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3

 

存好心  发好愿  說好话  行好事  做好人

養正氣  學正法  篤正行  存正知  行正道

全体中华儿女携起手来!

大兴学习风   传播正能量

树立民族魂   实现中国梦

重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

分享经典国学精粹 I 探索宇宙生命奥秘 

投稿学传统文化的经历:qianshide2017@qq.com


 

稻盛和夫宣传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61787wxt4&width=500&height=375&auto=0

稻盛和夫:企业家精神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629uiaf54&width=500&height=375&auto=0



2、龙场大悟是从哪里来的?

       

         既然良知是吾性,良知是明镜,“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当然“吾性自足”了。

         那么,“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千古一悟,为什么发生在阳明先生而不是別人身上?为什么是在公元1508年阳明先生被贬谪到龙场之后,而不是在此之前呢?

         我们试着从阳明先生身上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阳明先生于1472年10月31日,出生在浙江余姚,家里几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考中状元,是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员。阳明先生的家庭环境优越,他11岁就有随父进京的机会。

阳明先生11岁时的代表作: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11岁就写出这首诗,简直是神童了。

          15岁就到过关外,后来又学习胡人骑马射箭。

           阳明先生天资聪颖,幼年进私塾读书,就会问到学习目的,而且认为“读书登第”不是第一等事,他的学习目的是“读书学圣贤”。

           18岁时一位儒者给他讲“格物之学”,以为只要认真学习圣人就可以当圣人,于是他苦读朱熹著作,得知“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便在父亲官厅的庭院中“格竹”,想“格”出竹中包含的“至理”。“格”了七天没有“格”出什么名堂没有任何开悟的感觉,反而生了一场病。因此,他觉得圣人并不是那么好当的,自己缺乏当圣人的资质。

           于是转向“辞章之学”,他也很用功,想通过钻透辞章悟道。后来又反省,觉得虚文华章误人子弟。

           21岁乡试中举,但接下来两次会试失败。却又有惊人之言:“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价值观水准已经设得很高。

           26岁再进京师,因边关形势紧张,于是研读兵书,甚至“列阵为戏”,颇有心得。后来因找不到高水平的师友,又无法无师自通,烦闷不已,又生起病来,因偶然与道士谈及养生,又热衷于道教,后来又研究佛教,一时都很投入,甚至有过遁归山林的打算,后又与佛家和道家产生隔阂,回归儒家圣贤之学。

           28岁中进士,后被皇上派去河南督造著名武将王越之墓。因王家对工程十分满意而赠予他传家之宝“威宁剑”。后来又审理过案件,主考过山东乡试,又收徒讲学。

           到这里,讲的是王阳明开悟成圣的重要因素:天分高又好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各种经验,并养成了思考反省的习惯。

           针对当时的王阳明,有所谓谓“五溺”之说:“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喜”,“三溺于辞章之好”,“四溺于神仙之道”,“五溺于佛氏之学”。这个“溺”字就是沉溺,有贬义也有褒义。阳明先生凡事认真,积极投身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实践,积极求道,探索真理,年纪轻轻就阅历丰富,遍历政治、军事、文章、诗词、道教、佛教,乃至指挥劳工做建筑,因为凡事认真,所谓谓“一掴一掌血,一棒一条痕”,各方面都有相当造诣,这同他后来开悟以及开悟后的发力,是有关联的。

           但仅是天资聪慧,仅有这所谓“五溺”,仅有这些条件还不够。当时朝廷的腐败和阳明先生所受的冤屈是促成阳明悟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当时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一个15岁的小孩,权力落入奸臣刘瑾手中。有忠臣要求弹効刘瑾,遭到打击报复,正义感强烈的王阳明挺身而出,请皇帝宽恕讲真话的言官,不料这个小皇帝听信谗言,倒行逆施,阳阳明先生被“廷杖四十”。次年又被贬谪到当时的荒蛮之地贵州修文的龙场任驿长,路上还遭奸臣派人追杀。这年阳明先生36岁。

            明明是主持公道,却被当众打了四十大板,所谓“一棒条痕”,痛彻心肺。而后被发配到千里之外的穷山僻壤。这对于一位颇有社会声望的大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奇耻大辱。但厄运还在继续,当抵达龙场后,阳明先生直面五重苦难:

            一是环境艰难。龙场处于万山丛棘之中,毒虫瘴气,水土不服是自然的,另外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不通。

            二是居无房屋。来到龙场,没有现成的房屋可住,只能自己“结草庵居之”。后来常居山洞中,阴暗潮湿。

            三是生活无着。开始时无米、无菜、无盐、无油、无火、无水只好自己砍柴、挑水、采蕨、摘菜、煮饭……

            四是疾病缠身。阳明先生28岁时从马上跌落,肺部受伤经常复发,到此穷困落后、缺医少药之地,无奈得很,不免自叹:“野夫病卧成疏懒,书卷长抛旧学荒。”

            五是恶官刁难。到了龙场还有刘瑾的爪牙骚扰他,派人凌辱他。

            出生在江南鱼米之乡的书香门第,当官在繁华的都市贬到此地,地位一落千丈,物质生活的艰难是每天的现实。更痛苦的是精神,一腔正义、追求理想的正人君子竟遭如此茶毒,公理何在?天理何在?阳明先生当然想不通。但想不通也得想通。

            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忠臣倒霉,黑白颠倒,情何以堪。不是讲“格物”吗?这个事件,这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活生生的现实就是所谓“物”,该怎么“格”,该怎么思考、怎么行动呢?“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不是立志要当圣人吗?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圣人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即使在千苦万难中,也会千思万想,这是思想家的本色。这才是龙场大悟的更重要的因素。

            到了这个地步,荣辱得失早就置之度外了,那么生死呢?据说阳明先生对生死一时尚未了断,听天由命吧!“吾惟俟命”。

            孟子有几句话,对于胸怀大志又处境艰难的人,特别有鼓舞作用。孟子在列举了舜、管仲和百里奚等几个人的事例以后,说出如下金玉之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天在降大任给此人时,一定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置他们于艰难困苦之中,让他们的所作所为着实碰壁,逼他们苦思冥想,逼他们学会忍耐,从而增加他们的能力和能耐。)

           我想,孟子的话不是随便讲的,此时的阳明先生正好受用。就是说,大苦大难的磨炼,既然是天将降大任于我的前提条件(“必先”),那么,面对这种苦难,我不但不应该痛苦呻吟,消极悲观,反而应该感谢这苦难,在苦难中奋起才对啊!苦难能够锤炼我的心志,如果这样的困难我都能克服的话,还有什么困难能压倒我呢?

           后来,在回忆自己的龙场岁月时,阳明先生就是这么说的:“往年区区谪官贵州,横逆之加,无月无有。迄今思之,最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

          人就是这样,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杂念,比如生死之念还在心中缠绕,就可能沉溺于痛苦而难以自拔。相反,无论处于多么艰苦的环境,一旦摆脱荣辱得失乃至生死等等一切私欲的束缚,精神获得解放,心灵处于纯粹状态时,事物的真相就会呈现。

          特别是思想家,朝悟道,夕死足矣。把想不通的问题想通了,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此时阳明先生在“玩易窝”打坐,就感觉“心中洒然”。什么叫“洒然”,就是轻松洒脱,神清气爽,甚至是欣然愉悦的心灵状态。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阳明先生的随从都生了病、但阳阳明先生不仅“未尝一日之戚戚”,而且他的精神居然进入了“洒然”的状态,我认为,这离阳明先生的“龙场大悟”

只差一步了。

           为什么?因为阳明先生是思想家,他一定会追问:此时自己怎么会产生“洒然”的心态?这种“洒然”的心态是从哪里来的?他一定会执着地追求问题的答案,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从自己真实的心理体验上追究问题的答案。

           答案来了,是深更半夜来的,是以灵感的形式突然出现的。至于究竟是半夜醒来时的灵感,还是睡梦之中的灵感,不得而知。总之是:“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此话怎讲?就是说,“洒然”这种状态不是从外界的“事物”中来的,外界没有任何“事物”会让他此时“洒然”。这种感觉是从“吾性”中来的,在当前的苦境中,精神“洒然”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而正是“吾性”产生了“洒然”。所以“吾性”就足够了,而“吾性自足”就是“圣人之道”了。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如此啊!多少年来自己苦苦追求的真理,就是那个“圣人之道”,不在别处,就在自己的本性之中。我本性中的良知,摆脱了得失、荣辱、生死等等私欲束缚的良知,原来就是那个“圣人之道”。这时,孟子的话在耳边响起:“道在迩(迩是近的

意思)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这个“道”也就是“良知”,它力量巨大,它能指明何谓正确。哪怕是在极端艰难的处境中,哪怕是在极度苦闷的心绪中,它都能让我洒然起来,奋勇起来。所以,只要遵循并发扬心中的这份良知就足够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实在“不须外面添一分”。

            到这一步,过去的一切矛盾疑虑全部烟消云散,阳明先生进入了摒除私欲的良知哲学的境界。

            “大道”居然如此“至简”,难怪阳明先生即便深更半夜也禁不住欢呼雀跃了。


平台编辑:德音

来源:平装版《道盛哲学与阳明心学》P15-24页


前文回顾:

《道盛哲学与阳明心学》三生有幸  自序

第一章: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1、异曲同工——致良知和敬天爱人

第一章: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2、人的本质是什么?

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稻盛和夫哲学专栏 

【态度】稻盛和夫的经营之道

稻盛哲学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和睿智

拯救日航 | 稻盛和夫:“心灵赋能”的力量

稻盛和夫:努力工作,就是磨炼灵魂的修行

【净空法师开示】 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经营理念

稻盛和夫:极度认真工作,就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好运


点我

文章与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删除)

延伸阅读:

每天轻松贴一贴,便秘通畅了,脑袋清醒了,气色也好了

【视频】看了《牛奶的谎言与内幕》您还喝牛奶吗?

一个震惊世界的医学发现:口渴,竟然意味着…

中医鬼才倪海厦:为什么喝牛奶=生病+肿瘤

通过脚掌看肾脏是否健康!(6种养肾方法)



    
结缘《地藏本愿经》


    
免费结缘《了凡四训》

   免费结缘《金刚经》

诚招宝花奇草品牌代理

家教必备的云国学机让孩子成长无忧

2018年狗年犯太岁如何化解全集

免费结缘药膏(运费自理)

蔡礼旭老师讲座视频全集2018年3月27日更新

平台良心产品推荐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稻盛哲学与阳明心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