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贸易与金融风险防范

王姝黛,杨子晖 中国工业经济 2023-10-24
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857篇观点精粹。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


作者:王姝黛,杨子晖
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山大学高级金融研究院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8期,原标题为《产业贸易中心性、贸易外向度与金融风险——兼论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研究背景


2020年以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形成了显著冲击。全球经济复苏不同步进一步加速了国际供应链的重组,国际经济体系内多种矛盾相互交织,下行压力激增。新发展格局下,中国金融风险演化也随之呈现新的特征:一方面,在国内循环体系中,各部门通过产业链紧密关联,关键节点的异常震荡容易加剧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在国际循环体系中,外需萎缩与国际供应链中断风险上升制约着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安全。由此可见,防范经济下行引发的金融风险,仍然是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正因如此,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在此背景下,结合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产业链关系,考察各部门贸易中心性、贸易外向度与金融风险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在新发展格局下对国内、国际经济体系中不同板块的金融风险特征与风险来源展开系统研究,还有助于将贸易网络与金融风险网络进行有机结合,准确识别金融风险传导的产业贸易渠道,从而为产业供应链升级、国际价值链跃迁过程中的金融风险防范提供新的治理依据。


研究发现


王姝黛和杨子晖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8期的论文《产业贸易中心性、贸易外向度与金融风险——兼论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使用投入产出表对各部门的贸易中心度与贸易外向度进行准确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因子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极值理论的风险分解方法衡量各板块在股票市场中的金融风险,从而检验各板块对其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

(1)产业贸易网络内的中心部门高度依赖于国内经济体系,其基本面状况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在股票市场中更易受到整体性震荡的冲击。中心部门具有“稳健但脆弱”的风险特征,系统性连接成分相对较高,更易与市场指数同时发生极端损失。但同时,其个体尾部风险相对较低,异质性震荡幅度较小。

(2)中心部门对非中心部门的股市收益与风险变化存在更为稳健的单向领先-滞后关系,中心部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非中心部门的股市行情。现阶段,国内经济板块间的风险共振,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关键所在。

(3)贸易外向度较高的部门与国际股市间的风险关联更为紧密,股票市场中的尾部风险可能沿产业贸易渠道跨市场传导。随着东盟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伙伴,外向型部门与新兴市场间的风险共振日益明显,全球金融市场多极化的趋势逐渐显现。


研究启示


(1)在国内循环领域,应加快建立以中心部门(化学产品、建筑、金融等)为核心的风险预警机制,防范金融风险沿产业贸易网络传染扩散,在部分部门发生异质性波动时期,高度关注其上下游的稳定。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下,国内市场区域协调化进程加快,产业贸易关联持续强化,中心部门势必将成为金融经济网络中重要的风险节点。在金融市场下行风险高涨的时期,监管部门应高度关注中心部门的市场走势,防范基础部门波动引发的整体性震荡。非中心部门也应密切监测其上下游产业链内的中心部门,防止发源于其它板块的尾部风险通过贸易网络传染扩散。

(2)在国际循环领域,应结合各部门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准确测度其贸易外向度,高度警惕外向型部门(通信设备、计算机与其它电子设备等)与海外市场的风险共振。位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国际经济环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大循环动能逐渐弱化。目前,中国应加快完善对新兴市场的金融风险监控机制,防范输入性风险对国内资本市场与外向型部门的冲击。

(3)应结合国内与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动态变化,建立基于产业贸易网络的风险监测机制,维护宏观经济循环的正常运转,以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对金融风险的跨板块、跨市场传导。现阶段,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顺畅联通正面临挑战,价值链重构加速了贸易网络的变革,经济增长不确定性持续升高。在此背景下,中国应高度关注国内外经济循环的稳定,重点监测贸易网络结构的动态变化,加速升级国内产业链,维护国际分工体系的正常运转,从而为有效应对新发展格局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构建坚实的宏观经济基础。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论文数据公开情况:
论文附件已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公开,清单如下:
公开数据处理文件
程序DO文件
文未报告部分

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
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参考文献引用范例:
[1]刘守英,熊雪锋,章永辉,郭贯成.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22,(1):34-53.
如果研究中使用了未在杂志纸质版刊发、但在杂志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开发表的数字内容(包括数据、程序、附录文件),请务必在研究成果正文中注明:
数据(及程序等附件)来自刘守英等(2022),详见《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附件。


欢迎订阅2022年《中国工业经济》,邮发代号:82—143。2022年将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高质量的前沿成果。诚邀您一起“畅游”学术殿堂。



推文主编:覃毅

推文编辑:杨涵淇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10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1)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阅读全文请访问官方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