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其他

征稿启事 | 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2023年年会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与林牧渔草业发展“草业经济高峰论坛”

研究生,兰州大学,中国草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5.联系方式会议指定邮箱:csfafe@cass.org.cn
2023年4月6日
其他

智库丛书 | 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

22星期五2022年4月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是一项管全面、管长远的大战略,其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现阶段,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由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来。然而,至今为止,我们对乡村振兴中一些基本情况和主要指标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在新形势下,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深入开展农村调查研究,建立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农户和村庄综合调查数据库,全面、客观、准确掌握农村的基本情况,科学把握当前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和变化趋势,为乡村振兴理论创新和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主编:魏后凯副主编:苑鹏
2022年4月24日
其他

机构改革 | 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因何成立?干什么?怎么干?

11月19日,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正式成立。新时代新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和助力,大数据发展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时。那么,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当前业务重点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又是什么?人民网·人民数据采访了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主任韩旭。Q问: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成立的背景是什么?A韩旭:经农业农村部党组研究并报中央编办批准,农业农村部成立了大数据发展中心,中心的成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背景因素:一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明确提出数字中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并对此作出系统部署。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贯彻好这些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三农领域数字化发展,迫切需要专业化的机构队伍来推动落实。二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数字化时代的大门已经开启,大数据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重要生产要素,在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监管执法等方面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入到关键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实施,政府治理和市场服务对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应用需求与日俱增,但数字农业农村仍是数字化建设的短板,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滞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行业,迫切需要加力赶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农村部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以组建大数据中心为契机,加快推动三农领域数据赋能,有力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Q问: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中心的标识有什么具体含义?A韩旭: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为正局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开展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承担农业农村数据汇集管理、综合分析和整合应用等工作。具体包括八个方面:一是开展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承担农业农村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制修订工作,起草农业农村部数据管理使用规章制度并实施。二是负责建立全国农业农村数据目录,开展农业农村数据汇集管理、综合分析和整合应用,推动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三是组织开展数字农业农村相关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和交流合作等工作。四是开展农业农村遥感监测工作。五是开展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研究,承担农业农村大数据监测预警、决策辅助、监管支撑、展示发布等工作,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数据服务。六是负责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和管理,承担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相关工作。七是指导全国农业农村大数据工作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八是承担农业农村部交办的其他工作。大数据发展中心标识以“农业农村”“数据”“发展”的英文首字母A和D作为图案的主体要素,以黄色规则条块作为图案基底。其中,A在代表农业农村的同时,在图案样式上还象征着事业不断向上、攀登新的高峰;字母D由字母A的一侧延展而成,在表示数据和发展的同时,还象征着对农业农村即字母A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两个字母蓝绿相间,象征数据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黄色条块象征着耕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同时还象征着丰收的田野。大数据发展中心标识Q问:您认为什么样的数据才能称之为农业农村大数据?A韩旭:我们理解具有“小”“活”“真”“全”这四个特征的农业农村数据,更能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赋能到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中。一是“小数据才是大数据”。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中每一事物的特征都可用短小、精细的数据描述和记录,正是这些小个体的数据才构成了农业农村的大数据;二是“活数据才是更可持续数据”。数据是不会损耗的物质,只有应用才有活力,才能形成数据越用越多、越用越活的良性循环;三是“真数据才是更可利用数据”。大数据的获取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同时大数据技术能够快速识别海量数据,得到真实可靠的结果;四是“全数据才是更有价值数据”。多维度、多元化、多要素的数据能够形成农业农村各类资源、主体更加精准的画像,支撑打造农业产业更加完整的链条,让数据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我们在农业农村大数据工作中,将重点瞄准“小、活、真、全”做好数据的采集汇集和开发应用。一是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加快采集汇集农业农村微观个体的小数据。二是通过拓展在政府监管决策、社会公共服务和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形成动态更新、繁衍生息的活数据。三是通过推广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打通政府和市场主体的数字联系,获得更多可自动采集生成的农业生产生活真数据。四是通过打造全面联通汇集和智能计算分析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形成关联融合、应用广泛、价值更高的全数据。总的来说,就是让农业农村数据变得更小、更活、更真、更全,真正发挥出其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Q问: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当前业务重点和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A韩旭:大数据发展中心成立之初的人员和工作基础主要来自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农业遥感与数字乡村研究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研究所。大数据发展中心边组建边运行,当前中心承接的国内外大宗作物生产遥感监测、承包地确权登记数据库运行维护、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与平台建设、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建设、重要农产品监测预警分析等业务正继续稳步推进。同时,中心按照唐仁健部长提出的多用大数据了解情况、推动工作的要求,主动与有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协作,积极拓展大数据在三农领域中的应用,如利用基于卫星遥感为主的大数据助力解决玉米制种基地监管问题、基于农户和家庭农场地块与种植大数据支撑解决农民贷款难投保理赔难问题等方面的应用。经过半年多广泛深入的研究讨论,农业农村大数据业务架构经农业农村部常务会审议通过,明确了农业农村大数据工作的总体架构和近期目标任务。大数据发展中心将按照“一体两翼三中心”的总体设计,以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为“主体”、以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为“两翼”,以建设农业农村数据汇集中心、运算中心和服务中心为三大功能定位,推动大数据在农业产业发展、政府管理和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广泛深入应用,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作为新成立的单位,大数据发展中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党组部署要求,一方面将在政治、组织、业务上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努力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加快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将切实担负起职责使命,努力开创数字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从当前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实际情况看,在国家层面需要重点做好建设基础平台、建立目录图谱、完善标准规范和打造发展生态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设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的融合汇集、运算加工和分类服务。开发统一、开放、包容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汇聚资源、主体、产品三类数据,提供权威统一的“查数据、看数据、用数据”工具。依托大数据平台集成算法模型,打造一批农业农村大数据政务产品、公共产品和市场产品,推进政府、社会和市场三类应用,不断提升数据资源利用水平。聚焦农业农村领域的重点问题,优先做好面向政府部门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决策、执法、管理服务。以向社会提供农村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为突破口,支撑网约农机、土地在线托管、农村产权交易等社会化服务开展,不断丰富面向社会公众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公共信息服务。以大数据支撑解决农业保险投保理赔难和贷款难为切入点,努力开拓面向市场主体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增值服务。二是建立数据资源目录图谱,推动形成农业农村全要素一张图。建立并不断完善数据资源目录图谱,让数据需求方知道哪些数据存在于哪个主体、哪个环节,哪些数据尚未采集加工。建立统一的分类编码体系,对农业资源和主体进行全国统一赋码,建设基准统一、标准统一、语义统一、管理统一的国家农业农村数据仓库,构筑农业农村全时空四维数字空间,形成全要素一张图,做到“以图管地、以图管产、以图智农、以图决策”。三是完善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推进数据公开共享和交易流通。编制修订农业农村数据标准,制定数据管理相关制度,实行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切实加强数据安全建设,筑牢数据安全防线,保障数据安全、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加强数据规范治理,避免利用数据获取不当利益。明晰数据资源产权,同步推进数据公开共享和交易流通,既要有免费的“公共产品”,也要有市场化的“定制产品”。探索开展农业农村数据质量评价,激发各方面主体加强数据资源采集和提升数据服务质量的动力,让数据真正实现生产要素的价值。四是打造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生态,形成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全社会合力。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各项任务,需要联合社会各类主体,共同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大数据发展中心愿同各方力量一起,通过组建专家委员会、建立大数据联盟以及双方或多方共同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技术应用实验室、研究院等方式开展合作,探讨理论研究,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提升大数据技术和应用水平,不断推动农业农村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打造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
其他

政策解读| 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记者就《指导意见》有关问题专访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负责人。Q《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答:《指导意见》出台主要有三方面考虑。
其他

《管理世界》|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

中西部玉米生产的信息输入和技术效率:来自农民使用产量和土壤图的证据●《AJAE》|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微气候工程:以加州开心果为例●《Land
其他

《Food Policy》| 粮食政策和研究的社会监测:方向和影响

摘要在新的数字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被有时是不可靠的信息淹没,根据自己的看法和信念在社交媒体参与公开辩论。由于这些原因,对社交媒体的监控已经成为动态和实时了解公众可获得的信息集、消费者的看法、偏见和错误信念的存在的必要和强有力的工具。在线生成的大量数据的可用性使得揭示和分析食品信息消费和加工背后的社会认知因素成为可能。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提供了定量社会监测的问题、方法和技术的概述,并讨论了粮食政策和研究的好处和影响。AbstractIn
其他

绿色发展 |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二十四)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持续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完善出口政策,严格管理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积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环境服务等进口。
其他

《Food Policy》| 牛肉消费政治化:韩国购买美国牛肉意愿和政治价值的纵向变化

摘要本研究确定了自2008年牛海绵状脑病(BSE)以来的十年中影响韩国购买美国牛肉意愿的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人口统计学、对疯牛病的恐惧和政治倾向对美国牛肉购买意愿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购买意愿大幅上升,从2008年的36.9%升至2019年的76.1%。对数据集的分析确定了十年来变量影响的变化。分析结果显示,认为疯牛病风险较低的人、男性、保守政党支持者等更倾向于购买美国牛肉。2008年,决定美国牛肉购买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是风险认知。2015年,在大范围恐慌消退后,尽管仍存在感知疯牛病风险的影响,政治倾向缓和了这种影响。个人的政治意识形态被用作对美国牛肉安全性持怀疑态度者购买行为的启发因子。最后,2019年的数据显示,风险感知和政治倾向的影响有所下降,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购买美国牛肉。尽管风险很容易被政治化,但它不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关键词牛海绵状脑病;风险认知;政治相关消费;logistic回归分析AbstractThis
其他

政策解读 | 中办国办印发重磅文件: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主要内容如下。城乡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住房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仍存在整体性缺乏、系统性不足、宜居性不高、包容性不够等问题,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设方式尚未根本扭转。为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01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二)工作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持整体与局部相协调,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城镇和乡村建设。坚持效率与均衡并重,促进城乡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协调。坚持公平与包容相融合,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党建引领与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相结合,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共同创造美好环境。(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碳减排扎实推进,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增强,“城市病”问题缓解,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城乡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高,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到2035年,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碳减排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和乡村品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02二、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一)促进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管控边界,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重大风险防控相结合的空间格局。统筹区域、城市群和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住房建设,与人口构成、产业结构相适应。协同建设区域生态网络和绿道体系,衔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建立功能完善、衔接紧密、保障有力的城市群综合立体交通等现代化设施网络体系。(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建立分层次、分区域协调管控机制,以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合理确定城市人口、用水、用地规模,合理确定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组团式发展。落实规划环评要求和防噪声距离。大力推进城市节水,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城市韧性。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城市山体自然风貌,修复江河、湖泊、湿地,加强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推进立体绿化,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城市功能完善工程,加强婴幼儿照护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社区足球场地等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建设体育公园,完善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设施,推动发展城市新业态、新功能。建立健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标准规范和工作体系。推动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深入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三)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建立乡村建设评价机制,探索县域乡村发展路径。提高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建设满足乡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新型农房,完善水、电、气、厕配套附属设施,加强既有农房节能改造。保护塑造乡村风貌,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严格落实有关规定,不破坏地形地貌、不拆传统民居、不砍老树、不盖高楼。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设施联动发展。提高镇村设施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粪污、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推进生态清洁流域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以“公司+农户”等模式对接市场,培育乡村文化、旅游、休闲、民宿、健康养老、传统手工艺等新业态,强化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03三、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一)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规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鼓励建设绿色农房。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鼓励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加固等同步实施。开展绿色建筑、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创建行动。加强财政、金融、规划、建设等政策支持,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实施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建立城市建筑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数据共享机制,提升建筑能耗监测能力。推动区域建筑能效提升,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服务模式,降低建筑运行能耗、水耗,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鼓励智能光伏与绿色建筑融合创新发展。(二)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档制度,普查现有基础设施,统筹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更新改造专项行动以及体系化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绿色、智能、协同、安全水平。加强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的城市街区建设,合理布局和建设城市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车船用加气加注站、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智慧停车及无障碍基础设施,强化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加强交通噪声管控,落实城市交通设计、规划、建设和运行噪声技术要求。加强城市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打通消防生命通道,推进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持续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完善再生水、集蓄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系统,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建立污水处理系统运营管理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加快连接港区管网建设,做好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统筹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及集中供热替代等,加快农村电网、天然气管网、热力管网等建设改造。(三)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立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完善保护标准和政策法规,严格落实责任,依法问责处罚。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做好测绘、建档、挂牌工作。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制度,加大保护力度,不拆除历史建筑,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做到按级施保、应保尽保。完善项目审批、财政支持、社会参与等制度机制,推动历史建筑绿色化更新改造、合理利用。建立保护项目维护修缮机制,保护和培养传统工匠队伍,传承传统建筑绿色营造方式。(四)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开展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创建行动,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建造方式,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利用新技术实现精细化设计和施工。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重点推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不断提升构件标准化水平,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链,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完善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制度,开展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建设,鼓励使用综合利用产品。加强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严格施工扬尘管控,采取综合降噪措施管控施工噪声。推动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推进民用建筑工程建筑师负责制。加快推进工程造价改革。改革建筑劳动用工制度,大力发展专业作业企业,培育职业化、专业化、技能化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五)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推广节能低碳节水用品,推动太阳能、再生水等应用,鼓励使用环保再生产品和绿色设计产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用材消耗。倡导绿色装修,鼓励选用绿色建材、家具、家电。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系统。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建立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科学制定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因地制宜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绿道,全面开展人行道净化行动,改造提升重点城市步行街。深入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优化交通出行结构,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04四、创新工作方法(一)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编制相关规划,建立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机制,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创新城乡建设管控和引导机制,完善城市形态,提升建筑品质,塑造时代特色风貌。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动态管控建设进程,确保一张蓝图实施不走样、不变形。(二)建立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强化对相关规划实施情况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基础设施效率、生态建设、污染防治等的评估。制定城市体检评估标准,将绿色发展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城市政府作为城市体检评估工作主体,要定期开展体检评估,制定年度建设和整治行动计划,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体检评估结果。加强对相关规划实施的监督,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城乡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充分发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对绿色低碳技术的支撑作用。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研究,系统布局一批支撑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研发项目,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成果集成创新力度。建立科技项目成果库和公开制度,鼓励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融通创新、利益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国际化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完善相关标准。(四)推动城市智慧化建设。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政策法规,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技术、业务、数据融合。开展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推动建筑信息模型深化应用,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智能化管理,促进城市建设及运营模式变革。搭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对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防灾的智慧化管理,推动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提升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水平。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逐步实现智能化全程网上办理,推进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等互联互通。搭建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加强社区智慧化建设管理,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五)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合力,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下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源,按照有关规定探索适宜城乡社区治理的项目招投标、奖励等机制,解决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等为抓手和载体,构建社区生活圈,广泛发动组织群众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05五、加强组织实施(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各方面各环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建立省负总责、市县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本意见确定本地区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统筹协调,推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市、县作为工作责任主体,要制定具体措施,切实抓好组织落实。(二)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统筹协调,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民政、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金融、市场监管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完善有关支持政策,推动落实重点任务。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各地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关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三)健全支撑体系。建立完善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推进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修订城乡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法律法规,为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城市管理和执法能力水平。健全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考评机制,由群众评判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成效。加快管理、技术和机制创新,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实现动力变革。(四)加强培训宣传。中央组织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增加相关培训课程,编辑出版系列教材,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尊重城乡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传承,重视和回应群众诉求。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吸收借鉴先进经验。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普及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
其他

政策解读 | 农业农村部:加强农产品产地仓与冷链物流建设

近期,针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产品产地仓与冷链物流建设的”的建议,农业农村部在其网站发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3132号建议的答复》,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一、关于按照特色农业规划进行数字化产地仓建设为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思路,加大资金支持,全力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发展。2020年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河北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万个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建设了近500万吨仓容的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021年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支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推动各地将与生产直接关联的农产品保鲜存储等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对在农村建设的仓储保鲜设施落实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优惠政策,加快补齐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短板。2019-2020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在广西、重庆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农商互联,重点支持在产地就近建设改造具有产后商品化处理功能的产地集配中心、冷库、产地仓等设施,配备产后清洗、加工、包装、冷藏等设备,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管理理念、标准和技术,建设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
其他

政策解读 | 农业农村部:激活农村宅基地流转,实现乡村振兴的提案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激活农村宅基地流转,实现乡村振兴的提案”的建议,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963号(农业水利类321号)提案答复的函》(以下简称“《答复》”),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下为原文:孙昌隆委员:您提出的“关于激活农村宅基地流转,实现乡村振兴的提案”收悉。经商自然资源部,现答复如下。
其他

农业发展 | 农业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家给农业绿色发展划出了“硬杠杠”

“十四五”时期,如何绘就农业绿色发展图景?如何守住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如何增产又减污?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农业绿色发展举旗定向。这是我国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其中提出的4方面11项定量指标,为推动农业向绿而行划定“硬杠杠”,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01控污染:破痼疾实现增产又减污“现在我们种蔬菜不用化肥、农药,而是把鸡粪经过堆肥腐熟做成有机基质,用它种出的蔬菜口感爽脆。基质肥力下降后,二次利用来种植板蓝根、蒲公英等中草药,添加到笨鸡饲料中,全环节绿色无污染,‘肥水不流外人田’。”说起有机肥替代化肥,山东省临清市老赵庄镇健坤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永波滔滔不绝。“以有机肥替代化肥,能让生产模式绿起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要推广这种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增收。”老赵庄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副主任黄春亮对记者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强化投入减量、绿色替代、循环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与10年前相比,农业领域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分别下降19%、48%、25%。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当前,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较为粗放,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刚刚起步,农业面源污染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依然较大。”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坦言。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秸秆、粪污、农膜利用率分别达到86%以上、80%和85%——《规划》中的五项指标剑指农业面源污染痼疾。如何实现增产又减污?曾衍德分析认为,农业面源污染的症结主要集中于污染排放总量较大、有效治理模式缺乏、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三方面。对此,《规划》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02守红线:耕地保护要稳数量提质量保生态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多方面预测,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加快,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粮食供求形势依然偏紧,稳产保供任务十分艰巨。”曾衍德说。最新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耕地19.18亿亩、园地3.03亿亩。与国土“二调”相比,10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1.13亿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坚决有力措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一级巡视员陈章全强调。《规划》中11项指标中有10项预期性指标和1项约束性指标。“新增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面积1亿亩作为约束性指标写入《规划》,表明了国家保护好黑土地的决心,这也体现了耕地保护要稳数量、提质量的要求。”陈章全指出。曾衍德表示,《规划》针对当前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稳数量、提质量、保生态的“三位一体”举措。其中,稳数量就是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和改善占补平衡管理;提质量就是要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强化退化耕地治理,分类分区解决好耕地酸化、盐碱化问题;保生态就是要治理修复耕地生态,促进耕地休养生息和可持续发展,实施污染耕地治理,力争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左右。03谋长远: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不仅需要从制度设计和科技支撑上谋划,更需要从重塑产业链上发力。对此,《规划》首次提出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如何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规划》从绿色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全过程作出系统安排——在生产环节上要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在加工流通环节上要构建农业绿色供应链;在产业链布局上要推进产业集聚循环发展,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绿色发展,钱从哪里来,重点投向何处?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副司长王衍说,为完善扶持政策,《规划》提出,健全政府投入激励机制,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多渠道增加农业绿色发展投入。农业农村部门将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选择重点县建设一批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片,围绕粮棉油糖等重点作物,集成组装耕种管收全过程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涉及种植业减排固碳、养殖业减排降碳、农机节能减排,以及加工流通领域绿色低碳。”曾衍德表示,农业农村部门将一手抓减碳,一手抓固碳。在减碳上,推广科学施肥方式,改进畜禽饲养管理,减少种养环节温室气体排放。推广绿色节能农机,降低农业生产化石能源消耗;在固碳上,加强退化耕地治理,推广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等,增加农田碳汇。发展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高效生态渔业,实现渔业生物固碳。E
其他

《JDE》| 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来自印度的证据

摘要/关键词摘要: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偏远地区,这些地区的高成本和有限的交通限制了经济活动。本文分析了在一个大型农村道路建设计划下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农业生产决策的影响。能够使用规划道路的偏远家庭可以实现作物品种多样化,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并增加劳动力的雇用。目前的证据表明,规划道路可以整合农村劳动力市场,提高了农业工人的流动性,从而使劳动密集型生产实践得以采用。这些发现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偏远地区“最后一英里”连接的重要性。关键词: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力;技术采用;劳动力市场Abstract/KeywordsAbstract:We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数字农业|国家扶持!数字农业农村建设项目补贴大全,涉及农业全产业链项目

建设要求依据《“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规划》《“十四五”农业农村部直属单位条件能力建设规划》,面向我国农业农村大数据汇聚治理、经济运行分析、辅助决策等服务需求,重点支持建设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创新中心,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乡村治理机制,完善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监测分析和预警体系,提升农业农村部门决策科学化、乡村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水平。建设内容(一)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重点支持建设“农业农村云”基础设施、数据采集通道、数据资源库、灾备中心、大数据应用平台、大数据指挥调度中心等项目,搭建统一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智能预警分析、提高农业农村领域管理服务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重点支持改造升级“农业农村云”数据中心,构建数据资源“一张图”和专题数据库,开发数据通用统计报送、物联网数据采集等智慧管理系统、智慧分析平台,建设生猪、马铃薯、饲料等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分析应用中心和大数据指挥调度中心。(二)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分中心)重点支持建设国家农业农村科研协同创新平台,数字种业、国家数字乡村、数字农业装备、数字农产品流通领域国家创新中心,水稻、棉花、肉禽、海洋牧场、天然橡胶等专业领域创新分中心,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国家数字农业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等项目,提升数字农业农村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打造数字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重点支持购置升级专用软件、仪器设备和设施装置,改造特定实验环境,开发技术攻关、装备研发和集成创新平台。(三)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建设应围绕1
其他

《AJAE》|固定还是混合?农民级异质性应对盐度变化

摘要我们研究灌溉水盐度的供给反应,这是全世界农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而普遍的环境问题。地理环境是萨克拉门托-圣华金河三角洲,这是加州的主要水利枢纽,盐度是有关水管理和基础设施的政策辩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使用高度精细的达美农民级面板数据,使用
其他

乡村振兴 | 三部门关于进一步推动农商互联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供销合作社:
其他

《Science》| 转型生态与气候变化

摘要生态系统转型正在成为气候变化下的全球威胁。从墨西哥到阿拉斯加,针叶林向灌木林、草原和其他生态系统的转变正在进行中。在美国西部,灌木草原和灌木丛正在让位于非原生的一年生草原。河漫滩的森林正在变成亚马逊的稀树草原,灌木和树木正在侵入北极苔原,大型藻类正在取代珊瑚礁珊瑚,远洋海洋物种的地理变化正在创造前所未有的组合。气候变化是这些转变的主要驱动力。快速的生态变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关注,其中大部分关注于确定可选稳定状态之间的临界点,并与强大的理论和概念框架相结合。然而,在气候变化下,随着优势物种数量的累积和物种范围的转移的改变增加,生态转型可能会逐渐发生。发展一门转型生态学的科学是及时的,因为这种变化正在发生,而且迫在眉睫。AbstractEcosystem
其他

农业政策|农业农村部:关于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促进乡村振兴快速发展的建议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293号建议的答复冯乐平代表:您提出的“关于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促进乡村振兴快速发展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乡村振兴局,现答复如下。一、关于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服务农业农村发展。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综合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增加三农金融资源供给,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一是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印发《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和《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要求各试点地区稳妥有序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201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明确土地经营权可以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并规定土地经营权流转期限为五年以上的,当事人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土地经营权登记。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二是积极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2019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推动金融机构开展厂房和大型农机具抵押、圈舍和活体畜禽、动产质押、仓单和应收账款质押、农业保单融资等信贷业务,缓解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完善确权登记、价值评估、交易流转等相关措施,简化贷款程序,降低农业综合融资成本,扩大林地生产经营。2021年一季度末,林权抵押贷款余额741亿元,较年初增加15亿元。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将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盘活农村资产,促进农村资源要素流动,吸引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二、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农村
其他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黄河流域省一级的碳足迹和具体的碳转移

1摘要:中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开发是2019年提出的国家战略。根据中国到2030年实现碳峰值和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明确每个省份的碳足迹和体现碳排放的转移路径,对于该地区的碳减排战略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模式和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式,对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碳足迹进行了核算,并估算了各省与工业部门之间碳转移的量。应用社交网络分析来识别三大产业的省际碳排放转移中的关键行业。我们发现,2017年黄河流域人均碳足迹比2012年下降了23.4%。在各省碳足迹的部门构成中,"石油、焦化、核燃料和化工产品的加工和制造"、"建筑"、"其他服务"和"金属加工和金属、非金属产品"是排放比例较高的四个部门。黄河流域中下游省份之间的碳排放转移量远远高于上游省份之间的碳排放转移。在九省三大产业的碳排放转移网络中,陕西第二产业的集中度最高,是重中之重的产业。本研究为制定黄河流域碳减排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2关键词:IO
其他

《JDE》| 对技术采用的补贴:喀麦隆农村的实验性证据

摘要/关键词摘要:我们使用两个阶段的实验来研究新产品的短期补贴如何影响对同一产品(新太阳能灯)的吸收、使用和未来需求。我们使用拍卖设计来衡量支付意愿,并随机改变各个村庄的罢工价格,以创建购买价格的随机变化和跨村庄的吸收。我们的主要结果是,补贴不会对后续产品的使用产生负面影响,而是刺激了吸收。如果补贴压低了未来的支付意愿,那么这种效果就被对新产品益处的更多了解所抵消。净效果是,短期补贴增加了未来的支付意愿。然而:价格起着重要的分配作用,通过补贴降低价格鼓励使用强度低的家庭接受。我们没有任何证据支持社会学习和锚定超越受益人的初步样本。关键词:太阳能灯;采用;逐项学习;沉没成本效应;锚定效应;社会学习Abstract/KeywordsAbstract:We
其他

《管理世界》| 中国特色全国碳市场设计理论与实践

中西部玉米生产的信息输入和技术效率:来自农民使用产量和土壤图的证据●《AJAE》|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微气候工程:以加州开心果为例●《Land
其他

农业政策 | 关于印发《中央生态环保转移支付资金项目储备制度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中央项目储备库实行动态滚动管理。进入储备库的项目有效期原则上为3年,有效期内可申请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支持,3年未执行的在库项目将自动出库,出库项目申请再次入库的按照新项目入库要求和流程办理。
其他

《AJAE》|农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从COVID-19中获知的影响

1中文摘要:COVID-19的大部分关注都集中在对旅游业和其他服务部门的影响上:但人们对一些农业和粮食问题的兴趣日益浓厚,例如外出食品支出的下降。我们的工作考虑了FAFH在整体经济中的重要性,我们也考虑了由于COVID-19而发生的变化。我们收集有关这些组成部分的实际变化以及对非农业部门的类似冲击的数据,并采用模拟模型来估计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结果表明,COVID-19对美国经济整体的影响大于COVID-19初期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但是,非农业冲击仍然超过农业的影响3级。我们把结果分解为,发现FAFH支出的损失是造成农业市场冲击导致的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最大因素,并得出结论认为,在流行病期间,农业生产/贸易市场具有很强的复原力。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由于纳入了COVID-19的实际需求、供应和财政反应数据,我们的模型(CGE)在估计GDP与实际变化方面做得相当不错。2中文关键词:农业,CGE(文中用到的模型),COVID-19,GDP(国内生产总值),贸易,失业率。3Abstract:Much
其他

《ECOLOGY》| 卫星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低估了过去30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的变化

Sep.27.2021摘要卫星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研究植被物候动态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揭示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然而,由于缺乏长期野外观测的证据,卫星遥感NDVI数据在“捕捉”植被物候长期变化方面的效率仍待进一步探讨。同时,气候变化常常导致植被组成的变化,这种改变是否会影响卫星遥感NDVI数据对植被物候监测的效率尚不清楚。基于此,我们通过对1982-2014年高寒草地植物生物量季节动态的长期监测,评估了基于NDVI数据的遥感物候变化与基于生物量动态的地面观测物候变化之间的匹配性。通过研究发现,全球生态模拟与制图研究组(GIMMS)的NDVI数据能够“捕捉”到过去33年中地面观测的生长物候的整体提前,但未探测到2000-2014年期间的变化;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NDVI数据则与地面观测较为一致,在2000年后也显示出物候的提前趋势。然而,这两类卫星遥感NDVI数据所指示的生长物候提前幅度均小于地面观测。进一步分析发现,草地物种组成的长期变化(禾草丰度增加、杂类草丰度降低)能够减弱遥感物候的提前幅度,但不影响地面观测物候的提前幅度。这些发现表明,卫星遥感NDVI数据所指示的生长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异于地面观测,部分原因是由于植物群落组成长期变化的影响。Sep.27.2021AbstractSatellite-derived
其他

《Food Policy》| 观点:衡量水的获取和利用是更有效的食物和营养政策的关键

摘要与水有关的指标主要集中于水的供应和水的基础设施方面;获得和使用水的经验很少受到关注。然而,使用更接近人类经验的分解指标,即家庭和个人的获取和使用,对水安全进行评估,在改变我们对人类福祉的理解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这与粮食不安全的经验衡量方式的转变具有很大的变革性。水的获取和使用影响着经济福祉、食物安全、营养以及身心健康的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重视,大部分由于缺乏关于水不安全的精确、高分辨率数据。最近出现的全球水获取和使用可比较的测量方法和个人和家庭水不安全经验量表对更有效的食物和营养政策有五大影响,即目标定位、影响衡量、建模、监管设计和部门竖井。在全世界范围内应以与食物不安全基本相同的方式定期衡量水的不安全,因为水具有内在价值,塑造粮食安全和全球健康,并对实现许多其他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关键词水安全;水不安全;测量;家庭;个人;规模;指标AbstractWater-related
其他

《Food Policy》|来自不幸的财富:生猪公司股价对中国非洲猪瘟爆发的反应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也是主要的猪肉进口国。2018年8月以来,一场传染性强、猪致死率高的非洲猪瘟疫情持续暴发,严重影响了中国畜牧业,造成40%的生猪死亡。我们利用来自中国25家主要上市公司和8个主要猪肉出口国的每日股票收益数据,首次对猪瘟疫情对企业层面的经济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我们发现,平均而言,非洲猪瘟疫情的公示为中国和国际生猪企业带来了正且显著的股票回报。在2019年中国春节期间,中国生猪企业平均获得了10%-40%的累计异常回报,投资者在猪肉需求高峰期间看到了库存损失近20%的迹象。我们的研究表明,规模较大的生猪公司往往获得更大的正股票回报。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肉类行业存在整合、扩张和升级的机会,这对其全球竞争力和效率具有长期影响。关键词股票价格;异常回报;农业政策;事件研究;粮食安全;非洲猪瘟AbstractChina
其他

自然资源部:同意农业农村部可用10%的建设用地指标发展乡村振兴产业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自然资源部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制定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加快推进乡村休闲旅游转型升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其他

《AJAE》|季节性农业活动和犯罪

摘要:对劳动力需求的突然冲击有时会增加当地的犯罪率。在此基础上,我们估计了劳动密集型季节性农业活动对犯罪的因果效应。我们分析了一个独特的描述了1990年至2016年美国各县每月的犯罪活动和水果、蔬菜和园艺(FVH)的行业就业情况的数据集。我们发现,水果、蔬菜和园艺产业劳动力占比与财产和暴力犯罪率的下降有关,可能还与县内财产犯罪的数量有关。基于种族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劳动密集型的水果、蔬菜和园艺产业活动降低了非西班牙裔被捕和受害的比例,增加了西班牙裔被捕和受害的数量(当地西班牙裔人口不断增长)。综上所述,研究结果与以下观点基本一致:劳动密集型作物的农业收成增加了当地劳动力市场机会,减少了犯罪动机。研究结果对于解决与测量季节性农业劳动力相关的固有挑战的一系列替代性规范是可靠的。Abstract:Sudden
其他

《JDE》|土地生产力和地块大小:是测量误差驱动的反向关系吗?

互联网企业百强榜单尽管土地面积小,土地分割程度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但中国的农业生产仍在稳步增长。如果把农户作为分析单位,就很难解释这个难题。但如果从分工的角度来看待农业生产,这个难题就很容易解决。为了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农民将一些能源密集型生产环节(如收割)外包给专门的机械化服务提供商,这些服务提供商往往集中在几个县,并在全国各地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收割服务。通过这样的安排,小农可以在农业生产中保持生存能力。关键词农业;刘易斯拐点;外包;机械化AbstractDespite
其他

《JDE》|接近边缘:在地块外围的高生产率与反向规模-生产力关系

中西部玉米生产的信息输入和技术效率:来自农民使用产量和土壤图的证据●《AJAE》|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微气候工程:以加州开心果为例●《Land
其他

政策解读|刘桂环等《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解读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权责、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关于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重磅文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长期实践基础上,对未来15年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进行了全局谋划和系统设计,清晰描绘出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路线图。系统推进、政策协同、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强化激励、硬化约束是未来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工作原则,笔者认为,这也是《意见》最大亮点。《意见》清晰回答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如何发挥合力,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如何统筹兼顾,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如何协调推进,强化激励与硬化约束如何协同发力等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十字路口上的诸多难题。提出从生态保护成本、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体现受益者付费原则等3个维度深化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意见》进一步厘清了生态保护补偿的政府和市场权责边界,明确了政府主导有力、社会参与有序、市场调节有效的生态保护补偿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开展生态保护补偿、落实生态保护责任的主导作用,以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社会稳定、区域协调发展等为目标,由国家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或农牧民进行生态保护补偿。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到2021年这项政策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00余个县域,累计投入超过6000亿元。《意见》强调,坚持生态保护补偿力度与财政能力相匹配、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衔接,加大纵向补偿力度,一是结合中央财力状况逐步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规模,中央预算内投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予以倾斜;二是继续对生态脆弱脱贫地区给予生态保护补偿,保持对原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不减;三是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根据自然保护地规模和管护成效加大保护补偿力度。《意见》明确要求各省级政府加大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出台生态保护补偿引导性政策和激励约束措施,将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纳入省级对下生态保护补偿转移支付范围。开展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是调动流域上下游地区积极性,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手段,是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重要内容。自2010年启动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以来,我国已在安徽、浙江、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河北、天津、云南、贵州、四川、北京、湖南、重庆、江苏等15个省(自治区)10个流域探索开展跨省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总体上看,这些试点均取得积极进展,跨界断面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能力明显提高,以生态补偿助推上游地区产业绿色转型初见成效。《意见》肯定了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成果,要求总结推广成熟经验。鼓励地方加快重点流域跨省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开展跨区域联防联治。《意见》衔接了近期出台的《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支持长江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建立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支持沿线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干流及重要支流自主建立省际和省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同时强调,对生态功能特别重要的跨省和跨地市重点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给予引导支持。《意见》还鼓励地方探索大气等其他生态环境要素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推动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良性互动。《意见》明确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推进多元化补偿,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路径更加清晰,按照受益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界定生态环境权利,促进生态保护者利益得到有效补偿,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2018
其他

绿色发展 | 中办、国办:建立绿色股票指数 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研究发展基于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建立绿色股票指数,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等。根据《意见》,到2025年,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完备。以生态保护成本为主要依据的分类补偿制度日益健全,以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为基本取向的综合补偿制度不断完善,以受益者付费原则为基础的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格局初步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显著增强,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动的局面基本形成。到2035年,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定型。01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意见》提出,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比如,研究发展基于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建立绿色股票指数,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建立绿色股票指数,意味着将把这一类上市公司集合成可以投资的标的。有了这个指数,市场机构对这类股票的研判将更为清晰,还可以基于此设立相关的ETF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以更好地支持绿色企业发展。邵宇说,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发展到期货交易阶段,已是全面金融化的过程。作为基于碳排放权交易的衍生品,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将有利于活跃全国碳排放权市场,鼓励更多企业通过参与碳市场交易实现减排,有利于企业利用期现市场套期保值,合理规避碳价运行风险。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齐康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是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议在《意见》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对绿色股票指数体系构建、绿色信贷机制优化,以及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等进一步细化设计,并加快推进实施。”齐康说。02健全碳排放权抵消机制《意见》提出,健全以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为基础的碳排放权抵消机制,将具有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林业、可再生能源、甲烷利用等领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CCER将有望推进。简单来讲,CCER就是一种碳抵消机制,即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证量。由于市场交易量小、部分项目不够规范等原因,国家发改委2017年暂停了对CCER项目的审批备案。在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到CCER并规定了CCER的抵消比例。此外,北京将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和交易中心的计划已经列入多个文件,这让市场对CCER有了更多想象空间。目前全国碳市场的首批参与者是2000余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未来如果化工、造纸等高耗能行业再纳入碳交易市场,CCER的需求量还会继续增长。据中金公司估算,届时CCER最高需求量有望达到4.22亿吨。03落实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税收优惠政策《意见》明确,发挥财税政策调节功能。发挥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等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税费以及土地、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管理制度的调节作用。继续推进水资源税改革。同时,落实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建设等相关领域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探索对预算支出开展生态环保方面的评估。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建立绿色采购引导机制,加大绿色产品采购力度,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建材、绿色建筑发展。“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将解决环境治理资金和动力不足的顽疾,有利于市场长期发展”。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其他

乡村振兴|国家乡村振兴局召开全国驻村帮扶工作推进会

9月13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召开全国驻村帮扶工作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驻村帮扶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落实中央组织部《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若干意见》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交流经验做法,研究解决问题,推动驻村帮扶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正谱出席会议并讲话。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李秉荣到会致辞,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局长、基层办副主任石军到会讲话。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夏更生主持会议。王正谱指出,脱贫攻坚战期间,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驻村干部,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驻村干部真帮实扶、无私奉献,各方履职尽责、同心协力,值得充分肯定。王正谱强调,要深刻认识做好新阶段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驻村帮扶工作新部署新要求,扎实做好选派轮换工作,指导驻村干部发挥好作用,加强驻村干部管理和保障,再接再厉、乘势而上,进一步做好驻村帮扶工作。要帮助驻村干部理清职责任务,提高履职能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王正谱要求,要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紧迫感,对标对表中央要求和有关工作部署,全面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抓细抓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加快衔接资金支出和项目实施进度,加快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高度关注脱贫户接续参保问题,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作出贡献。石军在讲话中强调,各地各单位要切实增强做好选派工作的政治责任,深刻认识选派工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长远制度安排,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要抓牢抓实选派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做好选优派强、教育培训、从严管理、保障支持各项工作。要不断强化选派工作的责任落实,强化组织领导、督促指导、宣传引导,毫不放松、坚持不懈推动选派工作落地见效。山东省乡村振兴局等8个单位的同志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乡村振兴局主要负责同志和业务处长、省级党委组织部门相关业务处长,重庆市、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等参加会议。文章来源:国家乡村振兴局
其他

《Science Advances》|有机农业和保护性农业促进生态系统的多功能

摘要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多种服务。然而,农业系统通常是根据其生产力和经济绩效进行评估的,对包括环境服务在内的农业生态系统多功能的系统和定量评估是缺失的。通过一个长期的农业系统实验,我们评估和比较了欧洲最广泛的可耕地种植系统:有机农业、保护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农艺、经济和生态性能。分析了43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特性,确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我们的研究表明,有机和保护性农业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多功能,特别是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和水质量以及气候减缓等调控和支持服务。相比之下,常规种植的多功能性减少,但产量最高。有机生产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这要归功于更高的产品价格和额外的补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种植制度提供相反的服务,加剧了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生产力-环境保护困境。AbstractEcosystems
其他

政策解读 | 我国草原补奖政策惠及1200多万户农牧民

新华社兰州9月14日电(记者张新新、王朋)记者14日从农业农村部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研讨会上获悉,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701.64亿元用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共惠及1200多万户农牧民。得益于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我国草原生态总体向好,人草畜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从2011年起,国家开始在主要草原牧区省份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5年为一个实施周期,补奖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实施草原禁牧和推行草畜平衡。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国草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共同发布的补奖政策效益评价报告显示,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让我国的草原生态逐步向好,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渐转变,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人草畜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全国有12.1亿亩草原通过实施草原禁牧得到休养生息,26.05亿亩草原通过推行草畜平衡得以科学利用,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已由2010年的30%下降至2020年的10.09%。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实施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中央财政按照禁牧补助每亩7.5元、草畜平衡奖励每亩2.5元的标准进行测算,每年补助奖励资金从155.6亿元增加至168亿元。—
其他

政策解读|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解读《“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

9月8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通气会,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近日由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科技教育司、农田建设管理司有关负责同志回答记者提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副主任刘均勇主持通气会。曾衍德介绍,这是我国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了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措施,对“十四五”时期农业绿色发展作出了系统安排,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五个明显”定性目标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将绿色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领,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资源保护利用得到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明显,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绿色发展支撑体系逐步建立,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曾衍德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将编制《规划》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实。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农业绿色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细化为具体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一项措施一项措施落实,一个区域一个区域推进,加快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良好条件。面向“十四五”,《规划》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明确提出到2025年农业绿色发展“五个明显”的定性目标,即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产地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农业生态系统明显改善、绿色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减排固碳能力明显增强。《规划》进一步明确了4方面11项定量指标,在保资源方面,提出到202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58,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在优环境方面,提出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秸秆、粪污、农膜利用率分别达到86%以上、80%和85%;在促生态方面,提出新增退化农田治理面积1400万亩,新增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面积1亿亩;在增供给方面,提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6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聚焦绿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进行“三加强、一打造”进入“十四五”,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是摆在农业农村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规划》聚焦绿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是“三加强、一打造”,即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修复,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最新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耕地19.18亿亩、园地3.03亿亩。与国土“二调”相比,10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了1.13亿亩。针对耕地资源保护利用,农田建设管理司一级巡视员陈章全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坚决有力措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此,《规划》提出了稳数量、提质量、保生态的“三位一体”工作举措,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特别是要保护好东北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力争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农业面源污染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强化投入减量、绿色替代、循环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与10年前相比,农业领域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分别下降19%、48%、25%,实现了“增产又减污”。与此同时,农业面源污染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仍然较大,防治工作任重道远。为此,《规划》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强化政策扶持,突出工作重点,加强重点流域治理,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问题,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李波表示,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种植业减排固碳、养殖业减排降碳、农机节能减排以及加工流通领域绿色低碳等内容。为此,《规划》严格落实2030年前力争实现碳达峰的要求,在工作上作出分三步走的安排,一是组织专家团队,科学测算减排固碳潜力;二是务实制定实施方案,明确重点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三是建设监测评估体系,在不同区域、不同生产场景布局监测网点,开展温室气体排放和农田固碳能力长期定位监测。同时,在技术支撑上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减碳,一手抓固碳。《规划》单列一节对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农业生态保护作出了安排。一是突出保护和防治,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启动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珍稀鱼类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实施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减少农业污染入湖负荷。二是突出节水和修复,推动黄河流域农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流域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严格落实以水定地、因水施种,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分区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黄河上游重点开展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中游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下游重点加强滩区生态综合整治。《规划》首次提出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规划》从绿色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全过程对农业农村领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出了系统安排,在生产环节上要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在加工流通环节上要构建农业绿色供应链;在产业链布局上要推进产业集聚循环发展。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全链条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培育绿色低碳新增长点,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强化科技和制度两个动能加大农业绿色发展领域投入力度《规划》针对科技与政策两大制约短板,提出强化科技动能和制度动能。一方面健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动能。加快农业绿色发展科技自主创新,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推进要素投入精准减量、生产技术集约高效、产业模式生态循环、设施装备配套齐全,推动农业科技绿色转型。另一方面健全体制机制,增强农业绿色发展制度动能。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奖惩机制,强化制度约束,完善市场机制,引导社会参与,加快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切实改变农业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曾衍德表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艰巨任务,需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汇集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规划》任务落实。一要聚焦重点推进,关键是聚焦重点指标、重大工程、重要政策来落实落细。二要聚集资源推进,核心是引导资金、人才、科技等投向农业绿色发展。三要聚合力量推进,要建立国家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推进格局。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据了解,近年来,国家遵循绿色引领、统筹兼顾,存量优化、增量倾斜,系统设计、稳妥推进的原则,不断加大农业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力度。2021年,中央投入农业绿色发展相关资金近440亿元。计划财务司副司长王衍介绍,为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扶持政策,《规划》明确提出,健全政府投入激励机制,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多渠道增加农业绿色发展投入。一是选择重点县建设一批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片,围绕粮棉油糖等重点作物,集成组装耕种管收全过程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二是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和第三轮草原保护利用奖补,启动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改造,实施渔业增殖放流行动,支持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三是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启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促进粪肥有效使用,开展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其他

《Food Policy》|农业激励政策对土地租赁价格的影响:来自中国的新证据

摘要:农业激励政策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而且影响土地租赁价格。本文扩展了农业激励政策对土地租赁价格影响的理论框架,同时考虑了农业税、农业补贴和产量价格支持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实施方法。实证分析基于记录了1999-2018年中国11个省份276个村庄7122块土地的租金价格的几轮具有代表性的农村住户调查的独特数据集。调查结果显示,土地租赁价格在2010年中开始大幅上涨,之后开始回落。取消基于耕地的农业税和通过政府采购计划实施价格支持政策显著提高了土地租赁价格,但农业补贴对承包方/所有人的影响不显著。尽管计量经济学结果与理论预期一致,但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证据,证明补贴的接收者(业主或经营者/租户)很重要,研究发现由于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方式不同,我国农业补贴和产出价格支持政策对土地租赁价格的影响与以往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本文最后总结了政策含义。Abstract:Agricultural
其他

政策解读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

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其他

《nature》|实施净负碳经济

摘要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的剩余碳预算可能会在这10年内耗尽。此后产生的碳债务将需要用净负排放来补偿。但是,还没有制定经济政策工具来保证可能非常昂贵的净二氧化碳去除(CDR)。在此,我们提出使用跨期工具为广泛应用的碳税和排放交易制度提供基础,从而为净负碳经济融资。我们研究了一种理想化的市场方法,通过
其他

政策解读|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

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耕地、水等农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退化耕地治理取得明显进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的农业生产制度初步建立。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耕地生态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功能不断增强。主要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大幅降低,农业减排固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用能效率有效提升。规划同时提出,到2035年,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基本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建立,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基本建成。附:农业农村部
其他

土地政策 | “土地有偿退出”到底是怎么规定的?怎么补偿?

土地与农业息息相关。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与农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最初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设,所有权归集体,而承包经营权归农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效解决了温饱问题,也使得农村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于是就出现了农村大量土地闲置的问题。而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无疑是农民的重要权益之一,因此闲置的土地如何安排便提上了日程。一、有偿退出2015年,国家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退出试点,并在上海、山东、宁夏、湖北等地开展了农村承包地的退出试点。而在后续几年中,围绕土地有偿退出的政策也不断细化。2016年,明确提出在完善三权分置的过程中,推进农村土地有偿退出。⚪退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交还村集体后,流转给大户统一经营。另一类则是采用一种“折中”的办法,并不直接退出土地,而是将土地剩余的承包期限内的经营权一次性地转让给农业大户。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回复相关建议时,再次提及土地退出机制,表示下一步将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明确退出承包地农民的主体资格,稳步探索建立农户承包地的退出机制。二、如何补偿?对于土地有偿退出,大家最为关心的就是如何补偿。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因为各地情况不一,无法进行统一的标准,但之前有一些地区的试点可供参考,例如四川某村土地退出补偿按每亩每年1000元,共补偿30年。重庆某县试点期间每亩承包地退出为1.4万元,而江苏某地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合并补偿,补偿标准约为2.7万元/亩。对于土地退出补偿方案,官方表示,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距较大,局部试点的经验是否适合大面积推广,还在研究,但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稳步探索土地的有偿退出机制。三、宅基地改革1、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2005年,我国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试点。所谓增减挂钩,即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从以宅基地为主的村庄占地中腾出土地复垦指标,可以拿到城里去用。2006年时在全国5个省开展第一批试点,其中山东是试点面积最大的一个。但是在后来的推行过程中,由于过于急迫,于是出现了强拆农民房子、强迫农民上楼腾地等现象。因此在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条例》中再次明确“四大禁止”:禁止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宅基地;禁止违法收回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禁止以退出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禁止强迫农民搬迁退出宅基地。2、出台政策盘活闲置宅基地。在农村的“三块地”中,宅基地有着巨大的潜力空间。据统计,全国农村至少有7000万套闲置房屋,而闲置宅基地的面积也在3000万亩左右。如何盘活这些闲置宅基地,就成为农村土地改革的一大关键。目前来看,主要有有几个措施:一是对闲置宅基地进行整理整治再利用,优先用于农村的产业融合发展。一来是推进了农村的产业,二来也防止农村土地外流。二是鼓励返乡人员创业创新,通过增减挂钩等政策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相应的建设用地指标及宅基地指标。三是鼓励农民和村集体组织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乡村旅游以及休闲农业等新产业。3、宅基地的有偿使用和退出。2015年以来,全国有33个县开展了宅基地的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的机制。随着土地确权工作展开,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一户一宅”,并且对于宅基地的面积、审批等都有严格限制,并提倡有偿使用制度。对于一户多宅以及宅基地面积超标将会收取宅基地使用费,在国家近日的相关答复中也提及,正在探索完善宅基地付费使用制度的方法和路劲。同时,国家也正在逐步推动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改革,鼓励进城落户农村居民选择将农村的宅基地进行有偿退出。—
其他

政策解读|中央财政支持17个省份试点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附通知)

关于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21]10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财政厅(局),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2021年中央财政支持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粪肥还田,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与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坚持系统观念,促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以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以培育粪肥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通过财政补助奖励支持,建机制、创模式、拓市场、畅循环,力争通过5年试点,扶持一批粪肥还田利用专业化服务主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种养结合,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2021年开始,在畜牧大省、粮食和蔬菜主产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选择基础条件好、地方政府积极性高的县(市、区),整县开展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补奖试点,扶持一批企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市场主体提供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以县为单位构建1-2种粪肥还田组织运行模式,带动县域内粪污基本还田,推动化肥减量化,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绿色发展。通过5年的试点,形成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技术模式、组织方式和补贴方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经验。二、组织实施县级人民政府是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实施主体,鼓励创新机制、培育主体、壮大市场、连接种养两端,畅通种养循环,推动粪肥还田利用。(一)实施范围。2021年,聚焦畜牧大省、粮食和蔬菜主产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优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东北黑土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地区,选择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甘肃等17个省份开展试点。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和云南开展整省份试点;其他省份在畜牧大县或畜禽粪污资源量大的县(市、区)中,选择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运行顺畅、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的粮食大县或经济作物优势县,开展整县推进。相关省份要积极创新支持机制,切实加大指导和投入力度。试点县畜禽粪污产生量高于县域种植业消纳量的,可在本县(市、区)种植业满负荷消纳后,选择同隶属地市行政区内的1-2个县(市、区)就近消纳。允许北京、天津、上海跨省域消纳。(二)支持方式。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带动,扩大粪肥还田利用社会化服务市场规模,引导专业化服务主体加大投入,提高规模效益,降低运营成本,确保经济可行,促进增产提质,形成良性循环。中央财政对专业化服务主体粪污收集处理、粪肥施用到田等服务予以适当补奖支持,对试点县的支持原则上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试点省份要统筹资金资源加大对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的支持,鼓励通过PPP模式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应当积极应用新技术、探索新方式、推广好经验,努力构建基于粪肥流向全程可追溯的补贴发放与管理机制;采取自愿申报与竞争性选择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不低于120%的比例进行差额选择确定试点县。试点县要按规定用好中央和省级相关资金,组织实施好试点工作。(三)补奖内容。试点县可以结合本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主推技术模式,主要对粪肥还田收集处理、施用服务等重点环节予以补奖,不得用于补助养殖主体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支持对象主要是提供粪污收集处理服务的企业(不包括养殖企业)、合作社等主体以及提供粪肥还田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试点补奖政策实施范围仅限耕地和园地,不含草场草地。相关省份根据粪污类型、运输距离、施用方式、还田数量等合理测算各环节补贴标准,依据专业化服务主体在不同环节的服务量予以补奖,补贴比例不超过本地区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总成本的30%。对提供全环节服务的专业化服务主体,可依据还田面积按亩均标准打包补奖。试点优先安排蔬菜和粮食生产,兼顾果茶等经济作物。补奖资金对商品有机肥使用补贴不超过补贴总额的10%。粪肥还田利用机械不列入补奖范围,可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应补尽补。(四)责任落实。县级人民政府作为项目实施主体,要科学谋划,落实落细,确保试点效果。相关省份要严格项目县遴选,加强项目实施指导,落实监管责任。农业农村部将会同财政部适时开展绩效评价,对试点成效好、机制创新力度大的试点县,原则上持续支持5年;对运行模式不畅、机制创新不足、财政补奖资金使用不规范的县将剔除试点范围。三、工作要求各有关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财政部门要建立种植、畜牧等行业紧密协作的配合机制,加强统筹实施,确保责任落实,实现整县推进地区畜禽粪污以粪肥还田利用为主应用尽用。(一)细化实施方案。各相关省份要及时制定省级项目实施方案,试点县要按照省级实施方案要求,细化实化县级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方式、补助对象、补助标准和监管措施等,组织相关部门共同抓好落实。各相关省份应当在对县级实施方案组织审核后,于5月30日前将省级实施方案和县级实施方案报送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畜牧兽医局和财政部农业农村司备案,并同步上传至农业农村部农业转移支付项目管理系统。(二)强化支持保障。各地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粪肥还田利用,加大对专业化服务主体的引导扶持力度,加快粪肥还田利用服务市场主体培育,合理布局产业,促进种养结合。加强技术服务与指导,分区域、分作物完善还田利用技术方案,应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技术到位率。采取科技讲座、进村入户、蹲点包片等形式,指导专业化服务主体、种植主体提高技术水平。(三)严格技术要求。规模养殖场应当合理负担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成本,粪肥还田前必须按照《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GB/T36195)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腐熟堆沤,还田施用时的砷、汞、铅、镉、铬、粪大肠菌群数、蛔虫卵死亡率等限量指标符合《有机肥料》(NY525-2012)要求。各地要结合作物需肥特点,根据不同地力条件、不同作物、不同产量目标,科学确定粪肥还田量和替代化肥比例,确保作物养分需求,提高作物产量,提升产品质量。做好施肥调查和效果监测,用监测数据展示粪肥还田在提质增效、化肥减量、地力培肥等方面的作用。(四)科学监督评价。试点县要落实《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畜禽粪肥还田利用要求强化养殖污染监管的通知》等有关要求,做好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实现粪肥去向有据可查,监管不留死角。要按照相关技术规程,定期开展抽检,避免因粪肥还田利用技术不到位对农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五)规范资金使用。强化资金使用监管,加强绩效考核,保障资金规范使用,提升资金使用透明度,采用适当形式公示补贴发放情况。(六)强化宣传总结。广泛利用各种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加强政策宣传。总结推广各地的典型做法和创新机制,讲好农业绿色发展故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地应于11月30日前将项目总结、整县推进典型模式报送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畜牧兽医局和财政部农业农村司。附件1:
其他

《经济研究》|张 露,罗必良:小农生产如何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来自中国小麦主产区的经验证据

摘要:对于如何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已有研究关注于农地流转及其规模经营,普遍忽视了农业分工问题。在农业家庭经营逐步卷入分工经济的实践中,由农作物连片种植所形成的横向专业化及其对服务外包需求所表达的市场容量,是农业纵向分工的前提条件;
其他

《经济研究》|倪国华,郑风田:中国应如何量化选择粮食政策工具?———基于社会总福利最优的决策参数模拟研究

#1摘要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政府所能够使用的粮食政策工具总体看只有五个类别,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选择都是这五类工具的量化组合。本文构建了一个涵盖各利益相关方的总福利函数模型,并基于
其他

《ERAE 》| 风险态度的稳定性、农业政策和生产冲击:来自意大利的证据

农村妇女的劳动力参与和家庭营养:来自印度SAT的面板数据证据●《AJAE》|商品价格风险厌恶会驱动外迁吗?来自埃塞俄比亚的证据●《JDE》|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来自中国的证据—
其他

政策解读|农业农村部:2022-2025年数字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储备申报指南,最高补助资金3000万

为夯实“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日,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印发《关于做好2022-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建设项目储备工作的通知》(农计财便函〔2021〕271号),通知要求,有序推进2022-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建设项目储备,提早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储备项目的范围和类型主要涉及:中央预算内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项目、数字农业农村建设项目、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等。通知还要求,按照“储备一批、成熟一批、安排一批”的原则,各地要积极落实规划、用地、用海、环评、防洪、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有关前置条件;未纳入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投资库的项目,一律不得申请2022年投资计划。数字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具体要求如下:2022-2025年数字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储备指南一、建设要求依据《“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规划》《“十四五”农业农村部直属单位条件能力建设规划》,面向我国农业农村大数据汇聚治理、经济运行分析、辅助决策等服务需求,重点支持建设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创新中心,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乡村治理机制,完善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监测分析和预警体系,提升农业农村部门决策科学化、乡村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水平。二、建设内容(一)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重点支持建设“农业农村云”基础设施、数据采集通道、数据资源库、灾备中心、大数据应用平台、大数据指挥调度中心等项目,搭建统一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智能预警分析、提高农业农村领域管理服务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重点支持改造升级“农业农村云”数据中心,构建数据资源“一张图”和专题数据库,开发数据通用统计报送、物联网数据采集等智慧管理系统、智慧分析平台,建设生猪、马铃薯、饲料等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分析应用中心和大数据指挥调度中心。(二)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分中心)重点支持建设国家农业农村科研协同创新平台,数字种业、国家数字乡村、数字农业装备、数字农产品流通领域国家创新中心,水稻、棉花、肉禽、海洋牧场、天然橡胶等专业领域创新分中心,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国家数字农业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等项目,提升数字农业农村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打造数字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重点支持购置升级专用软件、仪器设备和设施装置,改造特定实验环境,开发技术攻关、装备研发和集成创新平台。(三)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建设应围绕1种主要农产品,支持1-3个符合规模要求的实施单位购置农业生产数字化设施设备,填平补齐数字农业信息采集、分析决策、控制作业、数据管理等系统。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主要围绕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蔬菜、茶叶、水果(柑橘、梨)等8类品种,重点构建天空地一体化观测体系,大力推广遥感技术在墒情、苗情、长势、病虫害、轮作休耕、产量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配套建设田间综合监测站点、物联网测控系统,实现生长环境和作物本体的实时数据采集;对农机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以北斗为主的精准导航、高精度自动作业、作业过程的自动测量;建设农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系统,配置和整合精准耕整地、智能催芽育秧、水肥一体化、精量播种、养分自动管理、智能施药施肥、农情自动监测、精准收获等设备设施。国家数字设施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重点建设工厂化育苗系统,构建集约化种苗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育苗全程智能化管理;建设环境监测控制系统和生产过程管理系统,配置自动气象站、环境传感器、视频监控、环境控制、水肥药综合管理等设施设备,研发相关管理系统,开展病虫害自动监测预警、生产加工过程管理、专家远程服务,实现智能化生产;建设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实现生产全程监控和产品质量可追溯;建设采后商品化处理系统,对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采后处理全程自动化水平。国家数字畜牧业创新应用基地,主要围绕生猪、肉牛、奶牛(羊)、蛋鸡、肉鸡等5类品种,重点建设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系统,改造升级畜禽圈舍通风、温控、空气过滤和环境监测等设施设备,实现饲养环境自动调节;建设数字化精准饲喂管理系统,配置电子识别、自动称量、精准上料、自动饮水等设备,实现精准饲喂与分级管理;改造产品收集系统,实现集蛋、挤奶、包装自动化;改造畜禽粪便清理系统,实现自动清理;建设畜禽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动物疫病的预警、诊断和防控;建设繁殖育种数字化管理系统,配置动物发情智能监测装备,构建种畜遗传评估系统,提高种畜繁殖效率。国家数字渔业创新应用基地,主要围绕淡水鱼养殖、海水鱼养殖、虾蟹贝养殖等3类,重点建设在线环境监测系统,配置水质检测、气象站、视频监控等监测设备,实现大气和水体环境的实时监控;按照池塘、工厂化和网箱养殖等不同类型,进行适宜的信息化改造,配置水下视觉、饵料自动精准投喂、水产类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处理和控制、网箱升降控制等信息技术和装备,配置便携式生产移动管理终端,提升水产养殖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构建鱼病远程诊断系统和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配置品质与药残检测、病害检测等设备。三、储备条件(一)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单位为农业农村部派出机构、直属单位。(二)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分中心)。建设单位为农业农村部直属单位、省级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在本领域数字化技术研发处于国内先进地位,具备省级及以上科研实验条件,近三年承担过省级以上相关重大科研项目;拥有较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具备承担本领域创新任务的能力;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良好。(三)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基地建设选择的农产品应当为县内农业主导品种,产值规模在省内排名前10位,且已经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产业链条完整,基本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拟申报项目县应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资金配套能力,制定了数字农业发展规划(或信息化方面发展规划),且承诺待项目批复后,推动创新应用基地与本领域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分中心形成紧密指导合作联系。拟申报项目县数字农业发展基础好,在农业生产、加工、交易、服务等方面已经初步实现信息化。“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优先支持申报数字农业试点项目。项目申报主体为县级人民政府,建设单位为县级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申报产业所属部门确定建设单位)或下属事业单位。实施单位须为依法成立3年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不得超过3家。实施单位中,事业单位必须有运营维护的人员、技术和资金,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必须有自筹配套资金的能力和运维项目的人员和技术。申报主体应建立县负总责、农业农村部门主导、技术单位支持、企事业单位实施的项目管理机制,申报材料须说明上述各方权责关系,项目建设管理模式,以及对项目在“十四五”期间的长期规划、技术路线图、建成后的运行推广机制等内容。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所在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项目申报、过程管理、实施监督;项目建设单位负责项目具体实施,承担法人主体责任。除国家数字农业创新中心或分中心外,有其他技术依托单位的也应提供相应技术支撑合作材料。申报项目名称统一设定为“XX县(市、区)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XX品种)”。实施单位中,单个大田种植基地规模不低于1万亩;单个果园(菜园、茶园)基地规模不低于1000亩;单个设施种植基地规模不低于3万平方米;单个畜禽养殖基地,生猪养殖场出栏量不低于5万头,奶牛养殖场存栏量不低于1000头,蛋鸡养殖场存栏量不低于25万只,肉牛养殖场存栏量不低于1000头;单个水产养殖基地,池塘养殖覆盖面积不低于4000亩,陆基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水体不低于1万立方米。2017年以来已承担过数字农业建设试点的项目县,不得再申报本项目。不支持信息化水平较低县承担本项目。四、中央投资规模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全部为中央投资。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分中心)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不超过核定总投资的70%、80%、90%,且每个中央投资最多不超过3000万元。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40%、50%、60%,且每个中央投资最多不超过2000万元。文章来源:智慧农人
其他

政策解读 | 农业农村部:关于农业生态与农业绿色发展的建议答复

农业农村部对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210号(农业水利类020号)提案答复,围绕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绿色技术攻关、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等方面,夯实农业绿色发展基础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下为原文:关于切实夯实农业绿色发展基础的提案收悉。经商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现答复如下。01关于加强顶层设计,推行农业绿色清洁生产近年来,我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系统谋划、重点突破,着力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制度体系。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先后印发《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明确农业绿色发展、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的目标任务和重大工程,并推动落地实施。二是强化政策支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提高补贴资金适用指向性,加快引导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出台东北黑土地保护、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等政策文件,增加基本建设和财政资金投入。三是健全投入机制。中央财政设立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制度,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相关工作。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完善贷款担保机制,拨付担保费用补助和业务性奖补资金,支持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先后取消农药生产环节、化肥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减免增值税优惠政策,对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企业给予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优惠,对农业生产(不含规模化养殖)排放应税污染物暂免征收环境保护税等。四是完善制度保障。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将农业绿色发展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农业农村部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对农业绿色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其他

《Land Use Policy》| 时间偏好与绿色农业技术采用:来自中国稻农的实地证据

摘要绿色农业技术不仅可以缓解土壤肥力的退化,还可以提高小农的农业生产力。本文以秸秆还田为例,在中国农村进行实验,直接测度农民的时间偏好,试图评估时间偏好对农民技术采用行为的贡献。此外,本研究旨在评估生产规模对农民时间偏好和技术采用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是对绿色农业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研究的延续。结果表明,时间偏好显著降低了技术采用;特别是,更偏向于现在的农民采用技术的比例更低。这是因为贴现率较低的农民对未来收入更加敏感。进一步分析表明,与小规模农户相比,大规模农户更有可能采用绿色技术。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大规模农民采用绿色农业技术将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而对未来的高利润更加敏感。此外,生产规模的增加可以降低时间偏好对农户技术采用的抑制作用,即规模经济在农户的时间偏好和技术采用之间起调节作用。总体而言,本研究为绿色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微观基础和政策建议,并为政府如何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启示。关键词时间偏好;生产规模;绿色农业技术;稻农Abstract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