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物技术」如何为农业提供可持续方案

35斗 2023-04-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窄播 Author 窄播出品

转自 | 窄播作者 | 朱若淼


生物技术公司正越来越多地走出实验室,加速向商业化迈进。其面向农业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多元的。其中既有基因检测公司,也有生物农业公司,还包括了提供新蛋白的新兴企业。


生物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正越来越多地与农业结合。这是今年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杨凌峰会上的关注焦点之一。


农业天然地与生物学密切关联。正如安道麦中国销售总监张翼在大会的主题论坛中分享的那样,「跨世纪之初曾有预言称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当时的热点是转基因。但生物学不仅仅是转基因这个狭窄的范畴,它还包括非常大的全球性的动植物种类和微生物种类。我们人类是杂食动物,食物来源多是植物,所以微生物和植物的共生是世界的规律和本质。」


今年活跃在杨凌峰会的生物技术公司们,正更多地走出实验室,加速向商业化迈进。它们面向农业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多元的。


其中有为育种研究提供低成本基因检测方案的博瑞迪;有聚焦于将微生物应用于农业,提供一种可持续的农业投入品方案的慕恩生物;也有蘑米、昌进生物等新蛋白公司,为弥补日渐扩大的蛋白需求缺口,探索着一种新的技术替代方案。


它们的活跃一方面有政策的推动。今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生物技术与农业的融合价值;另一方面,各类以生物技术为手段为农业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逐步完成初期的技术研发、商业模式探索,其中一部分开始实现盈亏平衡。


这些公司的成长,正在为农业提供另外一种可能性——它们从生物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中,为当今农业所面临的生产效率及可持续问题,提供新的方案。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基因检测技术近两年正在加速应用于农业,它主要服务的是育种环节。基因组检测数据无论对于传统的杂交育种模式,还是新兴的分子育种模式,都可以作为一种提高效率的技术手段。


特别是在种业的重要性不断被政策所重视的当下,为科研院校及农业公司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的第三方公司正快速成长起来。35斗在杨凌峰会上公布的「2022未来农业食品创新生态报告」数据显示,在其调研的种业CRO(即合同服务外包模式)的公司中,超过六成公司今年实现盈利。


这类企业现阶段能逐步跑通商业模式,与其自身的发展及所服务的农业细分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以博瑞迪为例,该公司今年营收较上一年翻了一倍,目前已实现盈利。这家公司最早从植物领域介入,为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育种提供基因检测服务。


通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液相芯片技术将原有400-500元的固相芯片分型成本降至40-150元。结合液相芯片灵活性高、无起始门槛等特点,育种家们得以把分子育种技术应用到育种实践中来。


博瑞迪以此撬动了科研院校及企业客户的采购。基因检测成本降低后带来了大规模使用,同时也提高了育种效率。」博瑞迪畜禽产业组高级业务发展经理赵兴向《窄播》补充道。相比传统育种,分子育种可以有效缩短育种时间50%以上,降低育种成本90%以上,提高育种精度40%以上。


新品种的选育都要经历实验种植的过程,但实验田的规模是有限的,而通过基因检测获得的数据,客户的育种部门可以提前对新品种做筛选。「相当于从基因层面排除掉一些不好的材料,客户不用再拿所有的材料去实验田里种植了。」


此后,博瑞迪于过去两年也加快了品类拓展的节奏,新增肉禽及水产等品类。相较于植物,肉禽类的企业客户对这类服务接触较早,且接受度更高。目前其在该领域的合作客户包括隆平高科、大北农、峪口禽业等。


从需求的角度上看,农业细分领域的产业化发展,是基因检测服务现阶段走向商业化的前提。


 博瑞迪的生物育种智慧实验室平台,单日通量可达6000份/天 


一方面,肉禽类的企业客户对相关技术服务的需求持续在增长。它们较高的生产规模及集中度,也推动其更愿意在育种研发上做加大投入。此前我们接触到的康普森,在发展企业客户过程中,优先撬动的正是猪场这样的养殖企业。


另一方面,植物领域的杂交玉米、水稻类种业客户,正表现出对基因检测技术服务的强需求。杂交品种的特点是农户无法留种,它利于种业客户市场销售,因此这类种业公司也更愿意在育种上进行投入。


近年来,它们的研发需求不断拓宽,除了关注高产之外,这类种企也开始逐步针对市场消费需求,探索新的品种研发方向。


赵兴以杂交水稻向我们举例称,目前一些种业公司也开始基于营养、健康的市场趋势进行研发。例如,为糖尿病患者培育新的大米品种,满足其低糖的需求。「这也需要利用分子育种手段来做。」


为可持续的生产提供选择


育种链条之下是农作物的生产领域,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方案已渗透进该领域。其中,生物类的农资投入品近年逐步打开市场,为生产者所接纳。


国际农资巨头如先正达、拜耳、巴斯夫等均有所布局,它们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进入生物农业领域。「化学农药目前仍然是作物健康和作物保护领域的主力军,但是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会给我们带来不可预估的结果,任何低估生物类物质对这个世界的贡献都是愚蠢的。」来自安道麦的张翼说道。


相较于化学类农资投入品,生物类农资投入品的特点之一是,它对环境的破坏力小。其出现与推广,也折射出今天人们对于过去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资品的反思。后者的过量使用,影响了土壤健康,并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未来农业和食品的发展,我觉得是从土壤、生物技术开始。我们少用一些化学肥料和农药,更多地施用生物农药和肥料,让土壤健康起来。这样才可能生长出健康的农产品,才能保证我们的食品安全、人体的安全,甚至于人类的安全。」孟庆伟在大会上说道,他是国家微生物肥料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目前,生物类农资投入品在国内的发展正在加速。以微生物肥料及微生物农药产品为例,它们这5年间已经完成从零起步,走向了大面积的市场化推广。


与此同时,资本对此的关注度也在提升。慕恩生物便是如此,它自2015年成立以来,共公布了5轮融资,其中3轮是在这两年完成的。


王琳是慕恩生物的副总裁,她从去年开始强烈感受到外界对其农业板块的关注。「去年大家对我们农业板块的兴趣越来越大,包括红杉资本投资慕恩生物,除了关注生物医药,也很关注我们的生物农业业务。」


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是慕恩生物成立之初,便同步发力的两个领域。通过微生物组学的方法,慕恩生物不断发现更多的微生物,再基于人体和作物的需要从中筛选出有用的微生物菌株,并对其进行改造,最后开发成应用类产品。在生物农药板块,微生物农药是其目前重点发力的产品方向。


相较于成熟的化学农业,生物农业类企业面临着规模化和集中度都不高的现状,同时行业缺乏强竞争力的产品。


以市场份额较大的微生物肥料为例,孟庆伟认为目前国内的微生物肥料已经存在泡沫现象。「微生物肥料企业中真正做研发的企业并不多,其肥料的功能性比较差,更多公司只是在做生产和销售。」


另外,由于该领域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行业进入门槛低,生产的产品竞争力不足。以生物刺激素为例,「在中国它既没被纳入肥料管理,也没被纳入农药管理,这导致行业门槛低,企业进入生产后连含量检测的统一标准都没有。」田本农化工业品部总监童雷霆分享道。



基于这样的现状,新的联盟开始出现。在杨凌峰会上,慕恩生物联合富美实、安道麦、联磷磷品等企业,以及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了「生物农业创新联盟」。


该联盟希望能将上游的基础研究与下游的产业化开发、市场及渠道建设联动起来。「实际上我国基于微生物的基础研究并不落后,真正落后的是生物制剂,它体现在你的发酵工艺、制剂的稳定性等各个方面。」王琳说道。


拉长时间维度看,王琳认为微生物技术在农资投入品上的应用尚处早期,但它是一个比化学农业更可期的未来。


新蛋白的食物方案


农产品生产的下游是食品的加工生产,在这个环节生物技术的进入已经落到了具体的产品层面。


它对准的是当下人们对于人口持续增长后,资源供给的隐忧。


一方面,上个月联合国宣布世界人口已达80亿。另一方面,养殖业是主要的蛋白质来源,但它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环境负担。


从国内具体的需求变化来看,近年来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也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蛋白质的比重在不断提升。它推动国内养殖业转向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供给端的结构性压力。其中,与养殖业的饲料供给对进口依赖严重。


这几年不断出现的各类替代蛋白产品创新,如植物蛋白、细胞肉、微生物蛋白等新蛋白产品,凸显了人们对于蛋白资源供给的焦虑。


新蛋白的大量涌现,也折射出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各类替代蛋白的方案尚处于发展早期,它们的探索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选择。


以本次参与大会演讲分享的昌进生物为例,它目前已经推出了一代产品——马克斯克鲁维酵母系列产品,包括克鲁维®蛋白、膳食纤维、酵母。该系列产品可应用到肉制品、巧克力、烘焙及奶制品等食品中。该菌株来自香格里拉山脉,经过昌进生物的筛选、培养、诱变进化,具备了高蛋白、高膳食纤维等高商业化价值优点。


该产品在今年已经实现小规模量产,昌进生物计划于明年启动规模化的生产。「从成本来讲,微生物蛋白成本是个持续下降的过程。」其创始人兼CEO骆滨在大会上分享道。


「从整个食物链的效率来讲,微生物蛋白优于植物蛋白。」同时,骆滨认为,量产之后随着其能源、设备成本的优化,微生物蛋白的成本有望降至植物蛋白的成本之下。


需求层面,B端企业客户正表现出对微生物蛋白的强烈兴趣。目前昌进生物的产品除了搭建ToC的销售团队外,也搭建了ToB的团队。与其合作的10多家企业及平台客户中既有国际性大企业,也有小企业,还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老字号企业。


「它们的需求各有不同。」骆滨介绍称,部分企业与之合作的侧重点在于ESG,这类企业每年都有低碳减排的目标,因此会规划推出一系列相关产品;另外一部分企业则是基于产品口味的痛点,希望借助于微生物蛋白来提高产品形态和口味;还有的企业是基于未来成本控制的考虑,希望尝试微生物蛋白替代。受制于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影响,这类企业客户面临着较大的成本风险。


市场需求正一步步推动新蛋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正让人们试图去重新定义食物本身。


骆滨当初选择微生物蛋白这个领域创业时,便是基于资源的角度去考量。在他看来,生物技术的应用为人们开启了另一种可能性,微生物蛋白的生产方案不需要那么多的土地和自然资源。


「微生物是很好的一个媒介,人直接吃进去,通过微生物来将碳氢氧氮这些元素转化成核心蛋白质。未来它可能发展成为一种受自然资源束缚更少的食物来源。」


商务合作请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声明:本文来自35斗,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