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归心之旅」专访 | 阮胤华:从“非暴力沟通”到传统文化

涵予大朋友 Now 归心之旅 2020-09-15

本期嘉宾:阮胤华

这是『归心之旅』第2位专访嘉宾

总第48位

阮胤华:「爱的语言」课程开发者。《非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实践手册》译者。



阮胤华:从“非暴力沟通”到传统文化


今天的嘉宾阮胤华,是《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文版的译者。2009年这本书在国内出版,十年来,这本书进入千家万户,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非暴力沟通”火起来了,然而,阮胤华先生却转而强调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推出了“爱的语言”课程。


我曾参加过一次“爱的语言”工作坊,很被工作坊清新而真挚的气息打动。也是第一次,我在一个讲沟通与关系的课堂上,却被传统文化的悠长韵味深深感动。比如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阮胤华富有情感的讲解,让我对原来比较陌生的儒家文化有了亲切入心的感觉。原来它们是那么温柔又宽博,耐人寻味。我和他开玩笑,干脆你以后就专讲传统文化的课好了。他笑,也许未来可以这样做。


从“非暴力沟通”,到如今“爱的语言”,为何有这样的改变?这个转变于他、于学员意味着什么?我们的聊天就从这里打开。


对话


问 | 张涵予

阮 | 阮胤华


问:您现在对“非暴力沟通”是什么样的态度?您现在的课程和“非暴力沟通”的关系是怎样的?

 

阮:我讲“非暴力沟通”有许多年了,很受益于“非暴力沟通”,以及许多的师长和朋友。但学习了传统文化,特别是了解我们目前的社会形势后,我的心态变得复杂起来,一度还很排斥“非暴力沟通”。为什么?就像我们强调每个人要有独立思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要有自己的思想。外国人怎么说,就怎么做,那是殖民地文化。这几十年,我们这个社会有一种趋势是拿西方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向西方看齐。我在介绍“非暴力沟通”时,尽管我也提醒大家要有自己的思考,但基本上没用。许多人失去了对自己的文化的理解,学什么就容易被带走了。

 

后来,我也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有所立,要能够从自己的传统出发来解决问题。如果这一点做到了,就可以维护我们文化的主体性。喊口号、立旗帜,明方向,这很关键,但最后还是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要不,我们说自己的文化很好,但到解决问题的时候,都依赖西方的理念,那能有什么文化自信呢?所以,我也就和一些朋友转而强调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结合传统文化和“非暴力沟通”开发了目前的课程。

 

具体而言,我现在的课程是立足于儒家的“爱敬之道”。简单说,就是孟子所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要搞好关系,要和人有真正融洽的关系,我们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的心态,如果我们心里有敌意或看不起人,这就已经不和谐了;二是沟通方法,也就是怎么做可以更好地表达对人的关心和尊重。传统文化的爱敬之道,强调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来促成互爱互敬,这符合基本的人性。“非暴力沟通”也有类似的观念。但两者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是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来吸收“非暴力沟通”对我们有益的内容。


问:这两个最大的不同在于什么?

 

阮: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有没有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以及是不是要绝对地避免道德评判、奖惩和斗争。“非暴力沟通”不讲人的特殊性,不谈人的国家属性和民族属性,以及不赞同道德评判以及一切形式的奖惩和斗争。传统文化则强调不忘本,例如天地君亲师,主张人要对自己的国家、家庭有一份感恩之情,有一份担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国情怀”。


同时,传统文化认为奖惩是社会治理和教育的必要手段,以及主张在必要的时候要敢于斗争。钱穆先生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引用了一位小学校长的话:“贤奸不论,是非不辨;何以为人,何以做事。如此社会,岂不将沦丧以尽。”这句话很生动地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立场。

 

由于“非暴力沟通”和我们的传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不加分辨地吸收的话,就有可能对传统采取批判的态度。也就是,传统的方式是“暴力的”,“非暴力沟通”是“非暴力”的,我们要用“非暴力沟通”代替传统的方式。这样,就会和自己的文化对立起来。由于我们的文化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也就和周围的环境对立起来了。例如,在家庭中,怎么抚养孩子,就可能成为持久的战场。而在国家的层面上,这会进一步削弱我们文化的自主性。我们文化的自主性,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在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不加分辨地吸收外来思想的过程中,一点一点被贬低和削弱的。在这方面,边芹的《被颠覆的文明》,你不妨找来看看。

 

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并不认为马歇尔对我们有什么恶意。马歇尔追求他的人生理想,站在他的立场上做他要做的事情,这个是很自然的。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如何维护自身的文化立场和利益,那是本国学习者以及传播者的责任。我们并不需要去排斥“非暴力沟通”,而是要学会建设性地利用它。例如,该怎么养育孩子,传统教育的理念有哪些可取之处,“非暴力沟通”又有哪些可取之处,我们可以以自己的传统为基础,吸收外来文化有益的经验。

 

问:您的课程好像是教传统文化了。

 

阮:准确地说,我们的课程还是一个沟通课程,通过讲解和体验式活动,来支持学员学习如何调整心态和改进沟通方法。在沟通心态部分,我们基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沟通方法部分,我们受到“非暴力沟通”很大的启发,但由于指导思想变了,具体的方式有相近的部分,也有很不一样的特点。

 

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精神,而不是具体的某种形式。比如说,从传统来说,男人不怎么承担家务。但现代社会,女人普遍都参加工作,男人是不是要考虑主动分担一些家务?传统所主张的夫妻互爱互敬,到今天还是值得提倡的,但具体的表现形式需要与时俱进。

 

这也就是说,我们会结合现实来谈如何实践传统文化的精神:我们的生活受到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实现和谐的关系。


问:现在讲课会比当初讲“非暴力沟通”更有感觉?

 

阮:当初有当初的热情,但随着对社会和人的需要理解的变化,也就需要调整自己所做的事情。

 

我们的社会急需加强文化凝聚力。传统文化影响每一个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凝聚共识。如果我们的社会只是以西方的价值观作为标准,那不但会不断削弱文化的主体性,而且每个人都想着自己的一块,社会还会碎片化!生活在一个思想四分五裂的社会,人会幸福吗?国家安全会有保障吗?

 

另外,我做这个很多年了,发现很多家庭关系的不好还是与价值观有关。大家观念不同,有的时候吵架都不知道怎么吵。我接触了很多案例,比如有的家长特别强调给孩子安全感和自由,但传统的老一辈的人,他可能特别强调长幼尊卑,有礼貌,那就会产生冲突。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学员理解不同的价值观,看到各自的合理性,就能够有助于缓和他们的关系,以及重新凝聚共识。家庭的和谐最后还是要体现在价值观的和谐。

 

问:让您特别高兴的自己的变化是什么?

 

阮:我最初是受学校教育的影响,想要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为人民服务。但大学的时候发现,你连身边的同学都处不好,还怎么为人民服务啊?后来,我学了很多年佛教以及“非暴力沟通”,想要转变自己的心态,这些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帮到我,但最终还是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国家、对民族文化、对人明显的更有感情了。你对人到底有多少关心,你自己心里清楚的。

 

前段时间,有个师傅来我家里修水管道,他60多岁,弯腰下去衣服都湿了。他走的时候,我坚持把他的衣服先吹干,他很开心,说我对人有同情心。如果你对生活的地方和人,都能找到一种感情,你就会觉得越来越有意思,也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乐于承担责任。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而且,不仅如此,你还会发现朋友遍天下,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你在做一样的努力。虽然不一定认识,但精神上是相通的。

 

问:学习传统文化对人的情绪转变帮助大吗?

 

阮:情绪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最近关于“996”(编注:早9点工作到晚9点,一周工作六天)的讨论挺火。我原来住的一个地方,有一对夫妇在那里卖菜,后来我换了个地方,竟然发现他们也搬到了附近的菜市场。他们50多岁,估计早上三四点就得去进货,一年到头也没什么休息,我看他们过得很踏实,很有满足感。我不是在评论“996”是否合理,而是一个事情,从不同的立场和观念来看,可能会有很不一样的结论。

 

如果我们的“三观”变化了,有些原来纠结的事也就会不纠结了。例如,许多人受了一些思想的影响,认为愤怒就是不好的。传统文化就不这么认为。传统文化讲的是喜怒哀乐要合理。也就是你的心态正不正,你对家庭和社会有没有感情和担当。不是说生气和斗争就是不好的,像岳飞的冲冠之怒,就正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如果三观不一致,那么,对问题的定义和解决问题的方向都会不一样。只是倾诉倾听可能会有一些帮助,但也可能因为强化错误的立场而变糟,“三观”才是根本问题。

 

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帮助?首先在于你怎么看传统文化。例如,孝在不少人那里是个头痛的问题,连带着传统文化也成为了令人头痛的问题。许多人做不到孝是心中有怨,或是和父母在一起感到有逼迫感,想要透口气,这个时候你还让他把父母放在心上,不就是添堵吗?




但人终究摆脱不了与父母的关系,没有幸福的家庭,哪来幸福的人生?传统文化有一整套的思路来帮助人调整自己的心态、家庭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它并不是让人蛮干,你看,“修身齐家”前面还有“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前面还有“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实事求是”。你如果把它理解成帮助你过上理想人生(比如和谐家庭)的方法论,而不是一系列死板的要求,它就有可能帮到你。

 

今天,我们处于多元、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理解和尊重我们的传统,对于我们调整心态和处理好关系是必要的。要不,我们就会和生活的环境存在一种对立的关系。例如,有时候,我们学了一些新东西,我们有了一种文化优越感,觉得我们比父辈更加文明、更有见地,那我们就不太容易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喜欢传统文化,也需要去理解新的社会现实,包括一些西方的思潮,看看自己的立场是否需要做一些调整,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 end ~


嘉宾:阮胤华,“爱的语言”课程开发者。《非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实践手册》的译者。他从2008年开始面向社会提供工作坊,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广州、深圳和澳门等地,以及斯里兰卡。他曾服务的机构包括国际红十字会、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江苏电信、中广核、东风日产和腾讯等。




作者:张涵予,微信公号「Now 归心之旅」(原“生命是一场创意之旅”)创办人,曾就职于《鲁豫有约》、优酷土豆媒体集团,现为自媒体人,独立采访人,探访和倾听生命探索者们的声音。引进并推广古印度阿育韦达花香疗法和声音疗法,为国人带来身心健康的自然疗法。



最新一期 | 唐宁:每个人都能活出真实圆满的自己



赖声川X丁乃竺    赖声川  丁乃竺  黛青塔娜   郑佩佩   

龚琳娜  田不疚  巫娜   赵子琪   万芳  丁乃筝  

迪帕克博士   内勒斯博士   托马斯·希伯尔   亿万   王先明1   王先明2   

白大卫   Anil   胡尧   燕子   道士红尘  素黑  画者月光

玛雅历导师红月  瑜伽老师Matthew Cohen

“心平健康学”创始人王中平  刘松琳 

生命传记师Josien   “海文学院”冯铮   廖晓义


......





原创专栏 |「归心之旅」对话集

探访那些心灵自由翱翔的人



Now 归心之旅

(原名:生命是一场创意之旅)


就在此刻

回归一颗心

我们 重新出发

专访、转载合作:晓西(微信:xiaoxi36699)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