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启研教室 | 关于如何做好文献综述的九个问题

杨奇明 启研Economics 2022-12-31


启研学社由知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高校师生与企研数据科学团队联合组建,以大数据资源及相关技术助力中国学术与智库研究为宗旨的研究组织。团队当前的主要目标是挖掘经济社会大数据资源在学术和智库领域的应用价值,开展学术大数据治理研究,以及探索大数据分析技术融入中国经济社会研究的可行进路。


作者简介
杨奇明,博士,先后获浙江大学管理学学士、管理学博士学位,2013-2015年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从事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启研学社创始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中国经济与学术大数据治理。现为浙江理工大学讲师,企研数据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曾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应急)项目,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


前言

这篇小文章的原稿源于我应浙江理工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生声》杂志和公众号发起人吕品教授的要求,给经济学专业的本科同学做的一次主题为如何做好文献综述的讲座。趁着《经济生声》杂志的负责同学要将文字内容放到杂志的印刷版中去,利用周末半天时间,对文稿进行了全面修订。
需要说明的是,我自己的学术研究已经荒废几年了。为何会“始乱终弃”地在博士后出站之后不抓紧时间做“学术”、评职称,而是选择兼职创业,做了一家大数据公司呢?其根本原因在于我本人当年选择读研读博的目的。说句不要脸的话,之所以读这么多年的书,一方面是为了出人头地(农村孩子嘛),另一方面也想以老一辈的经济学家为榜样,用专业知识报效国家。然而,当我真正拿到入场券,要开始做一番事业的时候却发现,现实远非如此简单(此处省略10万字),甚至为此数次跟引介我读研的本科班主任、硕士导师潘伟光教授“抱怨”自己入错了行。现在想来,还是自己没有走好从男孩到男人、从学生到学者转变的关键一步。
熟悉我的老师们会对我在体制内混到这个地步感到“惋惜”,我也会有一点点后悔,特别有些事儿本来可以不必这么极端。然而,作为一个创业者,如果不对自己决绝一些,如何能够鼓起勇气,从大学的安乐窝中爬出来,到市场当中,带着一帮年轻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有两件事情值得欣慰——


首先,哪怕是忙于创业,我至少在本科层面上并未放弃自己的教学事业(关于为何始终不愿意接触研究生的教学指导工作,此处亦可省略一万字),老实说,干得还行。教学相长,不仅我深深地影响了一些同学对于大学、对于老师、对于学术甚至对于人生的认识,我自己也在教学中巩固了专业知识,甚至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视野。






其次我们的创业项目是秉持“大数据优先为国、为公服务”的理念,用大数据的资源和技术为中国学术和智库研究提供专业服务。我开玩笑说,我们的资源和技术对于学术和智库研究就是“一把枪”,这把枪可以交给其他人扣扳机,其实自己也可以在学术的丛林中适当“狩猎”,事实上,我们也在往这个方向上迈进



目前并不能确定我是否最终会卸下担子重新进入学术圈(主持课题,发几篇文章,不意味着重新进入),特别是如今的情形(此处可以省略20万字)。但是考虑到我们创业的目标就是为学术研究提供专业服务,也并未完全辜负我的老师们,特别是将我从本科一直培养到博士毕业的浙江大学农经系诸位老师对我的期望。谨以此文对老师们聊表心意。可能我会回来,但其实回不回来并不重要,因为我的心一直与你们在一起

文献综述的“道”



Q

您认为文献综述的作用是什么?应该如何看待文献综述,有何特别要注意的吗?A
文献综述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的文献综述,其本身就形成了一篇文章,通常会正式发表或者出版;另外一类是作为你理论研究或者经验研究论文中的一部分(放在引言或者专门一节)。对于前者而言,通常是对某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一个全景式的回顾,总结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讨论未来要重点推进的研究方向。因此其作用是总结盘点过去,以便新进入者(如同学们)能迅速“入局”,然后展望未来,为同学们指明努力的方向。而对于后者,其功能往往是在客观回顾已有研究进展的前提下,论证自己本篇研究的价值和在文献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我想比技巧更加重要的是研究的“发心”和学术道德规范,这就跟你要做好事情,先要学会做人一样的道理。因此,特别要注意的首先就是要规范引用。不仅专业的文献综述,在你自己写的文章中进行文献回顾和综述,其本身也是表达对前人研究内容的尊重、肯定和感谢,这次就要讲究必要的沟通“礼仪”。我们写文献综述,一定要规范引用,将该研究领域的学者已经贡献的观点、方法和证据的核心内容梳理清楚,这就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的最大致敬既然是致敬,底线是不能去抄,抄袭实质上就等于是“偷”。以前有同学说外文文献直接翻译行不行?这当然不行,这也是抄袭,尽管可以混过查重。当然,翻译的正式出版是另外一回事,那需要专业出版社去谈版权。因此,在同学们还没有正式进入这个专业领域之际,一开始就要被郑重告知,如果抄袭了别人的成果,就是人格问题,比做错题不及格要严重得多。


Q

您如何看待本科阶段的文献综述教学?如何培养同学们这方面的能力?A

从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就可以看出,通常认为,我们至少需要让本科的同学掌握如下两类(下面我会提到还有“更高”的知识——经济学方法论)与本专业研究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一类是经济学理论知识,还有一类是与研究实践相关的知识或者说技能。对于前者,通常是通过开设各类专业理论课来传授,而后者则是在实践课中完成。在当前这个语境下,我们可以把文献综述定义为一种与研究实践密切相关的重要技能,目前我们的专业培养方案是通过实践课的形式来传授这方面的技能。

在我们的培养方案中,文献综述这门实践课都由今后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手把手”指导,而同学们的任务是在文献综述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这方面的技能。总结起来,教学的方式就是“干中学”、“干中教”。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通常会给同学推荐几本专门介绍文献综述写作技能的书籍。因为在前人的实践中,很多基本的写作经验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如果能够总结并形成体系,将其教授给同学们,那就能大大降低教学的成本,会对同学们文献综述的实践有很大助益。

那么如何选择参考书籍呢?目前,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开始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除了定量方法,就是文献综述和实证论文写作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很快检索到大量讲授写作技巧的书籍和公众号。然而,尽管社会科学中各个学科具有共同的科学方法论基础,而文献综述本身是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其他学科(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等)的书籍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是,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论和分析进路,经济学文献综述无论是其研究的对象(就是某个领域已有的研究文献)还是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环节,都深刻体现了经济学研究独特的方法论。因此,同学们要学会做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学习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基础。这里推荐《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第二版)》一书,作者是唐·埃思里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该书的第七章就是文献评论(跟文献综述同义),不过基于上述讨论,我建议大家从第一篇——研究方法论基础——开始看起。


Q

除了篇幅,实证研究里的文献综述和专门的文献综述有何关键区别呢?A

专门的文献综述,前面已经有比较多的介绍。而实证论文里的文献综述,对全面性的要求不是特别高,也就是说,不需要对某领域的文献进行全覆盖或者说面面具到得将某个领域甚至某个学科的文献都梳理一遍。不仅本科论文的文献综述没这个必要,甚至硕博士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也无此必要。

实证文章里的文献综述,主要是讲清楚自己要做的东西与已有研究的区别在何处,文章的创新点在哪里,通过论述别人的文章来体现你的创新点。所以尽管我们对已有文献的作者表达敬意和尊重,但此处的文献综述从功能上来说是实证部分的“垫脚石”,目的是为了引出自己的思路,强调自己的贡献。当然,散落在实证部分的一些文献,还会发挥为自己研究设计提供支撑的作用。比如,为何要控制某个变量,为何此处应该用A这个指标来表示X这个变量的取值,都可以通过引用一些已有文献来为自己的设计“站台”。



要找哪些文献,怎么收集这些文献


Q

在进行文献综述写作的时候,我们该引用哪些文献?该去哪里找这些文献呢?A

不论是上述哪种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是不能遗漏该领域或者该主题文献脉络中的关键理论、观点和经验证据。如何找到这些(重要人物写的)经典文献呢?我有如下三点建议:

首先,想要尽快进入某个领域,看看这个领域之前发表的专门文献综述是一个重要捷径,通过这些文献综述可以很容易发现文献史上这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和经典文献,这样整个文献脉络的“底子”就建立起来了,我们可以称之为“寻根之旅”。

其次,通过文献平台(如知网、Google学术)检索最近该领域发表的期刊论文或者工作论文。但如果你是初次进入这个研究领域的,可能就并不清楚如果从多如牛毛的文献中找到值得一读的文献。那么文章引用次数与发表期刊的等级,是判断这篇文献价值的参考标准之一。我们写文献综述要尽量引用更高水平期刊的文章。具体来说,对于前几年发表的,可以看引用次数,它代表了这篇文献在这个领域的地位,次数越高,它越值得你去学习。对于最新发表的,可以看其发表期刊的层次(当然,期刊本身的固有路径依赖会淹没真正的原创性的论文,但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长期培养自己的学术品位和鉴赏能力,不是一次访谈或者一门课可以帮你的。否则那些经验丰富的编辑就不会拒掉那些事后被发现是诺奖级的研究了。)

最后,在你越来越熟悉这个领域之后,可以把这个领域处于研究前沿的,仍然活跃的学者名单列出来。通过IDEAS这样的网站,或者他们的主页持续跟踪其最新研究成果。当然,这一条建议对研究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博士生比较适用。


Q

哪些期刊是可以信任的?A

尽管对期刊进行分级免不了有各种弊病,但了解经济学领域的优秀期刊对同学们尽快找到可读文献来说还是有价值的。国内经管领域发表文章平均水平最高的是三大权威期刊,即《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另外《经济学(季刊)》也不错。

此外,每一个经济学领域也都有领域顶级期刊(当然有些期刊也相对综合一些),如社科院各个所办的《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中国人口科学》、《中国农村经济》等等,都会发表领域内的优秀论文。再接下来就是经济学的CSSCI收录刊物,它相对来说比那些更加一般的期刊好一些。而那些在参考文献中标注为“D”的都是学位论文,往往没有经过比较严格的编辑审稿,所以规范度不够,通常平均水平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国际期刊其实也是这个区分方法,网上可以找到很多英文期刊排名的网页,比如经济学期刊Top5,各个子学科也有其Field Top的期刊。


Q

我们该如何快速找到某个领域的文献综述?A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通常会有专门的文献综述章节,但不建议大家找学位论文特别是硕士学位论文来看。真正好的文献综述必须是要有资格发表的,这种文献综述通常比较全面,它会围绕某个不是很大的主题展开,把这个领域里面好的、在重要时间节点上做出真正贡献的文章整合在一起,以一个自己的逻辑框架整理出这一领域文献的进路。

前面已经提到,好的文献综述不仅会把现在的理论进展串起来,还要展望未来,这会对我们的选题产生重要的启发。这里介绍一些比较优秀的专业文献综述载体。英文期刊当中,首选是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s(简称JEL),这里面的英文文献综述可以多达70-80页,由每个领域的顶级学者所撰写。对于学生,特别是硕博士来说,是进入某一领域研究的必备助力。另一个重要的载体是由全球顶级学者主编的系列《经济学手册》,它会把一段时间里这个子学科某些主题的“最新”研究进展都列出来,然后也由这个领域里的权威人士撰写。目前国内已经翻译出版了多套经济学手册,比如《数理经济学手册》、《劳动经济学手册》、《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公共经济学手册》、《产业组织经济学手册》等等。由于出版周期的问题,这些手册往往只能提供经典文献索引了。

《经济学动态》是国内最有名的文献综述专业期刊,里边的综述“理论”上也要求全面回顾理论的历史、中肯评价当前研究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还有《经济学季刊》、《经济评论》和《经济问题探索》等核心以上的期刊也会不定期发表文献综述。其他还有些期刊也专治文献综述,但个人认为与《经济学动态》相比,至少在经济学方面的专业程度还差一些。



文献综述的“上手”之法


Q

如果某个领域已经有文献综述了,那还能写出自己的特点和贡献来吗?A

的确,有些同学一开始担心找不到相关主题的文献综述,找到了之后又开始担心这个领域的综述别人写过了自己没办法写了,这就多虑了。退一万步讲,哪怕不考虑发表周期内会诞生许多新的文献,即使相同的文献原料,切入点不同,文献编排就不一样,最后得到的结论也就不同。背后的道理很简单,文献只是你的研究素材,最终要表达出你自己的看法,面对同样的材料,每个人的想法都会有所不同,这才是体现功力和贡献的地方

联想到实证领域,有同学问,我看不懂最前沿的方法,所以用了比较旧的方法,是不是就没有价值了?我们要注意区分如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你文章中用的方法是A,但是当前文献中最新的方法B已经全面超越你所用的方法A了,那么用A这种方法就站不住脚了。然而,这种“全面超越”的情况较少见,哪怕是被很多同学“看不上”的OLS估计,也仍然是许多经济学大佬最常用的计量模型,归根到底,计量方法只是分析工具而已,与对研究主题的洞察相比要相对次要。还有一种更加常见的情况是,由于新的方法B只是相对于A方法,在估计精度方面提高了一点点,对研究结论并无实质性影响。考虑到我们的研究本身也要讲成本收益分析和边际贡献,那么除非你文章的贡献就在分析方法创新,否则只是采用比较旧的方法,对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不会有显著的影响,你用老的方法问题也没那么大。除非有人提出证据说明,用旧的方法会让实证结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之,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文献综述,要真正体现你的边际贡献,并不需要太多的点(尽管真正的贡献当然越多越好)。一般来说,能说出三点比之前研究改进的地方就很好了,哪怕是一点,是很不错。当然,这就要求你对已有文献很熟,才能说出“123”来论证自己的边际贡献,这就是前面讲过的实证论文中写文献综述的目的。



Q

在定下选题并收集到一批文献之后,同学们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来选择文献、组织文献呢?A

可以通过如下的思路来确定应该包含的文献,并合理组织文献:

首先,通常情况下,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实证论文,我们都会关注两个变量(注意与同时分析n个因素会影响Y的思路相区别)——如X和Y——之间的因果关系,那么研究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就是最贴近主题的文献。比如研究X1对Y的影响,背后至少有一个理论把X1对Y的因果关系内在的机制揭示出来。事实上,经常会有两种及以上的机制效应,最好一个正向一个反向,那么实践中到底效应为负还是正就是个实证研究的问题。最好是已有文献关于实证结果还有争议,这样你的实证研究就更有意义。回到文献综述部分,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综合理论文献和实证文献,将已有研究中的矛盾和冲突揭示出来。

其次,文献综述里还必须有X2、X3、X4……对Y影响的讨论。因为,在做回归的时候需要把X2、X3、X4作为控制变量也放进去,这样内生性问题会少一些。然后你会强调已有研究都在讨论X2、X3、X4对Y的影响,比较少讨论X1的影响,这甚至可能会导致其他X2、X3、X4对Y影响的实证研究的结论受到污染或者直接是错误的。这样一来,提出“我认为X1对Y也有影响”,就是你的边际贡献。

第三,如果你的文献综述是专业的独立成文的,那么你可能还要探讨Y对Z甚至更多其他变量的影响。当然,这对本科学位论文来说就显得内容太多了,除非你要写专业的期刊论文。

最后,因果机制的异质性(即X1对Y的影响取决于X2)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切入点。比如,要研究吸烟对健康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就要提取出三个关键词——吸烟、健康、性别,这就作为自己的选题。其他的社会科学领域,还强调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这又会涉及到其他理论机制的切入点。


Q

如果根据自己的选题在知网进行搜索后,找到的大部分文献都集中引用某几篇文献,在这种情况下,写这个主题的文献综述,需要怎么呈现与已有文献综述的差异呢?A

上文已经提及,面对同样的文献素材,甚至同样的一个故事,每个人讲的都不一样。你研究的问题一定会和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在切入点、视角上有重叠,但你的想法肯定会有所差异,哪怕是面对有限的素材。如果是实证论文,实际上我们写文献综述就是要去找到自己的研究在文献中的位置。你要强调自己实证部分的贡献,自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更重要的是,找不到更多相应的参考文献,通常要反思的是自己对问题的抽象提炼能力和文献的检索能力。比如,你想研究高学历群体中人力资本水平对其收入水平的影响,不能限制关键词“高学历”,可能需要改成“高等教育”再试试。甚至你不要限定学历,因为人力资本水平影响个人收入水平背后的理论机制可能是相同的,即人力资本理论仍然是这方面研究的理论基础。你要回到更一般的水平上去看待自己的研究主题,真正找到自己研究在文献中所在的位置。





星标一下,我们就是好朋友啦~



点击搜索你想看的内容吧


往期推荐


启研洞见丨许多人面对灾难为啥总会过度自信?

启研报告丨城西科创大走廊 明星企业巡礼

启研洞见 | 直面反常现象:人类肤色进化谜题的启示

关于「美滋滋教室」改版升级「启研新经济观察」的公告

推荐阅读丨刘守英:翻过人生一堵一堵的墙——人大经院2019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乔治·阿克洛夫:过去60年宏观经济学的教训 | 比较

一页纸总结经济学原理



文 | 杨奇明

排版编辑 | 青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