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环画如何实现“文艺复兴”?

越书房 浙江出版传媒 2024-03-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时,对着馆藏的连环画如数家珍般介绍道:“这些小人书都是全套的,我小时候都翻烂了,《岳母刺字》《牛头山》《枪挑小梁王》《双枪陆文龙》《小商河》……这些小人书很有意义,画小人书的人功夫也深,都是大家。”

小人书即连环画,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它是一代人的精神食粮,是文化普及、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作家梁晓声从小人书里感受文学的熏陶,张海迪从小人书里汲取信心和力量,连毛主席都赞不绝口。


那么,记忆中的连环画现在去哪儿了?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连环画并没有销声匿迹,到了Z世代,即使被动画片、漫画书包围,连环画依旧占据着一席之地。新版连环画每年都有新品种面市,一些经典的老版连环画被连友捧成了收藏品。不少读者好奇,巴掌大的小人书里能读到什么?


上下五千年,绣像画出了传统文化。连环画被誉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之花”,千年的传统文化凝结在小小画幅里。战国时代用铜器画来记载攻战事迹,敦煌的石窟壁画传承了神话故事,明清的木刻连环画记录了人间百态。


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四大名著,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牛鬼蛇神是连环画的绝对主角。鲜有人真正读完这四部原著,而对里面的故事却是耳熟能详,而这往往得益于经久不衰的连环画,相信这也是很多读者的“扫盲读物”。
图画没有国界,万花筒里装的是五湖四海。文化背景的差异,让各国的文学作品风格各异,加之仁者见仁的翻译,更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但风格百变的连环画,却能打破文字的壁垒,跨越种族、跨越文明,引起心灵的共振。一幅幅画作,是静止的“默片”,是直击人心的外国文学启蒙读物。


比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从1988年火爆至今的《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就是不少读者看世界的敲门砖。戏剧大师曹禺在序言中写道:“看图认识世界文学,也是一条途径”。


寓教于乐,刻画叫好又叫座的主题故事。连环画兼具严肃与活泼的特点,用生动的图画和严谨的文字来调和,是主题出版最契合的载体。图画的阅读形式,让历史的横截面相互碰撞,视觉效果带来的震撼是刻骨铭心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他小时候在《岳飞传》里看到“岳母刺字”的故事,精忠报国便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在兴趣里自主学习,蕴藏在小人书里的民族精神,就是爱国教育最好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养成做人的气节。



让人念念不忘的这份“回忆杀”到底魅力几何?


丹青妙笔让求知变得轻松有趣。孩童求知的过程总是从简到繁,从兴趣出发,看图识字就是个很好的方式。可以说,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就是最好的“桥梁书”,为孩子推开认识世界的门。连环画种类丰富,除了单线白描,还发展出素描、速写、写意、剪纸等多种形式,不经意间还成了孩子们的美术启蒙老师。


明彻入微的行笔,豪放舒展的线条,层层渲染的色彩,绘成一幕幕栩栩如生的画面,堪称视觉盛宴。红脸的张飞、病娇的黛玉、机灵的悟空、勇猛的武松,故事里的人物有了面孔,喜怒哀乐的细节刻画让情节跃然纸上,一笔一画满是画家的心血。


连环画一半是美,一半是文。看似不经意的寥寥几句文字,却是点睛之笔,正如毛主席所说,“小人书不简单呐,言简意赅。就那么几句话,多少大事多少人物就交代出来了,道理一目了然。”


长篇小说可以信马由缰,但连环画的脚本却要字字珠玑,方寸之间描绘万千故事,需要具备相当的水平。比如15册的《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浓缩了1200万字,汇集了100多位改编者和画家的心血,既是绘画巨制也不失为文学巨著。文字和图像完美结合,达到了1+1>2的效果,是对“图书”二字最贴切的诠释。



潜移默化中为想象力插上翅膀。这一届孩子的娱乐生活不可否认地被动画片、短视频占据了,所见即所得的视频,却压缩了孩子的想象空间。而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则用留白为孩子的抽象思维留出了空间,同时画中耐人寻味的细节,又能训练孩子的专注力,甚至能激发孩子临摹的兴趣。

也许有父母会担心,看惯了视频的孩子无法接受静态的连环画。这一顾虑担心大可以不必,扑面而来的墨香,线条明朗的画面,或是恢弘大气,或是细腻动人,画中的世间百态会带给孩子足够的震撼。


连环画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它的衰老仅在弹指一挥间,1986年的印量就从此前的8亿册骤减至1亿多册,如今市场更为萎缩。但作为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艺术,连环画在传统文化的叙事和快速阅读的结合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如何让这种独特的小人书实现“文艺复兴”?笔者认为,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式。


旧瓶装新酒,让传统的绘画艺术生出新的灵魂。美国大片的内核是英雄主义,日本动漫往往表达勇气和爱,在内容为王的创作背景下,连环画也需要走出经典的桎梏,寻找新的故事线。


文学作品是连环画主要的创作底本,近些年文学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派生出了网络文学、青春文学等等新的品类。连环画却在这场长跑比赛中掉了队,出版方仍捧着四大名著、外国文学经典、神话故事这老三样反复翻新,忽略了眼前的精彩。连环画是一种技术手段,没有固定搭配,身边的小事、时代的变迁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曾经的辉煌不该是发展的限制,而应是成功的经验。



培养青年画家,为缔造辉煌添原动力。连环画的创作既要有深厚的绘画功底,还要有对故事情节的把控力,对画家的要求比单幅画更高。但连环画家的收入往往不高,几百幅连环画的稿费甚至不及单幅画作在绘画市场上的售价,连环画家的创作积极性难免受挫。


笔者认为,合理的收入是创作的的底气,有保障有动力更能形成正向循环,用好的作品来打动读者、撬动市场。扶持政策、奖项设置,在经济和精神上提供支持,也许会给创作者莫大的信心。青年画家加入连环画的创作阵营,需要的不止是一往无前的勇气,更是安身立命的底


扩大“朋友圈”,把小众的喜爱变成大众潮流。近些年来,连环画收藏火热,但连友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发烧友,把泛黄的老版本奉为收藏品。但文化的传承靠的是薪火相传,而不是“崇拜灰烬”。让新一代的读者爱上与时俱进的作品,是连环画获得新生的关键。


走出小圈子,连环画不妨学一学漫画的造星之路。办展会、造IP、做游戏、拍电影......把连环画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连环画进校园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孩子们在连环画里读到中国故事。


鲁迅先生曾说,连环画已经坐在“艺术之宫”里了,经过千年的演变,读者翻开的是一页一页画卷,也是一页页历史。连环画这种通俗的艺术品,生于民间,火在市井,代代相传的中国故事是它的精神内核,笔墨当随时代,每一个时代的连环画承载了每一个时代的使命。
作者:办公室 俞姝辰
浙人美 褚潮歌

稿
越书房诚邀集团内外书友投稿分享与书相关的点滴,可以是由一本书想到的,也可以是做书的感悟,浙里有好书,浙里有故事。投稿邮箱:ysc@zjcbcm.com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 往期精选 ■

宋韵里的“亚运会”

姜宝林:回忆我的老师潘天寿先生

邹亮:我与马原的出版故事


来源 | 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思想引领时代  知识服务用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