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姜宝林:回忆我的老师潘天寿先生

1962年,我从青岛九中毕业,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当时的院长正是潘天寿先生。刚到浙江美院时,给我们上课的主要是中青年教师,潘老主要给高年级同学上课。不过,潘老会不定期在美院的学生食堂举办艺术讲座,并且都是在晚上进行。那时,全院各专业的老师同学都会来听潘老的课。

▲1961年潘天寿为国画系花鸟班上课

当时国画系每逢学期末都会在走廊上张挂学生作业,潘老都会来检视和点评。他每次都看得很仔细,但并不是每张作业都点评,而是看完几张作业,发现问题后,集中讲解,讲得深入浅出,讲得很明白、很透彻。


1960年潘天寿授课计划表 

潘老是一代国画大家,但对于我们这些学生而言,他又是一位普通教师。那时候,我们的教室在国画系教学楼三楼。夏天,常见潘老穿着一身白衣服,手里拿着一把大芭蕉扇从操场经过。除了这一印象,另一深刻的印象是每次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在主席台上的潘老总是不发言,发言的是副院长黎冰鸿先生。潘老平时坐着的时候很安静,很庄重,但坐在主席台上的潘老则经常有些习惯性的小动作,一会儿挠挠手背,一会儿又搔搔头。后来,根据熟悉潘老的老师讲,才渐渐明白过来:他在做这些小动作的时候,往往是在动脑筋思考艺术,只有在思考的时候,他才会这样。

▲潘天寿为学生示范指画

潘老人品高,画品高,并有坚定的艺术理念和系统的艺术思想。潘老常讲,画画是人格的映射。潘老艺术创作的高度,与他的人格修养密不可分。

潘老的画追求整体的力量感,在每一笔里没有墨分五色的变化,而是在单纯中求变化,追求平面中的大块对比,包括黑白灰对比、墨块与色块的对比,等等。他的画造势奇崛,很有张力,源于墨块与墨块、墨块与色块的大的构成对比。

▲潘天寿 铁石帆运图 1958年

潘老的画很有现代感,一方面是他对形的节奏及形与形之间的构成关系处理得好;另一方面,他的画面分割意识很强,用结构线或物象形分割空白,画面结构结实。但潘老不用“分割构成”这个词,而是叫“不等边三角形的穿插”。我认为潘老是传统中国画向现代形态转轨的一面旗帜,他不仅是文人画的高峰,也是中国画、现代画的一个标杆。我一直都在研究潘先生的画,每看一遍都有新的体会,从中汲取精神和营养。

▲潘天寿 雁荡山花图 1963年

潘老有四方压角印,我曾做过反复的研究和思考。这四方压角印分别是“一味霸悍”“强其骨”“不雕”和“宠为下”。

我认为,这四方图章实际上代表了潘老一贯的创作理念。确切地说,他继承传统但又反传统,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自己的形式语言。譬如“一味霸悍”,这个词在传统文人画中是比较忌讳的,但潘老所强调的“霸悍”,就是指要强烈、要震撼。

一味霸悍

再说“强其骨”,中国画本来就讲“骨法用笔”,他强调“强其骨”,是在“骨法用笔”的基础上更夸张、再强化,就是为了张扬画面的冲击力、震撼力。他以方笔入画,笔笔见笔,笔笔能拆开,他的方笔入画与他的以“方”写形是完全一致的。潘先生的作品多勾少皴,以点代皴,强化结构感。他的点苔艺术是石涛以来点苔的集大成者,把潘先生的苔点吃透,就解决了苔点的笔墨。

强其骨


第三个“不雕”,意思就是不能雕琢,不能造作,应该在自由放松当中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

不雕

第四个图章是“宠为下”,意即受世俗眼光喜爱的作品为下等品。他这里的意思是艺术一定要起点高,要跨越时代,不要在乎当代人的评价,历史会作出一个公正的评判。


宠为下

潘老治学一贯严谨,即使在他功成名就之后,还在苦学用功。20世纪50年代,他还是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地一字一字地临摹黄道周的书法。浙江省美协一位老领导将潘老临摹的手稿珍藏起来,我有幸得到其中的四张,就将它们装裱成轴,并在诗堂作了长跋,作为我治学的楷模。长跋内容为:

师首。此四帧书稿为五十年(代)潘老天寿院长临黄道周之习作。彼时潘老成就卓然,画苑班头,尚如此之努力,足见大师治学之严谨、之刻苦,堪为学生之师表。庚寅,宝林敬题。

▲潘天寿  临黄道周书法日课稿 20世纪50年代

在这些手稿中可以看到潘老一个字有时连续写七遍,直到写好为止,再换另外一个字,足见其致力之勤,真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以潘天寿为代表的浙江美院的先生们有一句口头禅:“关起门来做学问。”就是说从事艺术一定要甘于寂寞,要下苦功,每天风风火火做不了学问,必须关起门来、静下心来,远离功名,才能把学问做深、做透。

(节选自姜宝林《师心——中国画笔墨的传承与创新》)

师心——中国画笔墨的传承与创新》
姜宝林 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向先生学习,学什么?学做人,真诚、善良、不逐名利,保持文人的风骨;学治学精神,专注、谦逊、创造;学下苦功夫、下笨功夫,学“关起门来做学问”;学笔墨,学笔墨规律,学笔墨经验,学笔墨功夫,学笔墨精神。永远记得先生,永远感恩先生!

——姜宝林


稿
越书房诚邀集团内外书友投稿分享与书相关的点滴,可以是由一本书想到的,也可以是做书的感悟,浙里有好书,浙里有故事。投稿邮箱:ysc@zjcbcm.com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 往期精选 ■

我为什么爱读电子书?

行业地震!自研芯片咋就这么难?

出版社最洋气的岗位在忙什么?


来源 | 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思想引领时代  知识服务用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