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社区工作关系三阶段模式:专业反思与方法探索》

sociology 社会学之思 2024-03-13

内容简介

为回应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本书以“社工-社区”关系为基础,提出一套适合国情的社区工作关系三阶段模式,明确社区工作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和任务,探索实现路径和具体步骤,反思并梳理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和实操技巧。本书将为社区社会工作者和更大范围内的社区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工作理念转向和实务参考。

社区工作关系三阶段模式:

专业反思与方法探索


杨曦 王继威 著

ISBN:978-7-5228-1258-8

2023年2月出版


作者简介

杨曦,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直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区发展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主要研究领域:社区治理、社会心理学、老年与孝道。


王继威,郑州轻工业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共青团河南省第十五届委员会副书记(挂职)。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发展与社区治理、党建与思政教育。


目录/contents

第一章 社区研究概述

一 社区的基本概念

二 社区研究的理论脉络

三 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演变


第二章 社区工作与社区营造

一 社区工作概述

二 国外社区工作的发展

三 社区营造的兴起


第三章 社区工作的专业反思与重构

一 社区工作的专业性危机

二 社区工作发展的“互构谐变”

三 社区工作“专业性”反思

四 本土的“关系”和社会工作专业关系

五 以“关系”为核心的行动反思框架


第四章 “社工-社区”关系三阶段

一 社区工作的过程理论与阶段划分

二 “社工-社区”关系的时空演变

三 “社工-社区”关系三阶段的操作指南

四 如何识人?——社区人群分类与领导风格


第五章 “社工-社区”关系初期阶段实务

一 了解社区、把握需求、提高知晓度

二 发展社区志愿者和积极分子

三 社区活动如何打开初期局面

四 社区沟通的语言技巧


第六章 “社工-社区”关系中期阶段实务

一 社区志愿者的社群化运营

二 社区特色活动与项目化设计

三 社区工作的资源链接


第七章 走向成熟期阶段

一 挖掘与培育社区骨干

二 社区自组织的孵化与发展

三 从自组织到社区社会企业的新路径


后记




内容摘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社会治理创新,社区承载着越来越多社会治理和服务的重任,社区建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领域。


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社会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2020年,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社会工作是国家开展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和专业支撑,社区是社会工作实际上最重要的载体和场域。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我组织编纂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开始接触社会工作的学科知识;90年代,组织编写了首部《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最系统介绍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知识的著作。此后,我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工作期间,主持出版了大量社会工作及社区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著作。2010年,国内高校开始正式招收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我受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SW指导教师,至今已有13年。在见证了社会工作专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也看到社会工作“嵌入性”模式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尤其体现在社区基层治理的过程中。从理论界到实务界,都有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缺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并对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书作者之一杨曦是我指导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级的学生,他与王继威合作撰写的这本《社区工作关系三阶段模式:专业反思与方法探索》就是站在一线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角度回应上述问题。这本书以“关系”作为反思社区社会工作专业性的主要视角,进行理论和实务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社区工作关系三阶段的观点,将不同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做了明确的区分,并提供了具体的实务操作技术。它可以为一线社会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参考,也为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反思和方法创新做出有益的探索。


据我了解,杨曦曾前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社会工作发展较快的城市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结合其以往开展社区工作服务项目及督导、评估和培训的实务经验,兼与其他学术界同仁探讨合作,完成了这本书的撰写。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更多“本土化”的理论和方法创新,这也是党和国家“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要求。希望关注社区治理和社会工作的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的同仁们,能以本书为契机互相交流,产生更多有益的学术观点和实务创新。


谢寿光
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云南大学特聘教授
2022年10月10日



作者前言


2006年,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部署后至今,我国社会工作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社会治理和社区建设,随着城市“单位制”的退出和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成为联系国家和民众最重要的纽带。社会工作则是社区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基层政府开始大量购买社会工作的社区驻点服务项目。与此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众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也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作为社会工作的从业者和教育者,需要思考和回应的问题是:社会工作在社区建设中应该或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哪些是社会工作独特的专业优势?


就笔者多年的社会工作教育、实践和调查经验来看,目前的社会工作还很难清楚地回答上述问题,或者仅仅只能从理论层面进行回答。经过长时间的走访和调查,笔者发现社会工作在社区服务中面临着相当大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基层政府向社工机构大量购买社区服务项目,派遣社工进驻社区以开展各项民生服务,也由此产生了社区治理的“三社联动”模式。但由于我国居民对社会工作的知晓度较低,进入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存在“身份认同”的困境,加之我国“人情社会”的特点,社工很难一开始就在社区打开局面。一方面社区具有呈现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特点,另一方面其又是大量行政事务落地执行的具体场域。基层政府对社区有成效的诉求;社区居委会干部疲于应付各种临时性行政事务,迫切需要帮手;城市社区的物业管理参差不齐;社区居民、各社区组织之间利益矛盾纠葛不清。


年轻的社会工作者在这样的境况下,面对复杂的社区权力关系,很难顺利地开展专业服务,往往疲于处理社区各方关系,不知“身在何方”,苦于社区行政事务的摊派,不知是否该拒绝,却又“半推半就”,忙于应付政府、社区、机构的服务指标和各种要求。在访谈中笔者发现,社区社会工作者们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迷茫”,他们原本怀揣激情和理想,但在现实中却不知道在社区里应该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当“流水线”式的活动工作很难看到效果时,他们更会对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做的事有什么意义感到迷茫。于是,跳槽成了很多人的选择,社区服务成了“流水线”式活动,社工也成了“流水的兵”。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本书根据我国社会治理和社区建设的发展状况,根据新时期我国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关系”为基础,发展出一套适合国情的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明确社区工作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和任务,探索出清晰可控的实现路径和具体步骤,重新梳理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实操技巧,希望能为社区社会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这本书将以“本土化”的方式,梳理以下问题:社区社会工作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影响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设立一个进度条,梳理出专业方法和技巧,指导每一步的推进与执行?有哪些专业方法和实操技巧能让社区社会工作更高效地达成社区服务目标,更加具有专业性?如何展示社会工作在社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重塑专业自信心?同时,非社工专业人士也可以通过本书对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我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贡献力量,中国的社会工作必将在本土实践中走出属于自己的专业化道路。


以此共勉。


(节选自本书序、前言,有删减



拓展阅读

新书 | 《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研究》

新书 | 《中国社会组织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发展》

集刊 | 《魁阁学刊(2022年第2辑/总第7辑)》

集刊 | 《魁阁学刊(2022年第1辑/总第6辑)》

新书 |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发布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欲了解详情或购买

保存图片打开淘宝扫一扫


策划:lzh

编辑:lzh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Carlos on pixaba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