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如何做好“三农”问题研究

编者按:9月6日下午,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宋洪远研究员为我院2019级新生作了以“新时代:如何做好‘三农’问题研究”为主题的报告。以下是讲话全文,经报告人授权发布。

宋洪远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开学的第一周,能与各位同学一起交流学习研究心得,我很高兴也很荣幸!今天参加学习交流活动的都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我们既要以基础知识学习和科学素养锤炼为主,还要关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也就是要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出于这样的考虑,我确定了“如何学习和研究‘三农’问题”这样一个题目,与大家进行交流。之所以将“新时代”作为主题词,是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发展阶段转型和战略调整转变的时期,学习要服务于新时代,研究要立足于大背景。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既有学理思考,也有时事理论,说是农经课也好,说是思政课也行,或者说是思政课和农经课的结合。
围绕这个题目,我与大家交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背景和问题,二是思维和方法,三是使命和责任。

一、背景和问题

1.1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判断,为我们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新趋势,为我们科学研究农村问题和制定农村政策提供了时代坐标和基本依据。
从发展转型看,新时代最主要的标示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当前的情况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三农”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
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看,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8年城乡收入差距仍达2.69:1。虽然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和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提升,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在这方面已经远超欧洲水平,但农民内部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一些地区出现了亿元村、百亿元村,而另一些地区还有大量的空壳村、负债村。
从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看,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的土地产出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全要素生产率还不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近些年来农业公共财政投入逐步增加,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但农业投入渠道和农民增收渠道还不够宽,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农业的较少,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较少。
由此可见,分析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表现形式、研究形成原因、提出解决之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研究必须关注的突出问题。
从战略转型看,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100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100年奋斗目标迈进。
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的关键时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做好“三农”工作的主线。
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研究、解决“三农”问题,重点是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2主要问题
1.如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农民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出坚持三个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解决好四个问题(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实施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工程;注重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在贯彻落实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完善脱贫攻坚政策支持体系,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是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怎样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建立什么样的政策制度体系能够实现?政策、措施、资金、项目如何倾斜?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是着力解决脱贫攻坚的突出问题。比如,要解决产业扶贫中的产销脱节问题,就需要市场发育和流通主体的建设,需要有保险来规避风险,要重视流通问题,重视消费需求,重视风险保障;比如,异地搬迁扶贫要着重解决重搬迁、轻帮扶的问题,解决好搬迁之后的就业与产业发展问题,使人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比如,发展教育要着重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要控制辍学率,教育质量不提高,光校舍好也不行;比如,很多地方社会保障指标比扶贫的指标还高,这样贫困人口就等着吃低保,等等。以上这些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学习、研究和探讨,提出新的政策含义,促进政策的完善,推动问题的解决。
三是关注2020年之后的脱贫问题。脱贫政策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兼顾公平,这个问题在欧美发达国家也没有解决好。有的人说消灭贫困,其实我们是摆脱贫困,主要是摆脱绝对贫困。2020年摆脱绝对贫困以后还有相对贫困问题,有的脱贫了还可能会返贫,比如因病返贫,因学返贫。还有低收入非建档立卡户的临贫问题等需要研究解决。研究和解决贫困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都要经历这个阶段,摆脱绝对贫困陷阱是发展经济学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如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问题)
自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2017年和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围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园区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着重研究如何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清出,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比如消化过剩的农产品库存,怎么消化,消化的怎么样,消化之后补库补得怎么样;比如降成本,现在搞规模经营,土地成本、劳动成本、农机作业费用在上升,成本怎么降?成本降不下来,收益就上不去,农民收入就会受影响,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是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制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既要发挥小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作用,又要发挥好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经营组织的作用。如何在农村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良好的市场秩序、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三是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对农村而言,主要是围绕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促进创新创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拓宽价值链,打通供应链,实现增产、增值、增效、增收有机结合。如何做、建立什么样的机制、采取什么样的政策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
四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城市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建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3.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着眼于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央先后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和工作推进会议,印发了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可以说是宏伟蓝图已经绘就,路线图和时间表已经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是围绕实现目标任务,研究实施路径和重大举措。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学习和把握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我这里通过三个“三”给大家梳理一下。
一是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为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后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召开了三次会议。一是2017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二是2018年7月的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三是去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二是印发了三个重要文件。为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后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印发了三个重要文件。一是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二是去年11月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三是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意见》。
三是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发表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问题,在三个重要场合发表了重要讲话。一是2017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次讲话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问题;第二部分提出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明确了要走城乡融合、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特色减贫等七条之路;第三部分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强化制度供给、人才支撑、投入保障、党的领导等四大举措。我体会这次讲话体现了总书记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二是去年两会期间在山东代表团的讲话,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个重点任务。三是去年9月21日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会的讲话,这次讲话的主要内容是“四个明确”和处理好“四个关系”。四个明确即: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四个关系即:一是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二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三是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关系,四是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关系。

二、思维和方法

2.1理论基础
学习和研究“三农”问题,既要有理论基础,还要有学理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是指导我们做好“三农”工作的理论基础。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握精神实质和核心内容。
1.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要点
2019年4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出版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为做好新时代“三农”研究工作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导“三农”研究工作,要全面把握科学体系和核心要义。一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二要坚持立足国内保证自给的方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三要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四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五要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六要坚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七要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八要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九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十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是我们做好“三农”研究工作的学理支撑。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把握其理论和方法。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述了三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这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我们研究“三农”问题需要掌握的基本原理。
(2)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是现代经济学的两个重要方法。如果解决的是“是什么”问题,则是实证分析;如果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则为规范分析。
2.2科学思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蕴含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要认真用心体会,努力掌握运用。
1.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做好“三农”政策研究工作的。我们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能力,不断增强“三农”研究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2)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深刻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总结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要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普遍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4)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从根本上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形式主义和无所作为,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开拓新的方向,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和创新。
(5)提高法治思维能力
法治思维能力,就是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要增强法治观念,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自觉在法治轨道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6)提高底线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提高底线思维能力,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2.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紧盯发展目标和要求,选择确定研究主题,这就是坚持目标导向。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选择确定研究主题,也就是坚持问题导向。
2.3研究方法

1.何为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

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要重点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从客观实际出发,对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2.如何开展调查研究

开展调查研究,务求“深、实、细、准、效”。“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交朋友,到田间、地头,到群众中去解决问题。“实”,就是作风要实,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研究真问题。“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提出的政策建议要有较强操作性,要出实招、见实效。

3.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基本功

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4.调查研究要制度化经常化

把调查研究贯穿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全过程,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要适应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法。

三、使命和责任

1.好学才能上进

我们从事农业经济理论学习和“三农”政策研究的同志,要坚持学习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带着问题学,富有探索精神的学。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既向书本学习,又向实践学习;既向人民群众学习,又向专家学者学习;既向历史经验学习,又向国外经验学习。我们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

2.坚持学以致用

毛泽东同志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我们要通过学用结合,增强学习和研究本领,提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

3.弘扬科学精神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两个文件分别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一要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二要加强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三要进一步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四要切实加强科研诚信的教育和宣传,五要严肃查处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六要加快推进科研诚信信息化建设。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一要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二要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三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良好科研生态;四要加强宣传,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舆论氛围。

今天我以“新时代”为背景,围绕研究什么、如何研究、如何做好研究?给大家做一个交流。最重要的是作为研究者,要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才能在学习和研究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谢谢大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