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晚在人脸上疯狂繁殖!听着惊悚,但螨虫真没那么可怕

学术经纬 2022-07-02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夜深了,我们熟睡的时候,一群肉眼不可见的微小动物就开始在我们的脸上撒欢了,这正是它们开始交配和繁殖的大好时机。按照它们的生命周期,等一觉醒来,我们就可以等待新生命的诞生了。

这些毛孔寄居者有着一个闻之色变的名字——螨虫,光名字就足以让我们对它产生深深的厌恶和恐惧。毕竟它本身带了一个“虫”字,又经常被各种广告洗脑,认为螨虫会导致长痘发炎各种面部肌肤问题,恨不得将它们除之而后快。

显微镜下人类皮肤中捕捉到的一只毛囊蠕形螨(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credit:University of Reading)


不排除有些人的皮肤症状真的和螨虫有关。但螨虫大多数情况都是无害的,它们其实早就已经和人类签订了和平共处的契约,而并非肆意作乱的敌人。最近,《分子生物学和演化》的新研究通过对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详尽的研究,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要说的是,螨虫虽小,又带了“虫”字,但它既不是细菌也不是昆虫,而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下的动物。

它们的生活和人类那可是并驾齐驱,几乎人人都携带了螨虫。并且随着人类年龄增长,毛孔逐渐变大,螨虫数量也会不断增加,因为毛孔就是它们的家,毛孔越大居住者就越多。它们的食物则是毛孔中分泌的天然油脂。

新研究对这些螨虫的全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结果显示,它们为了居住在人脸上可谓牺牲了太多太多。由于几乎是孤立存在,又只能和附近毛孔的螨虫交配,这种类似近亲繁殖的策略让它们丢掉了非常多的基因和细胞。

这些变化可能让它们从外部寄生转向了内部共生。英国雷丁大学的Alejandra Perotti 教授表示:“这些毛囊蠕形螨的基因顺序与其他类似物种不一样,它们适应了毛孔中的隐蔽生活,导致了不寻常的特征。”

基因的大幅度减少使得它们成为了极其简单的生物,三个单细胞组成的肌肉就足以推动它们的足部,而与其他相关物种比较,这些栖息在脸部的螨虫蛋白数量也是最少的。

毛囊蠕形螨的眼睛(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研究还发现,它们的夜间习性也与基因减少有关。它们既没有能够抵御防御紫外线的措施,也失去了昼夜节律中和日光唤醒相关的基因。

一些夜间活动的小型无脊椎动物都会产生褪黑素来调节活跃时间,但毛囊蠕形螨不行,它们只能利用人类分泌的褪黑素来判断天黑,然后就开始在毛孔间交配和繁衍

通过毛囊蠕形螨的基因分析,研究者还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特点,比如它的一个基因发生了倒位,结果直接让它们的口器变成了特殊的形状,可以专门用来收集食物。

而且它们年纪越大细胞越少,这也是和寄生生物自然发展规律恰恰相反的,研究指出这也印证了螨虫更像共生,而不是寄生

当然我们可能更关心,螨虫到底会不会造成各种皮肤状况?研究者也格外指出,我们可能一直错怪了螨虫。

过去之所以科学界认为螨虫损害皮肤,是因为大家觉得它们没有肛门,因此体内会积累大量排泄物。当螨虫死亡时,体内这些排泄物全释放出来会引起皮肤炎症。

▲箭头所指的是毛囊蠕形螨的肛门(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Perotti 教授现在终于给螨虫正名了,他和同事通过显微镜确认这些小家伙是有肛门的,根本不会死亡之后再来给皮肤一次创伤。

“我们把很多事情都归咎于螨虫,但这些证据足以显示,它们虽然简单但能发挥很多益处,尤其是保证我们的毛孔不会被油脂堵住。” Perotti 教授解释道。


参考资料:

[1] Gilbert Smith et al, Human follicular mites: Ectoparasites becoming symbiont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2). DOI: 10.1093/molbev/msac125

[2] The secret lives of mites in the skin of our faces. Retrieved June 24, 2022 from https://phys.org/news/2022-06-secret-mites-skin.html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学术经纬”公众号主页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更多推荐






点个“在看”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