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上学方法:参话头

孟晓路 十念生 2019-04-14

15.1.2参话头

第二种参话头。可能前一种即心即境做工夫的办法是前期禅宗即大慧宗杲以前的办法,大慧宗杲禅师提倡参话头后,禅宗遂以参话头为主。所以,唐至北宋是前一种工夫为主,到了南宋大慧宗杲(大慧宗杲是岳飞跟秦桧时代的人)发明话头禅以后,就以参话头为主了。参话头是选取一个学人最关心的有关宇宙人生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又解决不了。就参究这个问题,主旨是起疑情,不是要用逻辑思维寻求答案。起疑就对了。且要让这个疑深入内心,让它扩展,行住坐卧都能显现,越来越深细、清晰。主旨并不在于用思维心寻求答案,那种方法是错的,就是单单起个疑心。参话头起疑心,并不止于起疑念,要将疑念转为疑情。念在头脑,情在心部,发怒高兴和疑情都来自心部,疑情是深入于第八识的。一开始起的疑比较粗,还在头脑,在头脑就是一种疑的思想,那就很浅,会经常忘掉,不起什么作用。到细的疑情起的时候就是从内心而起,遍布于全身。我曾参过一回公案,确实如此。它一开始在头脑。疑是一种感觉。支持嗔心所、喜心所的气是不一样的,支持疑心所的气也不一样。开始在头脑,然后慢慢降到心部,再扩展到全身。到这时,慢慢就变成细的疑情了,行住坐卧甚至睡觉时都有,不需要你用力去提,它自然就在。稍稍管带就能持续下去,住在上面,不特别费劲,也不是一点不费劲,所谓勿助勿忘,孟子此语甚切。你就让疑情这样持续着。时节因缘一到,或经祖师点拨、棒喝,或者遇到外缘,见桃花,睹水影,闻钟声,听到街上人吆喝一句什么话等等,于是契入真理。一位禅师经过集市,见屠夫在卖肉,买肉的人说只要精的,不要肥的。屠夫把刀往肉上一剁说:“哪有不是精的?”禅师就悟了。还有一位禅师在参时,听到楼上一歌女唱“汝既无心我便休”,就悟了。陈健民先生说得好:禅宗悟前要建立两个正见:一是教外别传,一是无情说法,这都是开悟的两个重要途径。教外别传就是祖师的棒喝、指点,通过祖师身教,依师之加持而悟;所谓无情说法是触缘而悟,如刚才说的睹水影而悟道,睹桃花而悟道,听到歌声听到屠夫的话而悟,色声香味触皆属无情,在此上面触到缘分,心光得以显现。


参话头悟后,还要抱定话头,接着参。保任悟境,还靠话头。所以参话头是彻上彻下的功夫,前面忘心忘境功夫也是彻上彻下的。参话头悟后,还是用话头来作保任的手段,直至彻悟,当然就可以舍掉话头了,保任阶段还是需要话头的。忘心忘境也一样,从忘心忘境悟入,悟后还走这个路线,还用这个东西来保任,保任到重关稳固,保任到彻悟就可以撒手了,这一套方法就可以不用了。


15.1.3力线

第三个是力线,又叫根身。如果说前两个是禅宗的显教,后两个就是禅宗的密教了。秘密之教,祖师们是不轻易说的,特别是越往前的祖师越不轻易说。可到了后来,近代的有些祖师就开始说了,像陈健民先生冯大阿阇黎就开始说这些秘密的东西了。因为不说不行了。以前为什么可以不说呢?因为那时明心见性的大德很多,你可以直接依师得正见。他亲自给你指导和印证,那时不说为好,因为一说了会有造成意识形态的可能。但现在就得说了,因为现在明师难遇,不说学人便经常被滥竽充数的善知识所误,误掉生死大事。他给你一指点,你以为是那么回事,其实不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禅宗的真旨是什么。所以现在要把真旨说出来。现在说是对的,以前的祖师不说也是对的。时代不同,根机不同,法也就跟着不同了。所以现在要先把路线研究清楚,下面才能好好修行。像以前力线、月轮确实是很秘密的,不破初关,祖师是不给你点破的。破了初关,就可以在机锋当中给你点破。因为你已经见到了,自然明白祖师的机锋是怎么回事。所以公案中的机锋转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描述内证,不明说。有很大一部分公案都在说力线、月轮这些境界。我们可以找一些例子来看这个问题。


先讲力线的路线,冯大阿阇黎在《禅海塔灯题句》中把这个路线分成了四步:入、出、用、了。入处、出处、用处、了处是陈上师《禅海塔灯》的四步。冯大阿阇黎就写了四首诗,分别对四处冠以了一个题目,知有题入处,转身题出处,机用题用处,毕竟题了处。这是冯大阿阇黎又找了一些禅宗当中原有的术语,给入出用了各起了另外一个名字。入出用了是禅宗通行术语,祖师之间经常用来做机锋的用语。知有、转身、机用、毕竟,这些也是禅宗内行人的术语。公案里经常出现这些词。通过下面一些关于知有的例子,就可以看到它确实是禅宗术语。像机用、转身那就更多了,如“转身一路,密不透风”等等。机用,大机大用;毕竟,毕竟是如何?《禅海塔灯》里有很多这种公案。


先看冯大阿阇黎在《读禅海塔灯题句》中题知有的诗,“真骨金刚体可夸,六尘一拂永无遮(唐明嵩语),众生逐妄不知有,返照心源速到家。”[5]下面是祥庵主的一个公案,有关知有的(見《指月录》卷二十二莲花峰祥庵主)。祥庵主在示寂时拈拄杖示众,曰:“古人到这里,为什么不肯住?”古人到这里为什么不肯停下来安住,还要继续往前走呢?“众无对”,大家不知道祖师所说何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师乃曰:“为他途路不得力。”古人到这里为什么不肯住呢?因为他在路途中不得力。复曰:“毕竟如何?”以杖横肩曰:“楖栗(楖音即。楖栗,木名,可作杖,后即用为杖之代称)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言毕而逝。圆悟克勤禅师对这则公案解释道:“诸人还裁辨得莲花峰庵主么。脚跟也未点地在。国初时在庐山莲花峰卓庵。古人既得道之后。茅茨石室中。折脚铛儿内。煮野菜根吃过日。且不求名利。放旷随缘。垂一转语。且要报佛祖恩。传佛心印。才见僧来。便拈拄杖云。古人到这里。为甚么不肯住。前后二十余年。终无一人答得。只这一问。也有权有实。有照有用。若也知他圈缋。不消一捏。你且道。因什么二十年如此问。既是宗师所为。何故只守一橛。若向个里见得。自然不向情尘上走。凡二十年中。有多少人。与他平展下语。呈见解。做尽伎俩。设有道得。也不到他极则处。况此事虽不在言句中,非言句即不能辨。不见道:道本无言因言显道。所以验人端的处,下口便知音。古人垂一言半句亦无他,只要见你知有不知有。”就是说本来禅宗不立文字,自性也非语言文字所能显现诠表,但古人为什么还要说那么多话呢?古人垂一言半句亦无他,只要见你知有不知有。即为什么祥庵主要拈拄杖问大家这个话,他就是要检验来机和徒弟们知有不知有。他见人不会所以自代云:“为他途路不得力。”他见大家都不知道,所以代大家回答了。所以知有是禅宗的术语。也就是说如果你不知有,就很难知道祖师在说什么。克勤禅师接着说:“若是知有的人,开怀通个消息有何不可?若不遇人,且卷而怀之。且问你诸人。拄杖子是衲僧寻常用底。因什么却道涂路不得力。古人到此不肯住?”其实,本来拄杖就是因为途路不得力,才要他助点力,他的回答特别合乎拄杖的用处。但实际上,他说这些肯定不是在说禅杖用处,他的禅杖是有所指的,就是指根身。就像冯大阿阇黎在知有这句提到的那样,“真骨金刚体可夸”。真骨金刚非常坚硬,所谓明润复坚强,也是在描述根身属性。非常坚强的真骨金刚杵是不坏的,这里祖师就用拄杖来表示根身境界。然后说为什么到这里不肯停住,正好还是途路不得力。也就是说,根身所起作用跟拄杖所起作用确实有所相似。拄杖是人走路上的一种助力;根身也是一样,是在成菩提道上帮助我们扫除妄念、证菩提用的。所以在这个境界上,在知有后就要坚持根身,扫荡意识形态。所以说破了初关后,工夫就是要时时警惕。此虽踏上阶梯,脚跟未稳,需要绵密用功。所谓脚跟未稳就是途路不得力,故需要用拄杖,需要绵密用功,需要坚持根身。所谓不得力处就是有妄念,如果不用根身扫荡,随着妄念去了,就把这个境界丢了,就退回凡夫的境界了。所以知有后,不能停在这里,而是要用根身做拐杖,在菩提路上前行,勇往直前,直破重关,要往前走。禅宗工夫,破了初关后撒手过早,即过早地停住在这里,不再用功前进;就又掉在赖耶识当中,每被赖耶识把持,便成不了禅宗善知识。甚至悟初关的境界也丢了,所以不能撒手过早,要拄着这根拄杖往前走。大家下去好好参究祥庵主这则公案,非常有价值。因为途路不得力所以要用拄杖,我们菩提路上刚破了初关,刚得到根身,还是有漏的根身,这时菩提路还是不得力,虽踏上阶梯,但脚跟未稳,你一撒手就退回凡夫了。这时候做的工夫就是保任工夫,要如龙养珠,如鸡孵卵地去保守所得。这就是知有,所谓知有,这里圆悟克勤禅师也说到祥庵主这则公案的主旨就是考问你知有不知有。所以拄杖就是所知的那个有,你如果知道拄杖是怎么回事,你就叫知有。如果不知道,那就还没证到根身。证到根身的人一看到他比划这个东西,肯定知道在比喻内证,一下就明白了,没见根身的人就不知道了。当然最后祥庵主也说到要超越依靠根身的境界。复曰:“毕竟如何?”以杖横肩曰:“楖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毕竟”表明是高于“知有”的阶段,将杖横担于肩,即不再拄这个杖了,表示不再依赖根身了,即泯根身证法身,此时足跟点地,途路已非常得力,故曰直入千峰万峰去。


夕阳注:祥庵主这一公案不仅仅讲了知有,还讲了转身。“古人到此不肯住”,“乃为他途不得力”,这是讲根身的作用,根身不是禅宗要证的最后结果,只是得菩提心的一手段,自然不能住。“究竟如何”,“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这是在讲泯根身的境界。必须完全扫荡尘身,才能行路自如,此时可放下根身。祥庵主达到的是这个境界。“直入千峰、万峰去”说的是根身泯后法界第三级净光的境界。

 

以拄杖表根身的公案很多。邓隐峰参石头的公案就也是这样一个。邓隐峰原来跟马祖修学,他说我要去参石头禅师,马祖说石头路滑参不得,隐峰说:“刹竿在手,逢场作戏”。我有根竹竿在手,跟他逢场作戏就行了。他去了石头那,围着石头禅师绕了三匝,把禅杖一竖,振威一喝,说:“是什么?”石头禅师说:“苍天,苍天,苍天。”他就愣了,回去告诉马祖。马祖说:“跟你说了石头路滑。我教你个办法,当他再说苍天你就嘘他。”邓隐峰又去了,照样还是行礼,振威再问是什么,这时石头禅师不说苍天苍天了,他改成“嘘嘘嘘”,弄得隐峰又没有办法。后来他参究到底,终于明白了。再后来邓隐峰就修成了神足通,能够飞行空中,入灭时倒立而去,衣服顺体,谁推也推不倒。他姐姐是个比丘尼,对他说你生前就以神通惑众,现在还惑人,说完推他一下,就倒了。他这个“刹竿在手,逢场作戏”,就是表示我已证到根身境界了,自己觉得满有把握,不会被祖师难倒。绕了三圈表示心如明镜台,禅杖一竖表示根身,问石头禅师是怎么回事。石头禅师当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不仅明白,而且给他指点要向上发展,到这里不要住,要发展到上达天顶、下彻地底才行。隐峰当时不明白,后来明白了。嘘嘘嘘表示出处,在入处时陈(健民)上师总结了四个特点,其中一个是呼吸停止,所谓入处就是要住在定境当中,所以呼吸停止。打地和尚,天天在那打地来示人。学人谁来问他禅是怎么回事,他就用一个东西打地,也不说话,因为他也说不出话来。有一次有人把他打地的东西拿走了,再问时他只有张口,说不出话来,因为他的呼吸已经断掉了,他深住入处,行住坐卧都是那种定境,也说不了话。像华姐那种呼吸断掉了,也是在入处的境界。说不出话,在入处时妄念要停止,生理功能也停止了,因为妄念和呼吸是连在一块的,没有妄念也没有呼吸了。在出处需要妄念显定,要起作用了,也就是说要起念了,这时念也可以说不叫妄念了,从定境当中发出的起用之正念,起念以后就有呼吸了。你不能停留在不起念、不呼吸的境界,还要出气,要起念、起作用。这就是我综合了杨老师和陈上师的解释,就把这个公案彻底参究通了,杨老师没讲嘘嘘嘘是怎么回事,“嘘嘘嘘”表示你要出气、要起念,不要再停留在初关保任断念、断呼吸的境界,也就是说要破重关。破重关以后就可以起用了。出处就是破重关,刚才是破初关,知有是破初关的境界,所谓出处是破重关。神秀禅师“身是菩提树”也是初关景象。“身是菩提树”就是根身,“心如明镜台”就是圆光,一个圆光球,中间有一道亮线。这个境界我曾经见到过,只不过见过一两次就丢了,所以我确信有此境界。


夕阳注:禅宗中三关,甚合《七大缘起论》之法界五级之理,三关即是超越法界末三级。初关得见根身或心光乍明,即从第五级进到第四级(第八识相分),,这标示着完全缠住我们的第五级六尘世界被打开了一个小缺口。就尘身而言,分别二执被压服,此乃返尘归根之路的开端。之后,便是《一乘法要》所说的调练‘根身’,并用根身扫荡尘身的修行了。达到根身撑天拄地之自在自如后,尘身遂完全降服。隐峰正处在根身能够自如运用的境界。此属于初关得稳重关未破之状态。石头答“苍天、苍天”,指示“要破根身”,得无生法忍之虚空境界而破重关。六祖“无物”之偈指此。而此时,才到禅宗最难行的路了。扫荡尘身容易,要泯去根身,得见法身,便难了,石头之“嘘嘘嘘”指此。至于呼吸断不断,我觉得只是一个身体上的候,是否必然出现还不好说,至少可以肯定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从《禅海塔灯题句》来看,冯师用的是曲解手法,感觉陈先生对禅之宗旨把握不是很透,有不少似是而非的东西。


再讲一个公案。青林师乾是洞山禅师的徒弟,属曹洞宗。青林师乾禅师初参洞山,山问:“近离甚处?”师曰:“五陵。”曰:“五陵法道何似此间?”师曰:“胡地冬抽笋。”山曰:“别甑炊香饭供养此人。”师拂袖便出,山曰:“此子向后走杀天下人在!”(《指月录》卷十八青林师乾禅师)这是师乾禅师初参洞山,洞山问他从何处来,师乾说从五陵来。问五陵法道何似此间?就是说五陵那个地方的道法跟这个地方有什么差别?师乾禅师说“胡地冬抽笋”,胡地就是胡天八月即飞雪的那地方,非常寒冷,胡地的冬天就更冷了,却长出笋来了,这是天下奇闻,本来竹笋是南方的事物,咱们这儿就不怎么长竹笋。洞山一听,说给他开小灶,用单独的锅煮香饭供养此人,对他这个回答非常看重。但他却拂袖而出,表示非常谦虚,不受供养。洞山一看就更赞赏师乾了,说“此子向后走杀天下人在!”这个人将来要成为大善知识,教化天下人,让天下很多的人都要开悟。“胡地冬抽笋”是青林师乾在描述自己的内证。所谓胡地冬是在描述冷的境界,所谓冷就是刚才念的忘心忘境里边的“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忘心忘境,把妄念彻底扫荡。扫荡妄念后,显现一条力线命根达顶,方向是从下往上,所以叫胡地冬抽笋。既然是从下往上出现的根身就是非常稳定的,从上往下是诸佛加持力所得,不太稳定。从下往上是自力所得,自性法流所现根身很稳定。所以胡地冬抽笋就表示他已破想蕴,在妄心妄境均已泯灭的境界当中见到了真实力线。


夕阳注:这一段先生解得非常好。我读《心经广义》明八不中道后,修《一乘法要》根身还只能自上而下,这是加持之力。这种根身,就如同绳子绞成的拄杖,稍一用力扫尘,便隐了,甚不得力。若从自心生出,即第八识相分是从第八识自证分来的,即使因赖耶障圆月看不到,菩提心也有了信息。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根身很快便能坚硬如金刚。其实,世界之物相皆从此净色根之力线而出。扫荡尘身就如同吸尘器般,很得力。不过我觉得洞山赞叹之根本,不在根身扫荡之得力,而是因为其根身是从自心中而来,之后,泯根归心破重关之路,就甚为有保障与得力了。根身若一直是加持而来的,无法从自心开出,定会止于半途。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一步其实是禅宗最难走的。就此而言,走根身还是不如观月轮妥当。但月轮难扫尽尘身,意识太重者,又不得不借根身之力。这大概是禅宗路线本身潜在的危机。

明此,冯师之《一乘法要》之高妙,便能明了。我觉得《一乘法要》高明便高明在莲花上。在顶上诸佛加持之白球得现根身的同时,并观莲花即意根。根身逐渐得力的同时,莲花也逐渐得显。莲花得显,即在清净前五根的同时,意根也清净了。意根清净,自心不观,也自会有信息自心本因意根不净而不现。这样,自上而下的加持根身向自下而上的自心根身转化,便会很自然的实现。重关之破便在破关稳定中打下了基础。执根身或根身难以转化到月轮的矛盾,遂得以解决。

 

下边还有一段话可以佐证,师乾留住洞山。一天师乾在山上栽松,有刘辰翁来求偈,他当时便说:“长长三尺余,郁郁覆青草,不知何代人,得见此松老。”刘得偈,呈给洞山,洞山即说:“此是第三代洞山主人。”看到偈子后,洞山更下了断语,洞山的第三代主人就是他了。已经从此偈看出他将来一定会明心见性,教化天下众生的。绝对不是在说松树本身,肯定是在说禅,实际上我认为还是在说他的内证,“不知何代人,得见此松老”,实际上就是冯大阿黎所说的“真骨金刚体可夸,六尘一拂永无遮”。它是永恒不坏的一个东西,千秋万代长存不老表明它不坏,长长三尺余在描述根身长度,正是命根达顶的长度。有此证量说明他已踏入一乘之门了,以后肯定可以作善知识,就许他向后踏杀天下人,做第三代洞山主人。


这是初关的一些境界,属于初见根身的境界,还是过程当中的事情。根身证到以后就要发展,要把它往苍天和地底发展,所覆范围越来越大。下面一些公案就是在说渐渐接近出处的根身境界。药山禅师提到“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李翱参药山时,药山就这样回答,这是药山禅师经常说的话,他在回答别人时也说过同样的话。这就是根身发展到顶天立地时的境界。这显然不是指肉身,肉身在山顶上就到不了海底,肉身怎能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呢?不可能同时在山顶和海底,显然是指根身,而不是五尺肉身。根身已发展到上达天顶下彻海底。冯大阿阇黎的转身一诗也是描述同样境界,转身题出处诗云:“撑天拄地起潜龙,物物头头绕万重,问我生平亲切句,象王行处绝狐踪。”“撑天拄地起潜龙”是“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境界,冯大阿阇黎在另外一处提到一位蒋山泉禅师,禅师答一僧问西来意时说“撑天拄地”。还有两首禅诗也是在描述此一境界,很有意思:其一,“百尺竿头罢问津,孤峰顶上养闲身,虽然破屋无遮盖,难把家私说向人。”唐藏王禅师作。百尺竿头也在描述撑天拄地的境界,他说我到了这一步先歇一下,我罢问津,不再努力了,要休息一下。孤峰绝顶养闲身,他想休息。我这个茅蓬很破,里边什么也没有,但我家里的宝贝很难指点给别人,显然不是说他真有什么金银,指的是身里边的宝贝,就是百尺竿这个东西。另外一个禅师叫长沙景岑,写了一首诗,好像在批评他,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针对以上这首诗,反正说了同样一件事,但观点不同。“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唐藏王就是安住在入处的定境中了,所以他罢问津、养闲身。但长沙景岑的见地不同,说“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你虽然得了个入处,但还不是最后的真实。百尺竿头须进步,要从这里边出去,要像六祖那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要把这个境界打破,将根身泯掉,要把俱生我执破掉,不再执著在根身上了,隐隐似有一物在,这是俱生我执的大本,根身上有俱生我执,不把它泯掉,大我就破不掉,所以说只有泯掉根身,才能十方世界现全身,也即六祖所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境界。百尺竿头须进步,这就是要从根身进入到法身。十方世界现全身,就是法身。要打破根身,打破菩提树和明镜台,达到本来无一物,十方世界是全身,就证到了法身。所以安住在入处的人就是定境,不呼不吸。你不能光一门深入,不能出来不行。转身就是要从根身转到法身,证到法身。法身就是这条力线已泯,整个心体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无处不灵明,无处不了知的这样一个境界。附带讲一点孟子的浩然之气,我认为也是撑天拄地的境界。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充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冯大阿阇黎说:“孟子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正符雄猛气概。”肯定孟子已经实证到撑天拄地的境界。所以说孔孟都是破了禅宗三关彻底明心见性的人,从这些境界上可以看出来。


夕阳注:禅宗贵见地不贵修行,又说以荐得俱心意为牢关。这是有甚深道理的。因为最后入法界第三级,根本在于,意根从俱根意中解放出来。根身其实只是手段。因之,自下而上出根身的师乾可赞,而充分发展根身,遂以此为足的唐藏王便有误入歧途之危。禅宗只得根身,只做了个自了汉。若要度人,必须证得菩提,大慈大悲之心洞开,才得力。“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这是确实之言。尘身非真,根身亦假。只是前者粗相,后者细相而已。若就此罢手,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十方世界现全身与无生法忍之虚空不同。无生法忍是法界第四级达于第三级的中间状态,而十方世界现全身就是完全超出第三级而入第二级时的境界了。准禅宗而言,就是破牢关后继续发展第八识自证分,即从众生心开出法界第二级的境界。只有如此,才能真说:十方世界现全身。



西学之中学渊源


形上学方法:儒家能破法执

形上学方法:儒学的精髓:仁者与物同体

行上学方法:儒家路线修行方法

行上学方法:儒道关系

形上学方法:禅儒关系

形上学方法:忘心忘境


形上学方法:四禅

形上学方法:四无色定

形上学方法:调食及睡眠

形上学方法:持戒、忏悔

形上学方法:闻思正法

形上学方法:修行的资粮和前行

形上学方法:道家线路之原理

形上学方法:道家线路之方法

形上学方法:证体方法:离言现证与意识思辨

形上学方法:旧约、新约

形上学方法:天主教、新教

孟晓路丨佛法怎么认识因果和五蕴

俱生法执未破之前因果有某种普遍性和必然性

孟晓路丨西方宗教人神对立

孟晓路丨佛法怎么认识因果和五蕴

俱生法执未破之前因果有某种普遍性和必然性

孟晓路丨整个西方哲学就是以盲引盲,背道而驰


形上学方法1绪论:传统学术的生机走出西方学术规范复兴固有规范

形上学方法2:形而上学方法总论

形上学方法3:哲学

形上学方法4:西方宗教

形上学方法5:从语言角度看东西形上学之差异

形上学方法6:道家

形上学方法7:修行的资粮和前行

形上学方法8:印度文化中的修道方法

形上学方法9:小乘出世道路线

形上学方法10:权教与实教之区别

形上学方法11:实大乘法相宗

形上学方法12:实大乘空宗

形上学方法13:儒家

形上学方法14:儒家与道家、禅宗关系

形上学方法15:禅宗


论  周  官

大学提纲并注

如何治经解经复兴经学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讲记(全集)

《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

走出西方伪普世价值——夷夏说略述

原始社会后继形态是奴隶制社会吗

中国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性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