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说阿弥陀经8

净界法师 十念生 2019-04-14

 《佛说阿弥陀经》初稿 8

 

这么微细复杂的境界啊,超过他的负荷。所以说呢,你一观这一境界的时候呢,一超过负荷以后就失控啊,识扬神飞。这件事情啊,心就开始飘动不安。所以说呢,这个修观就很难成就了,很难成就了。很难成就三昧。这是讲说一个问题。那么这个怎么办呢?

 

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圣佛陀的慈悲啊,他知道我们末法时代众生有这个问题,烦恼障、业障、报障的干扰太厉害了,所以呢,直劝专称名字。在本经当中,他直接的告诉我们: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以这样的因缘,召感民众的时候,是人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心不颠倒,然后往生净土。那么这当中有两个主要理由:

 

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第一个,称名易故:就是说,这个念佛法门,他容易达到专注,有这个专注力。这个专注力啊,基本上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这一念心啊,一个根本的方向,就是你要能够善取所缘境的相貌。你这一念心一定要取到所缘境的相貌。比如说,你修这个弥陀本尊啊,相应。你一定要去取到本尊的相状。或者取到他的名号。或者你去观想他的功德,取到他的功德。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总之,你这一念心要能够善取所缘境的相貌。那么这当中呢,耳根是最方便的。用这个耳朵来听声音那,印光大师说呢:不但摄心,最能养神。我们也可以试试看哦,比如你在佛堂里,用眼睛去观像,眼睛打开,去取这个佛像,把这个佛像取下来以后,眼睛闭起来,在心中把佛像表现出来,表现不出来,把眼睛再打开。七开八开啊,你会觉得眼睛很累,耗神。我们这个眼根那,眼根不是很好用啊。眼根你用一、二个小时啊,你眼睛就开始累。眼睛一累,你不休息啊,它就会出状况。娑婆世界的果报体就是这样。

 

这个《楞严经》那,在佛陀当中呢,赞叹六根门头当中啊,虽然六根都能够悟入法性,都能够回光返照,悟入法性,但是在娑婆世界的果报当中呢,耳根特别殊胜,耐用,养神。

这个藕益大师啊,你去看藕益大师的传记啊,藕益大师,二十五岁开悟,二十四岁出家。你看看他灵峰宗论的这个发愿文,老人家的修行不得了。他是拼了命干的。他念这个往生咒啊,一天当中,念念要几百万遍呢。念大悲咒也是一样,拜佛也是一样。那么他开悟以后啊,炽然的修行。到了中年的时候,是三十岁还是四十岁时候啊,(可以再查一下)。他那个时候,刚开始出家的时候,他是不念阿弥陀佛的。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他认为说,我是一个禅宗开悟之人啊,我是修一佛乘的,怎么能跟你们阿公、阿婆一样去念佛呢。到了有那么一天啊,生了一场大病。非常厉害。看藕益大师的传记啊,一种很特殊的病啊,他发动起来的时候啊,藕益大师自己讲啊,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啊,但含泪念佛而已。看看是这境界啊。这大修行人那,他那个三界的果报要结束最后一生的时候啊,无量无边的最后,要总算账的时候啊,那所有的罪障都现前。那么这个时候呢,七天七夜不能坐、不能卧,那么最后,含泪念佛。我看到这句话,很感动。藕益大师,他修行的时候,那种甘苦啊,会把让那种病折磨的只能含泪念佛啊,那这个可真的是非常严重的。那么那一次以后,他就开始死心塌地,那么皈依弥陀啊,万留莫晚。后面藕益大师,我们讲到最后啊,把这个地方藕益大师会讲出来。所以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啊,当然你身体健康,气血旺盛啊,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没有人触恼你,修行都在最好状态。你说我观想、观像也可以啊,是的。但是你要考虑一个问题,真正的关键是你的法宝,是不是能在临命终现前。这是个问题。在临命终的时候,在诸根败坏的时候。你内心的扰动不安的时候,你要把你的本尊,你平时所观的佛像现出来看有没有办法。这就是个问题。所以我们平常啊,年轻人,小时候出家啊,也没有什么罪障啊,身体也健康,气血也旺盛,烦恼也单薄,所以就是称名易故,他也没有什么感觉啊。没什么感觉。但是你要是生一场大病的时候啊,色身的折磨、苦恼,头昏脑涨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称名易故非常的重要。非常的重要。你这个时候能够找到一个皈依处啊,你会觉得哎呀,这个至简易、至稳当非常的重要。实用。所以这个地方呢,佛陀的慈悲啊,知道我们临命终时有这个问题啊,所以第一个:称名易故。

 

第二个,相续即生

 

当然称名易故,当来容易专注,容易取到所缘境的相貌。但是临命终的时候呢,你还非得把所缘境保持一段时间。不是只是一刹那而已。相续力。

 

这个善导大师呢,他这个讲出一个临终的标准。什么叫作一心不乱?有两个条件:

第一个、成就无间念

第二个、无后念

就是说,你这个佛号现前的时候,念念都和弥陀相应。这中间没有妄想插进来。叫“无间”。无间念。

第二个,无后念 

无后念就是说呢,你这前一念,在娑婆世界消失,下一刹那就在弥陀莲花化生。

那么你这个念头消失以后,就再也不取三界的念头了。佛号以后呢,就直接往生了。无后念,后来没有起颠倒的念头。

就是成就无间念、无后念,为之一心不乱。善导大师是这个意思。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成就无间念、无后念,那这个佛号就最容易相续了。观想、观像,我们也可能会一时相应,但是这个佛像在心中,要能够每一刹那每一刹那的在心中显现,这件事就不容易。但是佛号容易相续。所以在这个地方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所以善导大师他提出两个主意理由,

就是称名易故,第二个相续即生。

 

所以呢: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这地方是关键拉,关键在这个地方。所以念佛法门那,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

念佛法门当然有正行和助行的差别的。你一方面执持名号,你也可以兼修大悲咒,兼念观世音菩萨,都可以。但是,你一定要有个正、助的分别。你不能够说啊,我这个心中有无量无边的法宝,现出来的时候,每一个人的法宝都同等地位,那么你这种情况就是杂修了。就像藕益大师说啦:今天张三、明天李四,今天念佛号,念了几天没什么感应换成大悲咒;大悲咒没什么感应则念地藏王菩萨。三心两意啊,一事无成。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念阿弥陀佛,你也可能念的不多,这个还不是重点,但是这个佛号在心中现前的时候,你内心的感觉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个才是我真正皈依的本尊。你内心有这样的心情,当然,我们也不妨修修护法,本尊、上师、护法。我们持大悲咒来破障。兼念观世音菩萨来灭罪都可以。但是你内心当中对佛号,那是不能改题目,不能换来换去。你念阿弥陀佛,念念没感应,好,那换换观世音菩萨,你内心飘来飘去。那么这个不能够做到往生的。

我前一段时间那,去读这个台中莲室,写的一本叫《念佛感应见闻录》。他里面讲到一件事:

 

说在台中,有一个居士叫李清源,木子李,清净的清,根源的源。李清源居士。刚开始的时候他是不学佛的。他同修呢经常参加念佛共修。他同修是很精进那,回来以后就经常劝他,你一定要多念阿弥陀佛。灭罪啊,消灾灭罪。临终往生净土。那么这个李居士,看那个刚开始的意思是不当一回事啊,不把佛号当一回事的。那么有这么一天呢,这个李居士啊,他开夜车,他是台汽客运的司机啊,台中县那有一个山区。到一个山区,那个拐弯的地方,那个地方经常出车祸的地方,哎,突然间熄火。熄火以后怎么弄,他就是启动不起来。没办法拉,乘客都离开了,这个车长就离去拉,去安排下一次的班次了,那么他一个人就在那个地方,照顾那部车子,那么照顾车子的时候,过了没多久啊,突然吹来一阵冷风啊,他整个人啊感到一股寒气啊,就开始恐怖啊。这一个人恐怖的时候就要去找一个皈依处拉,想到他的同修,告诉他要念阿弥陀佛。这个时候赶快摄心那,念阿弥陀佛。念了一段时间的以后啊,恐惧的感觉就消失掉了。那么他这个时候,就去试试这个车子,哎启动了,启动起来了。这就叫有感应拉。那么启动起来了就开回去拉。好,所以我们有很多事情,特别是有些宗教的感应以后啊,他就有信心了。那么从此以后呢,他就念佛了,他就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心中有一个法宝。这个感觉就不一样了,不像一般人啊,整天那,心向外攀缘。没有个皈依处。他心中慢慢慢慢有一个皈依处。有事没事呢,安住在心中的法宝当中。那么经过了三年,三年后他生了一场病,做司机啊运动比较少,得高血压引起了脑中风,脑中风的话,身体就麻痹了,就不能动了,住到医院去了。那么住到医院去的时候,他知道啊,时间不多了,他更加紧了念佛。又念了一年,最后到了临终的时候,他的莲友给他助念的时候啊,晚上念到十二点的时候,突然间在这个窗户外面啊,出现了一道金黄色的光芒,从外面照进来。他们想:哎呀这个晚上这么晚,怎么还有大卡车呢?沿着灯光去看看没有大卡车,外面照进来,这个时候呢,他刚好断气。那么在座的莲友都明白地,在黑暗当中啊,看到一道金黄色的光明照下来,然后他当下断气,到外面去看,什么车子都没有。不可思议啊。无量光、无量寿。(14:51)

 

当然,我们说啊,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是因,如是果。因地的时候念佛,果地上见佛是很正常的。当然,所谓的佛,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他能够以无量无边的方法出现。他能够以身相的方式出现,以莲花的方式出现。以光明的方式出现。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呢,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我看了以后有个感觉,这个居士他之所以能够成就啊,这个人老实。老实。这个净土法门最怕的就是不老实。墙头草两边倒,今天靠观世音菩萨,明天靠阿弥陀佛,后天又靠地藏王菩萨。你对那一个都没有信心。谁都不能帮助你。所以说呢,弥陀名号啊,与本尊相应,你一定要能够相信。弥陀决定能够救拔你。这种通身靠倒,就像那个三岁的小孩子啊,他自己也是没有办法转啊,他整个身体靠在母亲的身上,就是这样一个心情。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而这种心情呢,要毕命为期。今期一生,不改题目。那么这种情况之下有什么好处呢?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保证万修万人去。万人去。那么这底下有人说那是怎么回事呢?善导大师怎么讲的那么肯定呢?这以下善导大师讲出他的理由:

 

我为什么讲出那么肯定呢?何以故?

第一个: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善导大师啊,他老人家并不一定赞成一个人修行太杂。他强调专修。身口意专修。

身,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专门赞叹阿弥陀佛;意,专门观想阿弥陀佛。身口意三密相应。

那么他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这个持名法门啊,你要紧的就是不要有任何的杂念。一心一意的念阿弥陀佛。容易得到三昧。容易得到正念。这是第一个。你不断地串习这个佛号,他就有力量。

第二个:以佛本愿相应故

那么,这个佛号的法门是跟弥陀的本愿相应的,看这个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那么弥陀在因地的时候,他发愿说啊:设我得佛,那么在十方的众生当中,没有简别任何一个众生,上至文殊菩萨,下至忤逆十恶。他要作三件事情:

第一件、至心信乐。对我的名号,要有真实的信心。

第二、必生我国   你真正的能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愿意能够投生到我的国土来,这第二个条件

第三个、乃至十念  忆念我的名号,乃至十念。那么这样子呢,有什么好处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所以这个地方呢,我们忆念弥陀的名号,正是与佛本愿相应故。弥陀的本愿就是要叫我们念阿弥陀佛。

 

第三个: 不违教故,顺佛语故。

那么从经论上,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啊,无量寿经中啊三辈往生啊,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提倡持名。那么本经当中,讲的更明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那么这样子做呢,是随顺于释迦牟尼佛的教诲的。

啊,有三个理由。所以善导大师呢,他特别强调持名的方法,持名为正行,以其他的观想、观像、持咒等等为助行。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再看第二段:正式行法

 

那么前面呢是讲到持名的一个理由。这一个是讲持名的方法。那么这当中我们分两段。

第一个:摄心方便

 

我现念一遍,印光大师的开示: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

 

那么印祖呢,他老人家讲到这个念佛的方法,他引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他说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那么任何的修行,都是要成就三摩地,这三摩地就是三昧。翻成中文叫“等持”。平等持心。一一境转。对你所缘的境界啊,要能够平等境转,心中不昏沉,也不掉举。以这样的一种平等的状态,来摄持你这一念心。那么使令你这一念心呢,在一个专忆的境界里面呢,相续的运转。这个叫做“等持”。换句话说呢,诸佛菩萨的功德,都不是在散乱心的时候成就的,在三昧的角度成就的。那么在无量无边的三昧当中呢,的方法呢,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方法,是最容易得三昧的。所以说呢,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是一个因地,得三摩地,他是一个果地。那么这个地方一直就是念佛三昧啊,就是要以都摄六根跟净念相续为下手。那么怎么都摄六根?怎么净念相继呢?印祖下来会解释的。先讲“都摄六根”:

 

说我们念佛的时候,这当中有三个内涵:第一个“心”,那一心要念得清清楚楚。第二个“口”,口中要念的清清楚楚。第三个,“耳”,耳朵要听得清清楚楚。这印祖开示的这段话,我们要特别的注意。注意的就是这个“清清楚楚”。我们一般的念佛人那,不在乎印光大师这“清清楚楚”这四个字。他求多。念的随口溜过,但求快,但求数目的多。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地。我们从缘起上来说啊,从这个业果的角度来说啊,这果报的坚固啊,是来业力的坚固。说这个人,他财物现前那,他福报现前的时候,他小时很有钱,长大的时候还是很有钱。到了老了时候,还是很有钱。他的财产呢,水不能淹、火不能烧。地震不能破坏,败家子不能破坏。怎么表回事呢?他因地在行布施的时候,他的心力特别的强。那么罪障也是一样,我们说这个人那,业障现前,拜了八十八佛,拜了一百零八步,还是没有灭罪。罪业特别的坚固。怎么回事呢?

 

这个人在因地造罪的时候,烦恼心特别的坚固。谁劝他不做,就是为了障碍他。他就是要做。怎么劝都是不行。这件事一定要做。得果报的时候,果报特别的坚固。那么这意思就是说呢,我们希望我们净土的业力,果报,要坚固。净业要能够坚固。那么你因地的时候你的心那一定要专注就能够坚固。你的心啊,是散散乱乱的,口念弥陀心散乱。那么你这个净业就非常的薄弱了。非常薄弱。问题还不在这数目的多寡,心力不可思议。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啊,你要念的清清楚楚,念的明确,很有力量。不在多,而在于专注。这个值得我们注意的。(24:37)

 

那么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以一开始心口耳去念,最后把其他的眼根那、鼻根那、声根那都摄起来,一句佛号把六根给摄住了。这个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啊,六根不向外攀缘了。这叫都摄六根。

那么第二个呢,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

 

那么我们刚刚开始都摄六根而念那,虽然刚开始不可能完全没有妄想,但是呢,比你不都摄六根的人要好多了。比你这一点佛号没有,眼睛东看西看,耳朵到处乱听的要好多了。那么,这叫净念。

 

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

 

印光大师讲这个一心和三昧还不一样的,在于浅、深的不同。我看这意思呢,印祖前面这个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啊,主要是止,是修这个止,因地啊是修这个禅定。所以这个我们也可以依浅、深那,和这个一心,按印祖的意思啊,是要和这个一心,那么主要是欲界定和未到地定。这个禅定还是比较浅。那么约定的等持或者是未到地定。那么三昧那就根本禅,在初禅以上。这个不容易退转的。那么这是一个念佛的方法。那么关于这一点呢,我们换一个讲表来补充说明。看第十面,那么基本上,我们在这个执持名号啊,这过程呢,印光大师主要是根据《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方法,就是两个原则,一个都摄六根,第二个净念相继。看这个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呢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个是成就专注力。那么我们讲这个本尊相应呢,我们这一念心,怎么和阿弥陀佛相应呢?那当然主要是以名号为所缘境。就是说呢,心中的名号我们要相信。这句名号呢,名以召德。总持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那么我们这一念心怎么与弥陀名号相应呢?这当中有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念从心起

 

那么这个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念佛啊,他这个佛号不是从心念的深处升起,他这个佛号是从嘴巴升起。他很随便的就把这个佛号念出来了。心中打其他的妄想。换句话说,你这个佛号的根源,不是来自于你内心的一种皈依的心,这个佛号不能构成净业。因为你的佛号最初的根源不对。这个佛号不能从嘴巴升起。要念从心起,从你内心深处那一念至诚皈依的心升起来,这第一个。

 

第二个,要声从口出,诵

 

那么你内心当中升起一种作意要念佛,但是这个时候还没有一个声相。没有一个明确的所缘境。这怎么办呢?他的嘴巴的振动,把这个佛号的声音给创造出来,声从口出。

这个声从口出啊,当然我们有时候念佛,有时候止静。有时候止静,有时候念佛。从理论上来说啊,这个出声要比不出声的好。从理论上说。因为你出声啊,有这个明确的声相,你要去取这个所缘境啊,容易取得。但是你经常出声那,久则伤气。这也是个问题。念太久,念半个小时还好,念太久啊,一个小时、二个小时不行。这怎么办呢?

这过去有个黄念祖老居士啊,他提出了一个办法,叫做金刚念。嘴巴要动,但是他没有什么声音。乃至于你止静的时候嘴巴动,那么嘴巴振动呢,他就在嘴巴振动当中呢,他冥冥当中呢会创造一种声相。但是他没有声音。声音在唇齿之间。所以第二个,声从口出,我们也可以用金刚持。止静的时候用金刚持。

 

第三个,音从耳入

 

那么你前面所创造的声相,要把他听回去。听回去。这个听回去啊,有时候我们参加共修啊,很多很多的佛号,一百多个人在念佛啊,在这个大殿当中有一百多个声相,这怎么办呢?我取谁的佛号呢?这当中要注意啊,你只能听你自己的佛号声,取你自己的佛号声。就是你这一念心现前的时候,面对一百句的佛号,当然这一百句佛号他有通,有别,和起来,那是一种声音,但是详细的分呢,就有各式各样高低的声音。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要取排斥其他的声音,但是你只能够去听你的声音。这件事非常重要的。因为你去听别人的声音啊,你试试看,一下子就打妄想。心随境转,因为你听其他的声音那,心是向外攀缘的。你听你自己的声音那,那是返闻闻自性那,回光返照的呀。这两个方向是不一样的。但是其他的声音可以当帮忙。旁边的声音可以当拉拉队的。可以,但是你要真正,要取所缘境的相貌,是取你自己的声相,可能他大声、可能他小声,甚至于他金刚念。都没关系,你一定要取到你自己的从内心当中的升起、从嘴巴里的振动,所创造的哪个声相。把他取到。这就是所谓的“听”。

 

那么这个佛号经过这三个次第,念、诵、听以后呢,这叫做你跟弥陀相应,已经相应了。是这样相应的啊。

这个念佛法门那,他还不在于强调观想、观像,一般的本尊相应那,你看哪个密教啊,他一开始学习中观、唯识,学显教基础,到了密续的时候,那就是要修本尊相应了。本尊相应就是身、口、意三密相应。身,结手印,口,持本尊咒或持本尊的圣号,那么意要观想,他是要观想的。观这个本尊的圣像。但是因为这弥陀名号的法门啊,他是跟本愿相应,弥陀在本愿当中,他明白的咒愿。但是信、愿、持名就可以相应。所以他不必摄入观想、观像。他这个特别的地方,就是你只要能够把这个佛号经过三个次第的运转,念、诵、听,你就能够跟本尊相应。这是这样一个特色。那么这个叫都摄六根。那么其次呢,这个只是一个点状的相应,要如何把这点状的功德要开展成一片,这是要净念相继的。那这当中,印光大师他提出一个方法。十句成片三三四。我们可以取十句为一个片段,那么你这个念三句停一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停一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最后刹板的时候四声,三三四。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呢,印光大师的意思啊,说我们平常的追顶念那,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没头没尾的没有一个应调。没有一个应调啊,你不容易摄心的。七念八念你这个佛号跑掉了。强大的妄想就插进来了。这怎么办哪,印光大师说啊,你可以以十句佛号为一片,这片当中呢分成三小段,三三四,就构成一个音调。那么这个音调在心中运转的时候啊,他能够产生一种相续力。你这个心啊,容易随着这三三四所行的音调里面运转。不容易跑出去。才有这摄心的功能。这个印光大师真的叫厉害。真正叫大善知识。大家试试看,这个法门不可思议,三三四,他这个音调的力量很大。非常的大。那么这个是相续力。那么关于这个相续力呢当然我们在平常活动的时候,走过来,走过去,都可以掐珠、记数,但是打坐的时候呢,我们还可以把他分成五点记数法。就是说,因为你这个打坐啊,你又不能掐珠,印光大师说啊,打坐的时候掐珠啊,身劳神动,久则成病。你整个身心很寂静那,你手在这个地方动来动去啊,身劳,就会影响到你的神,心神就容易浮动,那么你这个身心在这个寂静当中啊,手这样七动八动啊,容易出毛病。这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在打坐的时候,观想前面有五点。这个是观想。所以你不一定要用眼睛去看,你假想在前面的地面上有五个点。这五个点。

如果你的心堪能性强,也可以把这五个点放大观想成五朵放大光明的莲花灯,每一个点就是一个莲花灯。如果你的观想能力薄弱,那就不必,那只要有相对位置观想就好了。只知道有五个点也就可以了。那么这当中呢,有四点是要注意的。

 

第一个,安置地轮,安心下沉   这个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念佛啊,特别是精进的人,他容易头疼,这怎么回事呢?印光大师不是说吗,一句弥陀念、诵听吗?我的听佛号的声音就用耳朵来听。那么七听八听呢就上火了。为什么呢?因为印光大师叫你用耳朵听,不是要你的心注意耳朵啊。比如说啊,我要去钓鱼。我这个人去钓鱼,人不能钓鱼,怎么办呢,必须要有一个钓竿。当这个中间的媒介。那么用这个钓竿去钓鱼啊,主要的是我这个人要去注意鱼,是人去注意这个鱼。不是去注意这个钓竿。说我们这一念心,假借耳根的因缘去取这个声相。你是用

心去取这个佛号,不是用你的耳朵去取这个佛号。不要去注意这个耳朵。你用心去注意这个佛号。这个声音是遍满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你不要去注意耳朵啊,他三百六十度的呀。你注意耳朵啊,心之所在,气之所在。气之所在,血之所在,气血上冲啊。你以后容易高血压,就会头疼。这个很危险的。

 

智者大师在小止观啊,再三的强调,你这个取所缘境啊,不能在腰部以上。不能在腰部以上。有些人将所缘境取在眉间。这个只是暂时的对治啊,昏沉的时候,脑筋缺氧,暂时的对治啊。你经常注意眉间啊,你迟早出状况。迟早要出状况,可能不会很久。所以智者大师说的这个所缘境,要么丹田要么地轮。这个地,大地是最好了。我们修行啊最忌讳心浮气噪。心一定要下沉,心要下沉,水要让它上扬。所以我们嘴巴有时候要顶个上颚,大家讲炼丹。这个甘露在上面,火在下面。是对的,火在上面,水在下面就不对了。所以第一个,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啊,你一定要让心沉下来。不过这个也不能够太沉,有些人心太沉也不行。要昏沉的啊。心要沉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不能太沉。总之你要让心下沉。所以说呢,这五点就安置在地轮上。这很重要。安立在这里。你不能把五点安立在虚空。这太高了。有些人这五点安立在虚空那太高了,就不对了。安立在地轮。那么如果是因为昏沉,你可以观想这五点都有光明相。如果你不知道光明相,那你可以把所有的灯光都关掉。你去看佛前的莲花灯这光明,你把他记下来。那个柔和的光明。有些人不容易昏沉,那就不需要观光明相也可以。那这只是一个相对位置。

 

第二个,所缘形象清楚分明

 

那么你的内心当中每一点念十声,然后在这五点当中活动。一遍刚好是五十声佛号。那么这个五十声佛号只是给你一个目标。一天要念几遍。一个摄心的方便,记数方便,一个记数方便。所以说,你这个整个所缘境的时候,你还是去取佛号的声音。你不要取注意这五个点。这五个点是在移动的时候稍微注意点就好。整个过程还是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个要注意

 

第三个,宁可少念,不可草率  这个也要注意的

 

弥陀名号是我们心中的皈依处,是我们的本尊那,这本尊在心中现前的时候,你内心当中一定要专注、严谨。不要草草率率,养成一个等流习惯。念佛啊,他一个不好的心情。为了要求别人的赞叹,数目定的很多。念了很多,那时间就根本不够。怎么办呢?就草草率率把他念完。这怎么能够构成本尊相应呢,一点皈依性都没有。你看那个达赖喇嘛。达赖喇嘛是个很轻松,很幽默的人。但是他上次来台湾的时候啊,记者在报纸上说啊,达赖喇嘛本来一直是嘻嘻哈哈的,跟记者开玩笑。他一进入佛堂的时候啊,整个神态就非常的严肃。因为他的皈依境现前。他不自主的就拜下去。甚至达赖喇嘛在讲,上次我去桃园体育馆时,达赖喇嘛讲这个菩提心啊,他讲到龙树菩萨的时候,他心中根本上师的时候,当众就哭出来。你看,他对上师那皈依的量。他讲到他上师的时候,哭的一分钟有。现场哭了一分钟。所以说呢,我们今天,佛号在心中,不现便吧。你要怎么弄,难免轻轻松松,但是你心中佛号一现前的时候,那你就要严谨了,就像一个人,你经过佛像的时候,这是三宝的境界啊。那是你皈依的境遇。你不能在三宝面前太随便。那我们心中也是一样,我们整个生命的皈依处,就是佛号。我们仰仗这句佛号呢,使令我们现生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仰仗这句佛号,在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看,这句佛号对我们太重要了。那么这个佛号在心中现前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一定要非常的

 

严谨。宁可少,不可草。印光大师这样讲,弘一大师也是这样讲。宁可少念,不可草率。这不在于数目的多,而在于你对本尊的那种觉受。那种皈依,那种信念的皈依心。

 

第四个,先以记数 再求圆融

 

那么我们刚开始应该要给自己一个目标。我一天要念几遍的佛号。那个三遍、五遍,乃至于十遍。要有一个目标。不过这个目标啊,不要订的太多。

 

这个宗喀巴大师啊,他讲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啊,讲那个禅定的奢摩他的品的时候说:有些人在修行的时候贪多。贪多呢就超过自己的负荷,他下一次看见蒲团他就害怕。这个是不对的。这个精进力有四种力量:第一个是欢喜力,

 

你一定要对这个修行的法门那,经常保持欢喜。你一想到要念佛,心中就欢喜。哎呀,又有时间可以念佛,真是好。你如果要想到的,哎呀又要做功课了,那你这个人很难成就了。因为你跟你所皈依的境,结的缘是个恶因缘,那还得了。所以说呢,你刚开始的时候,不要求太多,你念的非常的欢喜,见好就收,停下来。你下次啊,就会一直期待下次念佛的来临。下次要增加一点点。上次我念的五遍的完整,这次念到六遍、十遍。早上念十遍、下午念十遍。那么一遍,十遍刚好二十分钟。总之你让自己呢,在整个本尊的相续运转当中呢,你对于佛号的修行法门,内心当中经常保持一种欢喜的状态。我一想到又要与本尊相应心中就非常的欢喜。那么你一定不能超过你的负荷。由少而多。那么今天先到这个地方。 

佛说阿弥陀经1

佛说阿弥陀经2

佛说阿弥陀经3

佛说阿弥陀经4

佛说阿弥陀经5

佛说阿弥陀经6

佛说阿弥陀经7

 


历史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1

 神仙传集锦1

走出西方中心论

《佛学与西学》

《西方中心论批判》读后感

不能用西人的“宗教哲学”视角来认识中华传统学术儒释道

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连续长存的正统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全集)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全集)

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全集)

来果和尚自行录(全集)

一梦漫言(全集)

印光大师略传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


打坐方法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八段锦简述、   易经杂说

太上感应篇、   推背图(图文+详解)

心相篇 、     《心相篇》讲记

古琴文化综述、    千古音乐圣人师旷

经典古琴动画片两部

唐朝大国手完虐倭国第一棋手


轮回转世的科学研究

台大校长李嗣涔“灵界研究、多维时空“情况简介

雍正三教觉民,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心经直指》—高道李清庵解释《心经》

了凡四训序文



略论明心见性1,       略论明心见性2

转八识成四智

六即佛          八识简介        

佛教八宗    密宗大义


认识佛教(1)认识佛教(2)认识佛教(3)

认识佛教(4)认识佛教(5)


弘一大师在青岛湛山寺

弘一大师简传

弘一大师: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

叶圣陶:两法师(弘一法师、印光法师)

共尊印光大师势至化身原因

朱镜宙:我所知道的虚云老和尚

戒尘法师:我与虚云上座

虚云和尚行业记

弘一大师出家之因缘

印光祖师和弘一律师的师徒缘

印光大师:劝注重因果


古代中医:穷人治病,富人掏钱

李玲:仇和的宿迁医改调查

揭秘红楼梦中的药膳盛宴

中药“宝塔糖”消亡之谜

                                                     

阅读和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图文原作者、众读者、转发者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