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2)

生存意志 2019-07-12

  本系列前篇:

直挂云帆济沧海 ----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

  前文说到俾斯麦不支持奥古斯滕堡亲王掌控那两个小国,因为如果这么做的话,普鲁士就再也没机会了。

  那么,俾斯麦的计划又是什么呢?

  他的计划是:

  1、示弱。你丹麦不是想吞并吗?来吧,我们普鲁士很弱,我们只会软弱地抗议,不会动武的,甚至都不敢支持奥古斯滕堡亲王。反正国王的军事扩张计划已经被议会否决,普鲁士自由派现在嚣张得很,普鲁士就是一只和平鸽。

  2、与此同时,暗中联络奥地利,也就是奥匈帝国(不过奥匈帝国1867年才正式成立,所以在1862和1863年还是称奥地利或哈布斯堡王朝比较好),拿民族大义来动员奥地利出兵,约定事成之后两国共同瓜分这两个公国。

  3、但是事情没有不透风的墙,俾斯麦知道自己联络奥地利一定会被其他国家知道。这倒不是间谍的问题,而是银行家往往是谈判的中间人,至少和政客、外交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大国之间的秘密往来,一般都瞒不过这帮银行家,而银行家又会透露给本国政治家。所以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秘密往来,对于英国、法国、俄国这些大国来说,都是透明的。

  他们知道怎么办?没事,俾斯麦在公开场合上多次声称:普鲁士对这两个公国没有任何领土野心。

  于是,各国政治家就会分析普鲁士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会认为:俾斯麦心虚了,普鲁士不敢独立动武,他想拉奥地利为自己壮胆。

  4、但是,奥地利难道不知道这两个国家离自己很远吗?打赢了之后要吞并,管理成本也很高哎!会不会给普鲁士做了嫁衣?

  奥地利的这种很正常的想法,早在俾斯麦预料之中。实际上,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并不是一个傻瓜。鉴于他也是一个左右历史的重要人物,这里必须加以介绍。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1830~1916),在位时间是1848~1916年。我没写错,他活了86岁,在位时间长达68年。如果在我国,将超过康熙和乾隆,成为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样的在位时间,在世界上也是数得着的。

  按理说,这种18岁就继位的皇帝,从政经验应该很丰富吧?就算在开始时由于过于年轻而会犯一些错误,但是越老就越应该越狡猾才对。可惜的是,相貌英俊(当然是年轻时候)、精通八门语言、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经常洗冷水澡、睡行军床的这位皇帝,始终是精明有余,高明不足。

  约瑟夫一世上台之后,干了几件大事:

  1、1850年11月,以武力解散德意志邦联,威逼普鲁士签订奥尔米茨条约,向奥地利称臣。这在普鲁士人看来是“第二个耶拿之耻。耶拿是拿破仑在1806年大败普鲁士的地方,差点让普鲁士灭国,可见创伤之深。约瑟夫一世凭借奥地利的武力让普鲁士称臣,普鲁士无论如何都不会忘记。

  2、1851年之后,逐渐在国内实行独裁统治。1852年随着前任首相的去世,约瑟夫终于独揽大权。

  3、1854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是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意大利的一部分)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的一场大规模战争,目标是争夺东南欧的势力范围,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这场战争初期,奥地利是俄罗斯的盟国,两国也长期都是盟国,关系很好。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约瑟夫一世居然在战争期间主动背信弃义,这迫使沙皇尼古拉一世从多瑙河沿岸撤军,造成了两国永久的裂痕。尼古拉一世悲愤交加,在1855年3月2日居然自杀了。自杀前他悲叹奥地利的背叛:“我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傻瓜,居然指望别人知恩图报。”

  奥地利背叛俄罗斯,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此后几十年两国关系都不好,而这样的后果,俾斯麦不可能不加以利用。

  4、1859年,奥地利迫于财政压力,不得不削减军费。但是约瑟夫一世不知道又吃错了什么药,居然向撒丁王国宣战。撒丁王国当然打不过奥地利,但是当时法国国王是拿破仑三世,他的一个嗜好是频繁在国外扬刀立威。于是在1859年对奥地利宣战,并亲征意大利。拿破仑三世这次战争动用了铁路,他用铁路快速把10万大军带到意大利战场,奥地利军队大乱,就算约瑟夫一世亲自赶到战场也不起作用。

  实际上,约瑟夫一世在打撒丁王国之前,不是没有问过法国的意见(这反映出他的精明)。拿破仑三世刚开始也是支持他的,但是拿破仑三世在战争发生后突然变脸,奥地利措手不及。这反映出约瑟夫一世的不高明,因为意大利长期都是法国的势力范围,他怎么能轻信拿破仑三世来动法国的奶酪?更何况奥地利正在缩减军费。所以这次战争是拿破仑三世瞅准机会,玩了约瑟夫一世一把。最后,奥军在索尔费里诺战役中遭到失败。

  奥法PK的结果,证明法国还是欧洲大陆的老大,奥地利的威望和实力都严重受损。1859年7月,约瑟夫一世不得不签署《自由镇和约》,将伦巴第割让给对手。看看现在的地图,伦巴第是意大利的一部分。

  这样的奥地利皇帝,会不会被俾斯麦轻视呢?既然拿破仑三世可以玩你,我好像也可以哎!

  既然引出了拿破仑三世,这里也简要做个介绍,因为他在那个年代的戏份也很大,是大国博弈的重要角色之一。

  拿破仑三世(1808~1873),他是拿破仑一世(也就是拿破仑)的侄子。法国人民很怀念拿破仑时代,怀念拿破仑。凭借这层关系,加上他很能运作,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回到法国,9月当选制宪议会议员,旋即成为法国总统。他的政治手段确实不简单,1852年就称帝了。

  拿破仑三世还是很重视法国经济发展的,在大国博弈中也很有一套。不过他有个致命弱点,就是总想在军功上和拿破仑比,总想恢复法国在拿破仑时期的荣光,因此总想找各种借口发动战争,扩大地盘,以此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并且继续树立自己的威望。

  应该说,他在前期的一系列做法都取得了成功。这些军事行动是:

  1、1854年,联合英国对俄国宣战,克里米亚战争开始。英国虽然讨厌法国,但在东欧和小亚细亚一带,视俄国为最大威胁,所以这次英法联手帮助土耳其。战争的结果,当然是取得了胜利。

  2、1857年,再次伙同英国,这次是对中国清朝宣战,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直打到1860年火烧圆明园。

  3、1859年对奥地利宣战,结果上面说过了。不过这场战争与其说是法国的胜利,倒不如说是奥地利的失败,因为双方战场指挥都很混乱,只是奥地利比法国更混乱和无能而已。拿破仑三世的这场投机战争,偶然性很大。

  4、1862年,又伙同英国、西班牙,入侵墨西哥。起因是墨西哥财政崩溃,还不起三国的贷款和利息。于是英国挑头、西班牙先动手、法国为主力,开始对墨西哥发动战争。

  这个机会选得也不错,因为虽然门罗早在1823年就宣布美洲是美国的“后院”,美洲和欧洲“两不相犯”(这被后世称为“门罗主义”),但当时美国正在进行南北战争(1861~1865),根本无暇南顾。当然,三国在动手之前还是给美国打了招呼,说“战争的目的是要债,但绝不干涉墨西哥内政”。不过战争打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1863年,法军进入墨西哥城,墨西哥总统贝尼托·华雷斯率部北逃。

  四战四胜,看起来不错哎!志得意满的拿破仑三世,更是在1864年把约瑟夫一世,也就是他在五年前打败的奥地利皇帝,把他的弟弟马克西米连大公,封为了“墨西哥皇帝”,仿佛墨西哥已经成了法国的属国。这难道不是赤裸裸地干涉墨西哥内政?不过,当时美国的南北战争还没结束,更何况当时的美国敢和法国为敌吗?嘿嘿。

  法国这段时间还有一些小的战争。比如1861年全面进攻安南(也就是越南),1862年占领了安南南部的三个省,这是法国把越南变成殖民地的开始。随着法国在越南的势力越来越大,终于和清朝发生了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不过那时,法国政界已经完全换了一拨人,拿破仑三世已经死去多时了。

  所以,拿破仑三世一点都不傻,他玩政治和军事还是很有一套的。

  不过,他的好运气也快到头了。其实也不用卖关子,我们都知道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国也结束了帝制。1871年他被德国释放,去伦敦与妻子、儿子会合,1873年死在伦敦,享年65岁,结束了他政治投机、侵略成性、翻云覆雨的一生。

  实际上,拿破仑三世虽然多次取胜,但始终没有碰过“硬茬儿”,也就是从来没有像当年拿破仑那样,“硬杠过多个强国组成的反法同盟。所以,法军的取胜不是和英军并肩作战,就是在“软柿子”,碰到一个稍微强一点的奥地利还差点被打败,完全无法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军相比。但是在不断胜利之中,拿破仑三世和法国人民,普遍都觉得自己是个“大国”了,从而越来越轻慢对手。

  不过,俾斯麦是怎么稳住他的?这里面大有文章。

  绕了一大圈,现在回到1863年的俾斯麦,说说他是怎么忽悠奥地利的。

  俾斯麦抛出了一个方案:请奥地利和普鲁士共同出兵,打败丹麦、拿下这两个小公国后,普鲁士不仅可以给奥地利大笔的钱做补偿,而且还可以把南边一个小地方割让给奥地利。

  约瑟夫一世很喜欢这个方案,因为当时奥地利的财政状况很差,钱经常发不下来,不得不靠借钱度日。奥地利的金主是谁呢?当然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当时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奥地利的利益,要远大于在普鲁士的利益。但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也不能一直这样支持奥地利啊?人家也是要赚钱的。现在普鲁士给钱给地,为什么不干呢?

  但问题是: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中说话不算数,这种方案的可行性有多大?约瑟夫一世毕竟不是傻瓜,也得追求更大的确定性。

  那就继续扯皮吧。这正是俾斯麦希望的,因为他需要时间点燃普鲁士人的民族情绪。“我们的军队这么弱,连丹麦都不敢打?难道还不应该扩军吗?!”俾斯麦需要国民的支持,需要议会的支持。

  当时交通和通讯条件不发达,这么一来二去地密谋和谈判,几个月就过去了。还没谈好呢,丹麦就把石勒苏益格给吞并了。

  事情走到这里,如果普鲁士“奋起反击”,替德意志民族出头,是不是也可以呢?

  那是当然。实际上,以当时普鲁士的军力,一点都不惧丹麦。老毛奇训练军队是很认真的,普军有三十多万人,实际战斗力一点都不差,俾斯麦和老毛奇都清楚这一点。老毛奇一直希望出战,给丹麦人一点颜色看看,但都被俾斯麦压住了。俾斯麦,一定要拉上奥地利人一起行动。

  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行动的成功率,俾斯麦有更深远的考虑。

  因为俾斯麦知道,打赢丹麦是必然的,拿回来两个公国也是必然的。但是进一步的问题是:打赢之后怎么办?

  德意志民族要统一,双雄不并立,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必然有一场大战!

  如果现在就很友好地示弱,把奥地利拉进来,不仅让其他国家觉得普鲁士比较弱,而且以后必然两国面对“分赃”问题。如果普鲁士在“分赃”时霸道一些,奥地利会不会恼羞成怒呢?反正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就在普鲁士边上,离奥地利比较远。

  很对!以后奥地利人果然怒了。

  不过在1863年,还远远到不了这一步。

  而且,俾斯麦考虑得更加长远。

  他考虑的,还不仅仅是以后的奥地利问题,他还要考虑在今后一系列行动中,其他欧洲强国,具体地说,是法国、英国、俄国,到底会怎么看的问题。如果他们干涉普鲁士的行动,干涉德意志民族后来的统一,那麻烦就大了。

  当时这些强国是什么态度呢?

  先说英国。当时英国国内有两派势力,一派以女王为首,支持普鲁士;另一派支持丹麦,这两派炒得不可开交。但总体上说,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这两个小公国未来的命运对英国并不重要,两个小破国归谁都无所谓。更重要的是,当时美国内战已经爆发,墨西哥又欠钱不还,英国深度关心美国南北两派和墨西哥的事情。

  再说俄罗斯。由于普鲁士之前多次支持过俄罗斯,俄国愿意卖普鲁士一个人情,更何况两个小公国的命运对俄国来说也无所谓。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罗斯开始了向东扩张。先是在1856和1860年,和清朝签订了《中俄瑗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割去了我国东北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之后又深入中亚,肢解哈萨克,逐步深入我国新疆,并于186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把中国西境三大湖(巴尔喀什湖、斋桑泊和伊塞克湖)及其周围地区共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强行划归俄国。

  所以,俄国正忙着侵占和消化在中亚和东方的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呢,也无暇西顾。

  这么多大国都忙着在全世界开疆拓土,建立殖民地,俾斯麦想赶紧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大国,并且充满了时间紧迫感,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这种眼光,比那个时期的中欧各位政治家,强得多。这不仅仅是赶紧统一之后参与全世界的“分赃”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德意志民族始终保持分裂状态,在当时弱肉强食的环境中,未来只能是英、法、俄的鱼肉。

  对俾斯麦来说,当时最大的隐患,是法国

  俾斯麦很担心,那个很善于抓机会,总想进行对外战争的拿破仑三世,如果他趁普奥联军打丹麦的时候,背后给普鲁士来一刀,那怎么办?

  所以必须稳住法国。

  俾斯麦想稳住法国,还有更深远的考虑。那就是:以后普鲁士和奥地利对决时,法国决不能站在奥地利一边。

  为此,现在普鲁士一定要示弱!而且,一定要保持和法国的友好关系。

  实际上,机警的拿破仑三世已经觉得不对劲了。

  在普奥密谋的这几个月,拿破仑三世越发如坐针毡。他倒不担心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这两个小公国未来的命运。他担心的是:两个德意志民族最大的国家,如果借此机会走到一起,形成紧固的联盟,对法国就是一个巨大威胁。

  所以,普奥关系看起来越好,法国就越不舒服。

  这种担心当然很有道理。由此可见,拿破仑三世绝对是一个不算差的政治家。

  但是他这种担心,已经在俾斯麦的算计中了。

  所以,俾斯麦必须稳住拿破仑三世。

  俾斯麦的做法就是:故意拖延和奥地利的密谋,做出两个国家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问题上有很多矛盾的样子(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这让拿破仑三世觉得两国有可能会因为“分赃”问题而产生隐患。如果普奥之间存在隐患,加上历史遗留问题,拿破仑三世应该就不会那么不放心了吧?所以普奥拖延时间,对俾斯麦有多个好处。

  与此同时,他加强了与法国的关系,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普法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普鲁士对法国很“温顺”。这让拿破仑三世放心去参与英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行动,一起去攻打墨西哥去了。

  但即使如此,俾斯麦还是没有放松对拿破仑三世的提防。他知道拿破仑三世善变,这货在1859年时已经突然变脸,给奥地利一刀了,谁知道当普鲁士对丹麦开战时,这货会不会也来这么一手?

  于是,俾斯麦想卖掉普鲁士在西南部的煤矿。没错,就是我在上文中提到的萨尔煤矿,这个煤矿靠近法国,是普鲁士的工业重镇,普鲁士也有相当的股权。如果法国借机占领了这个煤矿,普鲁士将损失惨重。但如果普鲁士在对丹麦作战前卖掉股权,不仅可以筹得一大笔钱来支持战争,而且普鲁士政府的损失也将最小化。

  没错,俾斯麦又想卖这个煤矿的股权了。

  俾斯麦的谋略,真是相当深远。

  不过直到对丹麦战争结束,他都没有卖出去。因为障碍太多,也因为短期内找不到大买主。

  不过,对拿破仑的防范措施还得再加一手。俾斯麦放出口风,说是愿意把普鲁士靠近法国的一小块领土,以合理的价格(当然是低价),卖给法国。

  这当然是在引诱拿破仑三世,防止他出兵的。

  哎,想想俾斯麦也够不容易的,为了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国家,为了把拿破仑三世出兵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他得动多少脑筋!

  拿破仑三世一听普鲁士想割地卖给法国,当然很高兴。当时报纸上对这些消息真真假假,已经传遍了。大家都看到了普鲁士对法国是多么谦恭,普鲁士是多么软弱。

  当然,为了拖延时间,俾斯麦还是有挡箭牌的。他搬出了国王威廉,说威廉不想卖掉普鲁士一寸土地(必须拿出这种态度,否则俾斯麦就得倒台了)。不过,在金额上可以给法国一些补偿。

  于是,继续谈吧!

  所以,在1863年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问题不断发酵的时候,俾斯麦的一系列行动,都考虑到了未来很多年可能发生的情况。

  为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他要拿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问题做一篇大文章,而且步步为营,现在局已经基本上做成了。俾斯麦在这方面的天才,真的是无与伦比。没有俾斯麦利用这场危机,把事情越挑越大,德意志民族的统一估计要大为推迟,甚至能否统一都是个问题。

  一人兴邦,一人丧邦。舵手是谁,差别太大了。

  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杰出人物决定的。

  只是苦了奥古斯滕堡亲王,他傻乎乎地跑到普鲁士寻求支持,却热脸贴了个冷屁股。威廉两手一摊:听首相的。于是奥古斯滕堡亲王只好继续跑到奥匈帝国,跑到其他德意志公国,甚至往法国、英国跑,活脱脱一个阿拉法特。但是在别人眼里,丹麦、普鲁士都不是强国,那两个小破公国归谁都无所谓。

  于是,当丹麦在1863年11月吞并石勒苏益格之后,牌局已经清晰,俾斯麦知道,自己出手的时候到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执政之册(67110)      壮志雄心

仕途顶峰          官路亨通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不定期得到风云野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