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第4期文章摘要

小微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困境

贾春帅,陆继霞*

(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

摘要:通过对西南地区S省W村的微观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小微企业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提出未来可能的路径。研究发现,在实践过程中,小微企业与乡村内部各主体间的行动逻辑、具体目标并不完全一致,面临着权力分配困境、商业逻辑与乡土社会的融合困境以及目标冲突困境。究其原因,当强势资本遭遇强势乡村时,村庄原有的利益结构被打破,而未能建构起新的“资本乡村”利益联结机制。因此,需明确小微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定位,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使各方成为互嵌的融合体。此外,还应引导资本、农户和村集体深度融合产业链要素,促进“资本乡村”新利益结构的形成,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小微企业;资本下乡;社会资本


集体经济内源式发展的逻辑表征

——以甘肃省W村为例

范志雄,徐辉*

(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兰州730000)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以合作社为依托的集体经济,而村集体经济内源式发展涵盖了发展决策主导化、发展过程本地化以及发展收益普惠化。以甘肃省W村发展的个案经验为例,着重分析村庄精英和政府行为在置于熟人场域下对村集体经济内源式发展的实践逻辑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一是村庄精英和政府行为的双重运作有助于资源重构、主体意识增强和地方认同;二是集体经济作用形式的交替演变可以有效缓解由村内成员高度异质性造成的发展难题,进而增强村集体经济内源式发展的柔韧性;三是以产业主导的实体经济是集体经济内源式发展的有机载体,有助于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和重塑村庄产业形态。

关键词:村集体经济;内源式发展;村庄精英;政府行为


村干部角色与乡村治理有效性

——基于秦甘滇三村的案例分析

罗博文1,吕悦2,余劲1*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2.西北政法大学 经济法学院,西安710122)

摘要: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与“领路人”,在基层村庄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社会角色理论,以秦、甘、滇三个典型村的实际案例为对象,将村干部角色凝练为应然理想角色、资源汲取角色与宗族势力角色三种类型,并分析村干部角色对村政双向联动、政府资源驱使与宗族权威依赖三种乡村治理模式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当村干部扮演应然理想角色时,村庄治理呈现村政双向联动的结构模式,并显著促使其治理高效;当村干部扮演资源汲取角色时,村庄治理呈现政府资源驱使的结构模式,并显著促使其治理低效;当村干部扮演宗族势力角色时,村庄治理呈现宗族权威依赖的结构模式,并显著促使其治理无效。提高乡村治理有效性应充分发挥村干部应然理想角色功能,在利用好村庄内生性社会资源的同时重塑干群关系,建立和完善对村干部小微权力的监察机制,在推进村政双向联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村干部;村干部角色;乡村治理有效性;村庄治理


农村集体统筹能力的式微及其基层治理效应

——珠三角多地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考察

张欢1,2

(1.中山大学 哲学系,广州510275; 2.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股份合作制改革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基层治理及农民与国家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如以“股权量化”与“政经分离”为主要方向,一定程度上虽有利于缓解利益分配矛盾与代理人寻租困境,但珠三角多地经验表明:这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困境,还可能诱发更复杂的基层治理效应。其深层原因在于农村集体统筹能力的式微,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虚化、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剥离、集体土地经营权的锁定以及股份合作制与集体经济制度之间存在内在矛盾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应以强化集体统筹能力的基层有效治理思路替代“重分轻统”的产权改革思路,构建一种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实现集体经济与基层治理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股份合作制改革;基层治理;集体统筹能力;集体经济


农田水利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

王恒1,王博2*

(1.西安外国语大学 经济金融学院,西安710128; 2.兰州大学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兰州730000)

摘要:农田水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决定着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然而我国农田水利存在农田灌溉条件和技术落后、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农业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与农田水利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渐凸显。从科学规划农田水利角度重新审视现代农业的农田水利建设内容、标准和功能,从建设高标准农田灌溉区方面推进高质量农业发展中的灌溉水源开源和节流技术推广,从市场化供给农田水利方面促进现代农业生产中农田水利管理效率将成为补齐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水利短板的有效措施,使构建动态、全面和综合的现代农业体系成为可能。

关键词:农田水利;高质量发展;农业现代化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意蕴及实现路向

吕军书,郑弼天

(河南师范大学 三农法律问题研究中心,河南 新乡473000)

摘要:我国农村宅基地法律法规面临着城市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宅基地制度改革遇到新矛盾、宅基地管理政策失灵等系列挑战,因此,宅基地“三权分置”适时提出。学界对于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法律意蕴莫衷一是,研究发现,“宅基地所有权+成员权+用益物权”的观点更具科学性。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要明确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权能构成并通过宅基地专门立法给予保障;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必须建立宅基地资格权的登记、置换和退出制度;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可通过扩大和转换宅基地使用权的权能来实现。

关键词:宅基地“三权分置”;法律意蕴;权能配置;实现路向


“三权分置”背景下宅基地有偿使用的物权法构造

——以2015年以来宅基地改革试点为对象

夏沁

(中南大学 法学院,长沙410082)

摘要:新一轮宅基地有偿使用探索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亟需规范层面的支撑。但《民法典》《土地管理法》等对宅基地使用权的无偿性的规定并未发生变化。试点地区通过有偿费用的形式,突破了宅基地使用权的无偿性。主要包括以区位优势推动集中利用、改变用途与商业经营相结合、增减挂钩与统一交易三种有偿模式。宅基地“三权分置”的背景下,统一规范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对于推进试点的有偿使用是必要且可行的。从现行法律规范来看,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统一规范的基础权利存在缺失。为此,物权法可创设一项宅基地经营权,从区分物权属性与债权属性的使用权展开立法,从而实现宅基地使用权无偿分配与宅基地经营权有偿使用的统一规范。

关键词: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统一规范;区分立法;物权法


农村宅基地制度对农户主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影响

商梦雅1,李江2*

(1.哈尔滨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 2.哈尔滨商业大学 学术理论研究部,哈尔滨150028)

摘要:基于黑龙江省调研微观截面数据,在制度保障功能层面,运用PSM方法分析农村宅基地制度对农民主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宅基地制度的保障功能可以在居住需求、养老需求、社会资本及经济资本积累的需求方面提升农民的主观获得感;对“社会公平感知需求”及“未来生活预期需求”因素的影响为负,降低了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对“农民自主返乡需求”因素有正向影响,提升了农民的主观安全感;但对“农民风险分担需求”因素的影响为负,降低了农民的主观安全感。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内涵与功能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拓展与提升。制度改革要让农村宅基地从弱化的保障功能中“脱嵌”,实现向财产性功能的让渡,同时要注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生活保障制度。可以尝试开放使用权货币化的方式,提升宅基地的资产价值,通过改革助力农民主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制度;主观获得感;主观幸福感;主观安全感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失地农民美好生活的影响因素

魏晓辉,刘亚荣,赵延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通过对241名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发现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受到家庭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状况、社会支持网络、乡土情结及身份认同的影响,而身份认同在家庭经济收入和乡土情结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发挥了积极的中介效应。市民身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和缓解因经济收入低、乡土情结浓厚对生活满意度的消极影响。建议城镇化建设中应注重提供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保障,并从心理层面推进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认同。

关键词:失地农民;美好生活;身份认同;城镇化建设


大寨和大寨式村庄变迁发展的经验及规律

——大寨、沙石峪、石屋、贡巴4村案例研究

王景新1,2,李林林2*,应珊婷3

(1.湖州师范学院 “两山”理念研究院,湖州313000;2.浙江大学 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杭州310058; 3.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杭州310007)

摘要:通过对4村70多年变迁发展历程的资料分析及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感知和反思经典案例蕴含的经验,抽象分析了村庄变迁发展诸要素之间存在的必然、本质、较稳定的关系。认为:农业环境恶劣和极端贫穷困苦等不利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村域发展动力;村庄兴衰沉浮是村域领头精英和创业农民群体行为顺应时代潮流与否的结果;“责任制度大寨精神创业农民群体效应”相融合能够保障集体生产效率。这是经典案例蕴含的中国经验,其中具有一般性的规律是:村域经济活力由村域资源环境、“制度组织精英”活力共同决定;村域经济水平及贫富分化与集体经济、农户家庭经济、新经济体发育及相融程度正相关;村域支柱产业的多样性、根植性对村域经济韧性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需要坚持和弘扬大寨精神。

关键词:大寨;大寨式村庄;大寨精神;村域变迁发展


社会学习对农户农产品电商采纳的影响

——基于电商认知的中介作用和政府支持的调节作用

闫贝贝,刘天军*,孙晓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基于陕西省苹果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在测度农户社会学习、电商认知和政府支持的基础上,运用IVHeckman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检验社会学习对农户农产品电商采纳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社会学习对农户农产品电商采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学习水平的提高能推动农户做出采纳决策,并深化其采纳程度;电商认知在社会学习影响农户农产品电商采纳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即社会学习通过提升农户电商认知水平对其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产生积极影响;政府支持在社会学习影响农户农产品电商采纳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政府支持水平较高的环境下,社会学习对农户农产品电商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的正向影响得到加强。

关键词:社会学习;农产品电商采纳;电商认知;政府支持


农村闲置劳动力家政服务转换及其从业稳定性研究

任美娜,刘林平*

(南京大学 社会学院,南京210023)

摘要:从演化博弈论的视角对影响家政企业、家庭雇主和家政工行动策略的关键要素及共同演化机制进行研究,探索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可以带动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消费需求和实现家政行业正规化的路径。通过系统仿真分析,研究发现:员工制家政企业通过奖惩设置来调节家政工与家庭雇主不同策略的效用,可有效促进三方共同演化路径向标志行业正规化稳定点收敛。各方理想策略初始占比、收益差、成本差与奖惩是影响共同演化博弈的关键要素,不同要素对系统收敛至稳定点的影响不同。市场化是家政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有提升家政工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并为其提供就业保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为杜绝相关补贴政策落实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需建立长效评估和监管机制,并以消费券补贴家庭雇主。

关键词:农村闲置劳动力;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家政企业;演化博弈分析;仿真


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的动态演进与收敛性

卢玮楠,刘霁瑶,赵敏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在绿色发展内涵下,基于全要素生产框架构建全局超效率SBM模型,分析2009-2018年黄河流域87个地市(州、盟)的农业用水效率动态演进特征,并进一步检验农业用水效率的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在研究期内呈稳定上升的走势,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分流域间表现出“下游领先、中游追赶和上游落后”的分布态势;(2)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存在显著正向的集聚和依存特征,效率重心呈波动式向西北方向转移;(3)从空间收敛性来看,黄河流域及其上中下游农业用水效率均表现出较强的β收敛特征,但相关变量收敛显著性影响具有异质性。

关键词:绿色发展;农业用水效率;黄河流域;收敛性;空间计量


农户防范返贫:应该更关注人力资本还是社会资本?

高远东1,2,李华龙1,马辰威3

(1.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2.西南大学 普惠金融与农业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重庆400715;3.四川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65)

摘要:基于部分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利用多维返贫测算方法识别返贫农户,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农户防范返贫中的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1)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均是防范农户多维返贫的重要因素,但从返贫效应的视角看,人力资本防范返贫的影响更大,是巩固拓展农村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资本。(2)机制分析中,人力资本能发挥迁移效应,通过劳动力流动的部分中介作用防范农户返贫,而社会资本能发挥信息获取和抵押品效应,通过创业的部分中介作用防范农户返贫。(3)人力资本降低了农户在收入、医疗、生活维度的返贫发生概率,社会资本则降低了收入、医疗维度的返贫发生概率。(4)两类资本的防范返贫效应存在区域差异,人力资本显著降低东部和西部农户返贫发生概率,而社会资本显著降低了东部和中部农户返贫发生概率。

关键词:返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农户


林下经济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逻辑与实现路径

吴娟,陈建成*

(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在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需求增加及农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形势下,农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要求。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所生产的农产品高质量,而且要求生产环境及生产经营过程高质量。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地中的水、土、生物资源,在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下发展,不仅所生产的产品具有生态优质的特征,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而且能够纾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取得良好的生产经营效益,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互促进。因此,应认真研究林下经济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林下经济;农业高质量发展;资源环境约束;作用机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