》金刀杨令公塑像。雕像为钢筋、钢网骨架、水泥圆雕材质,像高2.4米、宽3.2米。景区中心有一座造型优美,曲线圆润,富有动态感的汉白玉制三拱桥,名曰“白虎桥”。桥的东面有长达60米的仿古花架亭。
我们现在到天波杨府中院,去参观反映杨家将故事的大型民间泥塑。
中院大门高悬杨成武将军题写的“天波杨府”金匾,门前有下马石,宋太宗曾下旨,凡经杨府门前通过的官员,“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示对杨家的敬仰。进大门有照壁,浮雕着梅、兰、竹、菊、荷的图案。
两侧是钟鼓楼,钟楼和鼓楼是中国古代沿袭下来的定制建筑,节庆大典中鸣钟击鼓成为古代之惯例。然而天波杨府的钟和鼓,在战乱年代却有着特殊的用途,钟叫“聚将钟”,鼓为“催战鼓”,分别为聚集将士,鼓舞士气之用。开封民间相传,杨家聚将钟有两处:一处在龙亭之东,曾被日军炸断盗走,后来有关专家依据照片分析,似为周王府独柱亭之柱。另一处在杨家湖北部,曾露出水面,年长目睹者称极似钟纽。因位置在杨府范围附近,较为可信,可惜此物在解放初期已失去踪影。
往前为过厅,是宋式歇山丁字脊建筑,厅前是威风凛凛的守门武将焦赞、孟良的塑像,像高2.7米。后部是20余种仿宋兵器展览,其中比较特别的是宋代火药兵器展览,还有杨排风用的烟火棍等。杨家枪举世闻名,殿内有三十六式杨家枪的枪谱,大家可以一试身手。
穿过过厅是主体建筑“天波楼”,该楼为带夹层的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4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上做宋式斗拱雀替,下为条石台基,室内做藻井天花,室外做五彩遍装油漆彩绘,非常雄伟壮观。此楼即太宗赐予杨业的“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
二楼正中檐下天地云斗匾上刻有“天波楼”3字,由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理事长杨清钦先生亲笔书写。天波楼一楼大厅为议事厅,有一大型群雕演义故事“杨业发兵幽州救主”,当时杨七郎因打擂闯祸,太宗听信谗言,竟不念杨家为保大宋江山,南征北战立下的战功,将杨业贬谪雄州之后,辽国乘机出兵,设计困宋太宗于幽州城,这是杨业手捧诏书,唤出八个儿子商量营救之策。六郎、七郎站出请命,杨业派七郎为先锋先行一步,杨业带领众人押运粮草星夜向幽州进发。这就是大家熟悉的“七郎八虎闯幽州”。
天波楼二楼大厅名报国厅,内有群雕演义故事“佘太君杨门选将”,当时杨家热血男儿战死沙场,边关告急,朝中无将出征,为报国家,佘太君命老家人杨洪击鼓撞钟,杨门女将聚集厅内,佘太君亲自选将,被选中的是七娘杜金娥,八姐、九妹随军出征。显示了杨门女将满门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
东配殿是五组杨家男将的内容,居中是金刀杨令公杨业,原名杨崇贵,少时随父杨信出征,后北汉帝刘崇赐姓,故改名刘继业,归宋后恢复本姓。杨业之死,是史有明载的大事,我们重点讲述一下。
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潘美、杨业分别被任命为伐辽西路军的主帅和副帅,他们与监军王侁、刘文裕率部接连攻下4州,但东路军的失利,造成全线溃退。宋太宗下令将几州百姓迁往内地。在如何保护百姓安全撤退问题上,杨业与王侁发生争执。杨业认为辽军势气正盛,只要适当出击牵制西进,即可保边民撤离。王侁却要正面大张旗鼓地进攻,指责杨业说:“将军平素号称‘杨无敌’,大敌当前却阻挠我等作战,莫非另有心思和打算不成?”猜忌之心,言溢于表。作为北汉降将的杨业,只好抱着“先死于敌”的决心,去执行宋军主帅们最后做出的错误作战计划。他唯一的要求是要潘美等领兵在陈家谷的谷口左右两翼埋伏、接应。约定之后,杨业出兵。潘美、王侁、刘文裕各自率部在陈家谷布阵。在等待了4个时辰之后,王侁就以为杨业已胜去抢头功,竟擅自带兵离谷,潘美拦不住,与刘文裕跟着撤退。战事正如杨业所料。杨业率部奋力作战,从中午打到傍晚,筋疲力尽,终于打到了陈家谷,却不见宋军一兵一卒,悲愤之极,与辽军决战,终因寡不敌众,杨业之子延玉及士卒皆战死,杨业身上几十处负伤,最后因战马重伤被俘,3日不食而死,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杨业在受到宋方敬仰的同时,也得到辽方的称赞。杨业死后,辽国即在长城北古口建立了一座杨无敌庙。宋太宗对杨业赠官太尉,大同军节度使,特加抚恤,诏书中这样写道:“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而群帅拜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历,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如此!”虽然监军一职在军中起很大作用,但主帅潘美支持错误,指挥不力,是违约撤兵的主要责任者。宋太宗对当事人都作了处分:大将军潘美降官3级,监军王侁除名发配金州,监军刘文裕除名发配登州。
南部有演义故事大郎替主龙棚赴宴,这是大郎用袖箭直穿天庆王咽喉。
六郎在黄土坡与辽军大将韩昌大战三天三夜最后用回马枪将韩昌杀于马下。
北部有演义故事五郎斧砍萧天佐。五郎出家为僧仍不忘报效国家,这是在大破天门阵。
还有七郎闯幽州,这是突破三关来到幽州城门楼下在喊城的情况。接下来请到后殿参观游览。
我们现在来到北殿孝严祠,是杨家家庙,为宋太宗御赐的祭祀处。孝严祠原名孝严寺,《汴京遗迹志》记载:“寺在城之西北隅,旧金水门内,即宋太尉杨业之家庙也。雍熙丙辰五月,业死节朔方,其子请改家庙为寺,以荐其父。太宗嘉其孝,乃俞其请,赐额曰孝严。”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孝严寺,1927年为冯玉祥所废。
今日孝严祠殿内设置神龛,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杨家将三代英雄等塑像和宋、元、明历代皇帝为杨家将授赠的神位。现在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的杨氏后裔每年都要组团到天波杨府寻根访祖,观光游览。所以说,天波杨府威震四方,也有利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
现在请大家到最后一个大殿——西配殿,里面是五组杨门女将的演义故事。首先看到的是“烧火丫头杨排风”,排风自幼失去父母,流浪街头,后被杨洪捡到府内,并跟大家一起练兵习武。所以当排风十八岁时,武功高强,边关告急时,排风一马当先,这是她带兵到战场与辽国兵将交战时的情景。
第二组故事是“七娘迎战马吐温”,佘太君选将,七娘随军出征,行至瓦桥关下同辽军马吐温相遇,马吐温见来的是位女将,顿时垂诞三尺,七娘故意丢个破绽,步步后退,马紧追不舍,七娘在马将要追上时,猛然回头,照准马吐温的脸面挥手一团粉雾,马吐温双眼被迷疼的“哇哇”怪叫,七娘手起刀落砍下他的首级。
第三组“百岁佘太君”——杨业之妻佘氏,乃将门之女,祖父折从阮,父亲折德扆都是抵御外侵的英雄,佘氏受家庭影响,练就了一身好武功,后跟随杨业,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为国家安危,相传曾百岁挂帅。这边两组故事说的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八姐九妹前去破天门阵的黑风阵,首先按穆桂英画好的天门阵阵图巧妙地避过阵中的暗道机关,顺利进入阵内,与阵主耶律方交战,排风趁此机会攻上指挥台,耶律方见大势已去,无心恋战,便落荒而逃。穆桂英作为破阵的主帅,勇破中阵玉皇阵,阵主萧天佑二柄锤迅猛如风,两人直战二十几个回合,萧天佑求胜心切,举起双锤狠狠向穆桂英砸来,不想穆桂英人急马快躲过,萧天佑收锤不及,甩落下马,桂英回手一刀,砍下了萧天佑的首级。

东院为演兵场,内设点将台、跑马场及宋代兵器展示,还有射箭等项目,等一会儿大家可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参观,拍照留念。

开封龙亭景区简介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龙亭风景区。整个景区位于八朝古都开封市西北隅,开封宋都文化旅游区核心位置。景区南门正对着宋都御街,西边紧邻着天波杨府,翰园碑林以及清明上河园,东北方向是铁塔公园景区。周边还有七盛角,书店街等开封特色文化街区。这里曾经是开封六朝皇宫所在之地,开封城的兴衰变迁与这里发生过的许多故事密切相关,这里是了解古都开封历史文化的窗口,更是来到开封休闲旅游的必到之地,素有“不到龙亭,不识开封”之说。这里也是也是一年一度的开封国际菊花花会的主会场。深厚的历史积淀、金碧辉煌的建筑群,使人们将龙亭视为“古都的象征”、“开封的骄傲”。
那么龙亭为什么不是亭呢?龙亭曾经作为哪六朝的皇宫所在地呢?有哪些让人感叹的历史故事曾经再次发生呢?相传此地埋藏有不少宝藏是真是假呢?就让咱们一起走进龙庭景区,一步一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吧!
龙亭景区自南向北由午门(景区南大门)、玉带桥、嵩呼、朝门、东西朝房、照壁、宋代蜡像馆、龙亭大殿、东西垂花门和东西跨院、北宋皇城拱宸门遗址、《五岳真形碑》方亭、北门等组成,另有植物造型园、盆景园、梅园、园林景观等。
现在咱们所在的是龙亭公园的午朝门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对高大的汉白玉华表,咱们看到华表首先会想到哪里呢?会不会想到天安门官场上的华表呢?华表是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通常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底座通常为方形,顶部为圆形,以此呼应天圆地方。表身雕刻蟠龙,顶部蹲着神兽朝天吼。
现在咱们面前的这道大门是龙亭景区的南大门,又称午门,坐北朝南,属单檐歇山式建筑。金瓦红墙,雕梁画栋,向我们展示了龙亭尊贵的历史文化地位。午门前矗立着一对石狮子,左边的雄狮,足踏彩球,口含元宝,右边的雌狮,爱抚着一只小狮子,姿态安详,头颅高昂双目圆睁,却无凶恶之相,祥和安静却不失威武,让人油然生出与之亲近的愿望。开封城有句歇后语"午朝门前的石狮子——当干爹叫",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相传这对石狮子是宋代遗物,开封城历史上屡遭水患兵火,多数历史古迹深埋地下,所谓开封古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六座城。现存于开封的宋代文物凤毛麟角,开封人十分珍视这对石狮。,每逢开封本地的小孩过生日,大人们就会带着贡品领着孩子到午朝门前的石狮子前面祭拜,希望其能够护佑小孩子平安健康地成长。
穿过午门咱们就进入龙亭景区了。龙亭公园占地面积1038亩,其中水域面积(包括杨、藩二湖)710亩。在咱们东边的是潘家湖,又称东湖,西边的是杨家湖,又称西湖。相传北宋时期爱国将领杨家将的府邸—天波杨府就在现在杨家湖的附近,而戏说里陷害杨老令公致其惨死的奸臣潘仁美的府邸就在潘家湖附近,因此得名。说来也是奇怪,两湖相通相连,潘家湖水浑浊,杨家湖水清澈,开封早年流传这样一句话“宁愿在杨家湖洗澡,绝不在潘家湖洗脚”表明了老百姓对于忠臣烈士的敬仰爱戴以及对奸臣贼子的鄙夷痛恨。实际上是因为当时潘家湖这边生活的人比较多,加上有一些小作坊把污水排入湖中,所以导致湖水浑浊。当然,由于政府的治理和维护,现在的潘杨二胡都已经非常清澈,成了开封市民和八方游客喜欢的休闲之地。而戏说里的潘杨两家恩怨在历史上也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潘仁美的原型是宋代的开国大将潘美,在赵匡胤于陈桥驿黄袍加身后,需要派人回开封城传递信息,当时派遣的就是潘美,更不用提他曾将多次为宋朝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大家是不是觉得历史与戏说反差很大呢?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今天大家已经来到了开封,咱们就趁机多去了解这里的神奇故事,感受一个不一样的古都开封。
现在咱们脚下的是龙亭景区的玉带桥,由汉白玉和青石建造而成,长40米,宽18米,桥下有五个涵洞,把潘、杨两湖连成一体,湖水相通,可使游船穿行。站在桥上望向四周,清澈的湖水映衬着洁白的桥身,美不胜收。尤其是夏季,湖面荷花绽放,两岸杨柳依依,让人感觉无限沉醉,仿佛回到了传说中美好又惬意的宋朝汴京城。其实,北宋时的汴京城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的脚下。咱们还记得刚才提到过龙亭是建于开封六朝皇宫遗址之上吗,那么究竟是哪六个朝代呢?有心的朋友肯定已经猜到了,北宋一朝以开封(汴梁)城为都长达168年,所以这六朝里边肯定有北宋对不对?是的,当然除了北宋之外,还有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后边的金朝都曾以开封为都,并在龙亭一带建立皇宫。那么他们的皇宫都去哪里了呢,为什么今天这一代不叫皇宫,叫龙亭呢?我们开封当地有一句好叫做”开封古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 1981年开封市园林部门在潘家湖清理淤泥的时候,无意中揭开了“城摞城”的神秘面纱,工人们在这里挖出了很多古建筑用的砖石,引起了文物考古专家的重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掘勘探,考古学家们发掘出开封市地下叠埋有六座古城遗址,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这六座古城自下而上分别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大梁城,唐代的汴州城,五代及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金朝的汴京城,明朝的开封城和清朝开封城。除了魏国的大梁城还未勘探出具体位置,其他五座城池全部大体处在同一区域,这些古城在被掩埋之后,人们就会在古城遗址上面重新修建一座古城,因此形成了“城摞城”的奇观。考古专家们推测,黄河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导致开封城被黄河水淹没,因此古城的掩埋和叠压,除了战乱的原因,极有可能与黄河泛滥有较大的联系。
历史上曾经金碧辉煌的六朝皇宫已经埋在我们的脚下,但龙亭的故事还有很多。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将开封这块他认为的风水宝地赐给了他的第五个儿子周王朱橚(su四声)作为封地,在此建了一座豪华宏伟的周王府,可惜在明朝末年黄河决口被洪水淹没。在周王府后筑有一土山,是当时积蓄煤炭以备事变需用的处所,成为“煤山”,周王府被淹没,煤山因为地势较高而留存下来。清顺治年间曾在此设立河南贡院,作为本省乡试的地点。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当地官员在贡院内煤山旧址上修建了一座万寿亭,遇皇帝生日,开封城的文武百官都来此遥拜朝贺。因此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纂修的开封府志便将“煤山”改为“龙亭山”,而龙亭的大名大约也就是由此而起。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总督田文镜将河南贡院迁至开封城东北隅(今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内),雍正十二年(1734年)总督王世俊为了加倍献媚清朝皇帝,在贡院旧址兴建了一座万寿宫。宫前立牌楼一座,内建嵩呼坊,外砌石砧作为官员跪拜地点,每逢皇帝大寿,开封官员都要盛装来此跪拜,三呼万岁,祝愿皇帝万寿无疆。
咱们前面这座造型精巧,装饰华丽的建筑便是后人根据这段历史所建的“嵩呼坊”。嵩呼一词的来源传说与汉武帝有关。据汉书记载,公元110年汉武帝刘彻登临中岳嵩山,走到半山腰突然听到山间连声高呼万岁,声音绵延不绝,问及前后随从,都说并未听到。刘彻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天神显灵庇佑他长生万岁,下山即写下了嵩呼万岁之字。自此高呼万岁成了人们参拜皇帝的重要礼节。走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咱们开封的龙亭真可谓是“一步一故事,一砖一历史”呢?
穿过嵩呼,在咱们面前的就是清代“万寿宫”的正门-朝门了,透过朝门,一眼就能注意到前方高台之上金碧辉煌,雄伟大气的龙亭大殿,有人说这附近就是赵匡胤当年骑马上大殿登基做皇帝的地方,大家是不是迫不及地想要登上这座大殿了呢?大家先不要着急,咱们面前的这座朝门,总共有三个门,据说在封建时代,中间的正门是专门供皇帝出入的,而两边的侧门是供文武大臣皇亲国戚走的,咱们今天不妨就都走一下这正门,体验一下皇帝般的待遇吧!
朝门内两侧分别是北宋东京汴梁城沙盘和北宋皇宫沙盘,让咱们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北宋时期开封城的布局。
那么咱们先来看东京城沙盘,这是一座由外城,里城,宫城三层相套的城市。咱们说城市,城市,其实在北宋时期才有了咱们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东京开封城。城,承民也,是筑起城垣防卫侵袭供人们聚集生活之地,《管子》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在宋代之前,城与市是分开的,即居住区和商业区是分开的。而到了宋代开封城由于人口众多,商品经济发达,政府允许沿街开店,使得城与市融合起来,大大的方便了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也使开封城的经济贸易无限繁荣,成为了当时闻名世界的国际大都会。不夸张的说,咱们如果穿越回去北宋,大街上可以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丰富商品,看到各色人种在此交易生息。在今天的开封城还有不少犹太人的后裔,许多都是北宋时期被东京城的繁华吸引而留下的。
咱们刚才提到过,现在的龙亭景区是在清代万寿宫的基础上建起来的,所以今天的我们遗憾的不能看到北宋皇宫的面貌。咱们来看一看北宋皇宫的沙盘,感受一下北宋宫城的布局。北宋时期皇城即“大内”,又名“宫城”,原为唐代宣武军节度使署。皇宫城墙成正方形,以砖砌而成。皇城布局基本按照“前朝后寝”的形式,即前边是皇帝“办公区”,后边是皇帝和家属生活的区域。北宋皇宫标志性建筑是南面的宣德门,其遗址位于今开封市新街口。宣德门是北宋皇帝显示皇权和“与民同乐”举行社会活动的场所。现存于辽宁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北宋卤簿铜钟和宋徽宗所绘的《瑞鹤图》是非常难得的与宣德门有关的文物。卤簿铜钟铸有北宋皇宫标志性建筑宣德门的完整图案,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不同的季节,北宋皇帝在宣德门开展、受献、卤簿仪仗、观灯等多种活动以示与民同乐。时至今日,开封市清明节大巡游,也是在宣德门遗址之上御街牌坊处表演游艺活动,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观赏。
在沙盘的北部,是一座高大的照壁,照壁东侧高大的两通石碑,是清代乾隆皇帝年间所立。东侧石碑上刻的是清高宗弘历赐给河南巡抚图尔雅的一首回任诗,西侧石碑上方刻御诗一首,下方为图尔雅所记,字小剥落,额上题写篆体的“天章宸翰”四字。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河南巡抚将对皇帝的朝贺改在巡抚衙署改建的行宫内举行,此地变成了道观,成为万寿观。咱们现在看到的长方形石块,称为“龙墩”,石头色黑而润,浮雕云龙,精致异常,上边有长方形槽,相传清代嘉庆年间所立五岳真形碑以此为碑座。清末龙亭一带为道观时,道士们利用此石墩,说是北宋皇帝御座,在石墩上供奉真武大帝铜像,吸引百姓。时至今日,还有许多当地人来到龙亭抚摸石墩,以求沾染龙气,求个吉利。又相传此石墩为北宋遗物,凡接到皇帝的诏书,即捧书其上宣读,因而有龙墩读诏之说。
穿过照壁,咱们终于来到了期盼已久的龙亭大殿前,这座大殿坐北朝南,建于72级台阶的高台之上,通高26.7米,,殿前是青石雕刻的盘龙御道,请大家注意安全,随我一起拾阶而上,遥想一下当年宋太祖赵匡胤骑马登上北宋皇宫大庆殿的意气风发!好了,咱们现在终于走进了龙亭大殿,大殿内仍是金碧辉煌,只是略显空荡,中央展示的是一把龙椅,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上演着一幕著名的历史大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五代时期,短短五十三年的时间里,先后出了14位君王,而禁军将领在政权更迭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分得了巨大的好处。五代时期的皇帝多由军将拥立,已成惯例,赵匡胤登上帝位的过程也不例外。后周世宗死后,继位的周恭帝年仅7岁,主幼国疑,四周藩镇不安。赵匡胤顺势而动,取而代之建立北宋,时常感到不安,登基后不久就对禁军进行了大调整,石守信和高怀德成为了禁军侍卫司和殿前司的最高将领,这两位都是太祖的心腹,石守信是太祖的义兄弟,高怀德是太祖的妹夫,其他禁军重要位置也都由太祖亲信担任,清一色赵匡胤的“嫡系部队”。
太祖以为,由亲朋故友执掌禁军,将难以发生危及自己的政变他对赵普说:此皆心腹,定不负与朕。开国宰相赵普却不以为然。赵普说:我倒是不担心他们反叛,只恐他们不能驾驭部下,世宗何曾有负与陛下?宋太祖沉默不语。一日早朝结束,太祖留石守信,王审琪等禁军高级将领宴饮,喝的差不多了,太祖屏退侍从,对一众将领哭诉,做皇帝实在是太难了,还不如你们做节度使来的快活,长年累月不敢睡一个安稳觉!众人立刻表忠心,太祖却说我知道你们没有异心,但你们手下众多,难免有人有不轨之心,一旦把黄袍加你们身上,你们说不干也不行啊!众将领大惊,知道受到了猜忌,一不小心就有杀身之祸,急忙跪拜痛哭,次日纷纷上书称病,求解除兵权,安享富贵。
纵观北宋一朝,过于优秀盛名在外的将领多难以善终,比如岳飞。政权与皇权更迭频繁的五代,连太祖的亲信都遭到猜忌,又何况声名太盛的岳飞呢?也因为对武将的猜忌,使得宋朝采取了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政策,成就了一个文人的美好时代,造就了当时有一百多万人的繁华国际大都会—东京。然而,也为后期的军事积弱,惨遭欺凌埋下了祸根。走出龙亭大殿,凭栏远眺,如今的开封市仍是生机勃勃,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景区里摩肩接踵的游客,大家都被这座城市的魅力吸引着,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开封城的故事。
龙亭大殿后方是一处风景宜人的花园。清末龙亭一带已经是年久失修,逐渐颓落。民国十四年,督军胡景翼主持修葺,改为龙亭公园。民国十六年,冯玉祥主豫时,又改为中山公园,拆毁神像,正殿改为中山纪念堂。1948年夏开封第一次解放,国民党军队在龙亭一带顽抗,许多建筑被炮火摧毁,院内一片瓦砾,仅剩正殿一座仍破败不堪。解放后为了保护民族遗产和名胜古迹,在此建立龙亭公园,经过多年经营,才有了今日的景象。为了能让龙亭景区的活动更加丰富,也为了使大家更多了解与古都开封有关的故事,景区安排了丰富的演艺节目,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游览时间自行前往演出地点观看。

开封大相国寺导游词

提起寺庙,我们先想到的地方是山,是林,是幽静的地方,正所谓:“深山藏古寺”,可是我们现在到达的大相国寺,却是在闹市之心,周边商铺林立,热闹非凡,真正的高僧是不会受外界干扰的,正如相国寺世代相传的法语“修行何须山水间”。

相国寺是我国著名的汉传佛教十大寺院之一,迄今为止已经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原来是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到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修建,名为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朝时期,这是州司马郑景的宅院。武则天时期,僧人慧云来到这,自称夜里见到城中有灵气,天亮后又在郑景宅内池看见殿台楼阁和弥勒佛居兜率天的影像,于是他决定募集捐款建寺。实际上是他铸造了一尊6米大弥勒佛像,本来计划放在感业寺供奉,但是其他和尚不同意,所以他才想了这个招数,不过,在破土动工过程中,恰巧挖出北齐建国寺的旧碑,于是把寺院改名建国寺。公元712年,唐睿宗李旦称梦见了弥勒佛,实际上是为了纪念他从相王的地位爬到了皇帝的宝座,便下令将建国寺改为相国寺,并亲笔写下了“大相国寺”的匾额。

唐宋是相国寺的鼎盛时期,尤其在北宋时期,占地540多亩,64个禅院,寺内建筑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壮丽绝伦,古人称其“大相国寺天下雄”。北宋帝王巡行进香多来此,过生日时文武百官也要到寺内设置道场祝寿,平时一些重大节日的祈福活动在此,进士题名也在此,大相国寺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皇家寺院”。只是北宋后天灾人祸不断,寺院早已不是往日模样,虽然历代也有修葺,但是今天所见的相国寺,还是和唐宋时期不可同语。但是相国寺的地位在我们中国佛教史上还是非常重要的。

进入寺庙前,大家先抬头看“大相国寺”这四个字,一个比一个大,这是故意的这么写的,每个字代表不同的含义,大—代表平民百姓,相—代表的官员,国—代表的国王,寺—代表的佛祖,也就是说:平民百姓没有官员大,官员没有国王大,国王没有佛祖大,由此可见佛主在人们心里的地位,和佛教对社会的影响力了。

面前的这三个门是佛寺的山门,分别为无相门、无作门、空门,佛教认为,一切外表的皮相,美也好,丑也好,最后都会老,所以不用太在意外表,内心的美和善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无相门的含义;我们常常说的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一切自己所做的事情最后都会有相应的报,所以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也不要因为恶小而为之,这是无作门的含义;佛教能够这么久以来一直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因为和我们人人都能有共鸣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苦难和挫折,多少、强弱的区别而已,佛劝我们放下,因为即使你在乎再多,计较再多,到最后还是什么都带不走,人生到底不过是一抔黄土而已,其他一切都是空的,想开了也没什么过不去的。所以入了佛寺就是遁入空门。我们现在就一起走中间的空门进入相国寺。

进来后大家看到了左手边的鲁智深倒拔垂杨的塑像,这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的。说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时候,不守清规戒律,所以就被送去了大相国寺深造,鲁智深来后,方丈知人善用,给他安排了去看菜园子的差事,这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刚开始时候,他看这菜园子里菜长的还可以,但是后来就越来越不好了,这就纳闷了,问了周围的邻居才知道,原来有几个泼皮无赖早就想占领了菜园子了,但是因为是皇家寺庙,所以不敢明目张胆的抢,于是就在菜园子周围种植了柳树,柳树长势一好,肯定就影响菜的长势了,鲁智深一听就怒了,跑去把柳树一棵一棵拔了下来,拔到最后一颗时候,用力太猛,连根都拔起来了,这一传开,那些无赖们再也不敢打寺院土地的主意了。鲁智深解决了寺里的大问题,相国寺也没有忘记他,就把他的雕塑放在山门后,长相国寺的威风,也保护着寺院。有人说鲁智深即使百年千年的在寺院,性格使然永远也成不了佛,也有人说他已经成佛了,虽然不太守佛门很多规矩,但是他的侠义潇洒也是另一种成佛之道。就好像我们的大相国寺,虽然在闹市中,却更加突显:小寺隐于山,大寺隐于市。平时我们生活中遇到难题,这条路子行不通,就换一条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嘛,都能达到目的。

寺院里都是晨钟暮鼓的生活规律。这两边是钟楼和鼓楼,但是相国寺钟楼里的钟可不一般,那铜钟是清乾隆年间的遗物,重达五吨,高2.23米,口径1.81米,上铸“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十六个大字,取每句第一个字就是“皇帝佛法”。钟声响亮优美,相传秋天霜天叩击,钟声优美,响彻全城,被誉为“相国霜钟”,是曾经的汴京八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殿是天王殿,这位笑眯眯的肚子大大的就是弥勒佛。弥勒佛在佛祖逝世56亿七千万年之后,将会登上佛祖的地位,所以也可以说是太子佛。其实弥勒佛原本不是这个样子,这是从中国五代之后才开始的。五代时期,在浙江的奉化出现一个胖胖的大肚子和尚,名叫契此,他手拿锡杖,上挂一个空空的布袋,化缘得到的东西都放到布袋里面,所以大家也都叫他‘布袋和尚”,他乐于助人,每天都笑嘻嘻的,就好像从来没有烦心事一样,圆寂的时候留下几句话: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所以人们都认为他是弥勒佛转世,于是就把布袋和尚的形象作为弥勒佛的形象供奉在寺庙。

我们还有两句话说“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说的也是这尊佛。人活一辈子,不可能不经历点什么事,也没有什么十全十美,反而是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笑一笑,让它过去,不去计较,正所谓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弥勒佛要传递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思想,所以就让他在寺院的门口,人们来到寺院先看到他,随和开心,平易近人的形象,也易于接受佛教,所以他也被称为“迎宾佛”。

东西两边是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慈悲为怀,保护众生,用音乐使教徒皈依,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慧根,保护佛法不受侵犯,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手缠一龙(也有人说是龙头蛇神的神兽)。北方多闻天王,比喻福德,闻于四方,左手持伞。但是这四位在《封神演义》里被彻底汉化,根据他们的法器而各司其职:剑—风,琵琶—调,伞—雨,龙—顺。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毕竟中国也是个农业大国,而且民以食为天,先要吃饱穿暖了才行。咱们再看多闻天王右手还握着一只老鼠,据说这只老鼠特别能吃,一但放开,全天下的粮食都能吃了,所以一定得握紧了不能跑。

弥勒佛后面这位是韦陀菩萨,相当于是保安队队长的职务,位列四大天王之下三十二大将之首将。据说韦陀非常善于长跑,在佛祖圆寂后,妖魔鬼怪把佛祖部分舍利子盗走了,就是韦陀追回来的,所以功高居首,让他在弥勒佛身后,面对着寺庙,保护佛家三宝:佛、法、僧,三者的安全。这也反应出人啊,得有一项精湛的技能和特长,这样才可能改变命运,得到重用。大家看看韦陀手里的法器金刚杵,出入寺庙多的朋友会发现,有些寺庙里韦陀的金刚杵位置不一样,有些是置于手腕之上或者肩上,这表示寺院可以接受挂单,也就是免费吃住,只是时间长短的区别,还有些是杵在地上,也就是不接受挂单,所以啊这摆放位置不同,意义可也大大不同呢,云游四方的僧人走进了一所寺庙,能不能挂单呢?不用开口问,看看韦陀的金刚杵怎么放的,就全明白了。

前面这个桥是新修的,桥下是放生池,佛教十戒,首戒就是不杀生,因为佛教认为平等,平等的受业力的支配,人和其他动物都是一样的,杀别人等于杀自己,还破坏了人家的解脱道,同时也毁了自己的修行,所以不能杀生。不仅如此,而且和尚们还常常用攒下来的功德钱买些鱼虾之类的放生,以积攒功德。

这个大香炉是九十年代举行佛教法会时候,香港三宝弟子捐赠过来的,放在寺院的中轴线上正对大门,有永镇山门,万年和平,吉祥如意的意思。

前面这个重檐复宇式的雄伟建筑,就是大雄宝殿了,它是大相国寺的主殿,也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殿”,殿高13米,周围及月台都是白石栏杆,上雕小狮子,精巧可爱。

殿内供奉的是三方佛,东边是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他发十二大宏愿“拨众生苦,医众生病,满众生愿,为众生解除痛苦,消灾延寿’,希望能解除众生的一切病痛疾苦;中间的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佛祖原本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29岁时在一天内见到生老病死,感受人间痛苦,于是舍弃皇室生活,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之道,35岁时菩提树下成道,创立佛教,立志带众生脱离苦海。佛门弟子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圣人。西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也称为接引佛,西方极乐世界是人人向往的没有困苦,歌舞升平的世界,教徒们常颂“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希望阿弥陀佛会接引修成正果之人到西方极乐净土。

两边的是十八罗汉,早期西方传来的原本是十六罗汉,唐五代时期张玄、贯休位和尚在十六罗汉后加画了降龙、伏虎两位罗汉,而社会中也有诗人开始大赞十八罗汉,所以之后寺院里多供奉十八罗汉了,再后又被汉化为五百罗汉,现在咱们来看一位罗汉的代表吧,这位是开心罗汉,以前是屠夫,经常杀生,还不守清规戒律,皈依佛门之后,痛改前非,大彻大悟,他对同门说‘我心中有佛’,其他罗汉都不相信他,还笑话他,他就用戒刀剖开自己的心,里面果真有佛祖的头像,大家转而很钦佩他,这也证明了一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人生做了错事也不可怕,只要愿意改正就好。

后边是大型雕塑是海岛观音,表现的是南海观音普救众生的场面,是由珍贵的檀香木雕刻而成。观音全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后来李世民当皇帝,为了避他的名讳,所以去掉“世’,简称观音菩萨。有句话说“佛祖何必深山求,处处观音处处有”,由此可见,民间信奉观音菩萨的人特别多,也加上了一定的功能,比如说大慈大悲的观音啊,送子观音啊等等。

观音菩萨的两边是他的得意弟子:散财童子和小龙女。据说散财童子出生时候,周围好多金银财宝出现,但是他却视金钱如粪土,一心向佛,跟随观音菩萨修行,在菩萨的指点下,拜了53位老师,这些就是他五十三参,参参见佛的情景,再后来他就修成正果,和菩萨一起行善去了。小龙女据说以前是不信佛的,后来他的哥哥龙太子在海里游玩被渔夫给捉去了,是被观音菩萨给救了,所以她为了报恩就跟随了观音菩萨,修行着修行着也一心向佛了。大家看观音脚下踩的是什么呢?鳌鱼,据说是海里非常凶狠的一种鱼,翻一翻身就能翻天覆地,常常惹的百姓困苦连天,观音菩萨为了普救众生,就把它踩在了脚下,让它永世不得翻身。有句成语叫做“独占鳌头”由此而来。大家看到的观音一般都是站在佛祖旁边的,但是这个却在后面,所以被叫做“倒坐观音”。

有句话叫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因为回头后,也是可以由观音菩萨来渡化的,所以什么时候改正错误都不算晚。我们平时为了生存生活总是一直在往前奔跑,其实应该在途中偶尔也停下来,看看有没有走错什么路,做错什么事,及时改正,回头是岸。

前面这块造型奇特,窟窿挺多的石头,可不是普通的石头,这是宋朝宋徽宗垦岳花园里的石头。这个石头是产自江南的太湖石,打捞寻找好石头怎么麻烦就不说了,单说运送就路途遥远,还要保护好,就需要很多的劳力,而且,有些石头很大,桥过去拆桥,城门过不去,竟然连城门都拆,无论怎么都要保石头,如此昏庸作为,后来怎么能不亡国呢。宋徽宗建的垦岳公园中的山体主要就是各种漂亮的太湖石,此外还有珍奇走兽,因为有炉甘石,下雨天还会冒烟,如同仙境一样。不过,后来金兵攻打过来时候被毁掉了,其中一些带到了北京,开封留下的就剩几块遗物而已,相国寺这块石头是其中之一,我们看看这石头很多洞,看上去千疮百孔一样的,就是因为在河底长时间的冲刷而成的,所以这石头的特点就是露、瘦、透、皱,大家可以欣赏一样。

历史上对宋徽宗的评价,用一句话就是“诸事皆成,独不成君”,宋徽宗这个人做皇帝不是个好皇帝,别的可都是玩的很溜,他画画好,尤其是山鸟鱼虫,曾经在英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出了1250多万的高价,创了当时中国书画拍卖的最高价了。他写字好,瘦金体就是他所创的,他喜欢玩瓷器,所以有了“家财万贯,不抵钧瓷一片”的钧瓷以及现在都少见的汝瓷,他玩石头,建立了集中国园林之大成的垦岳公园,但是也是因为玩物尚志,劳民伤财,不管正事,所以引起民愤,导致起义,外敌入侵,没能力抵抗,最终失去了国家。

再往前是造型奇特的八角琉璃殿,这是一罕见的八角回廊式建筑,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它最外面是游廊殿,里面是无井院,正中心是八角亭,1980年采用撬升技术,整体抬高1.67米,这是建筑史上的典型,也是是我们开封的骄傲。游廊里雕刻的是释迦牟尼讲经会的大型雕塑,众佛,菩萨,天王,罗汉等等,高矮胖瘦,形态各异,造型生动。大家看到那个坐在高高的梁上的罗汉了吗?就是济公,据说他因为贪酒,所以第二天睡过头了,急急忙忙来了后一看没位置了,所以就坐到梁上去了。咱们如果平时要参加什么重要活动,可千万要提前准备好安排好,别给耽误了啊。

正中心这个亭子里的是千手千眼观音,这是大相国寺的镇寺之宝。这尊站立的四面观音菩萨像高6.7米,须弥座0.55米,是清乾隆年间一位民间艺人,呕心沥血,用了整整58年的时间,用一颗完整的银杏树雕刻而成,据说这颗银杏树当时已有三千多年的树龄了,本身就已经是罕见之物,价值连城。菩萨为四面造型,每面都是扇形,各有六只大手和二到四层的胳膊和小手,,每只小手中各雕刻有一只眼,共1048只,俗称千手千眼观音,这些手和眼代表的是观音菩萨的聪明智慧和无边法力,无论苦难的众生是在哪个方向哪个位置,她都能帮助他渡化他。

菩萨最上面的大手高举释迦牟尼佛,是佛祖至高无上,一心向佛之意。中间的大手普度众生,下面的大手是接引众生。整个的雕刻,可谓是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名副其实的镇寺之宝。

这尊像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古时候,有位国王病重了,寻遍百医,都治不好,无奈之下,寻求了一位游遍四方的和尚,和尚说:我可以治好你的病,但是必需有药引,只有你能拿到这个最为重要的药引,我才能把你完全治好。这药引就是你亲人的一只手一只眼。国王听完就召见了他的三个女儿,大女儿说:我刚生了孩子,如果少了一只手和眼,我怎么照顾我的孩子呢?.二女儿说:我刚结婚,我少了一只手一只眼怎么面对我的夫君呢?。这时候三女儿就说:父王,用我的手和眼吧,于是砍下一只手臂剜下一只眼给了国王。后来国王的病果真就痊愈了。这事被佛祖知道后大为感动,这不就是我们推崇的孝道嘛,于是传令还她全手全眼,并塑型让更多人多学习。中国的‘全”和“千’相近,下面的人把全手全眼听成了千手千眼,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千手千眼观音。其实,大家仔细看的话,也会发现这尊千手千眼观音像的身材身形都比较接近男性化,应该是一男相,这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尊密宗四面千手千眼观音相。

最后我们来到的是藏经阁,它是上下两层,上面二楼是存放经书的地方,1992年,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赠送给大相国寺一套乾隆版的《大藏经》,共7000册,就藏于此,所以这也叫藏(zang)经阁。下面一楼是师傅们讲经说法的地方,称为讲法堂。

中间供奉的释迦牟尼佛,是海外华侨的一位老居士赠送的缅甸白玉佛,因为是在泰国订做的,而泰国信奉的是南传佛教,所以佛像形象灵秀端庄,线条比较女性化,她眉间有一颗天然形成的红宝石,在宝石衬托下的佛像显得庄严肃穆。佛像两边是千佛灯塔,里面供奉的是游客请的佛牌,为游客消灾祈福的。


大家抬头看到的匾额上有四字,有人能认出来是什么字吗?“是寿者相”,什么意思呢?长寿者的相貌,这是这是著名书画家石千里为真禅大师八十大寿送的贺礼。


藏经阁西边这个是大师堂,里面供奉的是空海大师,他是日本著名的大和尚,生于公元774年,31岁那年入唐求法,在经开封大相国寺时候,拜方丈为师,学习佛法,回国后,大弘天台秘法传于日本,被弟子们尊为言宗开山祖师,日本天皇授予他‘弘法大师”的称号。公元139年日本小松天皇命足以利将军,在日本京都建大相国寺,这也构建了中日两国相国寺的特殊因缘。1992年,中日两国相国寺结为友好寺院,日本友人捐赠并修建了大师堂供奉。这也称为中日的友好的象征。在此也希望,未来能够永远世界和平。

开封包公祠

大家到宋都开封旅游,自然就会想到北宋名相—包拯。他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为民请命,有讲不完的故事。好了,现在我们就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公的纪念地——包公祠游览。
包公祠坐落在古城开封的西南隅,这是一片美丽的湖泊,叫包公湖。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而兴建的包公祠就位于包公湖边上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宋真宗成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享年64岁,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包拯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后封为龙图阁大学士,死后封谥号为孝肃公。是我国北宋时期很有名望的直臣官吏,在人心目中,他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称之为“包青天”。他的政绩和特点主要可归纳为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关心民苦、为民请命;谏言改革、兴利除弊;严惩食污、廉洁清正。

这是包公祠的二门,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门头悬挂的这块匾额,”德昭古今”四字,表明了历代人民对包公清正无私的无限敬仰,也是对包公精神最好诠释和写照。大家再来看这朱漆红门,这其实是封建社会严格等级制度的体现,是权威的象征,在古代它不是普通百姓可以用的,红门上有门钉,建筑上称做“沤钉”,它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不同的地位和等级。比如说,皇帝的宫门上是九钉九带,也就是九排门钉,每排九个,因为九是最大的奇数,而奇为阳,阳世即人间,九钉九带表示唯我独尊的帝王之尊。皇帝以下王公大臣按职位高低依次减少,包公是北宋时的重臣,所以门前也是带有相应级别数量门钉的。

往前看,前面一座石墙遮挡了大家的视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照壁。照壁为中国传统建筑里常用的一种处理手段。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

照壁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萧墙,就是成语祸起萧墙中的萧墙。照壁它的作用一是遮挡人们视线,不让人直视正堂,使庭院更显曲折幽深;二是阻止传说中不会转弯的小鬼和煞气的进入,保佑主人家吉祥平安。一般情况下,照壁上面会绘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来表达吉祥如意的意思,但是,开封包公祠的照壁确实色调灰青、图案简洁明了,中间还是个方正的菱形,目的是显现包公祠的庄严肃穆,展现包公的方正严明、一是一二是二、按规矩办事。

关于包公的故事和传说自我国元朝以来就在民间流传开来,直至成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象的包公,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大家心中的包公是什么样子的?有位先生讲,黑老包当然是黑脸的,还有女士补充,头上有个月牙,很高大。这是我们心目中包公的形象:黑面威严,高大威猛。
那么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看这一副宋包孝肃公遗像。此像高185厘米,宽100厘米。关于这块石刻面像的来历,从铭文上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位叫徐阶的官员,在他赴任途经合肥时,在包公的后代家中,看到了一张珍藏的包公遗像。当时他惊喜异常,就出资把包公的遗像刻在石碑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那块石刻的完整拓片,它真实地反映了包公的真面目,逼真地再现了包公当年的风度和仪容。
包公就是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书生。(看到)有人在摇头,不像啊,因为跟传说中的反差太大。为什么传说中是黑脸的?大家知道,中国各个省份都有地方戏,包公的故事在宋代以后就被搬上了舞台,舞台常用各种颜色的油彩绘成的脸谱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及特征,其中,白色多表示胆小、懦弱,一般来形容小人及奸臣的可恶嘴脸,从俗语“小白脸、坏心眼”中可体会到人们对白脸的反感。所以像包公这样的清官绝对不可以是白脸的。戏剧家们按照包公刚毅的性格特别设计出黑色脸谱来表示包公的铁面无私。由于包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高大,他在舞台上的形象也是高大威猛、超出常人、与众不同,久而久之,我们就都觉得包公就该是黑脸、大个子。看来,实际并不是这个样子。
包公去世之后,皇帝停朝一日,以示哀悼,并赐谥号“孝肃”。我们了解包公就由这“孝肃”二字开始。孝,表示包公是个极孝顺的人;肃,是表示严肃,开封有“包公笑比黄河清”之说。
历史上,包公的父母中年得此独子,视其为掌上明珠,抚养成人。少年包拯聪明好学,20岁就满腹经纶,心怀报国之志,家人盼望包公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但他认为‘父母在,不远游”。大家很不理解,他的理由是自己我还年轻,还有很多机会为国家效力,而父母已无太多时日,自古忠孝难两全,他决定先尽孝后尽忠,回到家侍奉双亲。36岁时,父母双亡,包拯又守孝三年。39岁时包拯才出来做官,出任天长县知县,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包公对自己的后代子孙也要求严格,临终之时,写下一则家训告诚后代子孙,意思是说,如果我包家的后世子孙有为官的,他们当中有谁胡作非为、贪赃枉法,那就决不能让他们进家门,即使人死了,也不能想在祖坟里。这种惩治方法,是相当严厉的。
包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39岁出来做官时,曾写下一首五言诗,这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唯一一首包公的诗作。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
这首诗可以说是包公的言志诗,表明包公的愿望和理想。包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任开封府知府时,以他的才能和品德,秉公执法,不畏权贵,被百姓称为“包青天”。
这里有一块宋代保存下来的石碑,上面刻着“开封府题名记碑”开封府开是一个重要的职务,因为开封是京城,是天下第一府。所以皇帝一向都派自己信任的人来担任。
在这块石碑上刻183位开封知府的名字,比较有名的人还有欧阳修、寇准、范仲淹等。现在就请大家来找一下包公的名字在哪里?
这道浅浅的凹痕,就是包拯的名字。这是因为,而来参观此碑的人们总要情不自禁的触摸或争相指点包拯的名字,天长日久,就在有“包公”名字处,摸出了一条深深的指痕。从这一点,即可说明包公的名字是如何地深入人心,他赢得了后人世世代代的尊敬和爱戴。
现在我们来到大厅,这里我们看到包公的塑像,塑像的造动设计为坐姿,包公身着蟒袍端坐在方座靠椅上,劲正如松、毅然如山,这尊塑像的设计重点部位是包公的面部。请看,包公方面侧目,长髯飘胸,有威严风仪;他双眉微,若视冥思,悠悠报国为民的中正心胸;
再请看包公的双手,他一手扶椅,一手提,在平稳自然的虎威中又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感,这是集历史、思想、艺术和传说于一体的包公的传神写照。
大殿两侧陈列着反映包公真实生平和清廉品德的文物典籍。这里有四幅彩陶壁画,“不畏权贵”、“体恤民情”、“清正廉明”、“秉公执法”,形象地表现了包公刚正不阿,拒理力争的可贵精神。包公作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形象,在人们心目当中矗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为世代敬仰。
来到东配殿,我们可以看到一组蜡像,这是一出正在上演的是—包公铡陈世美。这是根据包公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铡美案》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逼真。中间这位手托乌纱帽的当然就是包公了,他脸上严肃的表情表示出他为民做主而触怒皇太后,但仍执法如山、无怨无悔的思想,最终他铡了忘恩负义、要杀妻灭子的陈世美雕塑前边摆放了三口铜铡,中间的是龙头铡,铡皇亲国戚、王子王孙;右边的是虎头铡,铡贪官污吏;左边的是狗头铡,铡犯法的平民百姓。三口铜铡,三个等级,是皇帝御赐,可以先斩后奏。
那包公铡陈世美用的是哪口铜铡呢?对了,是龙头铡,因为他是驸马。看到这组蜡像,我们可以想像到包公升堂时一定很威严,那么他办公和居住的开封府是什么样子呢?为了让大家能够有一个印象,在西配殿有一个开封府模型以供参观。
这个开封府模型是按照历史记载仿制的,它富丽堂皇,很有气派。相传宋代告状人要写状纸交由大门衙役,再二门、三门传递到大堂上。但衙役胡作非为,私下收钱,没有钱就扣下状纸。所以东京街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包公到任后,得知这一情况,就毅然决定打开开封府大门,任百姓自由出人,并可上堂听审,以示公正。也有传说讲道,包公打开大门后,让告状者直入大堂,在历史上也就有了“包公倒坐南衙”之说。
关于包公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墙上展示的是其中一部分,大家可以自由参观。
 

开封铁塔讲解词

整个铁塔景区,它的历史非常的悠久,距今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最早铁塔景区在北齐天宝十年,公元559年在此处建了一座独居寺。为什么会建独居寺呢?应当时有一个独居隐士侯嬴经常在此处静修,后来历史上也是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寻古凭吊的一个圣地,也成为了一个弘扬佛法的风水宝地。所以说人们为了纪念夷门长者侯赢,在此建了独居寺。

后来唐玄宗从泰山封禅回来之后,来到了独居寺,为了纪念他封禅泰山,他很高兴,所以就把独居寺改为了封禅寺。到了宋代的时候,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就把他的开宝年号由封禅寺改为了开宝寺。到了明代,朱元璋又把开宝寺改为了祐国寺。金代时改为了上方寺。到了清代时,乾隆皇帝又改为了大延寿甘露寺。说到铁塔的历史都是跟皇帝有关系的,所以说铁塔真的是一块风水宝地。

铁塔从古至今从唐朝到了清代,一直是一个皇家的寺院,尤其是在宋代时,皇帝在这里宴飨,游幸等成为了一个圣地。当时在这里又建立了礼部贡院,成为了国际上非常有名的佛教文化交流中心,这里备受人们的推崇。到了宋代时,著名的佛教大师成寻远渡到此,到开宝寺学习佛法,当时在宋代时,铁塔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非常大,在国际上非常知名。


咱们现在看到的是接引殿,接引殿内供奉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一共是三位跟佛教有关的人物,阿弥陀佛又被称为无量佛,由他建立了西方净土,广度无边的众生,来成就无量的功德,所以说他功德无量。观音菩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象征着宇宙的大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了乐善好施,是喜舍的代表。咱们看到光明无量,说的就是光明佛,无量佛,就是咱们的阿弥陀佛,左手放在胸前,右手下垂,手印叫接引印,他会把修行到正果的人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佛像也是宋代时建起来的全铜佛,高5.14米,重12吨,历经了千年,神态依然庄严自然祥和,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旁边的壁画就是西方净土,是由阿弥陀佛建立的,这个西方净土是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悲伤的净土,希望众生能够修成正果,把大家带领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也是众生的愿望,手上这个手印叫与愿印,把广大众生的往生愿望和他的接引愿相念引,达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为什么在佛教当中很多人在念经时都要念阿弥陀佛?就是希望自己能够被阿弥陀佛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


咱们在经过了接引殿之后,就看到了咱们国宝级的文物铁塔,远远的望着铁塔,真的是非常的秀丽,这个铁塔是八角13层,高55.08米,这个铁塔为什么叫铁塔呢?


因为它颜色酷似铁色,所以从元代起,人们俗称它为铁塔,这个塔的结构是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这几个部分组成的。咱们看到的没有塔基直接看到了第一层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开封离黄河很近,当时铁塔是建在夷山之上,后来经过多次的黄河水患,塔的基座被埋在了下面,不仅仅淹没了夷山,所以现在直接就进入了铁塔的第一层。地宫,也是大家非常感兴趣的,根据宋史当中记载,咱们的地宫里面不仅供奉的有佛祖释迦摩尼的真身顶骨舍利,同时还有金棺银椁,以及瓷器陶器琉璃制品的法器和供养物,可以说是价值连城。因为是国宝,咱们只有保护的责任,地宫是不能开挖的,希望有一天有机会可以看到地宫能够重见天日。


中国的古塔当中,它的地位非常高,在1994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了一套纪念中国古塔的邮票,当时从全国2000多座古塔当中选择了四座古塔,这四座古塔当中就有开封的铁塔,以及杭州的六和塔,西安的大雁塔及泉州的镇国塔。在这四座古塔当中,咱们铁塔的面值最高达到了2元。可见,咱们铁塔无论是它的观赏价值还是艺术价值,以及它的文物价值都是非常高的,不愧为天下第一塔的美称。铁塔是一个实心塔,可以登到第一层之后上到塔顶。如果天气晴朗时,就可以看到铁塔行云,铁塔行云,也是咱们开封的汴梁八景之一,非常有名,在古代的时候,许多文人墨客对它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其中有一首诗就说到:浮屠千尺十三层,高插云霄客倦登瑞,瑞彩氤氲疑锦绣,行人迢递见觚棱,半空铁马风摇铎,万朵莲花夜放。我昔凭高穿七级,此身烟际欲飞腾。这首诗写得非常的美。

铁塔目前是国内历史最悠久,最高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琉璃砖塔,所以说它以其精湛绝妙的建筑艺术,宏伟秀丽的身姿,以及较高的文物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塔,这也是咱们开封人的骄傲。

这个铁塔历经千年,从1049年到目前已经有960多年的历史了,在它悠久的历史当中,经历了很多的自然灾害,地震,冰雹,水患等等,但是铁塔仍然巍然屹立,尤其是在1938年,日本兵进入开封,他以为铁塔是一座瞭望塔,就要炮轰铁塔,从飞机上扫射铁塔,当时铁塔满目疮痍,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尤其是第四层到第十一层,第八层第九层的塔身被打穿,里面的台阶都露了出来。

在1952年时,毛主席视察黄河,来到铁塔时,看到了铁塔的情形,又听到了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讲到这段历史时,就语重心长的说:这个铁塔名不虚传,他代表我们中国人民,共产党要把它修起来。于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之下,文化部拨款21万元对铁塔进行了修复,当时也安装了避雷针,所以说铁塔的铮铮铁骨,代表了开封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为什么铁塔能够千年不倒呢?有几个原因,

一,有佛祖的舍利在,有舍利在,就有佛祖在,有佛祖的保佑,这是毋庸置疑。

二,铁塔虽然叫铁塔,但是它是按照木质结构建造而成的,它是专门烧制的特种的有榫有卯的异形砖,按照木质结构建成的。可以说,是起到了很好的防震的作用。

三,它是琉璃面砖,琉璃是绝缘的,起到了防火的作用。四,是铁塔自重达到6000吨,起到了防风的作用,所以说铁塔千年不倒。

咱们看到铁塔,每一层它都有一个圭形的佛龛形的窗户,这个窗户起到了通风透光和防风的作用,塔身上面有一些跟佛教有关的图案,有菩萨,有立僧,五僧伎乐等等非常的精美。这也是了解宋代佛教文化的教科书,在每个塔的檐角都有一个人头鸟身的仙女,也叫妙音鸟,非常的精美,可以说是宋代的天使,也是咱们中国的天使。


铁塔是开封的标志型建筑,也是开封的一张名片,也是开封独一无二的品牌,以铁塔文化为核心的产品,都以铁塔来命名。比如说铁塔牌火柴,铁塔牌香烟等等,尤其是咱们左手边一墙之隔的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河南大学的学生,都自称为是铁塔牌的大学生。在右手边就是城墙,城墙也被称为国宝。

它也是历史非常悠久,仅次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大古代城垣,长14.4公里,非常壮美,是在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河南大学有一座河南省留美预备学校旧址,它也是在2006年时被命名为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座国宝级的文物在一起,可以说这一块是无愧于风水宝地之说。

在这个位置可以拍到铁塔的全景,来到开封,就必须要到铁塔下面拍张照片,因为无论铁塔是开封的镇世之宝,开封的标志性建筑,开封的象征,同时还有这种说法:情定铁塔,爱逾千年,在铁塔之下可以见证我们的爱情,友情,亲情。


康百万庄园导游词


青山碧水环绕,豫商文明相随。在河图洛书的发源地,在蕴育中原古文化的交汇处,在沿黄郑、汴、洛三点一线的旅游线路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熠熠闪光,它就是纵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巩义市康百万庄园。该庄园2001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康百万庄园是一座纵跨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背依邙岭,面临洛水,北 凭黄河天险,南瞻嵩岳屏障,依山就势,环境优美,居高临下,地势险要,虽由人做,宛自天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理念。


康百万家族,以财取天下之抱负,利逐四海之气概,创业于明代,渐兴于清初,乾隆时进入全盛,咸丰以后逐渐没落,民国中期走向衰败。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良田双千顷,财富无以计数。“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 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是其真实写照。

或许有人会问:康百万是谁?“康百万”不仅仅是指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明清以来对以康应魁为代 表的整个康氏家族的统称。“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朝廷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其中,有创业之初的六世祖康绍敬,有开辟大河行船、奠定百万基业的十二代庄园主康大勇,有富跨三省、两次悬挂“千顷”牌的十四代庄园主康应魁,有官居三品、大兴土木的十五代庄园主康道顺,有接驾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两宫回銮的十七代庄园主康建德,尤以1901年花巨资建行宫、架浮桥、修御道,迎接两宫并贡献大量白银,受慈禧太后封赐而名扬天下。

康百万家族为了体现其身份,大兴土木,建造了庞大的地主庄园。全庄园由19部分组成占地240余亩,庄重气派、华丽典雅,是一座集“古、大、雅、美”于一体的恢弘建筑群,被称为十七、 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是建筑的代表。庄园始建于明朝中叶,明清之初,初具规模。在建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寺沟、张沟等明代楼院,龙窝沟、寨上主宅区、南大院、栈房区、店铺、饲养区、祠堂、木材厂、造船厂、金谷寨等不同功能的清代建筑,辅以碑楼、牌坊、花园等辅助建筑,从而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功能齐全气势宏伟的大庄园。如今,虽已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但拂去历史烟尘,透过时空隧道,我们不难发现飞檐翘角、青瓦高墙,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且还代表着一段血脉相连的沿承和一个区域的精髓,展示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目前康百万庄园保存下来的主要有主宅区、栈房区、南大院、祠堂区等十部分,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今天我们主要参观的是寨上主宅区,这部分是整个庄园的19部分之一。这个建筑群,它 座落在邙山的半腰,从对面的远处看,它的地形像洛河岸边的一朵莲花;从高处看呢,它的地形又像是饮水洛河的万年龟。就我们平时所讲的“风水”上来说,又有“金龟探水”之意,大龟在古代的时候又叫鳌,据说康家在此修建住宅区也是要“独占鳌头”,人财两旺的意思。另一方面,在清代的中后期,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不断,居险设寨则更有实际意义。

康百万庄园的建筑风格既有别于晋商大院、帮会文化,又不同于徽商的别墅、戏楼格局,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临街建楼房,靠山筑窑洞,滨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既保留 了黄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园林和军事堡垒建筑的特点,门类齐全、布局合理、设计精巧、独具特色,融南方之古朴幽雅与北方之粗犷厚重于一体,是中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体,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


首先我们参观的这个区域为栈房区,它是康家商业活动的大本营,是康家当时的商业活动场所,它集仓库、办公和做生意为一体,当年康家在全国各地设立有功能各异的栈房,同时有四老相公八大相公分管各个栈房,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管理机构层层管理,我们现在所参观的这个栈房区是康家的商务总部,这里依山傍水,同时又依住宅区近码头,它是整个康家数百年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部分。

栈房区修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八年(1885年~1892年),原有六个大院和一个占地二十五亩的饲养棚和遛马场,总占地三千六百多平方米,历经风雨沧桑后保存下来的由东向西依次为顺记、魁记、崇义德三个基本完整的大院,现存面积大约2000平方米。


下面请大家随我先到东院“顺记”参观游览。栈房区的建筑特点是17、18世纪清中晚期典型的豫西建筑风格,尚属二进式门院,木、石、砖三雕相互贯通互为一体,雕龙画栋,寓意深长。不少有关民间传说故事的石雕在栈房区随处可见,经历上百年的历史这些石雕依然完好无损,雕刻的字体轮廓依然醒目美观。康百万栈房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无处不在的匾额门联,这些匾额门联所洋溢出浓郁的豫商文化气息,充分显示着主人的身份与品位,也是栈房区的独到之处。


首先我们看到右边门匾上刻有“洛作智水”四个字,“河出图,洛出书”,“洛”是智慧的象征,“水”是康家经商的重要载体之一。当年康家就是靠漕运起家,兴家,到发家,经营盐业、粮食、棉花、布匹的,所以“洛作智水”就寓意康家明理通达,生意像洛河水一样源远流长。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您来到康百万庄园就是我们的客人、贵宾,下面请随我一起走进迎客厅。

  

   (第一展室)咱们先来看楹联:(1)厚农资商农商皆是本,重信守义信义全在人。(2)审时度势诚信至上商之本,化智为利化利入义贾之本。

迎客厅是用来接待各方来客以及各地康家各地栈房的大小相公,是负责商业信息上传下达的地方。进来之后,我们迎面看到这块匾形如书卷,匾内所书的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颁布的圣谕,内容为:“朕视商民皆赤子,无论事之巨细,俱当代为熟筹”。它的意思为无论是商人或是农民,都是我的子民,无论大事小事,我都会仔细筹划,并且一视同仁去对待。康熙皇帝在位61年,他的一生立志要做成三件大事,那就是撤藩、治理黄河和发展漕运。

康家十二代庄园主康大勇紧抓机遇,大力发展漕运,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仕不经商”的观念,利用门前河洛之便,把生意从洛河走向黄河进而走向全国,从而盛极一时。整个迎客厅被隔断分为外厅和内厅,凡来访客人先到外客厅,如有要事就到内厅和老相公商谈,如果事关重大,再由老相公反映给康百万。

客房内厅摆放的这个圆桌是用来谈生意时客人和东家观看样货和放置样货的地方。平时桌子都是一分为二放置在两边,如果双方洽谈成功时两个桌子对在一起,表示生意圆满成功。此外半圆桌还可以节省空间,扩展到当今社会也就是大力提倡的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机关,看起来也比较精致美观。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通过屋中的桌子的摆放,可以判断男主人是否在家,桌子分开表示主人不在家。合一块,说明男主人在家。

迎客厅是康家的形象窗口,康家刻意布置这个待客厅,厅内家具、书画、文房四宝、工艺品、茶具、茶叶等配套齐全。从中体现豫商“崇尚中庸、低调内敛”的儒家风范,体现豫商“留余”的独特个性。

(第二展室)栈房风貌,这是康家各地栈房图片展示。

咱们先来看门外的楹联: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下润无声自强不息。这幅是:商道无形商道即人道,商品有形商品即人品。


这间展室以图片的形式展出了康家全国各地栈房的风貌。鼎盛时期康家栈房遍布全国各地,东到日本,西到兰州,南到上海杭州,北到京城天津,可以从这些图片中体会到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当时康家栈房分为高中低三级,低级栈房主要负责收租粮食,经营土特产,一般设在比较大的村庄里,中级栈房除了管理各种生意如粮食、布行、盐业、土特产等,还要负责地域性的小栈房,一般设在生意项目比较集中的城镇和通衢码头上。高级栈房设在重要的城市货黄河大码头上,如西安府、开封府、济南府等,建筑豪华一流,相当于康家派出机构。完善的栈房管理机制,精心选的各地栈房相公使康家日进斗金、财源滚滚。康家的所有财富和荣耀都和全国的栈房有关,栈房像动脉血管一样,将血液源源不断的流向康家大院。当时河南康百万庄园银子堆成山的民谣在各地广为流传。

(第三展室)货样室

它是康家经营商品展示的地方,用于往来客商看样订货,这里有山东的食盐、海产品、南方生漆、茶叶、米酒、绸缎、瓷器、陕西的棉花、棉布、辣椒,河南土特产、药材等等。在这里展示出康家当年在全国各地经营商品品种丰富性和多样化。但这里也仅仅展示了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没展示出来,这是供大家简单了解的。“奇货可居”各地特产及货样是商品流通的主要依据,总栈房非常注重互相调剂,来访客商就在这里看样订货,选定样货之后,再到对面钱庄里面交付定金。

(第四展室)钱庄

钱庄是管理康家资金流通进账、出账和统计的地方。主要用于外来客商交付定金,康家的商务运作经费以及在外的栈房资金汇集、结算,体现了康家完善合理的财务体制。今天的钱庄是我们复制了当年的经营流通的管理摸样,展厅内摆放着古色古香的柜台、防盗窗棂,一组组银柜、帐柜和清代的金银元宝、铜币、账房用具等实物及算盘展示相结合,真实再现康家收账的场景和生意无比兴隆的现象。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体会到豫商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现金依旧可以在这里流通,大家可以在钱庄里兑换银票,兑换后可以拿康家的银票,在康家栈房区里购买各种纪念品,书籍资料以及骑马游乐,照相,观看投影等,这里是优惠的。用不完的银票,大门口有兑换处进行兑换,还可以将银票留作纪念。在这间展室里,我们看到两侧悬挂有各式各样的算盘。算盘出现于唐代,流行于宋代,它也是吉祥财富的象征。古代就有许多小孩佩戴算盘,用于趋吉避凶。财神的如意棒上就挂有算盘,如意算盘的由来大概源于此因吧!


(第五展室)豫商习俗礼俗

进入展厅之前先看以下楹联:洛以流坤吐地府,河以通乾出天宫。这幅为:渚牛山滋秀气,龙图龟本先师。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晋商,徽商,而对豫商知之甚少。其实,河南是中国商文化的发源地。河南商人经商的传统由来已久,在中国早期的商帮文化里,豫商是领导者。我国最早有史书记载的商业活动,就是河南商丘的商始祖王亥带领族人用帛和牛当货币,在部落间进行交易,“商人”一词也就由而来。南阳范蠡和濮阳的吕不韦都是当年最优秀的商业巨子。汉唐时代的洛阳,北宋的都城汴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商业都市。北宋以后,虽然政治中心,商业文明南移,但中原大地的开封,洛阳,商丘等地依然是繁荣的商埠重镇。而富裕十二代四百多年的康百万家族创造了财富的神话,堪称一代儒商典范,豫商楷模。康家的辉煌历史与中原地区的经商习俗密切相关。这里展出的是一些豫商习俗,如当时的店铺取名,招牌特点,装饰的幌子等等,“以礼经商,义中求财”是豫商的传统美德,但各地风俗不同也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

各位游客,顺记院参观已经结束,下面请随我到魁记院,进来之后,大家看到,右边门匾上写着“审时”,左边门匾上写着“度势”二字,这是康家时时提醒在做生意时要综观大局,讲策略论技巧,稳中求胜。接下来我们先看下贵宾客房。

(第六展室)贵宾客房       

用于安排来访贵宾安歇的地方。先看以下楹联:友以义交情可久,财以道取利方长。这幅为:货属商通富若陶朱何让,利由义取贤如端木堪师。室内家具配套齐全,加上墙上字画的点缀,洋溢出一片宁静,温馨的气息,体现康家主人对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VIP客户休息的地方。

(第七展室)良田千顷 

鼎盛时期康家土地达18万亩,横跨豫鲁陕三省,曾两次悬挂“良田千顷”金字招牌,康家奉行河洛文化,河洛文化奉行五行,金、木、水、火、土,河洛为天下之中五行中属土,因此河洛文化信奉“土能生白玉,地可发黄金”,在河南人看来种地是最长久最牢靠的营生,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康家经营就以土地为中心,以盐、粮、面为基础,处处设栈房、积累买土地,农官商三者结合,亦农亦官亦商,当年康家土地拥有量集全国之冠。所以康家在经营的同时一直没有脱离“农本”思想,生意做到哪就把土地置办到哪,当时就有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的说法。室内油画展示的是康家“良田千顷,富甲三省”。里面还有一些惯用的农用工具,可自由参观。

(第八展室)庶务室

这是康家四大朝臣之一,总务主管办公的地方。康家鼎盛时期有四老相公、八大相公,三十二相公,无数的小相公,拥有近二百多个呈现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老相公是康家的经营主管,大相公是各个分区的负责人,相公是各个栈房的负责人,小相公则是业务人员或者是比较重要的勤杂人员。掌管康家营缮工程、财产购置、管理维护以及栈房维修、出纳、相公、仆人薪金、休假、日常生活安排管理等事务;同时康百万为了巩固康家的根基,发展康家的商业市场,也是公开向社会招聘相公,招收饱学之士、经商人才的地方。

(第九展室)理财室 

是康家四大朝臣之一的帐房主管,单独审阅,办理帐务的场所,设置这个单间对于完善康家财务状况意义重大,桌子上摆放有文房四宝、算盘、记事板、烛台、边墙上悬挂着帐本,后面是椅子、挡案柜等配套设施。一张小床,茶具、面盆等生活用品,这些不经常使用的东西,恰恰表现了老先生以龛为床,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

(第十展室)辩银室 

老相公传授小相公辩银秘诀、辩银经验以及使用金钱秒决、办理大型帐务手续的地方,里面是一组小的人物蜡像,为我们再现当时的场面。由于办理大帐辨别金银真假,这是康家的机密,涉及太多,这里只是让大家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金银锭作为中国古代货币,始于汉代,隋唐以前称之为“银饼”,“银笏”宋金时期称之为银锭,作为流通手段始于金代。金代白银才作为法定货币,和纸币一起通用。辨别银锭真假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观色,第二称重,第三铸造工艺。

(第十一展室)相公述职 

这是康家外地相公回来述职向老相公及康百万汇报生意时住宿的地方。康家在外地三十二为相公,他们经常回来向东家汇报生意情况,这就是他们临时居住的地方,相当于现在我们常说的普通客房。

(第十二展室)高脚队

运输 “水路为主,陆路辅之”是康百万搞活货物流通的灵活方法,高脚队是其水陆转运的主要措施。康家船队在途经三门峡时,地势险要,要经历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关,所以康家就组建了自己的骡马高脚队。康家在陕西和清军做棉花棉布生意,利用清军镇压白莲教之机,为清兵供应了十年的粮食、棉花和布匹,此时康家达到鼎盛时期。清代中期,康家船队运货到码头后,还要经过陆路运输,需要人力及车载,康家就组建了自己的高脚队,这样就加大了运送力量,缩短了往返周期,提高了船队的信誉,当时可为水陆、陆路双管齐下。里面还有各地栈房做生意的场面可供自由参观。

(第十三展室)仓库

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放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摆放有南方的绸缎、瓷器、茶叶,陕西的棉花布匹、药材等实物。下层多为一些不易搬运的货物,摆放有山东的食盐、南方的生漆、米酒、陕西的粮食、辣椒,河南的木材、土产、白酒等实物。

大家已参观完顺记院、魁记院,下面让我们再看看崇义德院,大家都知道“君子爱才财取之有道”,做生意更要懂得“生财有术、理财有方”,生财、得财、分财,刚才我们看了康家怎样生财,现在我们要了解的是他们怎样去理财的。

(第十四展室)义周仁里室

义中求财,财归于义是康百万的深谋远略,康家奉行留余思想,崇尚中庸之道,处处与人为善,安排、处理慈善事务,里面是三组油画为我们再现了康百万建学校,修筑黄河大坝,赈济救灾等场面。从而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经商环境,为康家经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自己赢得了“康善人”的口碑。

(第十五展室)积德行善 

他是康家十七代庄园园主康建勋的行医馆。康建勋的父亲康无耽从小就酷爱学医,家里收藏了许多医书,康建勋受其影响从小对医学就颇有天赋,他不但系统的学习了医学理论,还特意请当地著名中医开设了中药铺,对前来就医的患者不计亲疏,不计早晚,对贫困患者不收药钱,深受当地群众爱戴,在民国二十年,民政厅厅长张钫送匾“情深施济”为他歌功颂德,此外当地乡绅还送有“爱人以德”福星“德懋行芳”等

(第十六展室)芝兰室

门外的楹联咱们先看一下:一念不邪方寸地中惟种德,万缘归正九重天上自生春。内侧的是:暗暗思量百计不如阴骘好,明明检点万般惟有读书高。是康百万临时接待重要人员座谈小议的地方,也是康百万梳理商务,捕捉商机,深悟商理的起居处,厅内西墙面有木雕挂屏,房内顶子床家具等一应俱全。看似简洁整齐的展厅,却真实突出了儒商康百万爽朗认真、灵敏细致的个性。

(第十七展室)议事厅 

是各地来访客人在此休息,临时商议的地方,厅内茶具,书桌等一应俱全,从中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无微不致的关怀。

{第十八展室}金银库

是康百万存放金银珠宝及贵重物品的地方。这里恢复了原貌,陈设的了一些官窑瓷器,古董,金银珠宝,银票,合同珠宝箱,博古架,清式板箱,供各位游客参观。“康百万”是富甲中原的巨富,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应该就是金银细软的存放,康百万庄园设有金银库、藏宝洞,逃生洞等,供自己富时藏宝乱世出逃。在随后我们即将参观的主宅区里会看到当年康家的藏宝洞,各位游客看过之后咱们继续往后走。

(第十九展室)先贤堂 

咱们先看以下门外的楹联:指囤周济今犹在,焚券高风世所稀。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世”康家历经十二代四百多年兴盛不衰,除经营有方之外,与良好的家训、家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康家尊崇儒家思想,奉行留余,凡事忌盈忌满,所以后代子孙中涌现出大批有识之士,这些画像是康家历代人物表,大家可以一一参观。

各位游客,到这儿为止我们参观了顺记、魁记、崇义德三个四合院,整个展区向您传达了当年康家敛财、理财的经商理念,一个鲜活生动的豫商形象展现在大家眼前,另外您可能感受到了栈房区的每个门槛都很高,这预示着当年康家生意步步高升,现在预示着走过这里的各位游客万事顺顺利利,走过栈房区我们即将参观的是当年康家的主宅区,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康家曾经的辉煌不可一世,好,各位游客大家随我继续参观

 主宅区

各位领导通过三十米长的隧道我们即将到达主宅区。主宅区是主要人口生活、居住的地方,是整个园内保留最完整、最精华的区域,占地八千多平方米,有七个院子组成。上方看到“康百万庄园”五个大字是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所题写。共有三道防御设施,第一道就是现在穿过的这条隧洞,上面是高墙和墙垛,大门一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第二道防御设施是上面的巡逻通道,家丁在上面日夜巡逻,保卫康家的安全;第三道防御设施是最上面的看家院,家丁居高临下时刻保卫庄园的安全。

进入主宅区我们首先看到面前这囗古井名为“叶氏井”。


原来这块地为叶家人的地,康家请风水先生来看地的时候看上这块地,想买的时候,叶家人却坚持卖地不卖井,因为水代表的是财源,没有卖财这样的说法,当年的康家用黄金堆满整座的井台,叶家人还是不卖,到最后,康家人可以使用,但是这个归属权还是叶家人的。


这边请,我们首先来参观第一个院子。上方悬挂这些匾额都是用于歌颂康家的。当年康家修黄河、建学校、免费施粥,被称为康善人。主宅区是康家主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它座北朝南、由东向西,由南院和北院组成。北院一字排开共五个院落,南院有两个院落。大家现在所站的这个院子是康家第十二代庄园主康大勇于乾隆初年建造的,俗称“老院”,是中国典型的前堂后寝三进式四合院。

我们看正面这幅楹联“志欲光前唯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


意思就是说,想要光宗耀祖,必须读书教子,要造福后代最好的办法是勤俭持家。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豪华轩敞的大厅就是当时康家的主客厅了。“进入康百万,先看留余匾。”在此,我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康家庄园文化的象征、镇馆之宝一—一“留余”。


请抬头看,过厅正上方悬挂的这块别致的匾额就是康家的家训匾“留余”。前面这两个突出的篆字就是留有余地的“留余”二字,它上面的内容,开篇提到:“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里引用了南宋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句座右铭来告诚子孙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人生在世,不要把福禄寿财都享尽用尽占尽,把它留给需要它的人。又引用明朝进士高景逸的两句话“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可以说把留余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其实不单是它的内容,这块匾还有一个独到之处,就是独特的造型。大家可以看一下它的造型像不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呢?这就是说,康家主人希望“留余”思想像一面旗帜代代流传。更为别出心裁的是,您看“留余”二字上留余天,下留余地,以此来告诚子孙后代,要上对得起国家朝廷,下对得起黎民百姓。有人从读书的角度看,这块匾又像是一幅展开的书卷,让人想起开卷有益。这块匾是由巩县文状元牛疸在1871年所题写。现在已经被列入中华名匾之一。

这是一个标准的四合院建筑,房屋构造有“厢不压正,西不压东”之说,后为正房,是长辈居住的地方,东西两边为厢房、耳房。因此,东厢房是长子居住的地方,西边的房子,比东边的房子要稍低一些,是次子居住的,耳房是下人居住的。这是庄园最高的建筑,也可以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康家的历代长辈都在这里居住。

在此请欣赏一下目前康家保存下来最精美的一张顶子床。


它是用金丝楠木雕刻,由十个能工巧匠,耗工1700多个工时,做了将近五年时间才做成的。采用透雕、镂空雕的雕刻手法,有80多种图案。床柱的雕刻,都是竹节型的,象征竹报平安、节节高。中间雕刻的有福禄寿三星,象征“三星高照,福寿安康”。最上面一层雕刻有一官员骑高头大马,两边有整齐的仪仗队,象征青云直上。第二层雕刻春、夏、秋、冬,象征四季平安。第三层雕刻有礼让、课读、对弈图等人物故事,下面雕刻有小孩戏金鸡、麒麟送子图,有“吉祥如意”之意。总之,雕刻这些人物、花卉图案象征意义是多子、多福、多寿,是人们良好心愿的反映。这张床的另外一个精妙之处,是它可以自由拆卸,它由37个部分组成,通体没有用一颗钉子,完全是铆上去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组合家具。您请看,下人临时休息的地方就在脚踏板前面长方形的这一块地方,因为他们侍奉老人要随时听候老人使唤,所以就睡在老人麻前,随叫随到。这张床可以说是木雕的杰出代表。

 藏宝洞

这个藏宝洞是2003年4月份发现并挖掘的,是从康家第十九代康素禅女士口中得知的。经勘察测量之后,出于安全考虑,目前只挖了50多米。藏宝洞设计巧妙,具有两个用途:富时藏宝,乱时出逃。这个洞里面是洞套洞,窑套窑,洞洞相连,巧设机关。据说有两个出囗,一个通到2公里之外的康家军事要塞一——一金谷寨上,另一个通往山岭上,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原战争年代居民的处境与中原建筑的特色。时机成熟之时,我们将继续开发,到时大家可以一睹藏宝洞的神秘风采。

一院的参观到此为止,下面穿过这条过道我们到第二个院落秀芝庭院参观,大家里面请。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窑洞的代表一——三层窑楼。这种形式在中原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称它为窑楼,一方面大家可以从外观上看到是上下三层的,上面两层均用木制棚板隔开,用来存放货物,一楼住人。这个院子是康家优秀子女居住的庭院。院中枣树近200年,寓意早日成才。

大家将要看到的是庄园的活文物,300年的葡萄树。


这棵葡萄树是清朝乾隆年间种植的,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葡萄作为藤类植物能够长成树非常罕见,而像这样一棵枝干穿墙而过覆盖两个院落的葡萄树在全国其他地方就绝无仅有了。这棵葡萄树虽经300年风雨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每年硕果累累,而且品种是新疆的无籽葡萄,成熟季节在每年七月中旬,届时我们将举办“葡萄节”,欢迎领导到时候过来免费品尝。


我们看到面前这对门枕石是庄园的石雕代表。整块青石分三层雕刻,最上面一层雕刻的是雌雄卧狮。常见的狮子都或蹲或站,怒目圆睁,威风凛凛。这对狮子却俯卧下来,显得温顺可爱。一来显示主人家生活富足、守卫森严,连自家狮子都吃的饱饱的,不用起来看家护院。其次还显示家训低调、留余、不张扬。


第二层是一组人物故事。与门上对联相呼映。上联是:“处事无他莫若为善”,我们都知道“百善孝为先,孝以善为本”,因此门枕石上正面雕刻的就是一幅“尊老爱幼”图。内侧雕刻的则是“她姐和睦”图,“隐寓家和万事兴”。下联是“传家有道还是读书。”俗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相对应的就雕刻了一幅“拜师求读”图。读书要知礼。

第三层雕刻的是一组中国传统的图案,正面雕刻“凤凰牡丹”,隐寓荣华富贵;内侧雕刻“麒麟送子”和“金鸡报晓”图。他们通过雕刻在门枕石上的这此内容,让后代子孙进进出出都能看到,并且还要做到,身体力行。

垂花门楼最上面绿颜色雕刻的是三狮舞绳图,取谐音也就是五世同堂,绳子缠缠绕绕无尽头代表富贵不断头,狮子舞绣球好戏在后头。下面四个篆体大字“端洁退让”,教育后代子孙做事要正直清廉,谦虚礼让,这也是康家的家训。

这边请,来看一下家谱。下面我们简要了解一下康家的发展史:康家的发家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始祖康守信随母亲赵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洛河边,为了维持生计,在洛河岸边开了一家小店铺,取名为康家店,主要经营餐饮、住宿之类的生意。因为讲究信誉,对人谦和,这个店铺慢慢有了名气,在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这个地方正式根据康家店铺的名称更名为康店,现在康店的大多数居民都是康守信的后代。家族生意从第六世康绍敬开始慢慢有了起色,他任山东东昌府大史,管理地方盐业和水陆交通。盐业自汉代以来都由国家专营,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官督商办,使官与商交往甚密,为康家后来经商山东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到十二代庄园主康惠时,与明朝皇族后裔联姻,获得丰厚经济基础,实力大增。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生意发展到十二代康大勇时有了重要转折,这个时期是清朝初年,康熙皇帝非常重视漕运,康大勇紧抓机遇,毅然改变传统仕不经商的世俗观念,开辟了自家的船队,当时的康家大小船只应有尽有,最大的船叫做“太平船”,一次可装运粮食、货物20万斤,在山东和河南之间贩盐贩粮.康家的土地在这个时期已达到数千亩.到十四世康应魁时,他利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机,贿通清廷百万大军的将领勒保,供应全军十年的粮食、棉花、布匹,发了横财,开辟了三原、泾阳、富平等棉花基地家族生意已经遍及豫、陕、鲁三省十八县,船行洛、黄、沂、泾、渭、运六河,土地达18万亩,家产达到鼎盛时期,两次悬挂“良田千顷”金字匾额。这个时期的家业之大被形容为“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但是,任何一个庞大的家族,有兴盛也必然有衰落,康家也不例外。

康氏家族的衰落有几个因素:首先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康家所有船队在清军实行的“坚壁清野,划河圈地”运动中全部被凿沉入江底,康家从这时开始无法再进行大规模经商活动。其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途中路过康店,由康家独自出资迎驾两宫,花费十分巨大。解放后,家族一些有志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当然大部分都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建船坞五座,俗称龙窑。您请看正面墙上这幅会恢宏壮阔的《东周迎驾图》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而真实的情况是由于当时洛河发大水,慈禧没有走水路,因此到达巩义之后,只在这座行宫里住了一个晚上,在第二天临走之间,当时的庄园主康家第十七代掌门康建德通过李莲英向慈禧捐献了100万两白银,慈禧非常高兴,赞道“不知此地还有百万富翁!”如果说此前的“康百万”只是民间绰号而广为流传的话,此后“康百万”就成为皇封借慈禧的金囗而名扬天下了。

南大院是当年康家用来接待达官贵人的官院,是康家发展鼎盛时期的象征,也是一座展示康家品位和修养,和处世风格的重要场所。

康百万可称得历史上当之无愧的豫商代表人物。无论是经营之道,文化传承,还是民间形象上都堪称豫商的楷模”。经过景区大规模宣传,吸引了众多游人的参观,使广大游客深深领悟到“兼容并蓄、勤俭内敛、重德尚义、商道济世”的文化内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