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唐的西部边界----与东罗马为邻

生民无疆 生民无疆 2019-04-14

        前一篇,我们说了:五天竺,即广义的“印度”,包括当今的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区,均属大唐的属地。这,唐朝在南方的疆界。

         流传甚广的这套历史地图,涉及大唐疆界时,无论东南西北,都是不准确的。

       唐朝西边的疆界,在这套地图里,也是被严重阉割的。

        某些普世价值“专家”说,中国自古与“西方文明”绝缘,纯属根本不读书或者读不懂书所致。

        其实,最晚在唐朝,中国就与东罗马帝国是往来频繁的邻居了。

        唐朝宰相杜佑在《通典》中叙述唐朝极盛时的疆域道:“东至安东都护府 ,西至安西都护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单于都护府。南北如前汉之盛,东则不及,西则过之。”

        杜佑的这段话,是后世史家谈论大唐边界的宝典。比如《新唐书•地理志一》谈论大唐疆域时,基本照抄这段话。

        唐朝人非常崇拜汉朝,总以“汉人”自居,故习惯于以汉朝为标准进行比对。杜佑将唐朝的疆界与汉朝比较后说,唐朝的疆域,与汉朝相比,南方、北方的边境线差不多,东边的赶不上,在西边则超过了汉朝。

        东极、北极就不用说了;关于南极,我们在谈及海洋文明时,再来讨论。

        涉及到“西至安西都护府”,那就麻烦了。杜佑写书的时候,安西都护府是咋回事,人们是清楚明白的。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安西都护府”便成为了一个大致的区域。所以,有些人据此计算过唐朝疆域的面积,结果却大相径庭。

        要想知道大唐西边疆界在哪里,就必须搞清楚安西都护府的西面疆界到底在哪儿。

        按史,安西都护府,是与大唐剿灭西突厥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安西都护府在西边的边界,就是西突厥统治区的西边的边界。

        西突厥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通典》说:“西突厥大逻便 (木杆可汗之子)。初,木杆与沙钵略可汗有隙,因分为二 (大逻便即阿波可汗) 。其国居乌孙之故地,东至突厥国(注:指东突厥),西至雷翥海,南至疏勒,北至瀚海。”(注:史籍论西突厥疆界者多如此)

        仅此,我们往往如坠五里雾中。于是,我再引述几段相关内容。

        1、《旧唐书》:“西突厥本与北突厥同祖。初,木杆与沙钵略可汗有隙,因分为二。其国即乌孙之故地,东至突厥国,西至雷翥海,南至疏勒,北至瀚海,在长安北七千里。自焉耆国西北七日行,至其南庭;又正北八日行,至其北庭。铁勒、龟兹及西域诸胡国,皆归附之。其人杂有都陆及弩失毕、歌逻禄、处月、处密、伊吾等诸种。风俗大抵与突厥同,唯言语微差。”

        2、《旧唐书》:“波斯国,在京师西一万五千三百里,东与吐火罗、康国接,北邻突厥之可萨部,西北拒拂菻,正西及南俱临大海。”

        3、《新唐书》:“波斯,居达遏水西,距京师万五千里而赢。东与吐火罗、康接,北邻突厥可萨部,西南皆濒海,西北赢四千里,拂菻也。”

        4、《旧唐书》:“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贞观十七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遂臣属大食焉。乾封二年,遣使献底也伽。大足元年,复遣使来朝。”

        5、《新唐书》:“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国。去京师四万里,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萨部,西濒海,有迟散城,东南接波斯。……贞观十七年,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瓈、绿金精,下诏答赉。大食稍强,遣大将军摩拽伐之,拂菻约和,遂臣属。”

        6、《通典》引《经行记》曰:“拂菻国在苫国西,隔山数千里,亦曰大秦。……王城方八十里,四面境土各数千里。胜兵约有百万,常与大食相御。西枕西海,南枕南海,北接可萨突厥。”

        无须怀疑,唐人笔下的拂林国,就是东罗马帝国。这里,我们仅仅是想搞清楚安西都护府(西突厥)的西部边界。

        据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西部边界三大特征,一是靠海,二是与东罗马帝国为邻,三是与东罗马相邻处为突厥可萨部。

       结合通用的国际学术界结论,便知:西突厥的疆域,西起黑海一带,与东罗马接壤。

       据史载,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率兵消灭了西突厥,活捉其首领沙钵罗。《唐会要》:“显庆二年正月,遣苏定方等复击沙钵罗。……遂分其地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以弥射为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陆部落;步真为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落。”

        此战之后,大唐全面接管西突厥的疆土,并设州置县,规范管理。同时,以碎叶河为界,河东为昆陵都护府,管辖咄陆五部;河西为濛池都护府,管辖弩失毕五部。

        随即,大唐在西突厥原有领地上建立政权组织、绘制地图,同时,在边境线上设立界碑。

        最西边界碑,自然是用于明确与东罗马边界的。树立界碑,仅仅大唐说了是不算的,必须双方代表会谈,共同认可了,才算数。

        唐高宗时期,在干掉西突厥之后,即派遣使臣到东罗马,双方会谈、共同认可后,大唐树立了最西边的边界。

        中华历史为什么伟大?其中之一,便是除了正史可靠,还可以找到证明正史可靠的有文字的出土文物----而不是光屁股塑像文物。

        请看《大唐故波斯国大酋长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波斯君丘之铭》:

        “君讳阿罗憾,族望波斯国人也。显庆年中,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绩有称,名闻□□,出使召来至此,即授将军,北门□领侍卫驱驰。又差充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

        此碑文大意是:大唐派遣到东罗马的使臣,名为阿罗憾,祖籍是波斯国人。因为在显庆年间随苏定方作战功劳较大,被调到京城授予禁卫军将领职务。考虑到他是波斯人,比较了东罗马事务,所以,朝廷任命他为“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负责处理与东罗马的相关事务。阿罗憾在与东罗马沟通交流之后,在两国交界处立上界碑。该墓志作于景云年间(公元710-711年),并宣称阿罗憾树立的界碑“峨峨尚在”。

        阿罗憾“西界立碑”之处,自然是大唐的西极----黑海北部、与东罗马相邻。             这,还可以怀疑吗?!怀疑东罗马是假的、不存在的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