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俾斯麦到一战(15)---- 俄国的崛起、波兰的灭亡,以及德国和英法的关系

风云野 生存意志 2019-07-12

  本系列前篇:

直挂云帆济沧海 ----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2)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3)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4)----普奥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5)----反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6)----后续手段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7)----普法必战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8)----建立德国真的很简单吗?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9)----普法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0)----腓特烈大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1)----从拿破仑到俾斯麦时代

从俾斯麦到一战(12)---- 政治架构,以及英明的威廉一世

从俾斯麦到一战(13)---- 普法战争后的条款、梯也尔和德国短暂的黄金时代

从俾斯麦到一战(14)---- 党派斗争与国家治理

  1871年之后,俾斯麦该怎么做外交呢?

  外交工作,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尽量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上文在讲民族自由党的时候,顺带讲了1875年差点再次发生德法战争:俾斯麦一看英、俄都支持法国,就没敢打,从此,德国开始在欧洲执行“缩头乌龟”式的外交路线。

  这种思路,容易被人当成胆小鬼,但实属老成谋国之道。

  因为,从宏观方面说,地处交通要道的大国(而不是被高山、大海阻拦),如果实力较强,但又没有强到统一这个平原上的其他周边大国的水平,那么很容易被周边大国盯上,并被联合防范。所以,中央大国的内政外交是很难做的。如果实力强了,几乎必然被周边大国联合防范。但如果实力弱了,又可能遭遇周边某些强国的攻打。因此,中央大国是很难发展的。时间一长,只有两种结果:

  一、中央大国灭掉周围国家。一般来说,这只有两种可能的路径:

  (1)周边国家的大部分统治者都很英明,知道联合防范。此时,中央大国必须有几倍于周边大国的实力,才能获得发展。因此在幅员、人口都差不多的情况下,中央大国几乎是做不到的。但如果中央国家的内部管理出色,有超优秀的军事家,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概率还是不大。

  (2)周边大国的统治者,至少大部分人都犯糊涂了。或者,周边大国同时遇到了天灾人祸,给了中央大国各个击破的机会。而中央大国又及时抓住了这样的机会,从而获得极大发展。但这种机会也不大。

  二、因此,最可能的结果就是中央大国在强盛的时候,被周边国家联合防范,把自己的实力慢慢消耗掉。等自己不行了,又被周围国家灭掉。

  后来的德国就是这样。理论上,两次世界大战,周边大国都可以灭了德国。

  我国的战国早期,中间的魏国最强,它想向四周发展,但赵、韩、齐联手,把它限制住了,向西有秦国,魏国居然在实力强大的时候不想进军咸阳把秦国灭了。那么当秦国恢复过来,守住函谷关,魏国就再也没机会了。

  请注意,我说的中央大国很难发展,不是灭掉别人(概率30%),就是被周边大国灭掉和统一(概率70%),有以下两个条件:

  1、有一块幅员辽阔的平原,一般是二、三百万平方公里以上,或者最多是丘陵、矮山。这样,理论上来说是可以建立一个大国的。

  2、但是,在这块土地上却有至少四个实力相当的国家,其中一个被其他几个包围。

  请注意,在世界历史上,这种情况是频繁出现的。

  我国战国时代,曹操争霸中原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基本上都是如此。战国时是周边大国的秦国,统一了中原。而汉末、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央国家统一了中原或天下。

  西方也是一样。一个最著名、但又被很多人忽视的例子,并不是德国,而是波兰,以及俄国。

  我们看看辽阔的东欧平原,以及和它相连的中欧平原(波德平原),地图如下。

  东欧平原,面积将近400万平方公里。比我们的华北平原、加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还要大。因此,只要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密集到一定程度,经过残酷的弱肉强食之后,这个地方一定会产生统一的大国。

  因为在大平原上,交通和管理的成本都相对较低,有利于建立更大的国家。所以只要人口密集到一定程度(这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大国。

  这个大国,事后来看,是俄罗斯。

  下面是十四世纪的东欧地图,当时在辽阔的东欧平原上有很多国家,南边是金帐汗国,它的主要部分是草原。西南是波兰-立陶宛(两国联姻产生了一个更大的国家),在当时来看,这个国家面积相当大,人口也最多,最有可能统一平原。可惜,波兰由于内部原因,最终不能再获得更大发展。那么,等东北部的一堆小公国相互统一、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做大之后,波兰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

  俄罗斯是怎么做大的呢?基本上是瓦西里一世(1371~1425)的功劳,当时俄罗斯还不叫俄罗斯,还是“莫斯科大公国”。瓦西里一世不到20岁就掌握国家了,在他三十多年的执政期内,先是吞并了诺夫哥罗德和穆罗姆两个公国,又兼并了别热茨克维尔赫、沃洛格达、乌斯丘格和科米人的土地。他去世时,莫斯科大公国的面积已经有200多万平方公里,已经具备了大国雏形。就算瓦西里二世被东部的喀山汗国打得惨败,但也无关大局。因为喀山汗国(这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去的一个小国,很强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无法和俄罗斯相比,只要俄罗斯休养生息一段,不被其他大国盯上,就能继续发展。

  因此,到了伊凡三世(1440~1505)时期,又吞并了周围几个公国,面积达到300万平方公里,脱离金帐汗国的统治,然后把国家改名为俄罗斯帝国,他被后世尊为伊凡大帝。1545~1549年,伊凡四世(雷帝,他极为残暴和变态)三次对喀山汗国用兵,均未获重大进展。1552年,伊凡雷帝拼了,他亲率15万大军,携带150门大炮进攻喀山汗国,喀山灭亡。然后,俄国强行让当地的穆斯林全部改信东正教,把清真寺改为东正教堂,不服就杀。蒙古和突厥穆斯林当然要激烈反抗,掀起一波又一波起义,但被残酷镇压。从此,喀山逐渐全部皈依了东正教,现在早已成为俄罗斯不可分割的领土。

  有了喀山这个相对于欧洲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后方”,俄罗斯已经很难灭亡了。以后,不是俄国继续吞并周围土地、变得原来越大,就是有另一个强国来干掉它,获得它的全部土地,只能是这两种结果。但由于后一种结果较难发生,所以已经成为大国的俄罗斯,可以经得起很多失败而不倒,而周边小国只要惨败一次,或者连续失败几次,就很容易被吞并或割地。这样发展的结果,就是俄国继续向四面扩展,到了十八世纪末,已经是幅员超过千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了。

  当然,俄罗斯在变成帝国后,仍然有被干掉的可能,因为它的西南方还有一个大国,这就是波兰。

  十四、十五乃至十六世纪,波兰本来有充分的时间来统一东欧平原的,它也有足够的实力。17早期世纪的波兰,仍然是欧洲人口和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超过1100万,看看上面的地图,在十六世纪早期,波兰仍然比俄罗斯帝国大。两国经常发生战争,波兰也胜多负少,在1610到1612年的两年多时间,居然一直占据莫斯科。在这种情况下,波兰是完全可以把俄罗斯据为己有的。波兰还长期统治一部分普鲁士,这些都足以说明,当时的波兰很强,非常强。

  那么,波兰是怎么衰落的呢?

  历史学家一般认为,贵族民主制,是波兰衰落的重要原因。因为在这种制度下,波兰国王都由贵族们选举,国王的权力越来越小,贵族们各自为政,波兰成了一盘散沙。

  贵族民主制形成的原因,是波兰当初为了扩张领土,国王不断把获得的土地赐给征战有功的骑士和亲兵,所以波兰早期不仅领土扩张得厉害,而且获得土地的骑士逐渐成为波兰最早的贵族。这出现于13世纪甚至更早。

  时间一久,波兰逐渐分成贵族、僧侣和市民三个等级,其中,贵族的权利最大,并且逐渐形成了世袭制,甚至贵族之间会缔结军事同盟,反对国王。这类似于我国春秋末年一些大国的情况,尤其是晋国的四大家族。只不过晋国最后被三家分掉了,而波兰没有被分掉,而是被外国瓜分了。

  波兰贵族强大的结果,就是在1505年的腊多姆会议上,通过了一部宪法。宪法规定:一切新宪法、新法律必须经由两院(即元老院和众议院)一致同意才能通过,国王及其王位继承者,在没有两院代表一致同意的情况下,无权做出新的决定。走到这一步,国王还有什么权力呢?波兰的国家动员能力,已经相当低下了。

  不仅如此,还有"一票否决制"。也就是只要贵族中有一个否决,事情就办不成。这项制度于1652年通过,从此波兰全国逐渐走向无政府状态,国家对外防御力量减弱,也不想对外进攻和扩张了。于是,波兰遭到了所有邻国(瑞典、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普鲁士和哈布斯堡王朝)的进攻。从1648到1720年,波兰一直在打仗,而且都是在本国打,也就是抵抗别国的侵略。这对经济的破坏非常严重,尤其是经过1655~1660年对瑞典的战争,波兰全国人口减少了1/3,降到了600万到700万。虽然后来人口又逐渐恢复,但新的对瑞战争让波兰在1725年的人口又降到700万。

  在这段时间,波兰人口停滞甚至下降,也在不断丧失领土,而另一方面,俄罗斯出现了彼得大帝(1672~1725),大力改革制度,虽然在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在战争和建设圣彼得堡的过程中也损失了20%的人口,但是幅员却更加辽阔,制度也大为发展。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在叶卡捷琳娜大帝(1729~1796)时期,俄罗斯继续大幅扩张领土和人口。因此,在十八世纪晚期,波兰的领土已经大幅缩小,对俄罗斯和普鲁士只能采取守势了。

  当然,历届波兰国王也反抗过,想恢复君主的权力,但贵族势力早已尾大不掉,国王的努力均遭失败,甚至为此爆发过国王和贵族之间的战争,这类似于英国在1642到1651年的内战。但是英国是个岛国,岛内短期打打没事,但波兰这么搞,周围列强还不虎视眈眈?于是,连续的内外战争让波兰国力日益衰落。波兰历史上最后一位国王 —— 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亚托夫斯基(1732~1798),上任后还想恢复君主的实际权力,于是波兰的大贵族们于1767年结成同盟,投靠俄国,要求俄国沙皇,也就是当时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对波兰的改革进行干预。于是,俄国和普鲁士以宗教问题为借口来了。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波尼亚托夫斯基的改革再次失败。

  现在的波兰已经相当衰落,于是俄罗斯想合伙普鲁士,把曾经的东欧大国波兰,给彻底瓜分掉。普鲁士感觉自己吃不了那么多,但也不想让俄国吃太多,于是建议把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或者奥地利拉进来,于是三国合伙瓜分了波兰,这就是十八世纪晚期的一个重大事件。

  那些在波兰国王手下觉得“憋屈”了的波兰贵族,国王对他们太好了。或者说,波兰相对民主的制度,已经让这个被君主制强国包围的、一盘散沙的国家,必然走向灭亡。当波兰贵族被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国的有实际权力的君主统治,大多数波兰贵族的感觉会怎么样呢?肯定更糟糕了。这些波兰贵族为了一己私利而出卖国家和民族,最终自己也得不到好,是不是波兰民族的罪人?

  回顾历史,我真搞不明白,这些波兰贵族,怎么会向更加极权、更加野蛮、更想扩张领土的俄罗斯求助呢?这就是被短期利益冲昏头脑的结果。波兰,已经整体上堕落了。

  长期来看,一个平原上只能有一个大国,然后以这个平原的人口和经济为基础,向四周扩张。比如,我国的华北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三角洲……但是,波斯帝国、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查理曼大帝的法兰克王国,都不是以大面积平原为基础的。也就是说,长期来看,大面积平原只能建立一个大帝国,但是大帝国,未必在大面积平原上建立。

  试想一下,如果波兰出个大帝,统一了莫斯科大公国,那么东欧平原上的唯一大国,将是波兰。后来的历史,必然大幅改写。波兰语,将是世界大语种之一。

  波兰的贵族民主制,是在少数上层贵族中实行的民主制,也是民主制度的一种,但是却灭亡了。与此同时,周边国家却出现了古斯塔夫大帝(瑞典)、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腓特烈大帝、玛丽亚·特蕾莎皇后和太后(神圣罗马帝国),他们成为本国坚强而英明的领导核心,在弱肉强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丛林环境中继续前进。

  所以,继雅典、威尼斯之后,波兰,为我们提供了民主制度败于极权制度的又一个经典案例。

  这里,我为什么要讲俄罗斯、波兰这么多事呢?

  因为俾斯麦学过很多历史,家族也有浓厚的历史学基因,加上在他的时代,这些都是和普鲁士密切相关的近代史和现代史,所以他肯定非常了解这些。尤其是波兰被三国瓜分(但是后来又被拿破仑恢复,但是拿破仑失败后波兰又被瓜分,只剩很小面积,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就在他出生以前!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和政治家,他不可能不了解这些,不可能不把波兰的事情作为殷鉴。

  曾经的欧洲第一大国波兰,夹在瑞、普、俄、奥之间,和现在的德国夹在英、法、俄、奥之间,几乎是完全一样的。

  通过波兰的事情,俾斯麦能得到哪些教训呢?

  首先,德国必须坚持君主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波兰的贵族民主制所造成的恶果,俾斯麦肯定会看到。这,应该是他终生坚持君主制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普鲁士/德国,必须有一个天然的领导核心。在当时其他国家都是实际君主制的情况下,滥民主最后只能导致亡国,国民将生活在更加恶劣的制度下。

  也就是说,虽然如果出现昏君,德国/普鲁士仍然很可能灭亡,但如果采用波兰的贵族民主制(本质上,当时的英国也是这种制度,上下议员的大部分人都是贵族),普鲁士/德国是必然会灭亡的,而且如果被更残暴的君主制国家统治,还不如过去。

  但是,万一普鲁士/德国出现昏君,手里握有不受控制的权力怎么办?因此,还要君主立宪。

  其次,德国要推行君主有实际权力的君主立宪制。因为君主立宪的本质,就是首相、议会可以从君主那里分走相当多的权力。如果权力形成制衡,就会减少君主犯错误的概率。君主、首相、议会领袖,或者第一大党领袖,实践总能证明谁的政策最好,因此就算短期犯错,国家也能较快地扭转错误的政策。

  但是,为了保证君主有实际权力,君主必须掌握军队。这是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完全不同的地方。因此,威廉一世在上台伊始,就想实际掌握军队。当时遭到议会的激烈反对,不过俾斯麦是支持国王的,加上他高超的运作,经过了普丹和普奥战争之后,国王已经基本上控制了普鲁士军队。

  在俾斯麦和威廉一世的共同努力下,德国在1860年代末,已经建立好了这种制度。应该说,这是一种相当先进的制度。综合看来,不仅强于俄罗斯的君主极权制,也强于英美的君主立宪或共和制。

  但是,任何制度都是有漏洞的,德国的制度也不例外。这种漏洞,最终导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战败。这个漏洞,后面在写到一战时再说。

  第三,一定要和大多数周边强国,搞好关系。

  而过去的波兰,在贵族民主制度下,和周围大部分国家的关系却很一般,加上国内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块大肥肉当然谁都想来瓜分。

  因此,为了避免陷入波兰那种四面作战的局面,德国必须和周边大多数强国搞好关系。尤其是:奥匈帝国和俄国。

  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是君主制国家,君主有实际权力,而法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共和国,英国虽然也是君主制,但英国国王基本上是摆设。所以从国家制度上说,德俄奥,更加接近。

  第四,一定要强大自身。这不必多说。

  OK,四条说完了。这是俾斯麦说的吗?

  不是。这是我根据他的做法,用现代语言总结出来的。当时并没有什么“领导核心”之类的说法,更何况俾斯麦并不长于言辞。不过我向大家保证,上述就是俾斯麦的做法。比如维护君权、继续推行君主立宪、强大自身,都是他一直在做的。

  唯一产生争议的是“一定要和大多数周边强国搞好关系”,但有一个国家,也就是法国,自普法战争后,终俾斯麦一生,乃至到二战时,两国关系都很差。

  这并不矛盾,因为俾斯麦的信条是“和大多数周边强国搞好关系”,没说“所有强国”啊,呵呵。

  也就是说,法国是唯一的例外。不仅是例外,而且在普法战争后,俾斯麦狠狠割了法国一刀,让法国几代人都牢记德国的仇恨。很多历史学家分析说,如果俾斯麦当时对法国好一点,甚至像对待奥地利那样,法国就不会记恨了,德法关系,以后也将像德奥关系那样好。

  在笔者看来,完全没有必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正如俾斯麦所说:“法国人太骄傲了,你只要打败他们,不管条件怎样,他们都会觉得受到侮辱,所以赔多赔少没有太大区别。”

  在笔者看来,确实如此。因为自查理曼大帝之后,法国从来没有遭到这样干净利落、几十万人投降的失败。一个极为骄傲的人,你就算奚落他一句,他可能都会记恨一辈子,一定会找机会十倍报复的。如果能杀掉你而不用负责的话,他一定会这么做的。

  这是骄傲的人的普遍特点。在欧洲,法国以“天朝大国”自居已经一千多年了。当时的法国也确实是“天朝大国”,因为法军经常能横行半个欧洲,拿破仑时代甚至横行近乎整个欧洲。法国的文学艺术、启蒙思想也流传全欧,各国宫廷和贵族,都以说法语为荣。

  即便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多次败于英国,但最后还是赢回来了,所以法国人非常骄傲。即使拿破仑被击败和关押,法国人也认为那是欧洲所有强国联合才战胜法国的,法国能独抗所有强国最后才失败,已经充分证明法国国力的强大,虽败犹荣。

  但是这一次,法国是败给了一个国家:普鲁士,或者德国。这对法国人极度骄傲心理的打击是致命的,因此不管德国要多少赔偿,以后的法国一定要打回来。

  俾斯麦愿意让以后的德国输掉战争吗?肯定不愿意。于是,就利用战胜的机会狠宰法国,目的就是让法国永远不能翻身。虽然这很难做到,但俾斯麦肯定会尽力而为的。

  反正已经撕破脸皮,没法和解了,反正以后还要遭到最狠的报复,那还不如这次把事儿做绝,让对方永远失去报复的能力。这是很多人的一种合理想法。

  二、在历史上,英国人更讨厌法国人,英普关系也总体上很好。

  这是因为法国长期是欧洲第一强国,英国为了“均势”政策,必然要联合其他国家打击法国。因此,英法不仅长期为敌,而且德意志国家尤其是普鲁士,就是英国的长期盟友。尤其是在腓特烈大帝时期,英法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作战,英国就和普鲁士结盟,而普鲁士在大陆独抗法国、哈布斯堡王朝、俄国三国的联合,一度差点被灭国,也没见英国陆军来帮忙。这当然是因为当时的英国根本帮不起这个忙,但是英国很感谢普鲁士。后来在反对拿破仑时,英普也多次结盟,尤其是最后一次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是英普联合作战的结果。所以在历史上,英国人更讨厌法国人,而和德意志人有天然的亲近感。

  英国和普鲁士有几百年的长期盟友历史,两国人民对于和法国的作战,都有长期的共同记忆。这必然会对英德关系,形成长期的正面影响。

  另一方面,法国在海外还有很多殖民地。为了证明法国仍然是一个大国,为了得到民族自豪感,法国人虽然还打不过德国,也不敢打德国,但仍然会在海外继续抢夺殖民地的。而这么做,必然会和日不落帝国英国,产生更多矛盾甚至冲突。

  那么,德国就可以挑唆法国在海外继续争抢殖民地,让英法矛盾不断。为了对抗法国,英国也将更加站在德国一边。

  但是,如果法国在海外抢了更多殖民地,法国的国力会不会更强大呢?

  对此,俾斯麦毫不担心。在1870年代,俾斯麦就认为国家为推行殖民政策所支付的费用,往往高于收益。殖民地会带来种种好处的议论不过是美好的幻想,总体上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他对法国乃至英国,在海外疯抢殖民地的行动始终嗤之以鼻。尤其是法国,在海外抢夺殖民地不仅在消耗自己的国力,而且将和英国产生长期矛盾。因此,为了消除英国对德国的担心,也为了激化英法矛盾,俾斯麦对外宣布说:“德国在欧洲以外不谋求领土。只要我担任首相职务,我们就不会推行殖民政策。”

  因此,只要德国在欧洲不是特别强大,以后不太欺负法国,并且挑唆英法在殖民地问题上矛盾不断,英法就绝不可能结盟,共同对付德国。

  为此,俾斯麦也不愿意发展德国海军。因为以德国的国力,建立并大力发展海军,只能让英国产生越来越强的戒备心理,这是对英国根本利益的挑战,极有可能激发英德矛盾。因此,德国还是应该把力量用于欧洲大陆,不要在海洋上分散国力。

  当然,1884年以后他有过大约一年的转变,当时德国在海外建立了几块小规模殖民地。这是因为:

  1、当时德国的国力继续发展,国内呼吁建立海外殖民地的呼声越来越高,俾斯麦必须考虑适当满足国内民意。

  2、当时威廉一世已老,崇尚自由民主、极为亲英的腓特烈皇储很有可能上位。为了对抗他的亲英情绪,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激化英德矛盾,至少为未来英德冲突埋下一颗钉子。是的,国家之间也不是完全没有冲突最好。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有时候必须制造国际冲突。俾斯麦是此道高手,怎么会不去制造机会?当然,尺度一定要把握好。

  3、当时各国都在海外抢夺殖民地。别说法国,连比利时都在外面抢,英国也没说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趁机在外面捞一票,好像也没什么吧。就算和英国产生矛盾也不会很大,尺度完全可以控制。

  总之,多种因素让俾斯麦在1884~1885年,在中非抢了几块地,太平洋上也占了几个岛,但面积都不大。而且1885年当再一次稳固自己的首相地位后,就停止拓展殖民地了。所以,为了适应形势和德国国力的发展,俾斯麦也相当灵活,他不是永远不发展海外殖民地,但又很慎重,并没有因此和英国产生值得一提的矛盾。

  三、只要德国的国力能长期压制法国,根本不怕法国报复。

  德国有这个能力吗?俾斯麦是很有信心的。德国的幅员和人口都不弱于法国,凭什么会输给法国呢?就算不能压制法国,但总不会差太多吧?到时候还可以争取英国的支持。所以综合各种因素,德国不怕法国报复。

  四、法国就像一条“鲶鱼”,可以提醒德国以后的统治者,既不要忘记加强自身的国力和武备建设,也要和其他强国搞好关系。

  一个强国,哪怕是地处中央的强国,也不是要处处做老好人,和周边所有大国搞好关系。长期来看,“老好人国家”只能武备松懈,最后被别人图谋,到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德国是“老好人国家”吗?显然不是,俾斯麦也不想这样。所以狠宰法国是俾斯麦的深谋远虑,在他去世前,他始终认为这么做是对的。

  另一方面,在俾斯麦时期,德国和英国的关系也不是那么好。因为当时英国和俄国的关系很差,俾斯麦必须考虑俄国的感受。既然要和俄国结盟,当然不能和英国关系太好。另一方面,德国也不想刺激法国,因为如果英德形成紧密关系,法国将感到更大威胁,那时法国很可能将不会在殖民地问题上和英国长期纠缠,转而也向英国示好。如果变成法德竞相向英国示好的局面,德国不仅不会减少法国的敌意,东部俄国的压力反而更大。所以,当腓特烈皇储很倾慕英国、想和英国发展更好的关系时,俾斯麦通过发展殖民地,刻意制造出和英国的嫌隙。在处理和英国的关系上,德国必须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俾斯麦在走钢丝。

  这个难度当然很大,但如果抓住要领,还是可以长期走下去的。因为英国的核心利益是海洋,它在欧洲大陆长期执行“光荣孤立”政策,只要其海洋利益没有受到严重威胁,并不想过多干预大陆列强的内部事务。

  遗憾的是,后继者,也就是威廉二世,不仅没有搞好和英俄的关系,而且最终让德国陷入了和英法俄的战争中。笔者认为,这不是俾斯麦做错了,而是威廉二世做得太差。就算俾斯麦没有狠宰法国,威廉二世后来的各种做法,也会逼英法俄联合的。

  好了,本篇谈了大平原上必然崛起大国的逻辑、俄国的崛起、波兰的灭亡,和德国对英法的外交。下一篇谈俾斯麦怎么处理和俄奥、以及土耳其的关系。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谋局            鸿运官路

大红人           靠山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不定期得到风云野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