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路历程| 内容 技术 价值观,都需要极致地去追求

李月红 传媒评论 2019-04-27



全文共3467

阅读大约需 10分钟



有人说,新闻业是一个社会的良心。在任何时代,她总是追逐生活的浪花,只为向人们反复重述最古老的常识——真善美。


这样的赞誉,讲清楚了新闻应该抵达的方向。这是一种使命,并不因时代变迁、技术更迭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唯一不同的是,在不同时代把新闻做到极致的方式在不断升级。


比如古代,为邸报设驿站,因为读者追求的是快;到了近现代,报业风行,消息通讯评论体裁多样,因为读者追求的是妙笔生花;互联网时代,信息海量生产,读者追求的是好看。


借时代之势,履使命之责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当下媒体业的融合改革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分工协作,提高组织化程度,这是这个时代新闻业的极致之道。


对于党报记者而言,把新闻做到极致,在“又红又专”上做出新高度,需要多重能力,多管齐下。




1

把价值观讲到极致


新闻的使命是传播价值观,这也是新闻的价值所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如何巩固主流舆论阵地、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一课题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历来是党报舆论引导的重要内容和能力所在。互联网时代,价值多元泥沙俱下,恰是党报高举价值观旗帜,多出沾泥土、带露水的报道,把人民群众凝聚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来。


以我曾参与报道的浙江日报系列报道《我的企业我的家》为例。


2010年,自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我国以来,原本就十分敏感的劳动关系问题进一步凸显。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在全国公众关注的劳动关系这一热点中找寻到“浙江答案”,推动劳动者“体面劳动”“尊严生活”,对于党报来说,回应社会的关切变得十分迫切。


在集团编委会统筹下,报社梳理出一批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有良好表现的非公有制企业典型。经过反复比较,传化集团成为首选。


随后,本报资深记者周荣新先生带着我们三进传化集团,前后蹲点半个月,采访企业员工20多人,通过大量案例和数据,呈现传化集团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的诸多创新之举,在这里,企业视广大员工为主人,是命运共同体,广大员工以企业为家,有强烈认同感、归属感,具有时代典型意义。


当年8月11日,浙江日报一版刊载了长篇通讯《我的企业我的家——看民企传化集团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报道刊发后,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我的企业我的家》版面截图)


次日,本报继续刊发连续通讯《在这里工作着是美丽的——员工眼中的传化魅力》《家的感觉,心的方向——浙江企业家谈和谐劳动关系》《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在浙农民工的打拼愿景》,引导以公众议论形成社会共鸣。


8月27日,浙江日报在第一版刊发长篇评论《体面劳动时代呼唤》,全面阐述了当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社会意义、时代意义以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若干重点和努力方向,从公众的讨论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


立体式的典型报道、广泛的利益诉求、柔性的舆论引导,使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一热点话题进一步在社会上发酵,并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也陆续对传化集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进行了充分报道,从而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篇报道当年陆续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从这篇报道开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推开;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再次强调,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最近,这篇报道也收录进《记者看“浙”40年》丛书,充分彰显了一篇报道的时代意义。


而它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正是报道中数次将“体面劳动、尊严生活”这一价值观旗帜高高举起,以传化集团这一典型为切入口,开展充分的、极致的、令人信服的系列报道,方才有了如此广泛且深远的意义。




2

把内容写到极致


精品内容,是浙江日报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气质的新型高质量党报的核心所在。


在互联网语境下,如果以产品思维来审视新闻的内容建设,小而极致或许是一种尝试。也就是说,在对待某一个选题上,从最小的切口进入,向最深处无限探索,做出最极致的内容


2012年10月,我从浙江日报地方分社调入本部文化新闻部。在没有跑线的情况下,我采写了一篇周刊稿《无语良师》。


(《无语良师》版面截图)


这篇报道是讲述浙大医学院侧门边的一块“无语良师”碑。墓碑是为遗体捐赠者而建,落成于当年5月,当时已进行过一波报道高潮,但这些新闻均为常规报道。看到报道,我好奇的是,这些名字背后的人生故事。


在选题得到部门领导许可后,我三度前往医学院,采访捐赠者家人、墓碑筹建人、遗体运送员,从不同的视角聆听墓碑上那些名字背后的人生故事。


“刻下一个名字,需要10分钟。这是对他们最具体、最永远的纪念。”墓碑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为“一个嬉闹的身影就能遮住目光”的墓碑,着墨近4000字。稿件刊发在当期“人文世界”周刊版,在微博上获得了很多网友的点赞,并获得了当年浙江新闻奖副刊类一等奖。


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相比都市类报纸,党报最重要的职责是价值引领,尤其是文化报道,把内容写到极致,才能让人文情怀渗透到读者内心深处


在后来的报道中,比如写实体书店遭遇倒闭潮,我用一句诗做标题《你怎能在电子书里夹朵野花》;在报道浙大新开人体博物馆时,我借用歌词“你的身体是个仙境”引出科普报道全文;在报道省科技奖时,我从三位获奖者同时提到的一句话“这些年我只做一件事”写起,丈量“科技浙军”的科研高度。这些报道基本都是从小的角度,切入一个宏观的命题,彰显了党报的高度与深度。


同时,在探索做极致的内容方面,我觉得记者可以有意识地做一些前沿的、有突破性的探索


2013年,我接手科学线,当时果壳网的科普内容传播积聚了很高的人气,我意识到知识传播正在成为热点,在得到部主任许可后,我与跑线部门省农科院合作,在浙报文化版开出个人专栏“节气餐桌”,跟随科学家走进田间地头。


从新闻性、人文性、科学性三个角度,诗意讲述浙江人舌尖上的科学故事,刊发了《野草莓也有春天》《清明有菘春不老》《一树蓝莓惊芒种》等系列报道。报道后经省农科院集结成书,作为开放日的宣传用书,成为很多高中生的摹写范本,这个意外收获也是对内容创新的一种鼓励。




3

把呈现方式做到极致


习近平总书记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通俗点来说,我所理解的媒体融合,应该是加强内容人才和技术人才的融合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变一枝独秀为组织生产,变一次分发为多次分发,变平面传播为立体传播,其主要作用就是在海量资讯的嘈杂环境中,传统媒体要借助技术优势调高自己的“权威音量”


早在2011年,身在杭州分社的我,大胆向浙报文化新闻部提交了《“十二五”开局之春多媒体策划:春天的声音》报道方案,这可能是浙江日报第一次采用“文字+音频+视频”的报道方式。


(《“十二五”开局之春多媒体策划:春天的声音》报纸版面截图)


3月6日。2011年惊蛰日,带上采访本、照相机、摄像机、话筒,我们组成全媒体小组,出发去采集“春天的声音”。


在这组报道中,我们推出了《虎跑听泉》《听,绿色在歌唱》《织出多彩“蝶变图”》《市场欢歌》《南湖春音》《海上传奇》等6篇文字稿,相对应的《净心》《绿歌》《蝶变》《欢歌》《星火》《听海》等6个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作品,同步在网络上呈现,让读者和网民一起聆听“十二五”开局之年,浙江大地传来的催人奋进的春之交响。第一篇刊登后,就有广电同行惊呼:报纸开始干电视的活儿了!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率先尝试,2013年,我们再度与省科技馆、果壳网合作,推出全新的科普品牌“科学+”,全面介入选题策划、视频拍摄、后期报道等全流程,打造浙江的“TED”品牌,举办了近百场活动,得到国内外知名科学家的参与支持。


与此同时,随着集团融合进程的加快,我也开始尝试善借内外资源,多种方式呈现选题内容。


大数据新闻开始流行,我借力集团公司投资的“讯鱼”大数据公司,在文化版开出“一周文化观察”大数据专栏。


H5制作开始流行,春节前夕,我联合中国移动、夏天岛工作室策划了“爱·回家”H5按手印传递祝福活动,得到1.7万名网友支持传播。


视觉新闻开始流行了,我和浙江新闻客户端合作,由我提供内容,客户端负责漫画制作,《小菜年画》系列作品在春节前后受到网友热烈欢迎,并获得世界新闻设计大赛大奖。


追随技术的发展,源于我对新闻传播极限的好奇。在某种意义上,新闻是一个用最前沿的方式传播最古老常识的行业。


如果把新闻业比作船头的瞭望者,技术的发展,则是瞭望者手中的那个望远镜,它不断地更新迭代,只为让新闻的视野走得更远,让嘹亮的声音传播得更迅捷


当我们对笔下的内容有足够的自信,不妨敲开隔壁技术处的门:嘿,方便给我的文字来段抖音吗?


原创 | 浙江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记者 李月红


作者简介

入行12年

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相继从事时政、科技、文化等领域报道

目前主要是做文化新闻报道

多次获中国新闻奖、浙江新闻奖


来源 | 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数据新闻:所有的手段都是为了讲好故事

“财新”的数据新闻怎么能做到”拿奖拿到手软”

带着一点理想做新闻


读图时代,纸媒编辑如何“制图”

终身学习,正在成为新闻从业者的刚需(上)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党媒服务地方政府模式浅析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0377 85310379


欢迎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