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俾斯麦到一战(18)---- 1880年代俄国和德国的关系,保加利亚危机

风云野 生存意志 2019-07-12

  本系列前篇:

直挂云帆济沧海 ----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2)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3)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4)----普奥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5)----反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6)----后续手段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7)----普法必战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8)----建立德国真的很简单吗?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9)----普法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0)----腓特烈大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1)----从拿破仑到俾斯麦时代

从俾斯麦到一战(12)---- 政治架构,以及英明的威廉一世

从俾斯麦到一战(13)---- 普法战争后的条款、梯也尔和德国短暂的黄金时代

从俾斯麦到一战(14)---- 党派斗争与国家治理

从俾斯麦到一战(15)---- 俄国的崛起、波兰的灭亡,以及德国和英法的关系

从俾斯麦到一战(16)---- 三皇同盟

从俾斯麦到一战(17)---- 俄土战争

  1881年发生了什么大事呢?亚历山大二世,遇刺了。

  时间发生在1881年3月1日,当时他准备签署法令,启动俄罗斯君主立宪的政改进程,但在行进的路上被炸弹炸死。第一枚炸弹只炸伤了卫兵和车夫,亚历山大二世执意要下车查看卫兵伤势,结果被第二枚炸弹炸成重伤,他的双腿被炸断,当天送往医院,医治无效就死了。

  从俄国的角度来看,非常可惜!因为此前的改革进程,被打断了。从此,俄罗斯的各种隐患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革命爆发,在1917年,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俄国从此不再有沙皇了。

  那么,事情到底是谁干的?

  是俄罗斯的民意党(人民意志党)。这个党始终要推翻沙皇专制,推行农村自治和地方自治。而在这次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之前,因为对俄国革命派的无情镇压,他已经多次遇刺了。革命派没有军队,只能靠恐怖袭击,在世界各国都一样。德国的威廉一世也多次遇刺,在清末,我国的同盟会也经常行刺清朝高官。

  这里可以简单说一下俄国革命势力的发展。起源是拿破仑在1812年入侵俄国,然后是亚历山大一世带着军队于1814年进入巴黎。俄国人当然感到扬眉吐气,但是当众多年轻的近卫军看到巴黎的繁华和革命带来的自由后,反而痛感俄国的落后,于是要立志推翻俄国的专制政府。这些人后来被称为“十二月党人”,1825 年 12月发动过推翻沙皇和农奴制的起义,但遭到了失败,被残酷镇压,五个领头的被处以绞刑,121名起义者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俄国虽然镇压了革命,但为了强兵富国,救亡图存,还是不得不进行改革,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这就是极权体制所处的两难困境。后来,最重大的改革就是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推进的农奴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奴,推进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

  但是,他的改革措施在细节上又有很多失误。比如,他将大量土地留给了地主和贵族,并承诺给予他们适当补偿,而他又十分在意财政状况,要求获得自由的农奴将相当高比例的收入交给政府。其结果是,农奴的生活没有获得多少改善。又如,他推进司法独立(伟大!),但是吃不饱且不识字的农奴们,无法理解、也不需要理解司法独立的意义。所以,他的改革既得不到贵族的支持,也得不到农奴的支持。

  另外,推行自由化和民族主义政策,又导致革命党人在俄国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党人分属多个派别,往往是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民主共和主义、立宪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或者多种思想的混合体。除了君主立宪派,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推翻沙皇的极权统治。这当然违背了亚历山大二世的初衷,于是就残酷镇压。但是,自由化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又让大量接收了西方思想的俄国爱国者们情绪亢奋,当这种亢奋情绪找不到突破口、乃至被残酷镇压时,俄国国内的不稳定力量就在逐渐积聚,各路革命党人都想暗杀沙皇。

  而亚历山大二世在多次遇刺之后,不仅疑心病越发严重,而且发出了这样的哀叹:我给人民带来了自由,我也想强大俄国,但是他们为什么都这么恨我?

  时间一长,他不免心灰意冷。但还是要继续推进改革,因为他说过:“开始改革是危险的,但是停止改革会更加危险。”终于,当他准备启动君主立宪改革的时候,被刺杀身亡了。

  他说得对吗?或许是对的,但他怎么就被刺身亡了呢?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三世继位后,基本上把他的改革措施都废除了。在亚历山大三世和保皇派们看来,俄国之所以越来越不稳定,就是太自由了,西方那套对俄国不合适。说得直白点,“朕的改革,不是为了让朕灭亡的。”现在改革的结果居然是这样,于是亚历山大三世在继位之初就颁布诏书,推出了一系列强化社会治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还加大了对罢工、游行等活动的惩罚。鉴于教育机构,尤其是大学,是自由思想的策源地,他还取消了亚历山大二世给予大学的自治地位。

  哎,历史很吊轨,很复杂。

  亚历山大二世的人生,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他的老师是当时俄国最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茹科夫斯基,非常重视个人品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他的父亲尼古拉一世,又想把儿子培养成一名符合俄国传统的军人。这两个人都成功了--亚历山大二世同时具备上述两种品质,他聪明好学,十九岁时就掌握了英、法、德、波兰四门外语和诸多科目,在个人勇武、开疆拓土方面也毫不逊色。但是,既要保持沙皇统治,又要推行自由民主、解放俄国的生产力,让他在内政方面遇到了严峻挑战。这方面,俄国内部的改革阻力很大,而他又缺乏俾斯麦的灵活手段和威廉一世的超脱,最终被刺杀身亡。

  不过,笔者认为,继续推行改革还是对的。因为民主自由的思想已经在俄国扎下了根,马克思主义也在广泛传播,这些都是现代思想。后来的沙皇只能暂时压制住这些现代思想,却永远不可能彻底消除。加上对外继续穷兵黩武、对内继续残酷压制,俄国始终在不断爆发叛乱、起义或革命,沙俄制度,最终还是在1917年被彻底推翻了。

  也就是说,如果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那么最终结果,不是爆发血腥的革命,就是被外敌入侵,国家和民族遭受深重的灾难。

  在风起云涌的1860~1870年代,世界上有五场著名的改革,代表人物分别是:美国的林肯(废奴)、德国的俾斯麦、俄国的亚历山大二世、日本的明治天皇、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福泽谕吉(明治维新),中国的曾、左、李、慈禧太后、恭亲王奕䜣(洋务运动)。美国、德国、日本的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中俄的改革,后世评价却比较复杂。

  继续说俄国。亚历山大三世继位后不久,除了在民主化道路上大幅倒退之外,还在制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前,俄国管理地方一般是靠“缙绅会议”,也就是由当地有地位的乡绅和贵族组成自治机构,吸收优秀的知识分子、商人、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哥萨克等阶层参加,一起治理地方,执行国家政策。这类似于我国古代的“皇权不下县”的做法。但亚历山大三世改变了俄国这一古老制度,“缙绅会议”被地方法院取代,而地方法院也有当地的行政权力,也管当地警察,这样,司法体系基本上控制了地方自治,然后是各地方总督直接执政,而总督由国家任命。也就是说,亚历山大三世极大地削弱了“缙绅会议”,在中央集权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他也很重视发展经济,早在1880年上台前,就开始住持制定新的经济发展计划了,逐渐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在亚历山大三世期间,俄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局部巅峰。但由于整个国家钳制思想发展,并且过于照顾上层贵族的利益,也就是在上层推行“逆向改革”措施,这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加速了社会阶层对立。

  外交方面,亚历山大三世积极推行“泛斯拉夫主义”,这也是亚历山大二世和后期君主长期推行的路线。也就是要把俄国人、斯拉夫人、东正教势力,延伸到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并继续扩大。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英俄关系,而且会造成俄奥之间越来越大的矛盾。而德国总是倾向于支持奥匈,因此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然,亚历山大三世于1894年因病去世,他已经看不到大战爆发了。

  另一方面,俾斯麦也异常重视东南欧局势。他经常与俄国、奥匈、意大利及罗马尼亚等国打交道,密切关注这些国家与德国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在俾斯麦看来,柏林会议已经埋下了德俄不和的种子,他早已意识到了俄国人的愤怒,于是在1879年10月,俾斯麦建立了单独的德奥同盟,为德奥关系再加一层保险。

  这,又是俾斯麦想挑起俄国人的愤怒的一个重要证据。因为:

  1、既然已经有了三皇同盟,为什么还要建立单独的德奥同盟呢?如果俄国知道了德奥在搞把自己排除在外的同盟,会不会气炸了肺?

  2、这个同盟的具体内容是:如果一方受到俄国的军事打击,另一方将提供军事援助。如果俄国支持的国家对德奥中的一国发动战争,也同样适用。也就是说,德奥,已经和俄国及其盟国和附庸国成了对立面,就是针对俄国的。

  3、当时俾斯麦和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的关系很好,索尔兹伯里支持德国和奥匈建立同盟。从政治上看,相当于德国和英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友好的关系。

  因此,一旦俄国忍不住对奥德动手,德国将有英国为强援,至少英国会保持友好中立。因此从外交上说,俄国和法国建立同盟没有成功,但德国和英国的关系反而进了一大步,这当然是德国的胜利。

  也就是说,自1875年德法危机后,俾斯麦一直都在想方设法激怒俄国人,在外交上尽量孤立俄国,让他们在愤怒的情况下挑起战争。

  亚历山大二世也不是一般人,他多次忍住了冲动。但是在他1881年遇刺身亡后,亚历山大三世能忍住冲动吗?

  三世的妻子是丹麦的德格玛公主。由于在1864年的普丹战争中丹麦败于普鲁士,所以德格玛公主长期反德,经常给三世吹枕头风,这对三世有重大影响。加上德俄关系只是表面上的友好,三世早已看在眼里,所以对德国、俾斯麦也是相当的愤怒和不信任。

  不过,在政治上他同样是一个很冷静的人,继位之后,在外交上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再次确定了三皇同盟,时间是1881年6月。

  从俄国的角度来看,亚历山大三世必须先稳定自己的地位,当然要尽快取得外交上的成果,避免俄国陷入孤立状态。

  而从德国的角度看,1879年俾斯麦要单独和奥匈结盟,就遭到了威廉一世的强烈反对。老皇帝当然担心俄国知道消息后会很愤怒,从而让德国在东线遭遇重大威胁。对此,俾斯麦的说辞是:“三皇同盟仍然是理想的政治目标”,“我们先和奥匈达成同盟,以后再把俄国拉进来。”,“德奥同盟只是‘第一幕戏’,第二幕很可能就是重建‘三皇同盟’了”。他反复强调德奥关系的特殊重要性,“德奥同盟对于其他列强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将更多大国吸引过来结盟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老皇帝被勉强说服,同意了德奥同盟。

  德国愿意重新建立三皇同盟,还有一个重要的外交原因,就是1880年英国又换了首相,新任首相格莱斯顿很想和俄国发展早已被破坏的关系,这让俾斯麦无法忍受。

  于是现在,当俄国已经换了新沙皇后,俾斯麦提议重新确认三皇同盟,既是为了满足老皇帝的要求,也是为了在表面上继续维持德俄友好关系,更是为了继续破坏英俄关系。在德俄两国都有需求的情况下,没费多少时间,三国再次确认了三皇同盟。

  在这个过程中,奥匈帝国很好说话。对于奥匈来说,既要防范俄国的报复(约瑟夫一世始终没有忘记他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对俄国的背信弃义,事后才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还要压制国内各民族的独立风潮,还要得到经济上的援助,此时只能依靠德国了。所以德国说什么,奥匈基本上都照办。

  所以在1880年代,德俄两国仍然能维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

  但是这种关系,在1880年代的保加利亚危机中,又受到了潜在的严重损害。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878年柏林会议之后,俄国如愿以偿地在巴尔干扶植起了保加利亚,虽然保加利亚没有延伸到地中海,但也算不错。保加利亚是一个斯拉夫人的东正教国家,可以看成是俄国的附属国。至少,当时所有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哪个国家不想有完全的自主权?哪一个国家,不想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呢?

  保加利亚也一样。

  而且,这里面还夹杂着德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德国皇权的更替问题,以及俾斯麦为了家族的永远昌盛,而做的深谋远虑。

  时间到了1880年左右,德皇威廉一世已经80多岁了,还能活多久?每个人都明白,下一任德国皇帝,有可能会执行和之前明显不同的国策,因为腓特烈皇储的政治观点和老皇帝明显不同。另外,俾斯麦也60多岁了,也要考虑家族的传承。所以,俾斯麦还得谋划家族下一代的兴盛问题,他当然希望俾斯麦家族能永远兴盛下去。

  事情还是从1879年保加利亚独立建国说起吧。

  保加利亚建国后,表面上实行英国式的议会统治,但深受俄国的影响,第一任国王是俄国扶植的“亚历山大一世大公”。他在俄国的支持下,于1881年5月发动政变,推翻了自由主义政府,解散了国民议会,实行独裁统治。

  巩固了君主地位后,他又想甩开俄国了。于是他开始谋求英国的支持,并欢迎德、奥势力进入本国。1883年,亚历山大一世大公又与之前被他打倒的自由主义者签订协定,成立联合政府。1885年9月,在合并保加利亚的鲁梅利亚自治省时,保加利亚与俄国的关系又进一步恶化。

  为了保加利亚的独立,更为了他自己的独裁,亚历山大一世大公,还是挺有手段的。

  事情还没完。当时亚历山大一世大公(哎,真拗口)正值青年--他1857年生,当时20多岁,来自德国巴滕贝格王室家族。1878年柏林会议前德俄关系不错,所以俄国人就支持他当了保加利亚第一任国王,对此德国也比较满意。不过,他居然很喜欢德皇威廉一世的一个孙女,两个人之前见过几次面,相互之间印象很好,于是他想和德国攀亲。

  亚历山大一世大公的如意算盘是,他本来就来自于德国的一个王族,现在一方面和德国皇室攀亲,另一方面和英国拉关系,就能尽量摆脱俄国的影响,同时在北边又能应付奥匈帝国的压力。奥匈总得看德国的面子不是?这样,保加利亚就能在东南欧大展宏图了。

  小算盘打得提溜响!

  而且,最关键的是,他的求婚得到了德国腓特烈皇储的大力支持。因为皇储的妻子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宝贝女儿,皇储是绝对的亲英派,也不喜欢俄国。现在亚历山大一世大公也亲英、也想摆脱俄国的影响,多好啊!而且他也来自于德意志的一个王室,所以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个人感情上,皇储都很支持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但是,俾斯麦却反对威廉一世的孙女、腓特烈皇储的女儿、现在威廉王子的妹妹,嫁给亚历山大一世大公。在俾斯麦看来,这桩婚姻完全是扯淡,德国没有必要为了两个年轻人的两情相悦,而得罪俄国。巴尔干是个火药桶,现在的德国,也没必要到那里蹚浑水。

  这就是俾斯麦:小心翼翼地维护德俄关系,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尽量顺着俄国的意思。俾斯麦可以给俄国的进口农产品加高关税,阻碍俄国工业化的发展,但在无关于国力的事情上和俄国保持一致,不正好可以维持德俄关系吗?至于两个年轻人的婚姻,对个人来说当然很重要,但对于国家来说又算什么?

  俾斯麦的意见,得到了威廉一世和威廉王子的支持。

  也就是说,现在的德国皇室,在政治立场上分成了两派:威廉一世和威廉王子都是亲俄派,而夹在中间的腓特烈皇储,却是亲英反俄派。

  腓特烈皇储的妻子,也就是伊丽莎白王妃,之所以在德国过得憋屈,主要原因就是和公公、俾斯麦的政治观点不同。

  所以,自1879年以后,德国和俄国的很多外交工作,在皇帝和首相的支持下,一般都绕过腓特烈皇储,而是由威廉王子来做。威廉王子多次出使俄国,和俄国皇室的关系不错。

  但是,这在外交上是不合礼仪的。按照制度,再考虑到德俄外交的重要性,由皇储来做才最符合国家礼仪。皇储也是未来的德国皇帝,保持政治上的延续性很重要。但是皇储亲英反俄的立场,当时地球人都知道。在出使俄国的事情上,皇储虽然向威廉一世提出了抗议,说自己应该代表德国出使,完全可以维持好德俄关系,但都被皇帝驳回。皇储的心情越发郁闷,扬言以后上台后要惩处那些和自己对着干的人。他也告诉威廉王子:你小子听好了,我是皇储,以后德国皇帝是我!你现在居然和我对着干,瞧我以后怎么收拾你。

  威廉王子呢?很精明狡猾,他当然不能违逆父亲,但现在爷爷是皇帝啊!于是他在爷爷和父亲之间玩平衡,居然玩儿得不错。加上早早登上政治舞台,逐渐在身边聚集了一帮年轻人,这些人给他出谋划策,逐渐成了德国政坛上一帮不容忽视的势力。

  这一帮人里面,就有俾斯麦的儿子:赫伯特·冯·俾斯麦。

  俾斯麦有好几个儿子,但只有这个儿子愿意涉足政坛,于是被俾斯麦精心培养,想在政坛上继续发挥作用。1880年代,年迈的俾斯麦逐渐只管大事了,德国外交部的实权,逐渐落在了他的儿子赫伯特·冯·俾斯麦手中。在威廉王子步入政坛的早期,赫伯特又是他的密友之一,一度是左膀右臂。

  也就是说,从政治上说,俾斯麦已经把家族长盛不衰的宝,押到了威廉一世的孙子--威廉王子这一边了。

  太子党,哪儿都有啊。

  对于亚历山大一世的求婚,威廉一世和威廉王子的态度都和俾斯麦一样:反对自己的孙女或妹妹嫁给他。

  但是,腓特烈是皇储啊,未来的德国皇帝肯定是他,他身边也有一帮不小的政治势力,都指望他当皇帝后提拔自己呢。而皇储以及皇储妃,也就是来自英国的伊丽莎白王妃,和俾斯麦的关系却很糟糕。虽然现在俾斯麦一言九鼎,但以后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所以,德国政界的其他人该怎么押宝,是一个有趣的难题。

  事先说一句,1888年威廉一世驾崩,皇储理所当然成了皇帝。但是他在当皇帝之前,身体已经相当差,休养了好几年,只当了99天皇帝就崩了。年仅29岁的威廉王子成了皇帝,成了未来三十年的德国统治者。这说明俾斯麦的宝,又押对了。

  真是老谋深算!我们该怎么佩服他的谋略呢!!

  押宝,不仅是政治观点的分歧问题,而且腓特烈皇储的身体一直不好,早就查出身体有毛病了(后来确诊是癌症)。加上赫伯特·冯·俾斯麦也和威廉王子的脾气对路,所以俾斯麦就把宝押到了王子身上。当然,腓特烈皇储只当了99天皇帝而不是好几年,也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假如他的身体好一些,或者威廉一世早驾崩几年,而不是活到91岁高龄,德国政坛到底会怎么发展,还真不好说。

  在这里,不用考虑什么暗杀、陷害之类的事情,俾斯麦和威廉一世都很大气。在俾斯麦治理下,德国政坛总体上也很清正,他儿子赫伯特也是比较有能力的。

  只是,俾斯麦再牛逼,也无法预测威廉王子那神经质的脑袋瓜里到底想的什么。威廉王子登基为威廉二世两年后,他和赫伯特都失势了。

  道理也很简单,赫伯特毕竟是俾斯麦的儿子,年轻的新皇帝雄心勃勃,想独立执政,当然要摆脱俾斯麦家族的影响。至于以前和赫伯特关系好,也有很大的权宜成分,当时的王子继位看起来遥遥无期,总不能和政坛大佬作对,反而要把大佬拉到自己一边,这反映出威廉王子也是很有政治头脑的。以后也能看出,他玩儿人是一把好手。

  好像八卦得有点多?其实一点也不多,我顺带把当时德国皇室和政坛的情况也做了简要介绍,让大家再次看到俾斯麦的厉害之处:他押对了“宝”。

  但是,以后“宝”是怎么想的,他就无法控制了。不过棋走到这一步已经很漂亮了,接下来棋手已经换了人,俾斯麦只能听天由命了。

  回到1880年代初的保加利亚,全世界都知道,亚历山大一世大公是个需要结婚的青年。俄国呢?当然也知道这一点,而且早就准备好让他娶沙皇家族的一个妹妹了,并多次热情地邀请他访俄,想把这事儿定下来,巩固保加利亚对俄国的友谊和忠诚。

  但是,亚历山大一世大公却多次推脱,他就是想摆脱俄国。而威廉王子的妹妹对大公也是情深意切,居然想私奔到保加利亚,这在德国内部引发大争论。另一方面,俄国费了半天劲却扶植了一个白眼狼,这个白眼狼喜欢德国妹妹而不是俄国妹妹,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已经快气疯了。

  一个小国国王,居然通过地缘政治和婚姻,把四个大国,尤其是俄国和德国,都深度地卷进来,也算是能量巨大。

  有人说,保加利亚国王艳福不浅,把两个都娶回来不行吗?

  不行的。基督教国家都是一夫一妻制,根本没有“妾”这一说。就算有妾,谁做王后、谁做王妃呢?所以想都别想。

  那么,保加利亚危机,到底会怎么发展?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执政之册(67110)      壮志雄心

仕途顶峰          官路亨通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不定期得到风云野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