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仙阴长生、张子房、东方朔、孙思邈

十念生 2019-04-14

神仙阴长生、张子房、东方朔、孙思邈



阴长生

阴长生者,新野人也,汉皇后之亲属。少生富贵之门,而不好荣贵,唯专务道术。闻马鸣生得度世之道,乃寻求之,遂得相见,便执奴仆之役,亲运履之劳。鸣生不教其度世之法,但日夕别与之高谈,论当世之事,治农田之业,如此十余年,长生不懈。

同时共事鸣生者十二人,皆悉归去,唯长生执礼弥肃。鸣生告之曰:“子真能得道矣。”乃将入青城山中,煮黄土为金以示之。立坛西面,乃以《太清神丹经》授之,鸣生别去。长生乃归,合之丹成,服半剂,不尽,即升天。乃大作黄金十数万斤,以布惠天下贫乏,不问识与不识者。

周行天下,与妻子相随,一门皆寿而不老。在民间三百余年,后于平都山东,白日升天而去。著书九篇,云:“上古仙者多矣,不可尽论,但汉兴以来,得仙者四十五人,连余为六矣。二十人尸解,余并白日升天。《抱朴子》曰:“洪闻谚书有之曰:‘子不夜行,则安知道上有夜行人?’今不得仙者,亦安知天下山林间不有学道得仙者?”

阴君已服神药,未尽升天,然方以类聚,同声相应,便自与仙人相集。寻索闻见,故知此近世诸仙人数耳。而俗民谓为不然,以己所不闻,则谓无有,不亦悲哉。夫草泽间士,以隐逸得志,以经籍自娱,不耀文采,不扬声名,不修求进,不营闻达,人犹不能识之,况仙人亦何急急,令闻达朝阙之徒。知其所云为哉。

阴君自叙云:“汉延光元年,新野山北子,受仙君神丹要诀。道成去世,付之名山,如有得者,列为真人,行乎去来。何为俗闻?不死之要,道在神丹。行气导引,俯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延年,不能度世,以至乎仙。子欲闻道,此是要言。积学所致,无为合神,上士为之,勉力加勤,下愚大笑,以为不然,能知神丹。久视长安。”

于是阴君裂黄素,写《丹经》一通,封一文石之函,置嵩高山。一通黄栌之简,漆书之,封以青玉之函,置太华山。一通黄金之简,刻而书之,封以白银之函,置蜀绥山。一封缣书,合为十篇,付弟子,使世世当有所传付。

又著诗三篇,以示将来。其一曰:“惟余之先,佐命唐虞,爰逮汉世。紫艾重纡,余(余字原缺,据明抄本补)独好道,而为匹夫,高尚素志,不仕王侯。贪生得生,亦又何求。超迹苍霄,乘龙驾浮,青要(要字原缺,据明抄本补,清黄晟刻本——以后简称黄刻本——青要作青风)承翼,与我为仇。入火不灼,蹈波不濡,消遥太极,何虑何忧,傲戏仙都。顾悯群愚,年命之逝,如彼川流,奄忽未几,泥土为俦,奔驰索死,不肯暂休。”

其二章曰:“余(余字原缺,据明抄本补)之圣师,体道之真,升降变化,乔、松为邻。唯余同学,十有二人,寒苦求道,历二十年,中多怠堕,志行不坚,痛乎诸子,命也自天,天不妄授,道必归贤。身没幽壤,何时可还?嗟尔将来,勤加精研,勿为流俗,富贵所牵。神道一成,升彼九天,寿同三光,何但亿千。”

其三章曰:“惟余束发,少好道德,弃家随师,东西南北,委放五浊。(明抄本委作悉,浊作经)避世自匿,三十余年。名山之侧,寒不遑衣,饥不暇食,思不敢归,劳不敢息。奉事圣师,承欢悦色,面垢足胝,乃见褒饰(褒饰二字原缺,据明抄本补),遂受要诀,恩深不测。妻子延年,咸享无极。黄白已成,货财千亿,使役鬼神,玉女侍侧。今得度世,神丹之力。”

阴君处民间百七十年,色如女子,白日升天而去。(出《神仙传》)

 

【译文】

阴长生是河南新野人,他是汉朝皇后的亲属。虽然他生在富贵人家,却不贪恋荣华富贵,专门研究道家的方术。他听说马鸣生知道转世修仙的秘诀,就去找他,并甘心自愿为马鸣生当仆人,给他干脱鞋扫地的下贱活儿。然而马鸣生并不传授他成仙的道术,却整天与他高谈阔论,谈的都是当前的时事以及怎样种好农田等世俗琐事,就这么谈了十多年,阴长生也没表示厌倦。

和阴长生一块来向马鸣生学道的十二个先人后都走了,只有阴长生对马鸣生更加恭敬的执弟子之礼。马鸣生感动地说:“你才是真正能够得道的人啊!”于是就带他游了四川灌县西南的青城山,把黄土变成黄金让他看。马鸣生站在神坛上,面朝西把一部《太清神丹经》授给阴长生,然后就告别走了。阴长生回来后,照经卷上的办法炼出了仙丹,只吃了半付就成仙升天了。后来阴长生又按马鸣生教的方术用泥土变出了十几万黄金,用这金子救济天下穷苦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都给。

后来阴长生又带着妻子周游天下,他全家人都长寿不老。

阴长生在世间住了三百来年,后来在四川丰都县平都山的东面白日升天而去。

阴长生写了九篇文章,文章中说,“古代的神仙非常多,不能详细介绍,但从汉代以来,成仙的只有四十五人,加上我是四十六名。其中二十人是把肉身留在人间灵魂升了天,其余的都是大白天连魂魄带肉体一块升天成仙。晋代的葛洪在他的道学著作《抱朴子》中说过,如果人们夜晚不走路,怎么会知道路上有走夜路的人呢?不成仙,怎么能知道天下山林中有修道成仙的人呢?”

现在阴长生服了仙丹,就算他不升天,但他已有了仙气,俗话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阴长生自然而然地要和仙人相聚。由于他和仙人们在一起,耳闻目睹,听仙人们互相谈论介绍,阴长生自然就知道了近代成仙者的人数了。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们总是以眼见为实,以为他们没见过神仙就认为世上没有神仙,这些人实在太可悲了。有些隐居在民间的高洁的士人,远离尘世凡俗就是他们的志向,每日研究经书典籍就是他们最大的乐趣,从不夸耀自己的学问,也从不追求名利,不求为官为宦飞黄腾达,所以人们也都不知道他们。至于成仙得道的人,就更没必要夸耀自己,让世上那些高官显贵们知道自己是神仙了。

阴长生自己也说:“东汉安帝廷光元年,河南新野山北子被仙君授给炼仙丹的秘诀,这秘诀是:‘得道升天以后,要把这要诀留在名山。谁能得到,名列真人。成就仙人来去自如’怎能是世俗的传闻呢。不死的要诀,在于服用神丹。行气修炼内功为引导,使自己能自如地俯仰屈伸,服用草药也可以延年益寿,但绝不能转世超度为神仙。谁如果想要修道,这是最根本的一条。要长期地学习道术,清净无为才能养性,真心修道的人必须刻苦勤奋,任凭那些愚昧的人去笑话吧,只要能得到仙丹灵药,就可以永不衰老,长得安康。”

于是阴长生就撕了一块黄绸子,在绸子上写了一部《丹经》,装进一个有花纹的玉石匣子里,放在嵩高山上。又在黄栌木板上用漆写了一部《丹经》装在青玉的匣子里,放在西岳华山中。又在一块金板上刻了《丹经》,装进白银作的匣子里,放在四川绥山中。还有写在丝绢上的一段经文,合起来一共十篇,交给了弟子,让他们世世代代传下去。

阴长生还写了三首诗,讲述未来的事。第一首的大意是:“我在唐尧虞舜时就接受了上天之命,一直延续到汉代,都负有仙界的使命。我从很早就爱好修道,虽然我是个平凡的人,但志向很高尚,不想在王侯手下做官。如果只是为了延续生命,那么只满足于长寿就不会再有所追求了。我希望能够升入云天,乘龙浮游,展开双翼乘风翱翔。我希望能不怕火烧,入水不湿,无忧无虑地在太极中逍遥漫游,在仙界的都城中往来。那时我下看人间那些愚昧的人们,他们的年华像流水般一去不回,短暂的生命转瞬即逝,死后就变成了泥土,可是他们仍然急急忙忙奔波劳累,终于免不了一死,这是何等可悲啊!”

第二首诗的大意是:“我的仙界的老师是道术极高的真人,他可以升天入地变化无穷,道术可以和著名的仙人王子乔、赤松子相媲美。我有十二名学道的同学,在二十年的修炼苦学中,有很多由于志向不坚定半途而废,我真为他们痛惜,但这也是天命的安排,因为道术不是随便就可以传授的,只传授那些意志坚定的圣贤们。那些学道半途而废的人,堕入了冥冥的阴间,真是苦海无边啊,所以我希望后世的人们在修炼道术时一定要刻苦勤奋,千万不要为人间的荣华富贵所诱惑而动摇了修道的意志。一旦修道成功,升入九天仙界,那时寿命就和日、月、星一样,亿万年长存永在了。”

第三首诗大意是:“我从少年时就爱好道术,抛别了家人,随着老师东西南北四方遨游,脱离了人间的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和命浊这‘五浊’,离开尘世隐居山林三十多年。为了修道,我寒冷时忘了添衣,饿了忘记吃饭,虽想家也不敢回去,再劳累也不敢休息。我侍奉仙师,处处使他欢欣愉快,顾不得自己满脸污垢,双脚磨厚,终于得到了仙师的赞赏,才传授给我修炼的秘诀,这是多么大的恩德啊。我的妻子儿女也因此得到长生之术,将永享天年。我又炼成了亿万黄金白银散给了穷人,我还能驱鬼神为我服务,还有玉女在我身旁侍奉。现在我得以成仙,完全是神丹的功效啊!”

阴长生在人间活了一百七十岁,容貌像年轻的女子哪样俊秀,后来在大白天成仙飞升进了仙界。

 

 

神仙 吴真君

【原文】
吴真君名猛,字世云,家于豫章武宁县。七岁,事父母以孝闻,夏寝卧不驱蚊蚋①,盖恐其去而噬其亲也。及长,事南海太守鲍靖,因语至道,将游钟陵。江波浩淼,猛不假舟楫,以白羽扇画水而渡,观者奇之。猛有道术,忽一日狂风暴起,猛乃书符掷于屋上,有一青鸟衔符而去,须臾风定。人或问之。答曰:“南湖有遭此风者,其中二道人呼天求救,故以此拯焉。”后人访寻,果如所述。时武宁县令干庆死,三月末殡,猛往哭之,因云:“令长固未合死,今吾当为上天讼之。”猛遂卧庆尸旁,数日俱还。时方盛暑,尸柩坏烂,其魂恶,不欲复入,猛强排之,乃复重苏。庆弟晋著作郎宝,感其兄及睹亡父殉妾复生,因撰《搜神记》,备行于世。猛后于西平乘白鹿宝车,冲虚而去。

【注释】
①蚋:一种体长二三毫米的小昆虫,头小、色黑,胸背隆起,靠吸取人畜的血液为生。

【译文】
吴真君叫吴猛,字世云,家住豫章武宁县。他七岁时就以孝敬父母闻名于乡里,夏天睡觉时被蚊子和蛾蚋叮咬他也不驱赶,是怕蚊子被赶跑后咬他的父母。长大后,他在南海太守鲍靖手下做事,后来他说要去求仙学道,打算到钟陵。来到江边见江波浩渺,吴猛却不乘船,只用手中的白羽扇划水就渡过了长江,看见的人大为惊奇。吴猛懂得道家法术,有一天忽然刮起了狂风,吴猛就写了一道符扔到房顶,有一只青鸟叼着符飞走了,风立刻就停了。人们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回答说:“南湖中遭了这风暴,有两个道士呼喊上天要求救助,所以我才写了符救他们。”后来人们去访查,果然像吴猛说的那样。当时武宁县的县令干庆死了,三个月没有出殡,吴猛去吊唁,说:“县令不该死,我要向上天告状。”吴猛就躺在县令的尸体旁边,过了几天,吴猛带着县令的魂灵一起回来了。当时正是盛夏,尸体腐烂发臭,县令的魂魄十分讨厌自己的尸体,不愿进入自己的肉身,吴猛使劲把他的魂魄按回其肉身,县令才复活过来。干庆的弟弟是晋朝的著作郎,叫干宝,对他的哥哥和为其亡父殉葬的小妾都死而复生十分感动,就写了著名的《搜神记》,这部书很快就流传开了。吴猛后来在西平乘着白鹿宝车,升天成仙而去。

 

 

神仙 东方朔

【原文】
东方朔,小名曼倩。父张氏,名夷,字少平;母田氏。夷年二百岁,颜若童子。朔生三日而田氏死,死时汉景帝三年也。邻母拾朔养之,时东方始明,因以姓焉。年三岁,天下秘识,一览暗诵于口,恒指挥天上空中独语。邻母忽失朔,累月暂归,母笞①之。后复去,经年乃归。母见之大惊曰:“汝行经年一归,何以慰吾?”朔曰:“儿暂之紫泥之海,有紫水污衣,仍过虞泉湔浣②,朝发中还,何言经年乎?”母又问曰:“汝悉经何国?”朔曰:“儿湔衣竟,暂息冥都崇台,一寤眠,王公啖儿以丹栗霞浆,儿食之既多,饱闷几死,乃饮玄天黄露半合。即醒,还遇一苍虎息于路,初儿骑虎而还,打捶过痛,虎啮儿脚伤。”母便悲嗟,乃裂青布裳裹之。朔复去家万里,见一枯树,脱布挂树,布化为龙,因名其地为“布龙泽”。朔以元封中,游鸿濛③之泽,忽遇母采桑于白海之滨。俄而有黄眉翁,指母以语朔曰:“昔为我妻,托形为太白之精。今汝亦此星之精也。吾却食吞气,已九十余年,目中童子,皆有青光,能见幽隐之物。三千年一返骨洗髓,二千年一剥皮伐毛,吾生来已三洗髓五伐毛矣。”朔既长,仕汉武帝为太中大夫。武帝暮年,好仙术,与朔狎昵④。一日谓朔曰:“吾欲使爱幸者不老,可乎?”朔曰:“臣能之。”帝曰:“服何药?”曰:“东北地有芝草,西南有春生之鱼。”帝曰:“何知之?”曰:“三足乌欲下地食此草,羲和以手掩乌目,不许下,畏其食此草也。鸟兽食此,即美闷不能动。”问曰:“子何知之?”朔曰:“小儿时掘井,陷落井下,数十年无所托。有人引臣往取此草,乃隔红泉不得渡。其人与臣一只履,臣乃乘履泛泉,得而食之。其国人皆织珠玉为簟,要臣入云韨之幕,设玄珉雕枕,刻镂为日月云雷之状,亦曰‘镂空枕’,亦曰‘玄雕枕’。又荐毫之珍褥,以百之毫织为褥。此毫褥而冷,常以夏日舒之,因名‘柔毫水藻之褥’。臣举手拭之,恐水湿席,定视乃光也。”

【注释】
①笞:用鞭、杖、竹板抽打。
②湔浣:清洗,洗涤。
③鸿濛:亦作“鸿蒙”。古人认为天地开辟之前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濛。
④狎昵:指过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译文】
东方朔小名叫曼倩。父亲叫张夷,字少平,母亲是田氏。张夷活到二百岁,面貌仍然像小孩子一样。东方朔出生三天后,母亲田氏就死了,时年汉景帝三年。邻家的一个妇女抱养了他,这时东方刚刚发白,就用“东方”作了他的姓。东方朔三岁时,就能过目不忘,任何经书秘文他只要看一遍就能背诵出来,还常常指着天空自言自语。有一次,养母忽然发现东方朔失踪,过了一个多月才回来,养母鞭打了他一顿。后来东方朔又出走,一年以后才回到家。养母看见他大吃一惊说:“你走了一年,叫我怎能不担心?”东方朔说:“孩儿只是到紫泥海玩了一天,海里的紫水弄脏了我的衣服,我又到虞泉洗了洗,早上出去的中午就回来了,怎么说我去了一年呢?”养母就问:“你都去过什么地方?”东方朔说:“我洗完衣服以后,就在冥间的崇台稍事休息,睡了一小觉,冥间的王公给我吃红色的栗子,喝玉露琼浆,我吃得很饱差点撑死,就又给我喝了半杯九天上的黄露。醒来以后,在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一只深青色的老虎,骑上它往回走。因为我着急赶路使劲捶打那老虎,老虎把我的脚都咬伤了。”养母听完心中难过,撕下一块青衣裳布给东方朔包扎脚伤。后来东方朔又出走,到了离家一万里的地方,看见一株枯死的树,就把养母给他包扎脚伤的布挂在树枝上,那布立刻化成了一条龙,后人就把那地方叫“布龙泽”。汉武帝元封年间,东方朔到宇宙未分天地时的大湖上游玩,忽然看见他的母亲田氏在白海边上采桑叶。过了一会儿,一个黄眉毛的老人来到他面前,说:“她从前是我的妻子,是太白星神转生到世上。现在,你也是太白星神了。我吞气修炼已经九十多年,我的瞳孔里发出的青光能够看见阴暗的地方隐藏的东西。我三千年换一次骨骼和骨髓,两千年蜕一次皮除一次毛发,我生来已经换了三次骨骼蜕了五次皮毛了。”东方朔长大成人以后,在汉武帝朝中任太中大夫。汉武帝晚年时爱好道家的神仙方术,和东方朔很亲近。一天他对东方朔说:“我想让我喜欢的人长生不老,可以吗?”东方朔说:“我能使陛下做到。”汉武帝问:“需要服什么药呢?”东方朔说:“东北有灵芝草,西南有春生鱼,它们都可以让人长生不老。”武帝问:“你怎么知道的?”东方朔说:“三只脚的太阳神鸟曾下地想吃这种灵芝草,羲和氏用手捂住了它的眼睛,不准它飞下来,怕它吃草。鸟兽如果吃了灵芝草,就会全身麻痹动弹不得。”武帝又问:“你怎么知道的?”东方朔说:“我小时挖井不小心摔到井底下,十来年上不来。有个人就领着我去采灵芝草,但隔着一条红水河渡不过去,那人脱下一只鞋给了我,我就把鞋当做船,乘着它过了河摘到灵芝草吃了。那里的人都用珍珠白玉串成席子,他们带着我进入云霞做成的帐幕里,让我躺在墨玉雕成的枕头上,枕头上刻着日月云雷的图案,这种枕头叫‘镂空枕’,也叫‘玄雕枕’。又给我铺上柔软的毫毛编织的褥子,是用一百只的毛织成的。这种褥子摸上去凉凉的,通常夏天才铺它,所以叫做‘柔毫水藻之褥’。我用手摸的时候,以为是水把褥子弄湿了,定睛一看才发现是褥子上有一层光芒。”

【原文】
其后武帝寝于灵光殿,召朔于青绮窗绨绔幕下,问朔曰:“汉年运火德统,以何精何瑞为祥?”朔对曰:“臣尝游昊然之墟,在长安之东,过扶桑①七万里,有云山。山顶有井,云从井中出。若土德则黄云,火德则赤云,金德则白云,水德则黑云。”帝深信之。太初二年,朔从西那邪国还,得声风木十枝,以献帝。长九尺,大如指,此木出因洹之水,则《禹贡》所谓“因桓”是来。即其源也,出甜波,上有紫燕黄鹄集其间。实如细珠,风吹珠如玉声,因以为名。帝以枝遍赐群臣,年百岁者颁赐。此人有疾,枝则有汗,将死者枝则折。昔老聃在周二千七百年,此枝未汗;洪崖先生,尧时年已三千岁,此枝亦未一折。帝乃赐朔,朔曰:“臣见此枝三遍枯死,死而复生,何翅汗折而已?语曰:‘年末年,枝忽汗。’此木五千岁一湿,万岁一枯也。”帝以为然。又天汉二年,帝升苍龙馆,思仙术,召诸方士,言远国遐乡之事。唯朔下席操笔疏曰:“臣游北极,至镜火山,日月所不照,有龙衔火,以照山四极。亦有园囿池苑,皆植异草木。有明茎草,如金灯,折为烛,照见鬼物形。仙人宁封②,尝以此草然于夜,朝见腹内外有光,亦名‘洞腹草’。帝剉此草为苏,以涂明云之观,夜坐此观,即不加烛,亦名‘照魅草’。采以籍足,则入水不沉。”

【注释】
①扶桑:本为神话中的树木名,据说太阳从这里出来。也指传说中东方海中的古国名,我国相沿以为日本的代称。
②宁封:即宁封子,传说为黄帝时仙人。

【译文】
后来有一次汉武帝在灵光殿休憩,把东方朔召到寝宫绮窗的绸帐之前,问他:“汉王朝以阴阳五行中的‘火德’为命运的主宰,那么,依你看皇室中要奉祀什么神灵来佑护呢?”东方朔说:“我曾游过西方天界的峡谷,在长安之东,到扶桑国后还得再走七万里,那里有座云山。山顶有一口井,云从井中喷薄而出,云的颜色与帝王的‘五行’的德运相合。如果王朝是土德,井中就升起黄色云;火德,就喷出红云;金德,就升起白云;水德,便是黑云。”武帝听后很信服。太初二年,东方朔从西方的那邪国回来,带回来十枝“声风木”献给汉武帝。这种树枝有九尺长,手指那么粗,此木出自因洹之水,就是《尚书》中《禹贡》一章中所记的“因桓”的来历。这树生长的河源是很甜的水,枝头聚集着紫燕和黄鹄等鸟类。它结的果实像小珍珠,风一吹就发出珠玉的声音,所以叫“声风木”。武帝把“风声木”赏给朝中那些年过百岁的大臣。如果这位大臣得了病,树枝自己就会渗出水珠,如果这位大臣快死了,树枝自己就会折断。先古时候老子在周朝活了二千七百岁,那树枝从来没有渗出过水珠。洪崖先生在尧帝时已经三千岁了,树枝也没折断。武帝也赏给东方朔一枝“声风木”,东方朔说:“我已经看见这树枝枯死过三次,但又死而复活,渗水出汗和折断又算什么呢?有话说:一个人的寿命不到一半,那树枝不会渗水出汗。此木五千年渗一次汗珠,一万年才枯一次。”武帝觉得东方朔所说在理。天汉二年,武帝移住苍龙馆,非常想得道成仙,就召集了不少方士,让他们讲述远方国家的奇闻逸事。这时只有东方朔离席写了一道奏章呈给武帝说:“我曾去过北极的镜火山,那里太阳月亮都照不到,只有龙口衔着灯烛照亮山的四极。山上有园林池塘,种植着奇花异草。其中有一种叫明茎草的,长得像金灯,摘下这种草点燃它,就可以照见鬼魅。有位神仙叫宁封,曾在夜晚点燃了一根这种草,可以照见肚子里的五脏,所以叫它‘洞腹草’。如果陛下能够把这种草割下来剁碎做成染料,涂在明云观的墙上,夜里坐在观内不用点灯就很明亮,所以这草也叫‘照魅草’。如果把它垫在脚下,到水里也不会沉没。”

【原文】
朔又尝东游吉云之地,得神马一匹,高九尺。帝问朔何兽,曰:“王母乘云光辇,以适东王公之舍,税此马于芝田,东王公怒,弃此马于清津天岸。臣至王公坛,因骑而反。绕日三匝,此马入汉关,关门犹未掩。臣于马上睡,不觉还至。”帝曰:“其名云何?”朔曰:“因事为名,名‘步景驹’。”朔曰:“自驭之如驽马蹇驴耳。”朔曰:“臣有吉云草千顷,种于九景山东,二千年一花,明年应生,臣走往刈①之,以秣马,马立不饥。”朔曰:“臣至东极,过吉云之泽。”帝曰:“何为吉云?”曰:“其国常以云气占凶吉,若有喜庆之事,则满室云起,五色照人。着于草树,皆成五色露,露味皆甘。”帝曰:“吉云五露可得否?”曰:“臣负吉云草以备马,此立可得,日可三二往。”乃东走,至夕而还,得玄白青黄露,盛以青琉璃,各受五合,授帝。帝遍赐群臣,其得之者,老者皆少,疾者皆除也。又武帝常见彗星,朔折“指星木”以授帝,帝指彗星,应时星没,时人莫之测也。朔又善啸,每曼声长啸,辄尘落漫飞。朔未死时,谓同舍郎②曰:“天下人无能知朔,知朔者唯太王公耳。”朔卒后,武帝得此语,即召太王公问之曰:“尔知东方朔乎?”公对曰:“不知。”“公何所能?”曰:“颇善星历。”帝问:“诸星皆具在否?”曰:“诸星具,独不见岁星十八年,今复见耳。”帝仰天叹曰:“东方朔生在朕旁十八年,而不知是岁星哉。”惨然不乐。其余事迹,多散在别卷,此不备载。

【注释】
①刈:割。
②同舍郎:同居一舍的郎官。后亦泛指僚友。

【译文】
东方朔还曾经到东方游历过祥云升起的地方,得到了一匹九尺高的神马。汉武帝问他这是什么神兽,东方朔说:“当初西王母乘坐着云光宝车去看望东王公,把驾车的马解开,马就跑到东王公种植灵芝的田地里,东王公非常生气,把马丢弃到天河岸边。正好我那时去朝拜东王公,就骑着这匹马回来了。这马绕着太阳转了三圈然后又奔向汉关时,关门还没闭。我在马上睡了一觉,不知不觉就回到了家。”武帝问马叫什么名字,东方朔回答:“照这情形给它起名叫‘步景驹’。”并说:“这马来到世间后,我再骑它时,却和劣马笨驴一样又慢又迟钝了。我在九景山的东边种了一千顷的吉云草,这草两千年开一次花,明年就到时候了,我去把那草割来喂马,马再不会感到饥饿了。”东方朔又说:“我曾到过东方的极地,经过了吉云之泽。”武帝问:“什么叫吉云?”东方朔回答:“吉云国里用云彩的颜色来预卜吉凶。如果有好的事情将要发生,就会升起五色吉云,发出耀眼的光彩。吉云如果落在花草树木上,就会变成五色露珠,味道甘甜。”武帝问:“这吉云和五色露有办法弄来吗?”东方朔说:“我用吉云草把马喂饱后,骑上马去就可以取来五色露,一天就能往返两三趟。”于是东方朔骑上神马往东走,太阳下山的时候就赶回来了,带回黑、白、青、黄四种颜色的露水,装在青色的琉璃杯中,每个杯中装了一半献给武帝。武帝把五色露赏给众位大臣,大臣们喝了以后,年老的都变年轻了,有病的都立刻痊愈了。还有一次,汉武帝看见天空中有彗星出现,东方朔于是折了一根“指星木”给武帝,武帝拿它一指,彗星立刻就消失了,当时的人都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东方朔还擅长高声长啸,每当他发出长啸,尘土都会漫天飞扬。东方朔没死时曾对他的同僚说:“天下人谁也不了解我,只有太王公明白。”东方朔死后,武帝召见太王公,问他:“你了解东方朔吗?”太王公说:“我不了解。”武帝问:“那你有什么特长呢?”太王公说:“我对星宿历法有研究。”武帝问他:“天上的星宿都在吗?”太王公回答:“诸星都在,只有岁星不见了十八年,现在又出现了。”武帝仰天长叹,说道:“东方朔在我身边十八年,我竟不知道他就是岁星啊!”心里感到十分难过。东方朔其余的事散见于别的书中,这里就不面面俱到了。

 

 

神仙 张子房

【原文】
张子房,名良,韩国人也,避地于南阳,徙居于沛,后为沛国人焉。童幼时,过下邳圯桥,风雪方甚,遇一老叟,着乌巾,黄单衣。坠履于桥下,目子房曰:“孺子①为我取之。”子房无倦色,下桥取履以进。老叟引足以纳之,子房神意愈恭。叟笑曰:“孺子可教也。明旦来此,当有所教。”子房昧爽②至,叟已在矣。曰:“期而后至,未可传道。”如是者三,子房先至,亦无倦怠。老叟喜,以书授之曰:“读此当为帝王师。若复求吾,乃谷城山下黄石也。”子房读其书,能应机权变,佐汉祖定天下。后人谓其书为黄石公书。修之于身,能炼气绝力,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汉初,遇四五小儿路上群戏,一儿曰:“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时人莫知之,子房知之,往拜之曰:“此东王公之玉童也。所谓金母者,西王母也;木公者,东王公也。此二元尊,乃阴阳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万灵,育养群品。木公为男仙之主,金母为女仙之宗。长生飞化之上,升天之初,先觐金母,后谒木公,然后升三清,朝太上矣。此歌乃玉童教世人拜王公而揖王母也。”子房佐汉,封留侯,为大司徒。解形于世,葬于龙首原。赤眉之乱,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若流星焉。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子房登仙,位为太玄童子,常从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孙道陵得道,朝昆仑之夕,子房往焉。

【注释】
①孺子:小子,含有藐视轻蔑之意。
②昧爽:拂晓,黎明。

【译文】
张良字子房,原本是战国时韩国人,为了逃避战乱到了南阳,后来又辗转于沛国,于是就成了沛国人了。他小的时候,有一年冬天到下邳去,经过沂水圯桥时,遇见一位穿着黄色单衣系着黑色头巾的老人,当时风雪正猛。老人看见他后,故意把自己的鞋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到桥下把我的鞋捡回来!”张良没有丝毫怨言,立刻跑到桥下把鞋捡来给老人。但老人没有接过鞋,却把脚伸出来让张良给自己穿上。张良就把鞋给老人穿上,神情愈发地恭敬。老人笑着说:“你这孩子值得我教授学问。明天早上你还到这儿来,我会教你些东西。”第二天张良天不亮就赶到桥上,却看见老人已经坐在那里了。老人说:“你来得比我晚,今天不能教你。”等到第三次,张良先到了,但张良没有一点倦怠的神色。这次老人露出了笑容,送给张良一部书说:“你读了这本书就可以给帝王当军师了。以后再找我,就来谷城山,我是谷城山下的黄石公。”张良回去以后仔细研读那本书,掌握了政治权术和军事策略,后来辅佐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天下。后人于是把老人给他的那部书叫做《黄石公书》。按照书中所说对自身加以修炼,则能炼得力大无比,身体却像羽毛般轻捷。张良和当时著名的道家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结交为修心学道的好友。汉初有一天,张良在路上遇见四五个小孩在路边玩耍,一个小孩唱着一首童谣:“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当时的人们不明白这歌谣的意思,只有张良一听就懂了,向那小孩拜礼说:“这正是东王公的玉童。歌谣里的金母就是西王母,木公就是东王公。他们两位天尊是阴阳的父母、天地的起源,他们让万物和生灵幻化生长。木公是男仙的主宰,西王母是女仙的首领。修道成仙的人,刚升天后先拜见西王母,再拜见东王父,之后升入玉清、太清、上清三清仙界,朝见天帝。这首歌谣就是玉童让世上的人礼拜东王公和西王母的。”张良辅佐汉室,被封为留侯,任大司徒。他死后被安葬在龙首原。汉末赤眉起义时,人们把张良的墓挖开,却发现棺中的一个黄石枕头突然腾飞而起,像流星一样一闪即逝。棺中却没有张良的尸骨、衣帽,只有写在素绢上的一篇文章和几篇讲战略战术的文章。张良成仙以后,到天宫做了童子,常跟随在太上老君左右在天界遨游。他的孙子张道陵后来也修炼得道,朝拜昆仑山时,张良去看望了他。

 

 

神仙 孙思邈

【原文】
孙思邈,雍州①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亦好释典。洛阳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识小,难为用也。”后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遂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常谓所亲曰:“过是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嗟其容色甚少。谓曰:“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岂虚言哉。”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唐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名士,如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皆执师弟之礼以事焉。思邈尝从幸九成宫。照邻病,留在其宅,时庭前有大梨树,照邻为之赋。其序曰:“癸酉之岁,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户老云,是鄱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处士孙思邈,道洽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②。至于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则洛下闳、安期先生之俦也。自云开皇辛酉岁生,年九十三矣。察之乡里,咸云数百岁。又共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目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然犹视听不衰,神彩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也。”时照邻有盛名,而染恶疾,嗟禀受之不同,昧遐夭之殊致。
【注释】
①雍州:位于关中西部,北枕千山,南带渭水,东望西安,西扼秦陇。
②维摩诘:梵语Vimalakirti。意译为“净名”、“无垢称”,佛经中的人名。《维摩诘经》中说他和释迦牟尼同是毘耶离城中的大乘居士,尝为佛现身说法,是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后常用以泛指修大乘佛法的居士。

【译文】
孙思邈是雍州华原人。七岁上学,每天能诵背很多书。他二十岁成年的时候,善于谈论庄、老及百家的学说,也喜欢佛经。洛阳总管独孤信,见了他之后便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怪他器量大但见识少,难堪大任。”后周宣帝的时候,孙思邈因为王室发生了许多变故,就隐居到太白山里。隋文帝辅政的时候,召他做国子博士,他说有病不去。他常常对亲近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应当有一个圣人出世,那时候我才能帮他救济世人。”到唐太宗即位,把他召到京城,慨叹他的模样很年轻,对他说:“我因此知道有道术的人实在应当受到尊重,羡门、广成等神人确实不是虚传。”皇上要授给他爵位,他坚决不肯接受。唐显庆四年,唐高宗召见他,请他做谏议大夫,他又推辞不接受。上元元年,他以自己有病请求回乡,皇上特意赐给他好马和鄱阳公主的城邑让他居住。当时的名士,如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都用弟子对待老师的礼节对他。孙思邈陪同皇帝到过九成宫。卢照邻病了,住在他的宅子里,当时院子里有一棵大梨树,卢照邻就为那梨树作了一篇辞赋,赋的序言说:“癸酉这年,我卧病在长安光德坊的官舍里,这里的老人说,这里是鄱阳公主的封邑,从前鄱阳公主没有出嫁就死了,所以她的封邑一直荒废着。当时有一位处士叫孙思邈,他通晓古今,学尽各种数术。他谈论起道家的理论来,就像古代的蒙县庄子。他的学问精深,就像当今的维摩诘。至于推算天文历法量度天地,则可以与洛下闳、安期先生相提并论。他自己说生于开皇辛酉年,已经九十三岁了。向乡里邻居打探,人们都说他已经几百岁了。人们和他一起谈论起周、齐时候的事情,他记得清清楚楚就像亲眼见过。以此推算,他就不止一百岁了。然而他的视力和听力仍然很好,神采奕奕,可以说是古代聪明博学明达的长寿之人了。”当时卢照邻名气很大,他得了重病,嗟叹每个人的承受不同,不知道人长寿短命竟如此悬殊。

【原文】
因问思邈曰:“名医愈疾,其道如何?”对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霓。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循而为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精,阴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疣赘①,陷而为痈疽②,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诊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则亦如之。故五纬盈缩,星辰失度,日月错行,彗孛流飞,此天地之危疹也。寒暑不时,此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踊,此天地之疣赘也。山崩地陷,此天地之痈疽也。奔风暴雨,此天地之喘乏也。雨泽不时,川源涸竭,此天地之焦枯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道德,辅之以政事。故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其文学也,颖出如是。其道术也,不可胜纪焉。初魏徵等受诏修齐梁周隋等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于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东台侍郎孙处约,尝将其五子亻延、儆、俊、侑、佺,以谒思邈。思邈曰:“俊当先贵,侑当晚达,佺最居重位,祸在执兵。”后皆如其言。太子詹事卢齐卿,自幼时请问人伦之事,思邈曰:“汝后五十年,位登方伯。吾孙当为属吏,可自保也。”齐卿后为徐州刺史,思邈孙溥,果为徐州萧县丞。邈初谓齐卿言时,溥犹未生,而预知其事。凡诸异迹,多如此焉。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不奠生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空衣而已,时人异之。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福禄论》三十卷、《摄生真箓》、《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注释】
①疣赘:皮肤上生的瘊子或肿瘤。
②痈疽:毒疮。

【译文】
于是他问孙思邈:“名医治病,它的道理如何呢?”孙思邈回答说:“我听说善于谈论天的人,一定要向人打听;善于谈论人的人,一定要以天的道理为依据。天有四时的变化五行的运转,春天和夏天的交替更迭。它的运转,平和就下雨,生气就刮风,凝结就是霜雪,张扬就是虹霓。这是天地的规律。人有四肢和五脏,有醒有睡,有呼有吸,循环往复、流动,就形成人体的营养作用、身体机能和血气循环;彰显出来就成为人的气色;发声就有了人的声音。这是人的规律。阳性用它的精神,阴性用它的形体,这是天与人相同的地方。等到失去这种正常现象,热了就生热,不然就生寒;凝结就成为肿瘤;凹陷就成为毒疮;奔跃就成为喘息、困乏;竭尽就成为焦枯。病情呈现在表面,病变却在形体内。把这种道理推及到天地方面也是这样的。所以,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有盈有缩,星辰失去了常度,日与月的运行出现错乱,彗星离开轨道飞行,这是天地的大病。寒暑不正常,这是天地间不和谐的表现;岩石耸立泥土站着,这是天地的肿瘤;山崩地陷,这是天地的毒疮;狂风暴雨,这是天地的喘息和困乏;雨露润泽不及时、江河干涸枯竭,这是天地焦枯的表现。良医治病用药石疏导,用针剂拯救;圣人用道德调和济世,用政事辅助。所以,人身上有可以治好的病,天地有可以消除的灾害。”他又说:“胆子要大而用心要细;心智要圆活而行动要方正。《诗经》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的是小心;‘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说的是大胆;‘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讲的是行为的方正;‘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这是心智的圆活。”他的文采学问如此超拔突出;他的道术也不可胜纪。当初魏徵等人受命编修齐、梁、周、隋等五代史,担心有疏漏,多次向孙思邈请教。孙思邈向他们口授,就像亲眼所见一样。东台侍郎孙处约,曾经带着五个儿子孙亻延、孙儆、孙俊、孙侑、孙佺去拜见孙思邈。孙思邈说:“孙俊应当首先富贵;孙侑应当显达得比较晚;孙佺的地位最高,灾祸出在执掌兵权上。”后来都被他说中了。太子詹事卢齐卿,小时候向孙思邈请教人伦的事情,孙思邈说:“今后五十年,你的地位可达到一个地方的长官,我的孙子应当是你属下的官吏,你应当自己保重才是。”卢齐卿后来做了徐州刺史,孙思邈的孙子孙溥,果然是徐州萧县的县令。孙思邈当初对卢齐卿说这话的时候,孙溥还没有出生,而预先知道了他的事情。凡是各种奇异的事情,大多如此。永淳元年孙思邈死去。死前留下遗嘱要薄葬,不准在墓中埋藏殉葬品,不准用活着的牛羊祭奠。过了一个多月,他的脸色还没变。抬起他的尸体放到棺材里的时候,只剩下空空的衣服而已,当时的人都感到奇怪。他亲自注释了《老子》、《庄子》,撰写了《千金方》三十卷,《福禄论》三十卷,《摄生真箓》、《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原文】
开元中,复有人见隐于终南山,与宣律师相接,每来往参请宗旨。时大旱,西域僧请于昆明池结坛祈雨,诏有司备香灯,凡七日,缩水数尺,忽有老人夜诣宣律师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龙也。无雨时久,匪由弟了,胡僧利弟子脑将为药,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救护。”宣公辞曰:“贫道持律而已,可求孙先生。”老人因至,思邈谓曰:“我知昆明龙宫有仙方三十首,若能示予,予将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许妄传,今急矣,固无所吝。”有顷,捧方而至。思邈曰:“尔旦还,无虑胡僧也。”自是池水忽涨,数日溢岸,胡僧羞恚①而死。又尝有神仙降,谓思邈曰:“尔所著《千金方》,济人之功,亦已广矣。而以物命为药,害物亦多。必为尸解之仙,不得白日轻举矣。昔真人桓闿谓陶贞白,事亦如之,固吾子所知也。”其后思邈取草木之药,以代虻虫水蛭之命,作《千金方翼》三十篇。每篇有龙宫仙方一首,行之于世。及玄宗避羯胡②之乱,西幸蜀。既至蜀,梦一叟须鬓尽白,衣黄襦,再拜于前,已而奏曰:“臣孙思邈也,庐于峨眉山有年矣。今闻銮驾幸成都,臣故候谒。”玄宗曰:“我熟识先生名久矣。今先生不远而至,亦将有所求乎?”思邈对曰:“臣隐居云泉,好饵金石药,闻此地出雄黄,愿以八十两为赐。脱遂臣请,幸降使赍至峨眉山。”玄宗诺之,悸然而寤。即诏寺臣陈忠盛挈雄黄八十两,往峨眉宣赐思邈。忠盛既奉诏,入峨眉,至屏风岭,见一叟貌甚俊古,衣黄襦,立于岭下。谓忠盛曰:“汝非天子使乎?我即孙思邈也。”忠盛曰:“上命以雄黄赐先生。”其叟偻而受。既而曰:“吾蒙天子赐雄黄,今有表谢,属山居无翰墨,天使命笔札传写以进也。”忠盛即召吏执牍染翰。叟指一石曰:“表本在石上,君可录焉。”忠盛目其石,果有朱字百余,实表本也。遂誊写其字,写毕,视其叟与石,俱亡见矣。于是具以其事闻于玄宗,玄宗因问忠盛,叟之貌与梦者果同,由是益奇之。自是或隐或见。咸通末,山下民家,有儿十余岁,不食荤血,父母以其好善,使于白水僧院为童亻延。忽有游客称孙处士,周游院中讫,袖中出汤末以授童子,曰:“为我如茶法煎来。”处士呷少许,以余汤与之,觉汤极美,愿赐一碗。处士曰:“此汤为汝来耳。”即以末方寸匕,更令煎吃,因与同侣话之,出门,处士已去矣。童子亦乘空而飞,众方惊异。顾视煎汤铫子,已成金矣。其后亦时有人见思邈者。

【注释】
①恚:恨、怒。
②羯胡:旧时用来泛指北方的外族,这里指安禄山叛军。

【译文】
开元年间,又有人看见他隐居在终南山,与宣律师相来往,宣律师常常来向他参学请教佛教宗旨。当时天下大旱,有一个西域的僧人请求在昆明池修筑神坛求雨,皇上下诏让有关部门准备香灯,一共七天,水下降了几尺。忽然有一位老人夜里来见宣律师,向他求救说:“弟子是昆明池里的龙,天很久没下雨,不是因为我。一个胡僧要用我的脑子做药,欺骗天子说求雨,我的命危在旦夕,请和尚用法力救护于我。”宣公推辞说:“贫僧操守戒律罢了,你可以去求孙思邈老先生。”老人于是就来到孙思邈那里。孙思邈说:“我知道昆明池龙宫里有神仙药方三十个,如果能让我看看,我就救你。”老人说:“这些药方上帝不准随便外传,现在紧急了,我丝毫不会吝啬!”过了一会儿,老人捧着药方来了。孙思邈说:“你天明回去,不用担心胡僧。”从此池水忽然暴涨,几天便漫上岸来,胡僧羞怒而死。又有一个神仙从天而降,对孙思邈说:“你所著的《千金方》,救人的功效也很广了。而用生灵做药,残害的性命也太多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尸解的神仙,不能白天升天成仙了。过去有个真人桓闿告诉陶贞白,事情也是这样,这你是知道的。”此后孙思邈采用草木做药,以代替虻虫、水蛭的性命,作《千金方翼》三十篇。每篇有龙宫仙方一个,行之于世人。等到唐玄宗躲避安史之乱,向西到达蜀地之后,梦见一个老头头发胡须都是白的,穿着黄色衣服,再三在面前参拜,然后奏道:“臣是孙思邈,在峨眉山结庐居住多年了。现在听说皇上的銮驾来到成都,所以我等候在这里拜谒。”唐玄宗说:“我熟悉你的名字很久了,现在你不怕路途遥远来到这里,也是有所求吗?”孙思邈说:“我隐居在云泉之间,喜欢吃金石之药,听说这个地方出雄黄,希望赐给我八十两。如果能满足我的要求,请派使者到峨眉山来。”唐玄宗答应了,大跳惊醒。立即就令侍臣陈忠盛带八十两雄黄,到峨眉山去赐给孙思邈。陈忠盛领了诏书之后,来到峨眉山,到了屏风岭,遇见一位容貌很俊逸古朴的老头,穿黄色衣服立在岭下。老头对陈忠盛说:“你莫非是天子的使者吗?我就是孙思邈。”陈忠盛说:“皇上让我把雄黄赐给你。”那老头躬身接受,然后说:“我承蒙天子赐给我雄黄,现在有表致谢,但这里是山野之居没有笔墨,请您执笔转抄送进宫中。”陈忠盛立即让官吏拿来笔墨之类。老头指着一块石头说:“奏表在那石头上,您可以抄录下来。”陈忠盛看那石块,果然有一百多个红字,确实是奏表。于是就把那些字抄录下来。写完之后,再看老头和石头,全都不见了。于是陈忠盛把这事详细地奏明唐玄宗,玄宗于是询问忠盛,老头的相貌与梦中的果然一样,因此更感惊奇。从此,孙思邈有时候隐没,有时候出现。咸通末年,山下的一家百姓,有孩子十几年不吃荤菜和带血的东西,父母认为他心怀慈悲,让他到白水僧院做了童子。忽然有一位游客自称孙处士,在院中游了一周之后,从袖中取出一包汤药碎末交给童子说:“为我像烹茶那样煎好。”煎好之后处士喝了一些,把剩下的汤汁给了童子。童子觉得汤汁的味道极美,希望再给他一碗。处士说:“这药就是为你来的!”就把一寸大的一匙药末给了他,让他煎着吃。于是他便高兴地向同伴们说了,出门一看,处士已离去了。童子也乘空飞起来。众人正在惊异,一看那煎药的锅子,已变成金的了。这以后也时常有见到孙思邈的人。

  

 

                                                     

小编感谢您的分享和转载,

阅读和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图文原作者、众读者、转发者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