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1)----从拿破仑到俾斯麦时代

风云野 生存意志 2019-07-12

  本系列前篇:

直挂云帆济沧海 ----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2)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3)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4)----普奥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5)----反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6)----后续手段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7)----普法必战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8)----建立德国真的很简单吗?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9)----普法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0)----腓特烈大帝

  总结一下,腓特烈大帝的统治,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统治呢?

  他实行的是开明专治。这需要君主或执政者,有很强的个人能力。

  腓特烈大帝之后,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1744~1797)接班,迎来了普鲁士最大的一次领土扩张。因为此时,欧洲已经陷入了对法国大革命的恐慌之中,而普鲁士、俄罗斯、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倒是一起瓜分了波兰,普鲁士获得了相当大的一块。而且在1795年时,普鲁士与法国媾和,在西边获得了大片领土。因此在威廉二世时期,普鲁士的领土扩张倒是比腓特烈大帝时代更猛,初步具备了大国基础。

  不过,吞并了波兰一大块领土之后,普鲁士成了“双民族国家,如果这么发展下去,或许普鲁士以后将不能作为德意志民族国家而存在。所以后来拿破仑击败普鲁士,又把波兰复国,不知道德意志民族的幸运还是不幸,至今恐怕都说不清楚。

  威廉二世的儿子威廉三世(1770~1840),不仅是一位和平主义者,而且缺乏政治头脑,普鲁士在他的手里差点亡国。不过,恰恰是因为普鲁士在拿破仑时代表现得相当疲软,反而让列强对它不太担心,普鲁士获得了更多土地和发展空间。这些内容,我在前面的维也纳会议中已经讲过了。真是世事难料,有谁事先能想到,威廉二世取得了比腓特烈大帝多得多的土地,而相对来说最为平庸和软弱的威廉三世,反而因为拿破仑的穷兵黩武和不知进退,为普鲁士争取到了在中欧最有利的地位呢?

  当然,仅仅有威廉三世还不够,拿破仑还在客观上推动了普鲁士的改革。

  事情要从1804年说起。1804年,法军在著名的奥茨特里茨“三皇会战”中击败俄奥联军后,肢解了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于是,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先是宣布成立奥地利帝国,自封为奥地利皇帝,然后在1806年又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称号。从此,一个大而无当、经常徒有虚名、存在了800多年的大帝国,消失了。有倒霉的就有风光的,现在的拿破仑在欧洲最为风光。

  在这种情况下,普鲁士的威廉三世居然想和拿破仑为敌!他联系了英国、俄罗斯等国,成立了第四次反法同盟。普法双方于1806年开战,普鲁士惨败于耶拿,法军长驱直入,进入柏林,第四次反法同盟失败。拿破仑像肢解神圣罗马帝国那样肢解了普鲁士,但是他这次更狠,让普鲁士的领土只剩下三分之一,并索要巨额战争赔款。面对巨大的国家危亡的危机,普鲁士国内开始反思,为什么普鲁士会败得这么惨?以前腓特烈大帝的威名,就这么丧失了吗?

  此时,普鲁士出现了一个牛人,他就是斯泰因(Freiherren von Stein)

  斯泰因是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他深爱德意志民族,并希望普鲁士能承担起民族复兴的责任。但是,他又是一个对形势判断非常冷静的人,之前在拿破仑不断崛起时,他就力谏要防备法国,希望普鲁士能及早联合其他国家对付法国。但随着拿破仑在1804年以后越发强大,他又力谏普王不要和法国为敌。可惜这些建议都在和不同时期的威廉三世唱反调,于是他在1806年愤而离职。普军战败后,他又左右斡旋,为普鲁士保留了不少财产。

  大概拿破仑觉得斯泰因是个人才,可以被自己所用,于是任命他为普鲁士首席大臣,也就是首相。亦或许拿破仑希望斯泰因能为普鲁士筹集战争赔款?还是他识别人才的能力更强,所以更喜欢斯泰因呢?现在已经不知道了。有趣的是,这么一个人才,居然是被拿破仑启用、并重启普鲁士的振兴之路的,历史再次表现出难以琢磨、颇为有趣的一面。

  斯泰因上任第二天,就宣布废除农奴制度,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这是一项石破天惊的改革,因为它促进了普鲁士农业的机械化,并为工业提供了大量工人。

  斯泰因的计划是:废除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这样农民可以自由流动,为工业提供大量劳动力。当然,此时农奴必须付一笔赎金。但这也不难,因为国家可以提供贷款。国家也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贷款,让他们可以建立工厂和雇佣工人。另一方面,国家也为地主提供贷款,让地主可以购买更多土地,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土地更加集中于容克庄园主,有利于更广泛地推广机械设备。而机械设备的推广,又可以促进工业。为了推广机械化种植,斯泰因规定地主必须把吞并土地的至少二分之一,用于兴建大田庄。

  这项重大改革,基本上没有触及容克贵族的经济利益,又可以为城市和新兴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从此,以前是一个农业国的普鲁士,工业化开始起步。这应该是借鉴了之前英国的圈地运动。

  除了改革农业制度,斯泰因还让城市享有更多自治权,市民有权从市民中选举市参议员,由市参议会主持城市自治。他还改革了政府机构,规定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离。以责任制大臣取代以前的枢密院,并设立财政、外交、内务、陆军、司法五部,处理国家日常事务。

  这是他掀起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是普鲁士又一次自上而下的革命。

  而这场革命或巨大的改革,又遭到了容克地主们的反对。主要原因是,这种巨大改革触动了容克贵族们的政治利益,激发了农民和市民阶层参与政治决策的愿望,君主因此不得不面对议会代表和宪法提出的各种要求和限制,动摇了普鲁士的国本。容克地主们的势力太强,他们还向拿破仑告状,于是斯泰因于1808年被解职。1810年,斯泰因被迫逃亡到俄罗斯,后来又在1815年回到家乡拿骚(德国西部的一座小城),终老去世。

  斯泰因走后,哈登贝格Karl August Fürst von Hardenberg ,1750~1822)于1810年6月出任普鲁士首相。事后证明,他是类似于梅特涅那种见多识广、处事圆滑、深谋远虑的人,在他任普鲁士首相的十二年间,继续推进和深化斯泰因启动的革命,为普鲁士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被封为亲王,获得了前无古人、后世只有俾斯麦享有的尊崇地位。

  哈登贝格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认为“必须自上而下地做法国人自下而上所做的事”,采用“稳中求进”的方式,也就是在尽可能保障容克贵族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普鲁士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接,以减少改革的阻力,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事后来看,普鲁士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或革命,主要是在哈登贝格主导下完成的。

  除了继续推行斯泰因的措施,他还在军事和教育方面有重大改革。军事方面,1810年以后,哈登贝格任命沙恩霍斯特进行了军事改革。组建后备军,实行义务兵役制,废除军队中的体罚,开办军事院校,尤其是设立了参谋本部,成为沙恩霍斯特最重要的改革成果。可惜他在1813年就去世了,但是接任的格奈森瑙继续他的改革,把普鲁士军队建设得越来越强大。到了老毛奇时代,参谋总部发挥了无比重要的作用,威震天下,逐渐被欧美亚许多国家所仿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装甲兵上将古德里安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盛赞沙恩霍斯特,说他是一个“勇敢、聪明、谨慎、严肃、绝不自私、绝不腐化”的伟大军人。

  教育方面,被斯泰因、哈登贝格两位首相赏识和提拔、重用的威廉·冯·洪堡(1767~1835),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先是从外交官转任普鲁士内政部文化及教育司司长,掌管国内所有的教育文化事务,让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这是斯泰因首相在他短暂的任期内,所获得的一个巨大成果。

  接着,洪堡于1810年创办了柏林大学。之前拿破仑关闭了普鲁士七所国立大学,所以在柏林重建大学的呼声渐高。1810年5月,洪堡向国王奏请在9月29日正式开办柏林大学。大学设置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哲学院,教授为政府所聘,薪水很高。

  大家千万不要低估这件事的意义,因为那时的大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实用性的人才。但洪堡认为,大学教育旨在提高人的修养,而修养是道德和人格上的一种境界。因此,他提出了“完人”教育观,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相反,单纯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学习,会使人偏离通往修养的正途,最终远离培养“完人”这个目标。因此在建立柏林大学时,洪堡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和自由创见,把哲学院放在与其他学院同等的地位上。洪堡还极重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教研合一”的主张。

  洪堡还非常重视学术自由在柏林大学实行高度自治。他认为,“大学只能在自由的条件之下进行其中活动”,国家应该尊重科学活动的特性,将自己对大学不得已的干预降至最低。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贯彻学术自由,他还防范大学内部的学术派别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因此,他运用对大学教授的聘用权,保证大学教授的多样性,借此防止门户观念或者“行会风气。学校章程规定,不管是正教授还是副教授,都是国家雇员,教授的著作和书籍的出版享有免于审查的自由。当然,他提倡的学术自由,并不是无视普鲁士的国家利益,主要目的还是要为普鲁士建立一个强大的教育体系,赶超欧洲其他国家。

  由于洪堡一系列创新的理念和做法,一种新的大学观形成了,这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可以这么说,柏林大学的建立,开启了普鲁士和德国,甚至可以说整个欧洲、世界高等教育的新时代。英国近代诗人、教育家、评论家马修·阿诺德曾说:“法国大学缺乏自由,英国大学缺乏科学,而德国大学则兼而有之。”由于后来普鲁士和德国科学文化的昌盛,柏林大学成为世界大学教育的楷模,尤其被美国所借鉴和学习。因此,洪堡被称为“德国现代大学之父”,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也有极高的地位。

  这里讲了洪堡很多内容,是为了说明:在君主制度下,教育家完全可以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小环境,让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繁荣发展,甚至执世界之牛耳。当然,这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持,尤其离不开国家制度的保障和国王的开明专治。

  回到哈登贝格的改革,除了上述重要内容,1812年3月,他还颁布了《关于犹太人公民地位的法令》,承认在普鲁士境内居住的犹太人的公民地位,这极大提高了犹太人的热情和对普鲁士的忠心。外交方面,在他执政期间,代表普鲁士参加了多次国际谈判,尤其是在1814~1815年参加了巴黎和维也纳会议,为普鲁士争取了不少利益。

  在经济方面,哈登贝格于1815年通过了专利保护法。不过这个在时间上不算太靠前。在十八世纪,只有英国(最早可追溯到1236年)、法国(1791年)、美国(1793年)制定了专利法。但进入十九世纪,澳大利亚(1810、俄国(1812)、普鲁士(1815、比利时和荷兰(1817、西班牙(1820,在很短的时间里都制定了专利保护法,可见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这是当时的一种潮流,也说明面对英国取得的工业成就,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创新了。

  哈登贝格另一项极为重大的改革措施,是1818出台了《新关税法》,废除了普鲁士国内所有关卡,实行对外关税统一。这统一了普鲁士国内市场,是普鲁士经济迅速复苏的关键因素,也是1834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的雏形

  由此可以看出,斯泰因和哈登贝格,是拿破仑之后普鲁士两位重要的改革家,为推动普鲁士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不过,普鲁士的改革之路到这里还没有完,因为哈登贝格还有两项重要的工作没做:在德意志地区建立关税同盟,以及建立有协商权的代议制议会。

  先说关税同盟。上文已经说了,1834年才由普鲁士建立,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了同盟,此时哈登贝格已经去世十几年了。但是,普鲁士为什么要建立关税同盟呢?

  建立关税同盟,本质上就是在区域内实行几乎是零关税,但对外却实行高关税,以保护区域内的行业和市场,这和当时的主流经济学是完全唱反调的。

  写到这里,我觉得欧盟的雏形肯定来自于普鲁士的关税同盟,呵呵。相互之间零关税,这是一个多大的市场!只要有其他制度配合,德意志的工商业肯定会得到巨大发展。

  此时,又引出了一位普鲁士伟大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

  我们知道,经济学的鼻祖是英国人亚当·斯密(1723~1790),他于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震惊了世界。在书中,他推崇市场经济,认为政府无需干预一般的经济事务,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就行了。在他之后,英国人大卫·李嘉图(1772~1823)是另一个泰斗,他建立了“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李嘉图的理论,各国应该自由贸易,相互降低关税,只要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就行了。当时英国是工业最强国,可以在全世界推销自己的工业品,所以英国当然很推崇李嘉图的理论。

  但是,李斯特却说:不行!

  因为他是一位德意志民族主义者。

  李斯特一辈子都在推动德意志民族在经济上的统一,所以他的经济学是服务于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他认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应该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为此,他抨击了英国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和“世界主义”政策,认为它忽视了国家的作用和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李斯特说:“如果技术和工业不能用原来的40%到60%的保护税率建立起来,不能在靠20%到30%的税率的不断保护下持久存在,那(国家和民族)就缺少发展工业力量的基本条件。”

  这是因为,李斯特认为财富的生产比财富本身重要得多。向国外购买廉价商品,似乎可以增加财富,看起来比较划算,但从长远来看,将会阻碍德意志工业的发展,使德意志国家长期处于从属国地位。因此,德意志国家决不能让外国尤其是英国的工业品,在国内畅通无阻,肆意摧毁德意志的民族工业。

  李斯特还认为,国家不仅应该采取关税保护政策,而且应该在经济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甚至主导工业化。当然,他也认为国家对经济的一切领域实行干预,并非明智之举,但是国家应该借助于海军和航海法规,保护本国的商船,要修筑公路、铁路、桥梁、运河、防海堤等基础设施,制定各项有利于生产与消费的法规。总之,国家的使命是促进财富和生产力的增长,使本国越来越文明,由弱小变为强大。

  他不仅是口头说说,而且身体力行,于1819年成立德意志工商联合会,试图打造德意志各国统一的经济体和关税同盟。1820年,他担任市议员期间,由于提出激进的民主改革主张,被以“煽动闹事,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判处10个月监禁,他被迫辞去蒂宾根大学教授职务,并被解除其他政府公职。后来他逃到了法国和瑞士,但又被普鲁士政府抓回来关押。不过,普鲁士对待“激进异见分子”的常用做法还不是太残酷,关押一段之后如果还不“老实”,就赶出国外了。于是在1825年,政府同意他移居美国。

  但是,李斯特的思想显然影响到了普鲁士后来的执政者。1832年,他又回到欧洲,参与莱比锡-德累斯顿铁路建设工程,希望通过建立全国铁路系统,推动德意志经济的统一。虽然1834年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关税同盟已正式成立,但他的全国铁路系统计划,却由于封建割据和资本家过于追求短期利益,导致失败。不过,普鲁士经济还是获得了飞速发展。所以在1841年,李斯特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通过对西欧各国和美国经济历史的回顾和总结,认为普鲁士经济在短短20年内突飞猛进,原因就是关税保护与关税同盟。

  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因为当时普鲁士正经历一个大量农民变成工人的阶段,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工人的数量基本上一直是供大于求的,因此工资低廉,到处充斥着“血汗工厂”,而低廉的工资又让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比英法要低,工业因此取得飞速发展。因此,后来人们把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称为“李斯特时代”。李斯特的思想对普鲁士和德国,以及后来的其他国家,都有重要影响,因为他的理论指出了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强国的道路。在经济学上,李斯特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成为后来很多经济理论的基础。

  但尤为可惜的是,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已经是一个不能进入大学、享受政府高薪的学者了。他一辈子颠沛流离,生意失败,理论也卖不出钱,只能是穷愁潦倒。1846年11月30日,看不到生活希望的他,在普鲁士一个小镇开枪自杀,结束了57岁的生命。

  在经济学界,李斯特的排名虽然不可能是第一(第一肯定是斯密),甚至很难进入前几名(李嘉图、凯恩斯、熊彼特、马克思、哈耶克、马尔萨斯有望竞争前几名,但越往后,李斯特将越有竞争力),但是他的思想是和国家和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始终有市场,尤其契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是:为什么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只有深受李斯特经济学影响的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和经济崛起?

  美国、德国、法国、苏联、日本、中国,全都是这样。

  李斯特去世后,普鲁士的工业仍在快速进步。到了1862年伦敦世博会时,普鲁士的工业产品已经很有竞争力了。在1860年代,普鲁士的工业品出口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品出口国了。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世博会,它的全称是世界博览会,是英国于1851年首先举办的。当时的英国处于全盛期,为了展示英国的工业成就和荣光,以及更好地进行世界贸易,英国于1851年的5月1日主动创办了首届世博会。开幕式十分隆重,不仅是当时年轻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继位14年来最为辉煌的日子,而且象征着大英帝国在19世纪的辉煌。在伦敦水晶宫内,20多个国家的商界、政界代表齐聚一堂,琳琅满目的展品中有一半属于英国。虽然艺术品也很重要,但工业品才是举办世博会的核心,最引人瞩目的是英国的蒸汽机。世博会取得巨大成功,英国决定以后每十年举行一次。

  英国的世博会影响如此巨大,拿破仑三世很眼热,这种新式的体现国家优越感的方式,怎么能让英国人独享?于是法国在1855年也举办了巴黎世博会,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功。英国人一看,敢跟我叫板?于是决定第二届英国世博会要更盛大,并于1858年就开始准备了。可惜由于1859年的欧洲战争和意大利要独立,欧洲战云密布,不得不推迟到1862年。法国也不示弱,于1867年又举办了第二届巴黎世博会。所以,世博会是强国们为自己国家争面子、互相叫板的地方。

  但是,“叫板”是良性的,大家都会互相捧场,也都会拿出自己最好的产品。毕竟,世博会也是一场盛大的娱乐活动,谁不想来参加呢?例如,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一世,各自乘坐专列,风风火火地抵达巴黎,皇帝和国王们齐聚一堂,盛况可想而知。世博会上展出了32个火车头,其中美国大银色号的黄铜镀银机车光彩照人。普鲁士带来了克虏伯大炮,这是克虏伯军工厂生产的长17英尺、重50吨的全钢线膛后装大炮,射程和火力十分惊人。正是这种大炮,在普法战争中让法国人吃够了苦头。

  所以,普鲁士没藏着掖着,最先进的军工产品都带到法国了,拿破仑三世和法国人居然在几年内都不重视,认为普军的战力不行,这怨谁呢?

  实际上,在1860年代普鲁士统一德国前夕,普鲁士的鲁尔区已经成为欧洲大陆乃至世界上最庞大的工业城市体,是后来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在鲁尔地下,是延绵150英里长的曲折矿井隧道;在空中,是红、白、黄等各种颜色的厚重烟雾。在宏大的工业厂区内,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铁路箱式货车车厢与蒸汽机车头长龙,吞噬成千上万吨煤炭,吐出钢铁。

  也就是说,到了1860年代,普鲁士的工业和科技已经相当发达,已经是绝对的世界工业强国,陆军的实力已经空前强大。德国统一后,发展势头并未停止。从德国统一到二战结束,德国,是科技发明最多的国家,也是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最多的国家。

  而这些巨大实力的积累,就算从腓特烈大帝1740年执政算起,到统一德国前夕,也经历了大约130年。在腓特烈大帝、斯泰因、哈登贝格、洪堡、李斯特等杰出人物的苦心经营和领导下,在普鲁士人民的奋斗下,普鲁士终于在1860年代变成了世界工业和科技强国。

  而俾斯麦,是以普鲁士雄厚的国力为基础,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建立了盖世功勋。并且,他也在为德国继续积累越发雄厚的国力。

  如果普鲁士只有俾斯麦的政治智慧,而没有过去一百多年、经过至少四五代人积累的雄厚国力,俾斯麦能建立德国吗?老毛奇能打酣畅淋漓的胜仗吗?俾斯麦能让德国越发强大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纵观其他国家,也是类似的。一个国家要从农业国变成世界强国,没有至少一百多年的积累是根本不行的。在真正成为世界科技和工业强国之前,仅仅积累了几十年就敢忘乎所以,就敢和强国叫板,只能给自己找麻烦。比如,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进步神速,不断挑战越来越强大的国家,居然敢在1941年挑战美国了。这种无视综合国力、想通过豪赌来强国的做法,只能遭到可耻的失败。

  相反,看看俾斯麦,在普鲁士的工业和军力已经如此强大的情况下,仍然要在瞄准一个敌人的同时,和其他所有强国搞好关系,仍然要夹着尾巴做人,表演“自卫反击”。这是何等的境界和手段!

  俾斯麦既能积极进取,也能韬光养晦,所以,他在历史上的所有超一流政治家中,也是佼佼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后来的德国,恰恰是忘记了俾斯麦的韬光养晦之道。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谋局            鸿运官路

大红人           靠山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不定期得到风云野的文章。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