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第2期文章摘要

驻村干部参与乡村治理的柔性嵌入机制

郑永君1,李丹阳2,阳清3*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2.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长春130117;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柔性嵌入是驻村干部通过沟通、对话、协商参与乡村治理的管理实践。柔性嵌入式治理并非单纯的行政制度吸纳与整合,而是包括文化嵌入、认知嵌入、关系嵌入在内的多维柔性嵌入的互动与治理的过程。从辽宁省X县的治理实践来看,驻村干部参与乡村治理仍受根深蒂固的刚性治理思维、运转不畅的民主协商机制、薄弱的乡村社会资本、匮乏的村庄公共精神等现实因素掣肘。需要从转变刚性治理观念、运用情感治理技术、完善基层协商机制、挖掘乡村内生资源、培育村庄公共精神等层面进一步激活柔性嵌入机制,持续提升驻村干部参与乡村治理效能。

关键词:驻村干部;柔性嵌入;刚性治理;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数字治理:数字乡村下村庄治理新模式

丁波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合肥230039)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空间为手段,构建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数字治理,能够提高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治理转型。数字空间的乡村治理运作改变了乡村治理的内容和形式,突出体现为完善村民协商自治、促进治理权力多元化、构建村民集体身份认同。同时,数字乡村建设运用数字信息技术,重构传统乡村治理,促使乡村治理主体增能、治理方式创新和治理共同体再造。数字治理以治理信息化为基础,提高了乡村治理效能,但也会产生数字负担,增加治理成本。因此,数字治理要合理运用数字评价系统,以改善村民生产和生活为目标,提升村民“数字素养”,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乡村;数字空间;数字治理;乡村治理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我国种子安全问题

刘育金,李春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犯罪学学院,北京100038)

摘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阈下,通过总结我国种业发展、种质资源保护、科研创新、违法犯罪行为打击等方面现状,发现当前我国种子安全存在五大问题:民族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外企先入为主;种子市场鱼龙混杂,执法监管乏力;涉种子犯罪错综复杂,公安机关打击困难;转基因、农业恐怖主义等安全性问题交叉出现。应通过做强民族种业、完善转基因种子安全性评定、规范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涉种子安全犯罪、树立种子安全观等手段,保障我国种子安全。

关键词:对外开放;种子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

 

中国粮食物流体系现代化建设策略

钱煜昊,王晨,王金秋

(南京财经大学 粮食和物资学院,南京210003)

摘要:粮食物流体系是连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一环,加快推进其现代化建设将有力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基于对现阶段中国粮食物流体系的全面调研,详细分析了我国粮食物流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并提出推进粮食物流体系现代化的策略。第一,提升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系统化水平,增强粮食流通能力;第二,加快粮食流通立法和标准化建设工作,打破要素流通制约;第三,提高粮食物流设施建设专业化水平,提升物流体系效能;第四,积极开展粮食物流体系信息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第五,统筹各地并优化资金配置,推进项目整体布局;第六,构建粮食流通“双循环”格局,培育国际化大粮商。

关键词:粮食物流体系;优化策略;粮食安全

 

土地细碎化县域治理:体系构建与实践机制

梁伟

(武汉大学 社会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土地细碎化治理是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土地细碎化问题无法通过单一的治理方式解决,需借助多种力量合力应对。中部金峨县的经验表明,土地细碎化治理应以县域为单元构建治理体系,整合地方政府、农民和市场主体等力量,使政府、社会和市场形成治理合力,实现土地细碎化治理的目标。在土地细碎化县域治理体系中,以地方政府引导为核心的行政化机制是前提条件,供给土地细碎化治理资源,引导土地细碎化治理实践;以农民自组织为核心的社会化是组织机制,村社集体统筹协调土地整合和土地流转过程,农民通过自主决策和民主协商参与实践过程;以市场耦合为核心的市场化机制是必要条件,耦合行政化机制和社会化机制,借助土地流转市场发育推动土地集中高效利用。

关键词:土地细碎化;县域治理体系;土地整合;土地流转

 

人地关系视域下农地闲置的形成机理及盘活

——基于川东北F村的个案分析

何阳1,王俊2

(1.云南大学 民族政治研究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昆明650091;2.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1731)

摘要:耕地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农地闲置严重威胁着我国耕地安全,故研究耕地闲置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人地生存依赖关系是理解农地闲置的重要视角。基于川东北F村的个案,对农地闲置特征、形成机理与盘活策略展开探讨,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丘陵地区农地闲置整体上呈现出稀缺增多频现缓解的演变特征。农地闲置特征演变主要囿于人地关系历经了靠地化、半靠地化、非靠地化及再半靠地化过程。靠地化使得村民高度依赖土地,农地闲置罕见;半靠地化使得村民对土地的依赖降低,农地闲置增多;非靠地化使得村民暂不依赖土地,农地闲置频现;再半靠地化使得村民对土地的依赖增加,农地闲置缓解。未来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合理利用耕地理念,除要求土地承包商适度保证流转耕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外,还应针对难流转的农村闲置耕地适时启动再分配改革政策,运用政策优势激发靠地和半靠地化村民盘活农村难流转闲置耕地,充分释放土地红利。

关键词:人地关系;农地闲置;闲置耕地类型;形成机理;再分配改革

 

工商企业土地托管的实践困境及其治理

豆书龙1,张明皓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2.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西安710127)

摘要:土地托管作为拥有万亿元市场规模潜力的重要产业,已经成为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的重要领域。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将工商企业列为主要的政策支持对象,但在实践中,工商企业土地托管却遭遇困境。以山东省平安县丰收公社为研究案例,运用“科层理性关系理性”理论框架分析工商企业土地托管遭遇困境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发现:政策支持形式化和部门之间的职能冲突是导致丰收公社土地托管遭遇困境的直接原因;历史因素累积使地方政府形成了规模农业的发展惯性,这是导致工商企业土地托管遭遇困境的历史原因;相关主体的关系并未协调,更多地依据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逻辑参与土地托管实践,这是导致丰收公社土地托管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推动土地托管政策的有效执行,应大力宣讲土地托管的重大意义、加强基层涉农部门协调、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等。

关键词:工商企业;土地托管;基层治理;实践逻辑

 

非农就业经历对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烙印效应

雷显凯,罗明忠*

(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州510642)

摘要:就业经历对个体后期成长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混合截面数据,采用Probit、Oprobit、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从拓展性成长和效益性成长两个维度综合考察非农就业经历对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的非农就业经历能够通过发展能力烙印,促进其拓展性成长和效益性成长;政策支持能够强化非农就业经历对新型职业农民拓展性成长和效益性成长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个体非农就业经历对其成长影响存在差异。应重视新型职业农民非农就业经历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多渠道促进新型职业农民能力提升,构建和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壮大的政策支持体系。

关键词:非农就业经历;新型职业农民;烙印理论;拓展性成长;效益型成长

 

收入渴望、非农就业与脱贫户收入

——以陕西省周至县为例

陈光,王娟,王征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代背景下,精神贫困治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根据陕西省周至县807户脱贫户的调研数据,对精神贫困进行量化分析,构建了收入渴望、非农就业和脱贫户收入的理论框架,实证分析收入渴望对脱贫户收入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收入渴望对脱贫户家庭总收入、工资收入以及其他类型收入之和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工资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2)收入渴望有利于提升以家庭劳动力投入为标准的非农就业水平,并间接影响家庭工资收入。(3)在中介机制中,由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脱贫户家庭人口结构特征对非农就业和工资收入的影响较户主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应激发目标人群收入渴望、创造劳动力升级环境、继续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力度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精神贫困;抱负失灵;脱贫户;非农就业;家庭收入

 

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

王晓焕,李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推动黄河中上游流域农户层面的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是实现生态保育的有效微观路径。基于农户调研数据,以多年生经济作物为例,采用逐步回归法和Sobel中介效应检验法,考察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机理及信息渠道的中介机制。研究发现:(1)社会经济地位是促进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关键因素,其中收入水平、经营规模及社会参与显著促进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而干部身份和村庄大姓不显著。(2)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农户更便于通过政府部门或农资店获取更为保真的异质性信息,从而使得信息渠道在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中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3)不同区域信息渠道的中介效应存在显著差异,黄河中游地区信息渠道的中介作用更显著;处于不同家庭生命周期农户的社会经济地位对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农业技术推广应重视农户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注重政府部门或农资店信息渠道的功能建设,以期全面提升农户层面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水平。

关键词:黄河中上游;有机肥替代化肥;社会经济地位;信息渠道;中介效应

 

生猪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控制模式评价体系构建

燕君芳1,刘晓宁2

(1.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710048;2.西安财经大学 商学院,西安710100)

摘要:根据生猪食品安全的要求,构建了生猪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控制模式评价系统,并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评价系统指标体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陕西省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的数据为例,应用商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进行系统模拟与仿真,对系统进行运行和结果分析。将其导出模拟数据与实际统计数据相比较,结果表明其仿真输出结果与系统的历史数据基本相符,检验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发现,只有在生猪生产行业构建全产业链生猪安全生产控制模式,才可有效控制猪肉安全质量;本香农业产业集团生猪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控制模式是一个高投入、高效率、高回报的生产模式,这一经过长期实践和多年摸索、探讨和总结的经验及结论为生猪生产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控制模式;系统动力学

 

我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探析

董红,王有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耕地土壤污染是当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制约了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是解决耕地土壤污染问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但我国现行的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存在不足,严重制约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完善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应当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借鉴国际社会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建议制定单行的《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办法》,修改现行法律的相关内容;强化环境管理机构的强制性手段,协调利益关系;健全相关的配套性措施和救济机制;改革执法体制;严格法律责任,为耕地土壤污染防治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耕地土壤污染;耕地土壤污染防治;防治法律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知识产权软法保护

冯 冬 冬

(西北政法大学 国际法研究中心,西安710063)

摘要:〖JP2〗当前我国以硬法规制为核心的农业知识产权治理存在保护成本较高、交易与转化机制不畅、海外纠纷应对软法规范缺乏等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发展需求。软法保护是硬法规制的有力补充,软法保护可以降低维权成本、提高交易和转化效率、形成海外保护合力。应从加强政社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健全数字化信息资源法律指引机制、推动涉农机构海外纠纷应对联动机制三个方面,完善农业知识产权软法保护。

关键词:农业知识产权;乡村振兴;软法保护;硬法规制;数字经济

 

家庭农场贷款难的成因与对策

——基于法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姚丽娟,马跃进

(山西财经大学 法学院,太原030006)

摘要:家庭农场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因我国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和经营风险高、基础薄弱、传统银行贷款额度小且利息高,家庭农场在发展中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困扰。从分析家庭农场现状出发,以交易成本、生命周期、供求视角分析家庭农场贷款难的原因,在参考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家庭农场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大政策性信贷对新型、小型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规范合作社信用贷款,完善农业抵押担保措施和商业信贷配套措施,形成层次分明的信贷体系,降低家庭农场信贷的交易费用,从制度上破解家庭农场贷款难题。

关键词:家庭农场;信贷;经济法学;乡村振兴

 

森林文化价值的法制表达与《森林法》的文化担当

吴普侠1,崔彩贤2*

(1.陕西省林业科学院,西安710082;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森林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形成了森林价值的统一体系,各价值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更是一种互促共进的关系。森林文化是人类认识和使用森林资源过程中形成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生态文明入宪背景下,森林文化价值的法制表达直接关系人民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在梳理森林文化价值法制表达的历史脉络及时代需求的基础上,探究其演进规律与内在逻辑,指出森林法则的人本气息应进一步加强、森林法制理论价值体系需进一步拓展、森林价值体系在《森林法》中应进一步统合,最后提出“总则明确规定+分则相对细化”的技术路径以充分实现《森林法》的文化担当。

关键词:森林;森林文化价值;森林法

 

高山狭缝道通天

——石声汉音韵学遗札数种习读考索

张波,史全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就已故著名教授石声汉音韵学遗札,习读鉴赏并加以考索,判定为自课修练古音学的珍存。所见与其生前传嘱的“校勘道路”和“绝学狭缝”等,若合契符,实古农学不二法门。石氏藏修音韵法,总赅为“三段四途”:即学识修炼致用三个阶段。其中修炼过程最见功力,要之为四大途径:一是熟读《广韵》,以通中古音系,上推下联贯通古今音理;二是系联《易林》韵脚,模仿清儒归纳上古韵部而验之;三是抄练《说文》谐声偏旁,以明音近意通和因声求义之理;四是参与方言调查,勘验古音之“化石”,明近古及当今语音演变之履迹,略知“礼失而求诸野”之古道。

关键词:音韵学;《广韵》;上古音;说文

 

《中华农学会报》与近代农业科技传播

郭建新1,惠富平*

(南京农业大学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南京210095)

摘要:《中华农学会报》1918年12月创办,1948年11月停刊,坚持刊行30年,是民国时期办刊时间最长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期刊,在中国传统农学向现代农学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媒介引领作用。它是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记录者,各农学分支学科的发展演变可以从中找到依据;它代表当时中国农学期刊的最高水平,成为西方先进农业科技引进的重要桥梁及对外介绍中国农业的窗口;它及时刊载中外农学研究成果,不但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知识营养,而且为其科研创新及学术成长创造了条件;它介绍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技术,推销农用物资及农业书刊,有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

关键词:中华农学会报;农业科技传播;民国时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