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自主可控的技术互补融入跨国技术集群,与发明人才共同实施国际技术发现

郑江淮等 中国工业经济 2023-10-24
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816篇观点精粹。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


作者:郑江淮,陈喆,康乐乐
单位:南京大学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4期,原标题为《
国家间技术互补变迁及其对发明人才跨国流动的影响——一个国际技术发现假说与检验》。




研究背景


畅通全球人才大循环,助推人才“引进来”与“走出去”是中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发明人才作为知识的重要载体,能够通过跨国流动将自身拥有的、无法通过其他渠道进行编码的知识有效传播到目的地国,加快促进目的地国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增长。伴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发明人才所带来的知识流动和创新集聚效应愈发重要。但从本文挖掘的数据来看,全球发明人才流动呈现出同步跨国流入和流出,流动数量从1985年到2010年迅速上升,达到历史峰值,然后开始进入到大幅度下降阶段,逐渐进入到“谷底”。那么,发明人才流动为何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特征?

现有研究从工资和员工激励、与“明星科学家”以及知名科研机构合作(以及进入相关的社交网络)的机会、国家间技术邻近度等视角探讨了发明人才流动的动因,但对于发明人才流动为何呈现周期性变化的研究仍然缺乏。考虑到全球产业分工和创新活动地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的广泛形成,大量的发明人才参与到跨国流动之中。并且,随着国家间技术关联程度的日益密切,发明人才双向跨国流动趋势也愈发显著。为此,本文以全球化创新、产品内分工为研究背景,通过构建国家间技术互补指标,尝试从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互补形成和演变对发明人才流动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给予解释,对现有研究进行理论补充。

研究发现


郑江淮、陈喆和康乐乐在《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4期上的论文《国家间技术互补变迁及其对发明人才跨国流动的影响——一个国际技术发现假说与检验》,基于全球化分工的典型事实,试图提出一个“国际技术发现假说”,以解释国家间技术互补对发明人才流动的具体影响。理论研究发现:

国家间技术互补实质上是各国家为应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引发的产品和技术竞争压力,不断增强本地化创新资源禀赋特定的创新优势,以较高的技能溢价,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发明人才流入流出,不断优化发明人才地理配置,与各国发明人才共同实施技术发现的过程。其内在作用机制主要是,在国家间技术互补过程中,当一国在某些特定技术领域上形成比较优势时,该技术领域的本地化创新资源禀赋和创新体系的激励能力将逐渐增强,进而不断吸引其他国家发明人才的流入,形成超模条件,引发来源于其他国家相关技术领域的发明人才与该国家技术创新形成正向群分匹配效应。当本地化创新能力和技术集聚达到一定程度时,国家间技术互补减缓,相应地,发明人才流动减弱,全球范围内创新地理呈现出分散化-多极点的技术集聚格局。

在实证分析中,本文利用1985-2018年全球专利统计数据库中的发明专利申请数据,检验了国家间技术互补对发明人才流动的影响及具体作用机制。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①不同区域维度下的国家间技术互补整体均表现为先上升后稳中有降的发展态势。相比于其他技术类型行业,国家间在高技术行业上的技术互补程度明显更高。②发明人才跨国流动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且一国流出发明人才的同时伴随着相当程度的发明人才流入。③国家间技术互补能够有效促进发明人才流动,但随着国家间文化以及制度距离的增加,国家间技术互补对发明人才流动的促进作用将被减弱。④相比于低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高技术和中高技术行业的国家间技术互补在促进发明人才双向跨国流动上显著正相关。⑤国家间在某一行业上的技术互补程度增加能显著提高该行业的比较优势水平,为加快促进发明人才流动提供了有效激励。

研究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加快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国家间技术互补进一步深化、形成以自主可控的技术为基础的跨国技术集群、制定发明人才多点集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了启示。主要政策含义如下:

(1)积极引进发明人才,以发明人才流动打破已有的产业和技术分工均衡。目前国家间技术互补已经下降到谷底阶段,发明人才引进难度日益变大。中国要实现自主创新和技术赶超,更需要注重发明人才引进与本地化激励。一方面,强化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基础性研究投入,扩大对发明人才的吸引力,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合作进行技术发现。另一方面,制定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为发明人才发展提供健康的科研与成长环境。

(2)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化应用,推动国际间技术互补与人才流动新趋势。要融入更大范围的国家间技术互补,尤其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带动新发明人才的跨国流动,与技术前沿国家共同推动技术领域的突破与发展,互利共赢。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缩小与发达国家研发人员密度的差距,以丰富的、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资源和软硬件条件来深化国家间发明人才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国际科技共同体建设。

(3)以自主可控的技术互补融入跨国技术集群。面对工业4.0技术革命浪潮,加快促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以及低技术和中低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将有效扩大发明人才流入。要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逐渐融入到各技术类型行业的研发、设计以及制造等多个环节,推动智能化以及个性化生产和服务,以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论文数据公开情况:
论文附件已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公开,清单如下:
公开
数据Stata文件
程序DO文件

文未报告部分

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
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参考文献引用范例:
[1]刘守英,熊雪锋,章永辉,郭贯成.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22,(1):34-53.
如果研究中使用了未在杂志纸质版刊发、但在杂志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开发表的数字内容(包括数据、程序、附录文件),请务必在研究成果正文中注明:
数据(及程序等附件)来自刘守英等(2022),详见《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附件。


欢迎订阅2022年《中国工业经济》,邮发代号:82—143。2022年将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高质量的前沿成果。诚邀您一起“畅游”学术殿堂。



推文主编:覃毅

推文编辑:杨涵淇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10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1)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阅读全文请访问官方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