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俾斯麦到一战(14)---- 党派斗争与国家治理

风云野 生存意志 2019-07-12

  本系列前篇:

直挂云帆济沧海 ----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2)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3)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4)----普奥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5)----反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6)----后续手段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7)----普法必战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8)----建立德国真的很简单吗?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9)----普法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0)----腓特烈大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1)----从拿破仑到俾斯麦时代

从俾斯麦到一战(12)---- 政治架构,以及英明的威廉一世

从俾斯麦到一战(13)---- 普法战争后的条款、梯也尔和德国短暂的黄金时代

  写到这里,大家都已经知道德国建立后,经历了四十三年的和平时期。而和平,往往是很多人没太多兴趣的。

  尤其是,1871~1890年,是俾斯麦继续执政的19年,然后被年轻气盛的威廉二世罢相。这段时间好像波澜不惊。而威廉二世又执政了24年,终于把德国带进了全面战争之路,在一战前的几年,好像更为刺激。

  或许真的是这样吧。而且,俾斯麦的执政,也遭到了后世很多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诟病,认为除了前三年德国经济很好--这也拜法国的巨额赔款和当时德国人的意气风发,后面二十多年基本上波澜不惊,不能说差,但也说不上好--德国在1873年进入经济危机后,在俾斯麦执政时期基本上没缓过来,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恢复和缓慢发展阶段。或者说,到了1880年代末,德国经济才开始又一波快速发展。因此到了威廉二世时代,德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仅再次提升,而且外交政策强硬,老百姓万众一心,斗志昂扬,“心气”要比俾斯麦时代好得多。

  如果不是威廉二世带领德国战败,他一定是又一个大帝,后世评价将高得可怕,甚至可以超越腓特烈大帝、奥拓大帝,甚至可能和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彼得大帝比肩--如果他真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带领德国取胜的话。

  威廉二世,以后再说。即使1873~1890年的德国貌似没什么波澜,我也得好好写写。因为我认为,俾斯麦在和平时期的外交,尤其是内政,被后世极大地低估了。

  德国建立后,俾斯麦在国内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发动了“文化战争”。

  看到这个词,大家会联想到什么?

  呵呵,这我就不好说了,还是说说当时德国的情况吧。普鲁士始终是一个国家主义之上的国家,推行宗教宽容政策,可以包容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无宗教人士(当时YSL教在中欧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不过,由于历史原因,普鲁士始终是一个新教国家,新教人口占普鲁士人口的80%多。

  但是随着德国的建立,尤其是融入了南德四国后,天主教人口占了德国的三分之一。

  新教、天主教,以及俄国的东正教,都是基督教的一支。简单地说,天主教是最“正统”的基督教,东正教则是旁支,而路德搞宗教革命之后,西欧、中北欧地区的“新教”开始兴起,成为一个新的、强大的变种。那么,天主教和新教有什么区别呢?

  从核心思想和政治上说,天主教有严格的教规,强调教权高于国家主权,教皇/大主教的地位高于国王,国王要受教皇的册封。说得极端点,这就是“有教无国”。而新教没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强调教徒修炼自身就行,而且要积极进取,也就是大胆经商和赚钱。在政治上,是国王册封国内的大主教,也就是王权高于教权。这是政治上的根本冲突,为此,欧洲爆发过1618~1648年惨烈的宗教战争。

  普鲁士是国家主义国家,新教和普鲁士的国家主义不矛盾,因此以前新教人口占将近90%,始终没出什么矛盾。但是在统一德国后,天主教徒占国内的三分之一,他们认罗马教皇为最高统治者,“有教无国”。如果仅仅如此倒也罢了,但是天主教徒在1871年成立了“中央党”,入党的唯一条件就是天主教徒!他们利用当时德国在全世界最先进的普选制度,想在德国大力推行天主教的价值观。

  在俾斯麦看来,这是想颠覆德国的传统文化。如果德国成了天主教国家,认为“教皇最大”,“宗教最大”,那么德皇的位置还能是最高的吗?国家和民族利益,还能是最高的吗?

  所以,一定要对中央党严厉打击。于是,后世把俾斯麦在1870年代对天主教徒和中央党的严厉打击,称为“文化战争”。

  这里顺便说一句,1869年的德国,在普选制度上已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公民有组党和参选的权力,一半的男人有选举权。大家千万别小瞧这个数字,当时的英国只有十分之一的男人有选举权。1871年德国建立后,不仅明确了君主立宪制度,而且俾斯麦继续大力推动全民普选,到了1890年,四分之三的德国成年男子已经有了选举权。可以这么说,除了美国,当时的德国是全世界最普选的国家。

  天主教徒就是钻了德国的这个“空子”,成立了“中央党”,把罗马教皇当老大,“有教无国”,在德国推行天主教那一套。

  俾斯麦当然要通过各种手段严厉打击。例如,1871年6月,他就要求教育部关闭天主教学校,先从基础教育上断绝孩子们接受天主教的那一套。但是退行不力,于是在1872年撤换教育部领导,让所有学校的监督权力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

  与此同时,一些仇视新教的邦国也通过了法案,囚禁了天主教的几百名神职人员和主教。1874年,普鲁士文化部又通过了新的婚姻法,强调婚姻自由,不能强行让对方入教。当时不同宗教人士是不能通婚的,新教相对来说不在乎这个,结不结婚看个人喜好,但是天主教徒更在乎,强调“异教徒”如果和天主教徒结婚,必须皈依天主教。关键是天主教徒背后有强大的天主教势力在维持,个人很难对抗。这么长期下去,德国肯定要变成天主教国家了。所以,普鲁士的新婚姻法,严厉打击了天主教想通过婚姻扩大信众的做法。后来,这种婚姻法又在全德国推广。

  当然,俾斯麦打击天主教的做法并不严厉,因为他并没有解散中央党,而是想通过党派之间的合纵联合,打击中央党的选票。可惜这种做法未能如愿,在1874年的选举中,中央党在议会获得的选票,居然是三年前的三倍!虽然仍然是票数不到10%的小党,但已经不可忽视了!

  那怎么办?

  是不是采用粗暴的手段,把这个党给取缔了?

  俾斯麦一般不会这么粗暴,他还是想通过联合其他大党来打击中央党。但是,当时的民族自由党是议会中的大党,他们在很多内政外交上和俾斯麦也不对付。在民族自由党看来,俾斯麦的外交太软弱了。

  1875年,德法关系再次紧张,法国国内的民族主义咄咄逼人,对德国充满敌意。德国人当然也很生气,于是俾斯麦想再次军事打击法国。不过他很慎重,出手前先通知了其他国家,尤其是英国和俄国,想看看这两个大国是否支持自己。但是,这两个国家这次再也不像过去那样保持“友好中立”了,而是对即将爆发的战争表示严重关切,而且说要支持法国。在这种情况下,俾斯麦立刻叫停了国内的战争宣传,强行压制住了对法战争的冲动。

  如果英俄都站在法国一边,而德国却要强行和法国开战,这不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吗?所以,俾斯麦在1871年宣布德国“已经吃饱”、1875年又经历过这次试探之后,已经彻底明白,如果德国执行过于强硬的对外政策,将面临英俄的两面夹击。从此,俾斯麦的外交更加小心谨慎了。

  但是,1875年即将发动的战争却因为英俄的几句话而停止,按照民族自由党的看法,德国已经受到了侮辱。那么,为了尊严,必须打击法国,哪怕为此和英俄开战也在所不惜。更何况,英俄真的会为法国开战吗?他们敢开战吗?先不管那么多,对法国开战再说!

  民族自由党的叫嚣,被俾斯麦压下去了。但是梁子已经结下,在民族自由党看来,俾斯麦就是个胆小鬼,于是处处和俾斯麦对着干。因此,俾斯麦不仅要打击中央党,还要打击民族自由党,这任务更加艰巨了。

  我之前说过,俾斯麦和威廉一世,本质上都是把民族主义当成一个工具。他们在1860年代是利用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者结盟,发展普鲁士并建立德国。但是现在民族主义者居然这么具有攻击性,德国已经建立,激进的、想建立大德意志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反而成了推行平稳外交的绊脚石,那就必须打压了。

  此时,议会中还有一个正在发展的党派,就是社会民主党

  社会民主党成立于1863年,当时叫“全德工人联合会”。1869年8月,又有一拨人成立了“社会民主工人党”。1875年5月,这两拨人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并于1891年10月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因此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就称这个党为“社会民主党”吧,它就是德国工人党。直到今天,它都是德国两大政党之一,当然,后来的社会民主党经历过多次演变,已经和过去大不一样了。

  可以看出,社会民主党的成立和发展,来自于德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前文说过,普鲁士在1807年斯泰因推行改革后,大量农奴逐渐变成了工人。但是一直到1870年代,工人的数量始终供大于求,所以受到资本家的严重剥削,工资很低,生活水平极为糟糕。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资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工人阶级当然想改善自身的经济地位,加上普鲁士/德国有组党自由,于是代表他们利益的社会民主党就成立了。

  社会民主党的成立和发展,受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很大。这很正常,两位革命导师都认为工人阶级是先进阶级和未来的领导阶级,以后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民主党早期的路线纲领主要就是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容克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德国工人阶级不仅要统一德意志,而且要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看看社会民主党的纲领,俾斯麦能依靠和支持它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1871年,社会民主党就支持巴黎公社,因此党的领导人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内西(这是后来德国著名的共产党员卡尔·李卜克内西的父亲),在1872年被德国逮捕,并以“图谋叛国罪”判处两年监禁。

  但是,社会民主党的主张和行动,却很快在德国工人中获得广泛支持,影响越来越大。1874年国会选举时,该党有6人当选为议员。

  好了,现在三大党派:民族自由党、中央党、社会民主党,都成了俾斯麦的对手。尤其是1873年以后,德国又陷入了经济危机,上述几个党在议会兴风作浪,几乎处处和俾斯麦对着干,此时的俾斯麦,该怎么办呢?

  解散议会吗?

  俾斯麦可不想这么干。

  因为他手里还有两张牌。

  第一张牌,继续壮大容克地主及其附属农民的力量,也就是壮大保守党。为此,必须提高关税,尤其是进口粮食的关税。

  在普鲁士/德国,由于历史原因,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紧紧绑在一起的。这些,我在本策论讲腓特烈大帝时曾说过。容克贵族、农民、军人中,很多都是保守党,俾斯麦自己也是。因此,要获得保守党的支持,就必须给他们利益。于是,此时就不得不牺牲俄罗斯的利益,大幅提高农产品进口关税了。

  前文说过,普鲁士在1820年左右开始对外实施高关税、对内实行零关税,这个政策让普鲁士的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与此同时,英国却把进口关税的税率,从1820年的45~55%,降到了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当时英国是世界第一强国,产品不愁出口,英国想通过这种方式促进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到了1860年代,普鲁士的工业已经初具规模,在出口市场上已经可以和英国一决高下了。为了促进贸易,普鲁士也降低了关税。

  不过,1873年开始的经济危机迟迟没有结束的迹象,为了保住本国的就业,各国的关税保护势力又逐渐抬头了,德国也一样。早在1875年,就有人提出要提高关税。而如果全面提高关税,对德国工人也有利。俾斯麦考虑了几年,最终下定决心,于是在1878年,他向帝国国会提出议案,要求对粮食和工业品征收高额进口税。1879年,国会以217票对117票,通过了新关税法则,工业品和农产品的进口税,基本上提高到了40%左右的水平,比过去高了两倍。

  至此,也就是到1879年,德国自由主义的时代,结束了。

  但是,提高了农产品的关税,对德国市民和工人却是不利的。因此,这项法案不仅得罪了俄国,而且让社会民主党更加壮大了。

  事情还没有完。1885和1887年,俾斯麦又两次大幅提高了粮食进口税,达到过去的五倍。这不仅让俄国更加难受,而且继续把国内日益壮大的工人和市民推向其他党派,尤其是社会民主党。因此,对于德国经济来说,1873年开始的漫长的经济危机,让德国日益走向经济民族主义,并引发欧洲各国竞相采取类似的关税保护政策。

  1929年,全球再次爆发重大经济危机,各国再次大幅提高关税。最著名的是美国在1930年推出的《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该法案把887种商品的关税提高到了60%的惊人水平。所以,国际上看,各国纷纷提高关税,就是国家之间的对抗不断升级。这是一个彼此促进的过程,往往需要二十年以上,也就是彻底等到下一次经济热潮来临时,各国才会纷纷降低关税。

  回到1880年代,德国不断增加关税,尤其是农产品的关税,让德俄关系不断遭到损害,这是1892年俄罗斯和法国结盟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俄法不一定“肯定结盟”,后面谈德国外交时再分析,这里继续谈德国的内政。

  为了争取市民和工人的支持,俾斯麦打出了第二张牌:建立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

  1881年,德皇威廉一世发表了由俾斯麦起草的《社会保险基本法》,从此,德国开始推行医疗、工伤、失业、养老等各种保险制度。因此,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保制度的国家,也长期是最先进的社保制度国家。在当时来看,这对于减少贫富差距、进一步发展德国经济、增强德国人的凝聚力,有着深远的好处。

  那么,为什么德国要建立社保制度呢?

  直接原因是1877、1878年,威廉两次遇刺(老皇帝的身体受到了极大伤害,否则寿命可能还不止91岁),据说都是社会民主党干的。俾斯麦以这个为借口,对社民党进行了严厉镇压,抓了几个党魁,并禁止这个党派参选,直到1890年他下台才解禁。但是事后,皇帝和首相都觉得德国工人的经济条件确实太窘迫了,否则不可能对统治者有这么大的仇恨,所以必须改善他们的生活,免得被在伦敦的马克思“煽动”走革命路线。

  但是,难道让资本家来改善工人的生活吗?在讲究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这显然很难做到,于是他们认为这应该是政府的责任,需要强制立法,来在全社会实现。于是经过几年的思考和准备,1881年,《社会保险基本法》正式出台。

  这个法案好不好?当然好。比如,当时德国强制推行一周六天、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今天我们觉得这好像没什么,但在当时,德国的这种规定相当先进,因为当时都是一周工作六天,很多人往往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所以推行了新制度后,德国工人的工作时间受到了限制,而工资却没有降低。

  资本家碰到这种政策,该怎么办呢?只能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尽量少用工人,这促进了技术进步。但是,又增加了工人的失业。当时德国仍然没有走出经济危机,所以社保制度的推行,给德国政府的增加了很多财政负担。但是德国政府坚持住了,通过税收,尤其是高关税政策,政府可以获得尽量多的收入,给失业者长期发放救济金,这大大减少了社会爆发骚乱的可能。

  因此,在德国推行的世界首创的保险制度下,德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保制度的推行,又离不开德国的高关税。

  但是社保制度的推行,反而出现了俾斯麦意料不到的效果,就是社会民主党的力量更强大了。

  这是因为,俾斯麦虽然照顾了德国工人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仍然在不断提高农产品进口税,所以得益最多的仍然是容克贵族和农民。眼看食品价格不断上升,工人阶级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仍然低于农民,再加上社民党的宣传,所以工人阶级反而越发支持社民党。加上德国总体上在不断城市化,工人阶级和城市市民的力量在不断壮大,所以社民党的力量也在不断壮大。1888年以后,仍然不能参选的社民党,已经成为德国第一大党,他们在民间处和俾斯麦对着干,让已经70多岁的俾斯麦怒火中烧。

  在俾斯麦看来,保护容克贵族和农民的利益是必须的,这是德国的立国之本。但是在社会总体财富增加的情况下,国家通过越来越多、越来越优厚的各种保险法案,也在日益保护工人的利益啊!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工人却要投靠社会民主党,继续和自己对着干,实在是难以理解!

  其实也不难理解,当时就算实行了社保,也仍然是初级阶段,工人的生活水平比二十世纪的发达国家肯定差得远。何况社民党是工人阶级自己的政党,总会不断为工人争取更多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当然更愿意支持社民党。

  到了1890年,德国有500万工人参加了社保,他们只需要拿出工资的3%缴费就行了,其余费用由资本家和国家出。至此,社保已经在德国扎下跟,并且随着德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全世界做出了优秀榜样。越来越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学习德国的做法。这,就是俾斯麦为德国乃至全球,做出的一个重大制度创新。

  社保还有一个后果,恐怕俾斯麦预料不到,马克思没预到。

  那就是,随着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民主党内有一帮人发现,工人阶级是可以和政府、资本家谈判的,政府和资本家也愿意谈判。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走改良主义道路呢?非得暴力革命?好像没那个必要吧。因为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生活幸福吗?如果能通过议会政治实现,为什么要搞得血流成河呢?

  于是在1890年代,社民党内部逐渐分裂成两派,一派是左派,继续坚持暴力革命的道路,希望以后工人阶级能领导国家。另一派是右派,想走议会道路,和皇帝、容克地主、资本家合作,或者接受他们的统治,不断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这两派在1890、1900年代只是党内纷争,但在1910年代以后真正分裂了,党内的主流仍然叫社会民主党,是右派,他们成了德国统治者的帮手,号召德国工人阶级为了国家利益,和英法俄作战。另一派是左派,人数也不少,他们认为各国无产阶级应该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和德国形势的越发不利,他们的人数在迅速扩大,于1916年成立了一个叫“斯巴达克同盟”或者“斯巴达克团”的组织,想在德国建立社会主义。1918年12月30日~1919年1月1日,这个团体正式独立出来,成立了德国gong产dang。

  说得太远了,还是回到俾斯麦时代。

  俾斯麦为了容克贵族和保守党的利益,不断提高农业关税,他争取到保守党的支持了吗?

  很遗憾,还是没有。

  因为,在大多数保守党人士看来,俾斯麦在政治上对其他党派的各种妥协,支持君主立宪和搞普选,等于背叛了容克贵族和保守党的利益。所以,哪怕保守党在国会中始终有相当的议席,他们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反对俾斯麦的。在1870和1880年代,俾斯麦不得不在民族自由党、保守党和中央党之间玩平衡,来让议会尽量通过自己的提案。中央党虽然是天主教政党,但天主教在相当程度上也算是保守势力,所以被整治老实后,也能被俾斯麦所用。

  哎,怎么所有党派都成了他的对手了呢?混到这个份儿上,俾斯麦是不是太失败了?

  尤其是保守党,俾斯麦内心是为了这个党的利益,为了容克贵族和君主的利益而奋斗的。但是,他的诸多保守党朋友都离他而去,他内心应该很难过吧。1875年,一个造访法尔岑庄园的客人后来在描述俾斯麦时说:“失去了旧日政界里那些出身于保守的旧容克阶级的朋友,他根本受不了。”“俾斯麦一谈起他们,就会陷入一种相当柔和的感伤情绪。”

  俾斯麦的脾气本来就不好,没多少朋友。在1880年代,他最好的朋友、保守党巨头、政治上的提携者、德国长期的国防部长,罗恩,去世后,他能倾诉的朋友几乎就没有了。1890年他被罢相,伴随他40多年的妻子也在同一年去世,他更是感到异常的孤单和寂落。

  为什么后世对俾斯麦的经济能力评价不高呢?就是因为他始终陷入和议会的长期斗争,长期遭到几乎所有党派的反对。1873年后,德国也始终陷入经济危机中无法完全恢复,这很难让人对其经济水平有很高的评价。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俾斯麦,1870~1880年代德国的内政外交,估计早就走向极端了吧。因为不管哪个党派的人当了首相,极有可能在某个方向上,为了迎合短视的民意,为了通过战争解决问题,早就走极端了,也更不容易调和国内的党派斗争。如果那样的话,德国或许早已陷入大国之间的战争,或者陷入内部争斗而分崩离析了。

  那么,事后来看,俾斯麦这二十年的执政,对德国是好是坏呢?

  笔者不敢轻易下结论。但我认为,总体上看,应该是利远大于弊。俾斯麦给了统一后的德国一个长期的和平发展环境,这无论对于德意志民族还是其他国家的人民,还是人类的科学和文化,都是功远大于过的。

  一代伟人,就是这样为普鲁士和德国,为德意志民族,乃至为了人类,建立功勋的。同时代能理解他的人,理解他的各种苦衷、深谋远虑和高超手段的人,太少太少了。

  和二十年始终在泥泞中前行的内政相比,俾斯麦对外交的重视程度要远超过内政。

  写到这里,笔者必须提醒读者注意:对于一般国家来说,外交都比内政要重要。这和我国不同。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代毕竟已经太远,秦以来才对我们有最深刻的影响。而自秦以来,我国在东方基本上是没有对手的大国,因此长期把周边国家看成蛮夷,认为外交就是小国来大国朝贡,大国安抚和赏赐小国,或者不和小国计较。如果小国做得过分,就适当惩罚甚至讨伐,基本上就是这套思路。所以在我国历史上,是不能平等看待其他国家的,也不太重视外交。

  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造成了很大的后遗症。那就是:我们很容易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5000年的文化传承和大国状态,仍让很多人有“天朝上国”的心态,容易有意无意地轻视对手,对对方的利益考虑不周,也容易忽视对方的感受。因此,处理外交问题时容易简单化。

  但是在西方,国家林立,外交是非常重要的。怎么做好外交呢?一定要对各方力量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考虑到各种合纵连横的可能性。还要充分揣摩对方的心理,把握对方的需求和底线,以便“对症下药”。

  那么,德国成立之后,俾斯麦是怎么处理外交的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执政之册(67110)      壮志雄心

仕途顶峰          官路亨通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不定期得到风云野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