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挂云帆济沧海 ----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

生存意志 2019-07-12


  很久没写文章了,今天来一篇。我突然觉得德国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包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这也和生存极度有关,包括个人和国家的生存。因此从本篇开始,我将从俾斯麦写到纳粹德国,写到希特勒。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铺陈,里面有很多有用的东西。

  我的《策论》也还在写,仍然没有写完。哎,本来以为十几万字就差不过了,结果到二十万字还有很多没写。现在已经快三十万字了,还没写完。有时候想想,这些不能发表的东西,我写了给谁看?决策者能看到吗?看了之后能其作用吗?我是不是太不自量力了?我都不知道。但是,我还是跟个傻子一样在继续写。嗯,现在真的快写完了,估计在30万字出头。不过就算写完,我还得再至少认真修改一遍。

  不多说了。最近国际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在3月25日,特朗普承认戈兰高地为以色列领土!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实在是虎躯一震!因为这种改变国家领土的大事非比寻常,尤其是美国在阿拉伯国家还有很多盟友,比如沙特之类,所以做出这种决定实在令人震撼!

  各种利弊就不用详细分析了,因为,嘿嘿,比较敏感。但我从中看出特朗普超人的胆识和极为深远的谋略,脑袋里只涌现出一个词:俾斯麦!

  一般人肯定都知道俾斯麦,知道他是德国的铁血宰相。但是俾斯麦是如何临危受命,又如何在十年之内彻底扭转了普鲁士/德国国内的白左气氛,把德国变成一个战车上的君主制国家,恐怕就了解不多了吧。

  本文就好好谈谈,让大家看看当时的欧洲局势,和俾斯麦是怎么破局、乃至走向巅峰的。

  德国始终是一个强国吗?很多人觉得最近几百年来肯定是这样。但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大家别忘了,德国在1871年才真正建国,之前一直都是在神圣罗马帝国下的几十个邦国,长期受周边其他大国欺负,尤其是法国。而法国在查理曼大帝之后,始终是欧洲大陆最强的国家,在拿破仑时期更是达到巅峰。拿破仑也多次修理过日耳曼邦国,包括最强的普鲁士和奥匈帝国。而拿破仑在法国执政是什么时候?1799到1815年,这段时间基本上是把德意志民族的各个国家打得满地找牙。虽然最后在滑铁卢败给了英普联军,但主力军是英军,普军在最后的关键时刻达到战场,给了疲敝不堪的法军以致命一击,所以大家并不觉得普军有多强的实力。

  所以在欧洲近代史上,德国不仅长期没有统一,而且英国基于“均势政策”,长期都是扶植德意志邦国来对抗法国的。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英国人最讨厌法国人,反而喜欢德国人。哦不,确切地说是日耳曼人或德意志人。在英国人眼里,德意志诸邦国都比法国弱小得多。虽然普鲁士日益强大,但仍然无法改变英国人乃至绝大多数人的这种看法。

  纠正了大家第一个普遍误解之后,再问一个问题:在德国没有统一之前,普鲁士是君主制的极权国家吗?

  根本不是。

  普鲁士当然是君主制国家,但它一点都不极权。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拿破仑失败后,普鲁士虽然扩展了一些疆域,但实力仍然不强。拿破仑掀起了欧洲人的民族意识,导致1848年欧洲再次爆发大规模革命,各国都想推翻君主制。在人民的强大压力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不得不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开制宪会议,学习英国体制,而当时英国是世界最强国。虽然在欧洲革命结束后,威廉四世回归专制统治,但是民主风气已经在普鲁士蔚然成风,国王虽然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议会的权力很大。

  普鲁士议会的权力大到什么程度呢?议会掌握政府的钱袋子,掌握是否批款和借款的权力,也就是掌握项目的审批权。这种权力当然相当大。看看特朗普想在墨西哥边界“修墙”,但是民主党掌握的众议院就是不批准政府拨款,特朗普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扯了几个月的皮,只能宣布进入美国政府进入“紧急状态”,还后来又被众议院否决,就知道掌握财权是多么大的权力了。

  不说特朗普这些破事了,估计还得扯一段时间。回到普鲁士,就说当时的普鲁士国王,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驾崩,威廉一世(1797~1888)继位,他是威廉四世的弟弟。威廉一世(以下简称威廉)很想重振君主的雄风,想扩大王权,扩充军备,可惜被议会否决。否决了怎么办?威廉拿那帮重视经济发展、贸易自由、追求世界和平的议员们也没办法,不能说抓起来就杀了,他没那个权力。于是,威廉动了个歪脑筋,或者说他使了个聪明的办法,就是任命相对保守的、一直维护王权的俾斯麦,为普鲁士“内相”。

  1862年是俾斯麦的“转运”之年。之前,他担任过驻法兰克福、俄罗斯大使,始终在权力核心之外。他身体强壮,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找人决斗,这给他赢得了“名声”。他的出格做法也赢得了威廉的注意,并认同他的政治观点。可惜国王也没那么大权力,就算想让俾斯麦当“内相”,还是被否决了。于是俾斯麦请辞,又被派为驻法国大使。1862年同年,在普鲁士议会新一轮选举中,自由派取得了绝对胜利,由此可见:当时普鲁士平民都是支持自由派的和平和自由贸易主张的,反对国王的扩军计划。此时,说普鲁士是一个热爱和平、与人无害的“白左”国家,毫不为过。自由派也不负众望,马上否决了威廉对军事改革的全部拨款提案,政府和议会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威廉以“退位”作为威胁,提名俾斯麦为首相。

  瞧瞧,威廉都被逼到以“退位”来威胁议会了,可见这个国王当得多没滋味。国王都这么惨了,议会也不能不给面子不是?于是在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麦,任命他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看似国王胜利了?错。首相也不是什么都能干的。俾斯麦的人缘并不好,议会当时同意威廉的主张只是暂时的让步,他们认为脾气暴躁的俾斯麦干不了多久。

  可是,一直在外面当大使、已经47岁的俾斯麦,此时心机之深沉,智谋之深远,已经远非一般人可比。这是自由派人士根本没想到的,也是威廉完全低估的,后来的俾斯麦经常让他“喜出望外”就是明证。威廉后来的权威当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和充分的保障,最后成了真正的皇帝。但俾斯麦和他的意见经常相左,相左怎么办?听俾斯麦的!威廉给与了俾斯麦完全的信任。可以这么说,俾斯麦相当于齐国的管仲,后来的权力大得没边,要不然怎么是“铁血宰相”呢。

  不过在上台初期,可完全不是这样。俾斯麦的远大志向是以普鲁士为核心,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国家,并且恢复君主的权威,让政府成为威权政府。但在当时普鲁士整体的白左气氛下,在议会的庞大权力下,俾斯麦不可能实现这一点。尤其是,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同为德意志民族的奥匈帝国,实力比普鲁士明显强得多。所以说普鲁士要统一德意志民族,建立一个帝国,完全是扯淡的事。

  脾斯麦只能把远大志向藏在心里,开始一步步运作了。

  他首先要和议会搞好关系,同时也要继续推行威廉的军备计划。因为不管怎么说,是威廉让他当首相的,他当然要知恩图报。

  俾斯麦采取了以下措施。

  1、大力支持自由贸易。因为他知道,这是自由派议员的要求,双方可以在这方面找到共同点。实际上,威廉和俾斯麦也是支持自由贸易的。为了赢得更多议员的支持,政府(国王和首相)提出了一份让议员们非常满意的自由贸易计划,并在议会上通过,议员们都很高兴。

  和反对派找到更多的相同点并大力发挥,现在特朗普是不是也在这样做?

  2、通过幕后运作,拉拢一些议员。这确实不太光明,但分化瓦解对手是政治斗争的常用手段。不过,俾斯麦做得并不顺利,因为很多议员都认为他干不长,为什么要投靠一个干不长的首相呢?自由派议员们一点都不傻。

  3、修改国王的军备方案,既给自由派面子,也让政府得实惠。比如,当时普鲁士的兵役制是两年,威廉改为三年,议会反对。俾斯麦继续修改,说允许士兵们“买断”第三年的服役期,也就是掏钱就不用服第三年的兵役了。如果通过这个修正法案,考虑到当时普鲁士的年轻人并不愿意服兵役,政府将得到大笔金钱。这样,以后俾斯麦就可以绕开议会干很多事了。这充分体现出俾斯麦的狡猾。不过议会也不是吃素的,立刻驳回!于是俾斯麦还得另想办法。

  俾斯麦和威廉的军队改革和预算方案在议会上的投票结果如何呢?1863年5月有一次投票,结果是295:5。也就是在300个投票人中,只有5个人是支持政府的,民意表明,有7/8的民众站在议会这边。由此可见俾斯麦和威廉是多么不得人心。

  俾斯麦上台后的初期局面,比特朗普严峻多了。特朗普好歹还能得到一半选民的支持,俾斯麦的背后,只有不得人心的国王。

  所以在最初当首相的几个月里,俾斯麦的进展不大。威廉越发怀疑他的能力,觉得自己可能看走眼了,王室成员大多数也都想罢免俾斯麦。另一方面,议会也总体上比较强硬,让俾斯麦寸步难行。实际上,直到俾斯麦当首相十年之后,他才能在政府中安插自己的人。由此可见当时的普鲁士政府是多么民主,国王和首相的权力是多么有限,俾斯麦基本上是一个光杆司令,哈哈!

  想想看,如果你是当时的俾斯麦,在国王和议会两边都灰头土脸,眼看就要下台了,该怎么破局呢?

  绝大多数人想的,可能就是辞职吧。国王没什么权力,还要和大众作对,不辞职还等什么?

  顺便说一句,俾斯麦虽然出身德国贵族家庭,但到他这一辈早就没落了。在发迹之前,俾斯麦基本上是一个穷光蛋,或者接近穷光蛋,长期为钱发愁。而且他虽然很看重军队的力量,但他也只服过两年兵役,之后就退伍了。后来,他和军方高层的关系也不好。因为在俾斯麦看来,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军队打仗是为了实现政府的政治目标,政治目标才是最高目标。现在我们知道,俾斯麦的见解是正确的,这也是克劳塞维茨(1780~1831)的观点。

  但在当时,很多军人不这么看。例如,普鲁士和德军参谋总长老毛奇(1800~1891)就认为,战争一旦打响,实现军事战略目标才是第一位的,否则打什么仗啊?因此一旦开战,政客们就不要过多干预军事。老毛奇当然看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这本书当时已经很有名了,但他居然不认同克劳塞维茨的这个重要观点,也是相当奇怪。不过老毛奇也是一位牛人,他改革了普鲁士的军事体系,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军事理论,他领导普军和德军基本上是百战百胜。所以老毛奇和俾斯麦的关系并不好,经常为军队的政治目标和军事目标吵架。但是,俾斯麦和老毛奇的大政治观点又是相同的,那就是统一德国,建立君主制威权政府!这让他们又有长期合作的基础。嘿嘿,或许德国政府有这种都听命于皇帝的牛人,德国后来才成为君主制威权国家吧。从更高的层面上说,是威廉更能识别和选拔人才。

  可能又扯远了,还是把换题绕回来。在1862年秋冬时节,光杆司令、没钱没枪的俾斯麦,该怎么破局呢?

  伟人就是伟人。俾斯麦敏锐地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必须抓住财权。有了财权,政府就有了脱离自由派的运作空间。

  但现在财权在自由派手里,怎么抓?

  伟人就是伟人。通过关系,他联系上了布莱希罗德 ---- 普鲁士银行家,后起之秀。

  布莱希罗德(1822~1893),这是在本文中第二重要的人。请大家尽量记住他,记不住也不要紧,我也会多次提到。

  早在1858年,也就是布莱希罗德36岁时,就认识了当时43岁的俾斯麦。是当时欧洲闻名遐迩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促成了这次会面。嗯,还没讲布莱希罗德呢,又引出了罗斯柴尔德家族。

  我们知道,宋鸿兵写过一本《货币战争》,对罗斯柴尔德家族做过很多阴谋论式的分析,好像世界走到今天,都是罗氏家族的阴谋所致。但是在十九世纪,罗斯柴尔德家族确实是欧洲最著名的银行家家族,虽然说他们控制了各国金融,有些过于夸张了,但确实在各国金融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英国和法国。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普鲁士也有“据点”,但当时还不是重点。布莱希罗德也是犹太人,有着犹太人天生的理财智商,他父亲就是银行家,死后把家业传给了他,但他的实力毕竟比罗斯柴尔德家族差远了,因此在发迹初期必须“傍大款”,也就是充当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柏林的代理人。柏林是普鲁士的首都,也是后来德国的首都,但在1850年代,柏林并不是一个大城市,比巴黎、伦敦差远了。所以罗斯柴尔德家族并不重视,而布莱希罗德作为他们在普鲁士的代理人,也是非常谦恭的。

  银行家必须得结交权贵,这是所有银行家的共识。俾斯麦虽然没什么钱,但却是普鲁士容克贵族,当时正在法兰克福当大使(法兰克福当时是一个不属于普鲁士的邦国),挨近法国,也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五大根据地之一。所以在罗氏家族的引荐下,布莱希罗德认识了俾斯麦。

  俾斯麦虽然很厌恶犹太人,但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伟大的政治家都是优秀的现实主义者。俾斯麦知道犹太人在理财方面的能力,加上是罗氏家族引荐,以及布莱希罗德的长袖善舞,两个人见面之后居然相互感觉都不错。俾斯麦不久就决定,自己那点股票、债券,都交给布莱希罗德打理。而布莱希罗德,在1858年时已经不是无名之辈,获得过普鲁士四级红鹰勋章。而且他很有能力,否则他不可能保住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大腿,罗斯家族也不可能给俾斯麦引荐。

  从1858年开始,俾斯麦和布莱希罗德建立起了长达三十多年的终身友谊,当然也可以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布莱希罗德的名字,但在1870年代之后的德国,他的名字如雷贯耳,仅次于威廉、俾斯麦、毛奇、罗恩(德国陆军元帅),是德国的罗斯柴尔德,最炙手可热的商界人物。只是随着后来俾斯麦的失势,以及布莱希罗德的去世,他逐渐不为人所知。哪怕在当时,他的名字也在几年后无人提及了。

  他不太有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俾斯麦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只提过他一次。一次!你们能想象经常是俾斯麦家里的座上客、两个人之间有上千封通信、为俾斯麦终身理财的人,居然只被提过一次!为什么?

  因为他是犹太人,因为犹太人在欧洲的名声始终很臭,因为他为俾斯麦理财,因为俾斯麦不想谈金钱方面的事,因为俾斯麦以在公开场合提赚钱为耻。总之,多种原因让俾斯麦不想在回忆录里谈他。

  但是,俾斯麦在无数历史的关键时刻,都少不了布莱希罗德的大力相助。关于他是怎么帮俾斯麦理财的,两个人是怎么利用消息大发其财,顶级银行家怎么和政治勾结,我以后专门写篇文章说说,关注本号,等待我以后的文章,我顶多三天一篇。现在我们还是把话题转回来,说说俾斯麦在1862年怎么扭转危局的。

  1862年秋,俾斯麦找到布莱希罗德,让他帮助解决钱的问题。

  站在布莱希罗德的立场上,他会支持俾斯麦吗?

  很难。

  因为银行家也要做生意,也不想得罪大众。再说了,政府需要的款项岂是一个小银行家能拿得出来的?如果以后赔钱了算谁的?议会追究责任,算谁的?

  所以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布莱希罗德也没办法。后来他灵机一动,说政府可以卖掉萨尔煤矿的股权啊!卖掉股权,基本上可以筹得大约6000万塔勒的款项。“塔勒”是当时普鲁士的货币,6000万塔勒大约相当于1.8亿法郎,在当时算是一笔巨款了,应付一场几个月的中型战争没有问题。

  可是,出售煤矿股权也得议会同意啊!如果俾斯麦擅自作主,哪怕威廉同意,也是违宪的。

  所以俾斯麦还是毫无办法。

  恰好此时,屋漏又逢连天雨,普鲁士西边有两个德意志的小公国: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Schleswig-Holstein),国王恰好都死了。于是这两个小公国的命运就面临选择:是选拔新国王,还是并入北边的丹麦,还是回归德意志,也就是并入普鲁士或者奥匈帝国?

  可能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难道国王没有子嗣?没有也没关系,总有亲戚吧,选个国王有什么难的。

  按照一般情况,确实不难。但我前面说了,拿破仑之后,各个国家的民族情绪都已经被调动起来,这两个小国明明是德意志国家,怎么就不能并入普鲁士或奥匈帝国呢?威廉早就盯上了,俾斯麦当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丹麦也想拿到这两个国家。

  看起来平和无害的丹麦,居然也想扩张领土?那是当然。因为在当时的欧洲人眼里,普鲁士算个屁,奥匈帝国当然很强,但却在东南面,离丹麦比较远。所以在丹麦人看来:我吞并了这两个小国你能把我怎么样?

  看看地图,现在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在德国北部,仍然属于德国。当时就在普鲁士边上,但离奥匈帝国有点远。1863年11月,北边的丹麦议会通过法案,将石勒苏益格并入丹麦。

  一个德意志公国居然被丹麦人吞并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别说一般的德意志人满腔怒火,俾斯麦能从中看不到机会吗?这样的机会,俾斯麦怎么可能放过?

  简单发动战争?这么小儿科的事情俾斯麦怎么能做?他想得要长远得多。

  当然,在丹麦正式吞并石勒苏益格之前,俾斯麦已经在运作了。他不仅要拿下这两个小国,而且要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扭转普鲁士保守派的劣势局面。所谓“保守派”就是保王党,俾斯麦毫无疑问是其中一员。他的拿手好戏是利用危机,创造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好局面,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当时的局面相当复杂,因为这两个公国并不是没有继承人。其中,奥古斯滕堡亲王最有资格担任这两个公国的统治者,而且他是德意志人,也亲普鲁士,两个公国的人民也都支持他,连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很多人也都支持他。尤其是在普鲁士人看来,一个亲普鲁士的德意志本民族人士,也是两个公国的顺位继承人,继续执掌这两个国家,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德意志民族要做的事情,就是扶植奥古斯滕堡亲王,击退丹麦人的野心!

  普鲁士国王威廉,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俾斯麦说:不行!

  因为在俾斯麦看来,如果普鲁士大力支持奥古斯滕堡亲王掌控这两个国家,在可预见的未来,普鲁士就再也没机会了。

  那么,俾斯麦的计划又是什么呢?

  欲知后世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博弈--驻京办主任的周旋  官场争锋

官位            宦海浮沉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不定期得到风云野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