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以武汉市民族工作为例

段 超,车越川 中南民大学报编辑部 2023-10-24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民族工作成绩显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良好基础。结合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武汉市委、市政府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一些做法走在全国城市前列。武汉市在我国都市中具有代表性,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做法和经验,可为其他都市提供参考。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市民族工作;武汉经验;民族事务治理


作者:段  超,车越川  中南民族大学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量少数民族人口从民族地区向中东部城市流动,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成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和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2]。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3]。城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场域,必须把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中东部省会城市作为人口多、规模大且地位特殊的大都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责任更重,其相关实践与探索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效应。近几年,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讨较为热烈,其中侧重理论探讨或宏观研究的成果较多,中观微观研究较少,围绕城市场域中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4-8]偏少,本文结合具体城市的个案对此进行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民族工作成绩显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一些做法走在全国城市前列。武汉市在我国都市中具有代表性,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做法和经验,可为其他都市提供参考。

2020年10-12月,课题组走访了武汉市民委、发改委、城管局等政府机关,访谈了12个街道社区干部、11个民族企业负责人和员工代表、12家少数民族流动经营店人员,对武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做法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本文总结了武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成效及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出了对策,以期为当前都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借鉴。

一、武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举措

武汉市目前拥有56个民族,户籍少数民族人口11万余人,分布于全市13个行政区。全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2万人,高峰时20万人,主要来自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民族地区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河南、湖南等周边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土家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苗族居多。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武汉市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维护”,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城市,厚植对中华民族这一共同身份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坚持“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的理念,着力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水平。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开展“融入武汉民族大家庭,适应城市法治化管理”主题教育活动,举办来汉少数民族专题培训班,编印发放5万册汉维双语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指南、政策法规学习汇编。二是开展语言文化和政策法规培训。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为重点,在全市设立16个社区服务点,在有组织集体务工企业开办夜校,聘请20名新疆籍选调生担任授课教师,安排公安、城管等部门到点授课,实现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全覆盖。三是为少数民族提供全方位服务。对于办理居住证的来汉少数民族人员,给予同等享受就业、社保、教育、落户等20项服务。近年来,武汉市相关部门为近百名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子女办理入学、转学手续,对有需求的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四是打造信息化服务平台。依托市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数字化信息平台,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困难诉求等主要信息纳入其中,提高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的针对性。五是鼓励少数民族群众“自我管理”。指导成立了“武汉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来汉少数民族业主分会”,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序经营,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积极作用。

2.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原则,立足学校、社区,开展“结对子”“一家亲”等活动,增进各民族感情交流。利用春节、藏历年等传统节日,举办社区联谊、节日慰问等活动。近三年组织168名社会爱心人士与新疆内高班、武汉西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结亲结对,使他们融入家庭,融入社区,融入武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另外,探索出“党建引领、服务先行、共享共建”的民族团结创建“百步亭模式”,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发挥主人翁作用,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

3.强化少数民族群众民生保障。武汉市领导提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帮扶“既要含情、又要含金”。如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经费,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来汉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实现“零门槛”就近入学,落实少数民族学生中高考优录政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政府为在汉务工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协调各部门为322名来汉务工的少数民族经营户办理居住证,为69名符合入学、入园条件的随迁子女安排就近入学。相关部门为新疆籍少数民族有组织集体务工人员发放米、面、油、肉等生活物资和防护用品,为10家民族企业配送一次性防护口罩1万个,酒精、消毒液400公斤。

4.坚持各民族学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新疆内高班和武汉西藏中学,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帮助新疆、西藏来汉少数民族学生通过语言关。推进混班教学、混合住宿,各族学生共同成长、相互帮助。深入开展“五个认同”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贯穿“五个认同”,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和防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五个认同”,营造润物无声的环境;在学生服务管理中增进“五个认同”,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在社会实践中开展“五个认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爱党爱国,相关经验被国家民委推介。优化师资力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武汉西藏中学多年保持高考上线率达100%,成为全国内地西藏学校高考成绩最好的学校之一。武汉市一中、东湖中学、汉口铁中新疆班近三年高考上线率均超过90%。中南民族大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中小学、进企业、进社区、进网络,促进了武汉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5.促进少数民族企业和经营户健康发展。截至2020年底,武汉有新疆籍少数民族企业和经营户190家,新疆籍少数民族务工和经商人员共2841人。武汉市区相关部门为新疆同胞排忧解难,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一是进行技能培训。为帮助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掌握创业就业技能,武汉市人社部门、社区、职校等多方联动,开展餐饮家政、电子维修等职业技能培训,帮其掌握一技之长。2018年,湖北新东方烹饪学校开办了新疆籍在汉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学员全部实现在汉对口就业。二是帮助创业户发展。扎根武汉33年的居买尼亚孜·肉孜就是武汉帮助少数民族创业户的典型。居买尼亚孜·肉孜在武汉创业30多年,招录了近20名在汉新疆籍人员就业,帮助20多名在鄂新疆籍人员开设了近10家烧烤店,吸纳200多名各族同胞就业。三是为经营户直播带货。据武汉市电商协会不完全统计,武汉各类直播11.74万场,销售商品2.27亿件,销售额104.08亿元,其中不乏武汉少数民族特色美食、衣服饰品。四是开展“模范经营户”评选活动。连续5年开展来汉少数民族“模范经营户”评选活动,共评选60余户模范经营户,每户给予5000元帮扶资金,鼓励在汉发展创业。

遭遇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后,为助推少数民族经营户重振生计,市政府筹集帮扶资金600余万元,撬动贷款1000余万元,协调减免房租300余万元,帮助少数民族企业和经营户实现复工复产。市民宗委促成少数民族经营户与民营爱心企业签订意向订购协议4项,协调减免租金220余万元,办理贷款50万元。

6.倾情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武汉市积极支持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力做好对口支援新疆博乐市、西藏山南地区工作。武汉支援博乐边境检查站、视频指挥中心等项目建设,实施了博乐市棚户区改造、学校建设、医院建设、市综合应急救援中心等多个重点项目,截至2020年11月底,援助博乐市资金及物资折合款共计2.65亿元。2001年至2020年10月,武汉市共援助来凤县资金3.5亿元,支持来凤县道路建设、学校迁建、县全民健身中心、医疗、饮水管网、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农村光伏发电等重点项目建设。截至2020年9月,武汉市支援五峰县资金4.8亿元,先后援建了五峰高级中学、幸福小学、民族体育馆、文广中心、县医院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县民族体育馆等项目。武汉市选派教育、医疗、城建、规划、园林、企业管理等各类人才奔赴民族地区,接受民族地区各类人才来汉接受培训。例如,先后选派300余名教师到华师一附中博乐分校、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博乐分校等支教,培训博乐教师12000余人次,接受博乐卫生、教育、规划、城建、公安、社区等1000余人到武汉对口部门挂职、培训、跟岗学习。

二、武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1]武汉市通过前述多方面举措,在促进少数民族群众融入城市、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加速融入城市。武汉市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改善生活及生产经营条件,使更多的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融入武汉民族大家庭。武汉唐古拉汉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斯朗·丹增曲培扎根武汉30多年,一直致力于汉藏文化交流,帮助来自西藏的少数民族群众在武汉就业创业。武汉市塔里木饮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库尔班江·泰吾克力,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创业,创办了武汉市首家专门为学校提供民族饮食服务的民族企业。他说:“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武汉的包容和开放,才让我有了打拼的沃土,放开手脚去干出一番事业。”来自甘肃临夏的拉面店老板黄麟,在武汉已经生活了23年。他说:“武汉对我们少数民族很包容,我们在这里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居住在洪山区鲁广社区的喀迪尔·麦提萨力来自新疆,在武汉生活10余年,以经营烤馕点为生。他说:“我在武汉生活了这么长时间,也算半个武汉人。在武汉生活的这些年,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人情味,武汉就是我的家。”

感念于武汉市的帮助和包容,少数民族也积极帮助他人,回报社会,回报武汉。在江夏区经营拉面馆的青海撒拉族小伙韩索力么乃,从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在冬至时邀请环卫工人吃饺子。曾经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来自甘肃临夏的拉面店老板高春花、黄麟,来自青海化隆的马文德等人,在餐饮店普遍关门的情况下,自发组织爱心团队,为一线工作人员提供爱心餐服务。居住在洪山区鲁广社区的维吾尔族同胞玉苏普在危急关头,带领几位少数民族志愿者到田间采摘数百斤“爱心菜”,送到社区孤寡老人、低保困难户、残疾人士等特殊群体家中。喀迪尔·麦提萨力等6位维吾尔族同胞,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为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取菜、送菜、送药。

2.城市群众更好地了解了少数民族。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推进,武汉市民更好地认识了少数民族,以友好的态度接受少数民族。洪山区鲁广社区通过电子显示屏、宣传栏、横幅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每逢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各民族一家亲”联欢活动,不同民族的群众载歌载舞,互赠节日礼品,其乐融融。

武汉市自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市以来,积极开展两地文化交流,市民更多地了解了优秀的藏族优秀文化。2017年5月8日,山南市乃东区民间艺术团带来的《藏源文化 魅力乃东》在武汉剧院上演,展示浓郁的藏族风情,深受武汉市民喜爱。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得到武汉市民的欢迎,目前武汉市范围内登记在册的土家族餐馆有近百家、拉面馆有200多家,受到武汉市民欢迎。另外,越来越多的武汉市民远赴恩施、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旅游,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感受少数民族风情。据武汉晚报报道,湖北年进藏游客已超过12万人,年增幅超过10%。

3.加深了武汉与民族地区“中华一家亲”的情感。在对口支援新疆的工作中,武汉、博乐两地干部群众交往密切,结下了深厚友谊。武汉市各级领导与博乐市少数民族家庭“结亲戚、结对子”,通过日常联系、节日问候、上门走亲戚、邀请结对户到武汉走访等活动,深化了两地人民的友谊。博乐干部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政策温暖,深化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识。

在对口支援来凤县、五峰县工作中,武汉与两地的感情不断升华。武汉的干部群众对来凤、五峰的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到了当地的自然之美,土家、苗族优秀的文化和传统美德。来凤县、五峰县的土家、苗族群众对于武汉人民的支持帮助铭记于心。新冠疫情肆虐时,五峰县各族群众向武汉捐赠了54万公斤蔬菜和腊肉、4万公斤生猪肉,来凤县各族群众向武汉捐赠价值近千万元的蔬菜、水果和大米等。

4.促进武汉市各民族和谐发展。经过多年民族团结创建,武汉各民族和谐相处。武汉各类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深了各民族同学之间的感情。社区积极组织各民族群众欢度传统节日,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武汉市民委组织在汉少数民族通用语言文字的培训,不仅有效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少数民族群众增进了对武汉的亲切感,形成各民族群众团结和谐的局面。

三、武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

从武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四点经验。对于其他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来说,这些经验也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1.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机制。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措施》,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加强统筹协调。调整充实市委、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研究部署、指导协调、监督检查。二是齐抓共管民族工作。调整市民委委员单位,委员单位增加至28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宗协调、部门参与、条块结合”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三是建立服务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管理工作机制。在“市、区、街、社区”四级建立153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联系点,形成“政府主导抓、民族部门牵头抓、相关部门参与抓、少数民族社会组织配合抓”的“四纵四横”工作网络机制。市委成立全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秩序共管、教育共抓、服务共担、联合执法、联合调研”的“四共两联合”机制,实现全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宗协调、部门参与、条块结合”的一体化联动机制。四是建立与少数民族流出地对接机制。武汉与新疆、青海、甘肃等11个少数民族流出地,建立了信息互通、定期互访、干部互派、共同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共同推动经贸合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的“三互三共同”对接机制。五是建立督办考核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到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内容,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体系。把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市区政府年度预算。

2.发挥人大、政协、高校、企业等多方力量的作用。武汉市人大将民族团结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人大代表视察和履职的重要内容。市政协将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工作内容,2018年市政协民宗委提交《促进武汉市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建议案,2018年市政协民宗委与中南民族大学联合,在洪山区关东社区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活动;2020年提交《促进少数民族企业健康发展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少数民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得到市政府采纳。许多少数民族界别政协委员,与西藏、新疆籍学生结对,帮扶这些学生成长成才,受到学生家长及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好评。

3.夯实社区工作基础。武汉市高度重视社区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基础性作用,经常组织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民族知识、民族政策培训学习。2020年11月,洪山区组织辖区社区工作人员在中南民族大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很多社区选配了熟悉民族工作的大学生,例如,鲁磨路社区2019年选聘了2位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参与社区工作。洪山区鲁巷社区、江汉区百步亭社区成为全国先进社区。

4.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低、生产技能低、生活困难多、担心受歧视,这些是影响其在城市生存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问题。武汉市从这些问题着手,有计划地持续举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家政厨艺培训班等,提高了他们的普通话水平,拓展了他们的就业渠道。针对他们担心生产生活困难没人管、受歧视等心理,社区工作人员主动联系他们,给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贴,帮助他们找工作,帮助他们子女入学,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将“争取人心”落到了实处。

四、都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对于都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其中有些是带有共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

1.一些干部和部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视不够。一些干部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疆、西藏等边疆民族地区的事情,是少数民族的事情,是民族工作部门的事情。武汉市不是边疆,不是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武汉市关系不大。少数街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没有进行全面部署,没有整体规划和行动方案。

2.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思想教育存在不足。近年来,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取得重要成绩,但部分街道的工作还不够精细化。部分少数民族经营户扎堆抱团问题较为突出,对他们的引导教育工作还需要加强;少数人员错误地将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当成特权,把少数民族身份当作护身符,需要加强教育。少数街道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法制教育、公民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还没有完全到位。

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还需要完善。武汉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体上做得较好,但创建工作还不够完善。一些创建方式方法与互联网时代结合不紧密,与城市实际和市民生活结合不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线下”多,“线上”少。高校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

4.民族事务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武汉市民族事务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族部门主抓、多部门配合、社会组织参与的民族事务治理格局的某些环节需要加强。民族工作的一些观念和方法与新时代不相适应,损害少数民族群众利益、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件还有发生,影响民族关系的负面网络舆论还不能完全有效管控,涉民族因素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五、都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建议

基于武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实践,笔者就都市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下九点建议。

1.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着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的大事,是全局性工作,不只是民族地区的工作,不只是民族工作部门的任务。无论是边疆还是内地,城市还是乡村,民族地区还是非民族地区,都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定期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并将其作为重要任务抓好抓实。

2.深刻认识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时代,进入中东部大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会越来越多,管理和服务工作会十分繁重;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群众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随着少数民族群众对生活质量追求的提升,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的任务会越来越重;国内外敌对势力破坏民族团结的活动也会影响城市民族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估计,切不可放松警惕。

3.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要将重要论述和会议精神列入各级党委理论学习和干部培训的内容。要加强对街道、社区基层工作者民族知识、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培训学习,让他们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内涵。

4.落实好《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城市各职能部门要切实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这一文件要求,履行各自职责,将工作抓落实。统战、宣传、民族、教育、文化等部门,要与街道、社区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要不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定期督检各区、街道、乡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开展情况,及时交流经验。争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取得更多实效,积累更多经验。

5.深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目前,包括武汉市在内的一些中东部大城市已经实现让少数民族“进得来”“留得住”,当前和后今后要在“过得好”“生活幸福”上下功夫。企业、社区、街道要更加关心少数民族人员,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政府要出台帮扶少数民族企业的政策措施,促进其发展壮大,使之成为联系民族地区的桥梁。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拓展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途径,让少数民族在就业创业、居住、日常生活、教育、婚姻等方面深度融入城市,让各民族群众自觉认同自己是城市的一分子,热爱呵护城市,建设发展城市。

6.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连队、宗教场所。要对全市人民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连队、进宗教场所。要根据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连队、宗教场所的不同特点,确定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例如,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要与学校类型和层级相适应。要通过教育,使各族群众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9]。通过教育,使各族群众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

7.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工程。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工程:一是要设立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二是要推出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成果;三是要创作一批反映民族团结进步的文艺作品;四是要出版一批反映各民族共同保家卫国、开发边疆、友好相处、促进发展的通俗读物,如武汉市推出的杨昌林“心系祖国边疆,帮扶西藏学生”的故事等;五是要建好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如建立民族团结体验馆等;六是要树立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进典型。

8.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讲好城市民族团结故事。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要求,深入开展新时代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讲好城市民族团结故事。创建内容要与城市发展、社区建设等内容相结合,创建方式要体现大都市的特点,要与市民日常生活相适应,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视频形式宣传民族团结。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功能和引领作用,广泛宣传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军营、宗教场所在民族团结创建方面的先进典型,推广其经验。

9.促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从治理主体、治理制度、治理方式等方面,加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建设,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族部门主抓、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主动性。利用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建立涉民族舆情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利用宣传栏、电子屏、报纸、电视、电台、互联网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法规、民族知识和少数民族创业就业先进典型,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教育时,要善于采用贴近生活的案例。全面加强民族工作者队伍建设,定期举办民族工作培训班,提高与少数民族沟通交流能力。总之,通过促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都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30(1).

[2]  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俞正声作出批示[N].人民日报,2016-01-07(1).

[3]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4]  陈路路,安俭.铸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贵州民族研究,2020(9).

[5]  徐平.在深化交流交往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北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为例[J].民族研究,2021(2).

[6]  张丽,汤夺先.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少数民族公益行动中的形象建构——基于对H市M族流动人口的调查[J].广西民族研究,2021(3).

[7]  李慧玲,陈洪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逻辑进路——基于沿海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分析[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

[8]  李娟.视角与想象——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交媒体涵化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9]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2).


(责任编辑  马  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