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俾斯麦到一战(20)---- 威廉二世的内政外交,法俄同盟的建立,和俾斯麦的去世

风云野 生存意志 2019-07-12

  本系列前篇:

直挂云帆济沧海 ----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2)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3)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4)----普奥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5)----反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6)----后续手段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7)----普法必战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8)----建立德国真的很简单吗?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9)----普法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0)----腓特烈大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1)----从拿破仑到俾斯麦时代

从俾斯麦到一战(12)---- 政治架构,以及英明的威廉一世

从俾斯麦到一战(13)---- 普法战争后的条款、梯也尔和德国短暂的黄金时代

从俾斯麦到一战(14)---- 党派斗争与国家治理

从俾斯麦到一战(15)---- 俄国的崛起、波兰的灭亡,以及德国和英法的关系

从俾斯麦到一战(16)---- 三皇同盟

从俾斯麦到一战(17)---- 俄土战争

从俾斯麦到一战(18)---- 1880年代俄国和德国的关系,保加利亚危机

从俾斯麦到一战(19)---- 巨人的离去

  威廉二世于1890年把俾斯麦赶下台,除了权力斗争之外,他还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因为他觉得俾斯麦过于老迈,在很多事情上过于保守了。而他则要去除这些保守措施,一展宏图!尤其是,在振兴国内经济方面,俾斯麦有很多工作让他不满意。

  客观地说,威廉二世治理国内的做法还是不错的,中期来看确实比俾斯麦要好。

  在他亲政开始,也就是从1888年开始,他已经开始在国内有所作为了。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大力修建铁路,尤其是德国东部的铁路。

  在回忆录中,威廉写到:“我继承皇位后,打算实现威廉大帝的计划(也就是在当时俄法关系大幅转暖,俄军已经在西部大量陈兵的情况下,德军向东转移,并抓紧时间进行铁路建设:笔者注)。每个手持1888年铁路地图的人都会感到十分震惊,因为德意志帝国的东边尤其是东普鲁士竟然没有铁路网。”于是,威廉命令大臣开始在德国东部大力修建铁路。从经济上说,这不仅有助于发展东德尤其是东普鲁士的经济,而且解决了相当多人的就业问题。

  那么,俾斯麦为什么不在东德尤其是东普鲁士修建铁路呢?

  我们可以看看德国地图,东德三面包围了俄属波兰,尤其是东普鲁士向东突出很多。从政治和军事角度看,如果俾斯麦在东德大建铁路,俄国就会感到严重威胁。那样,俄国很可能会把德国看成首要敌人,而不会再把主要精力放在巴尔干和土耳其了。

  从经济角度看,普鲁士尤其是东边,一直以农村为主,是容克贵族的老巢。俾斯麦既然把农业和容克贵族当成德国和普鲁士之本,当然希望在此地尽量保留原来的风貌。另外,如果东德的工业和经济发展起来,必然会带动更东边的俄国。而强大俄国的工业实力,是俾斯麦很不希望的。因此,东德保持农业经济,也会有更多好处。

  而且,就算东德四分之一的领土没有铁路,或者很少有铁路,而遭到了俄国的首先入侵,以德国中部和西部四分之三的领土,以及主要的工业区都在西边,完全可以打退俄国的进攻,还能在政治上占据主动。因此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角度,身处中央、强敌环伺的德国,都有必要适当停滞东德的发展。

  以俾斯麦的精明,不可能想不到东德的铁路还很落后。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俾斯麦没有推动东德铁路建设,应该就是以上考虑。

  当然,面对皇帝的意图,尤其是新皇帝要大建铁路,俾斯麦也不好反驳。从当时的形势来看,东德也不能落后德国其他地区太多。另外,俄国西部的铁路也在建设,东德适当跟上也是应该的。因此,当威廉二世关注东德的铁路建设时,俾斯麦也没有反对。

  二、打通波罗的海和北海,修建“威廉皇帝运河”。

  威廉皇帝运河,后来改名为基尔运河,又叫“北海-波罗的海运河”。这也是威廉二世作为王子时,在1887年大力推动的一项重大工程,运河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只要打通了这条运河,德国从波罗的海到北海的通路将缩短370公里。从经济角度来看,意义重大。当然,从军事角度来看,意义也同样重大。不过,既然当时德国还没什么像样的海军,英国没有理由反对,也不太在意。而且从经济上说,这对德国西部比德国东部更有好处,今后西部的经济更发达,将有利于对抗俄国。

  基尔运河于1887年动工,1895年6月21日建成通航,全长98.6公里,后来又于1907~1914年进行了第一次扩建,航道底宽拓至44米,水深增为11米。运河的不断扩建,说明德国经济在蒸蒸日上。后来,西德又在1965年进行了第二次扩建。

  “要想富,先修路”,威廉二世在德国东西两面开工,大力修建铁路、运河,确实很有助于经济发展。他能想到修建基尔运河的主意,也很聪明,魄力也够大。在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凿运河是世界经济建设的风潮之一,英国在1858年开始修苏伊士运河,1869年通航,用时十一年,死了十二万埃及苦力;法国在1883年开始修巴拿马运河,后来没钱修下去了,1902年又转给美国,美国又经过了一大堆扯皮的烂事,1914年才正式修成通航,前后历时31年,可谓旷日持久。但是,德国八年就修成了基尔运河,而且在长度和容量上都超过了巴拿马运河,这反映出德国的国力和效率,威廉二世确实很有资格骄傲一把。

  三、收回黑尔戈兰岛。

  黑尔戈兰岛(Helgoland,亦作Heligoland),是北海东南部的一个小岛,面积虽然只有2.09平方公里,在大比例地图上都找不到,但是凭此小岛,英国扼住了德国西出北海的咽喉。在基尔运河正在修建、以后必然通航的情况下,这个小岛的战略意义越发重大。

  黑尔戈兰岛以前属于德意志的石勒苏益格公国,1714年被丹麦占领,1807年又被英国海军占领,1814年割让给英国。但是现在,威廉来要这个小岛了,英国怎么办?

  威廉比较客气。威廉知道这个岛不属于德国,但又想要,于是决定把非洲一些殖民地(东非的桑给巴尔岛和维图)送给英国,来交换这个小岛。桑给巴尔的面积是2600多平方公里,用来交换一个2.09平方公里的小岛,英国人觉得很划算。另外,当时英国海军很强大,俾斯麦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并没有大力发展德国海军,英国人觉得在德国边缘占据一块“贫瘠的岩石”,长期来看一直在亏钱。于是英国在1890年就把这个岛送给了德国,而德国,立刻把黑尔戈兰岛作为海军基地。

  这一切都是威廉二世的主意。从战略上说,这个岛对德国更重要,而且威廉认为,把东非的一些地方送给英国,不仅可以避免在殖民地问题上和英国产生摩擦,而且对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没有多大影响。只要德国把在非洲的其他殖民地发展起来,连成一片(这需要以后和法国交换殖民地),桑给巴尔的重要性没那么大。

  应该说,威廉的这个做法很漂亮。不仅缓和了英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在俾斯麦时期,矛盾本来就不大),而且以本土为基地来扩张领土,才是最正确、最能保持领土的做法。

  无论是修建基尔运河还是换回黑尔戈兰岛,威廉的做法都很正确。就算不发展海军,这对德国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边扩大经济影响力,都有长远的好处。

  四、大幅提高德国工人工资,让社会民主党合法化。

  这是威廉二世主要在1889、1890年干的事。虽然俾斯麦和威廉一世已经在德国搞了将近十年社保,但毕竟是起步阶段,德国工人的工资仍然比较低,所以经常举行罢工。威廉就趁机打压资本家,顺便打压俾斯麦,大幅提高工人工资,继续完善社保制度,并于1890年让社会民主党(德国工人党)重新合法化。

  他的举措迅速取得成效:德国工人对皇帝赞不绝口,而社会民主党,也在经历了俾斯麦十几年的打压后首次参加选举,获得了议会19%的席位,成为第一大党。

  威廉的做法对吗?

  笔者认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因为工人工资还是过低。威廉大幅提高工人工资并让社会民主党合法化,起到了以下重大效果:

  1、极大缩减了社会贫富差距。而缩减贫富差距,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根本措施。

  2、德国工人的收入有了更强的吸引力,让更多农民进入城市和工厂,极大加快了德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1890年德国还是个农业国家,工业产值还不到总GDP的40%,但是到了1914年,德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占了GDP的将近60%,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

  在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工人的生活条件是世界各国最好的。在二十世纪初,大约是1904年,英国派人到德国学习经验,因为当时英国也为工人的频繁罢工而头疼,他们想来看看德国工人为什么不罢工了。在英国代表团中不仅有议员和政府官员,而且有资本家和工人代表,他们受到了威廉二世的热情接待,并参观了几家德国工厂。事后,英国工人代表告诉威廉:如果英国工人能达到德国工人几年前的收入水平,英国工人就很满意了。

  3、让社会民主党参选,极大地推动了政治上的自由化。

  社民党一直是德国第一大党,只是以前被俾斯麦长期打压,不能参选。威廉恢复了社民党的合法地位,不仅工人们扬眉吐气,感觉政治地位得到了大幅提高,而且整个社会的自由氛围也比以前浓厚得多,这进一步促进了德国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

  五、意识形态方面,大力加强民族自豪感教育。

  威廉二世认为,当时德国的中小学对德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讲解不够,1815年以来的历史严重缺乏,“内容陈腐”,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每个青年都要认识到,“我是一个德国公民”,要为此充满自豪感。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加上德国一系列经济和科技文化成就,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空前提高。

  请注意,威廉二世的做法是在弱化德意志各邦国的意识,他突出的是“德意志人”或者“德国人”的整体意识,这不合威廉一世和俾斯麦的意,也让德意志各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在1930年代彻底消融于德国中,但对增强德国的凝聚力有长远的好处。

  笔者认为他的这种做法,总体上是对的,因为长远来看,国家必须足够大、人口必须足够多,才能让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并具有长久的活力。

  不过他的做法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副作用,就是德国逐渐走向军国主义狂热。不仅威廉自己,而且连他身边的大多数人,大多数德国民众,都希望看到德国不断扩张。到了1910年代,如果因为“受辱”而不敢动武,绝大多数德国人是不接受的。因此,执政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狭隘的民意裹挟,更不要最后自己把自己忽悠进去。

  六、热爱科学,促进德国科学的发展。

  威廉是很喜欢科学的,他对各个科学领域始终保持着浓厚兴趣,尤其是化学。他和几个科学教授的关系也不错,长期听取他们的意见,还在立法上保证实用科学更受重视。在他的带动下,德国科学继续快速发展,并在一战前达到巅峰。

  怎么样,威廉二世还是有两下子的吧?

  而且,他的做法正好和当时的经济大趋势吻合。

  从大趋势上看,从1873年席卷西方的经济危机,在1887年已经基本结束了,经济正在缓慢复苏,各国都是这样。但威廉的一系列刺激经济的举措,不仅加快了经济复苏,而且让德国在1890年以后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1914年。在1898年,德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到了一战前夕,德国的工业产值更比英法俄三国的总合还多。下表是战前主要工业国家占世界工业产值的比例。

  因此,威廉极大减少了德国的贫富差距,振兴了德国经济,加速了德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他又推行开明专治政策,这让德国人民对他的拥戴,在1895年达到了一个高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也长盛不衰。

  这样的皇帝、君主,做得还不错吧?估计威廉二世也在洋洋自得:我哪点比俾斯麦差了?

  但是,从“势”的角度来看,威廉一直在快速透支德国。

  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靠的是他一直在消耗俾斯麦建立起来的“势”。可以理解为俾斯麦故意束缚的生产潜力,被威廉释放出来了,但是却后患无穷(除了修建基尔运河和收回黑尔戈兰岛)。经济学家认为,就算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经济在1914年以后也可能会大幅下滑。综合来看,威廉二世的做法产生了以下严重后果。

  1、1900年以后,德国的贫富差距在扩大,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已经比以前更严重了。

  这是因为,他在上台之初大幅提高工人工资的做法,虽然减少了贫富差距、刺激了经济发展,但1900年以后,他已经无力再大幅提高工人待遇了,否则德国的工业品将没有竞争力。因此,时间一长,德国的贫富差距又在缓缓地拉大,民间怨声越来越多。

  此时该怎么刺激经济呢?

  如果不能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话,只能大力发展海外殖民地了。剥削殖民地人民,获得廉价的海外原料,这是当时英法的做法。德国看到英法从殖民地捞到的好处很多,当然也想这么做。而要大力发展殖民地,又必须发展海军,这和英国的潜在冲突在加剧。

  那么,如果不在海外发展殖民地的话,威廉该怎么为经济提供进一步的动力呢?

  很难。

  因为在和平时期,古今中外所有国家,如果采取尊重产权的自由经济,时间一久,财富必然向少数人集中。面对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只有三种解决办法:发动战争,忍受长期萧条,或者在内部强行剥夺富人的财产。

  德国在俾斯麦时代不就忍受了十几年萧条吗?忍了又忍,俾斯麦没有发动战争。1929年以后,美国也是靠战争才走出萧条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用处不大。而如果在内部强行剥夺富人的财产,一般来说只能靠革命或起义了。不过现代社会,也有其他方法,比如实行高税收(包括高遗产税)、高福利制度,北欧国家就是这样。一些极权国家有“新发明”,比如靠发行新货币、强行剥夺旧货币的流通权,来实现财富均衡。不过,无论是对外还是内部发生战争,还是通过货币的限额还剥夺富人,对社会财富都会造成毁灭或极大伤害。

  目前来看,这个问题不是无解,而是很难解决,解决最好的是北欧国家。但这需要社会是一个高度民主和法治的社会。长期来看,这种社会又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政治正确”的陷阱,以后必然被更能生孩子的族群攻陷,或者当更能生孩子的族群人口达到一定比例时,国家将不得不陷入族群分裂

  威廉能找到解决办法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他的统治下,德国必然走上战争之路,这就是第2点:

  2、要想解决德国必然面临的经济危机,君主制的德国,必然走上战争之路。

  当然,从单纯胜负的角度来说,德国走上战争之路未必是坏事,因为德国未必战败(以后分析)。更何况,就算它不走战争之路,别的极权国家,也必然会走上这条路。

  这个国家,就是俄国。

  另一个国家,就是奥匈帝国。

  长期来看,极权国家必然走上战争之路,至今好像没有例外。

  这是因为:极权国家内部的问题越来越多,又无法通过民主方式来消解社会内部的压力。那么还不如赶紧转移矛盾,对外制造矛盾,发动战争,来延续自身存续的时间。

  3、威廉的做法已经破坏了普鲁士/德国的根基,长期必然出问题。

  普鲁士/德国的根基,是皇帝和容克贵族的政治联盟,是容克贵族和农民的类似于家人的关系,是以容克贵族和农民为基础的、效忠于国王的、战斗力强大的军队!俾斯麦之所以要延缓德国工业化的速度,就是要保持德国的这个传统。但是威廉二世却为了发展经济,正在快速、极大地破坏德国的传统,德国的根基!

  没错,他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功,也赢得了臣民们的交口称赞,在国家凝聚力方面功勋卓著。但是,人民的称颂能持续多久?一场经济危机就能让他们把君主对臣民的关怀忘得精光。而且,只要再过一两代人,容克贵族和农民的凝聚力将遭到彻底破坏,德国皇帝维持统治的基础将完全丧失,不管德国战胜还是战败,都将如此。也就是说,对于威廉来说,他们家族最好的结果,是走向英国和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皇帝将基本上不起作用。

  可能有人会说,这也挺好啊!

  但是,作为地处欧洲中部、面积不太大(53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不算太多的德意志民族来说,以后必然是西方式的滥民主,然后必然是传统文化灭亡。

  二战后德国实行的就是美式民主。美国是个超级大国,但德国不是。二战以后,德国已经引入了无数土耳其移民,传统文化早已遭到侵蚀。2012年以来,默克尔为了迎合肤浅的民意,又把上百万穆斯林移民引入德国,长此以往,德国的传统文化或者覆灭,或者在血腥中重生,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路。

  不是不能融合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而是没法融合。新教和天主教、东正教都无法融合,更何况其他?而且某些宗教只要人口达到一定比例,就要消灭别的族群文化和历史,这在埃及和波斯已经发生过了,中亚各国也都是这样。所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非黑即白:西方式的滥民主发展下去,整个世界都将被某种中世纪的极端文化吞噬。那时,很多国家的传统文化将不复存在,人类将陷入更加黑暗的处境。

  对于欧美国家来说,以后,或者他们不得不强调文化的统一,或者至少是文化的基本一致性;或者,文化被取代,被消灭。

  回到德国,既然长远的结果是传统文化被消灭,或者在浴火中重生,是不是不如现在继续保持能维护传统文化的君主制呢?因为,相对集权的君主制,可以不太顾及大众肤浅而短视的看法,不太顾及迂腐的政治正确。

  写到这里,希望读者不要忘记笔者的观点:人类社会最高级的竞争,是基于人口和土地的文化竞争。

  制度,当然很重要,也会反作用于文化。但是,制度源于文化。相对于文化,制度是相对表面的东西。

  对于极权国家来说,尽量采取保守主义,才是保持和发展文化的长久解决之道。

  俾斯麦,正是这么做的。而威廉二世,却不是。

  威廉二世之所以能在1890~1910年代在各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还能得到臣民们的拥护,是因为德国处于前一个经济衰退期的结束、后一个经济繁荣期的到来,处于人口红利状态,他在一些措施上做得也确实不错。

  但从大势上看,他是以损害德国的传统为代价,大力发展经济的。而经济衰退和危机,以后迟早会来,人口红利也会结束,到那个时候,他或者他的后代,又该怎么治理这个国家呢?

  治国是超级马拉松,比马拉松还要长一千倍、一万倍。短跑是很爽,以后怎么办?!

  对于威廉来说,当时光走到1910年代,只能通过发动战争,来延续德国的辉煌了。

  就算他暂时还没有这个需求,俄国和奥匈帝国,也会让他有这个需求的。

  而且,威廉的做法本身,也在刺激这种需求的产生。

  那就是,他的一系列海外扩张措施。

  这种措施日益遭到了英法俄的反对,而威廉为了发展经济,扩张殖民地,为了满足已经膨胀起来的民族荣誉感,对外又必须采取强硬措施。强硬措施遭遇反制,于是更加强硬。如此恶性循环……

  也就是说,德国的一系列海外扩张措施,正在让德国陷入日益孤立的境地。

  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威廉对外采取了如下重大举措。

  一、修建巴格达铁路。

  威廉二世在决定修建德国东部的铁路不久,他就实行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修建从从德国到伊斯坦布尔,再从土耳其东边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经巴格达至波斯湾的巴格达铁路!

  威廉一开始的初衷是经济。1880年代,德国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对金属矿藏以及食品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土耳其拥有现代工业亟需的铅、锌、铜、铬、褐煤以及石油。他认为这条铁路是德国连接奥匈、保加利亚、土耳其的经济大动脉,尤其是土耳其,只要建好这条铁路,土耳其的物资将源源不断地运往德国。

  这条铁路,又叫“3B铁路”(柏林(Berlin)—拜占庭(Byzantium)(伊斯坦布尔)—巴格达(Baghdad))。它在中东还有分支。

  利用铁路来输出德国的产能,输入中东国家的资源,加强经济联系,扩展政治影响,一百多年前的威廉二世,想得特别好。这就是德国版的……不说了。

  巴格达铁路从提出开始,就遭到了俄、英的反对。在俄国看来,这一铁路不仅使德国势力控制土耳其,而且严重威胁了高加索、波斯等地区的安全,英国也认为这一铁路威胁了英国在中东的利益。法国也感受到了威胁,加上和俄国的关系越来越好,想挑唆德俄乃至英德矛盾,于是也来反对。

  不过,威廉可不管那么多。1888年,德国从土耳其获得了建造由博斯普鲁斯海峡至安卡拉铁路的租让权,并成立“德国小亚细亚公司”,从事修建工作。1889年,公司根据威廉的指示,又获得了铁路延展到科尼亚的更多租让权,英国再次强烈反对。但是反对无效,1896年,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到科尼亚的铁路建成!

  1903年,德国又获得从科尼亚向前延展,经巴格达至波斯湾的修建铁路租让权。这一次,英、法再次表示强烈反对。德国以反对英在埃及利益相威胁,英国被迫让步。经过复杂谈判,英国仍坚决不同意以科威特为该线的终点。1914年6月15日,也就是在一战爆发前夕,英、德双方草签格雷-里赫诺夫斯基协定,英国不再阻挠此路的修建,德国也承诺铁路以巴士拉为终点,不再延伸到波斯湾。

  因此,威廉二世在继位之始,就改变了俾斯麦的对外政策。他提出了更具进攻性的“世界政策”,追求与德国日益上升的国力相称的国际地位。

  这条铁路,德国也没有完全修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线工程拖到1934~1944年,才由英、法、土三国分段建成。但是此时,这条铁路已不再具有大战前那样的国际政治意义了。

  也就是说,威廉二世在这条铁路上不仅得罪了英法俄,而且德国也没捞到任何好处。

  哎……

  二、大力发展德国海军,在海外大力扩张殖民地。

  在美国崛起前,英国一直是海上霸主。但是威廉一直认为,德国应该大力发展海军,也应该在海外大力扩张殖民地。他建造基尔运河、收回黑尔戈兰岛,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当然,在1898年以前,他的这个意图还不太明显,德国海军也没有大力发展。威廉二世在这方面大张旗鼓的做法,都在1898年以后。

  1898年,是俾斯麦去世的年份。1898年7月30日,俾斯麦在家中去世,享年83岁。

  一位巨人,永远地离去了。

  1890年以后,退休在家的俾斯麦,一度还想回归相位,也做了一些努力。但是最多两年之后,他就发现他的努力是徒劳的,皇帝已经不需要他了。在此期间,他一直在利用和他政治观点相同的报纸,匿名或者让别人发文章,抨击威廉二世的各种政策。威廉也知道这些报纸的背后是俾斯麦,因此稍微客气一些,但还是给与了一些警告,并去看望俾斯麦,希望安抚他。俾斯麦一看回归无望,也说服不了威廉,就在家中养老,并口述回忆录。

  不过,俾斯麦永远都会关注德国的局势,尤其是德国的外交局面。在他看来,1892年法俄两国秘密建立针对德国的同盟,是德国外交关系的一个分水岭。

  1890年,俾斯麦建议德俄续签《再保险条约》,以维持两国的同盟关系。但是此举遭到了威廉的反对。威廉对俄国并无太多敌意,他以前一直是亲俄的,只是觉得两国签订这个条约已无多大意义。但是在俄国看来,德国不愿意续签条约,意味着德俄关系以及三皇同盟,已经走到了尽头。看看欧洲五大国,现在俄国和谁的关系好?除了法国,好像和谁的关系都不太好。

  而法国,是共和体制,俄国是君主极权制,俄国沙皇一直不信任法国,加上在1878、1879年的试探建立同盟的举措失败,德俄奥再次建立三皇同盟,俄国也没再多做试探。

  但是现在局面的发展,已经不容俄国再考虑什么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了,俄国决不能长久陷入外交孤立的局面。

  另一方面,德国经济的蒸蒸日上,又是修建基尔运河,又是收回黑尔戈兰岛,和英国的关系看起来搞得不错,以及德奥意三国同盟的建立,又让法国如坐针毡,法国也想拉一个盟友。

  于是在1892年8月17日,法俄在圣彼得堡秘密签订了军事协定。1893年12月27日和1894年1月4日,俄、法互换批准函件,正式生效。法俄同盟,正式确立。

  协定的主要内容是:

  1、当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或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攻击时,双方都以全部兵力相互支援。

  2、如果德奥意三国同盟,或其中一国动员兵力,法、俄一经得知,不需任何事先协议,应立即将兵力调到边境。

  3、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130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尽速全部参加战斗,迫使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赤裸裸地针对德国!也就是说,威廉二世刚亲政两年,德国的外交环境已经严重恶化了。

  当然,为了不刺激德国,1892年法俄两国是在极为机密的情况下签约的,又经过一年多才生效,可见两国也是小心翼翼。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种极为重大的事情,1894年,德国最高层已经知道了。

  知道了怎么办?

  威廉二世也没太当回事,因为表面上看,德俄关系也不是那么糟。再说了,既然已经有了德奥意三国同盟,德国又没有和俄国续签《再保险条约》,那么俄国为了自保,选择和法国结盟,也挺合理的。何况条约总有一定的期限,法俄同盟也会过期的嘛,因此德俄还是有搞好关系的余地,不一定以后非得开战。

  法俄同盟确实会过期,但是两国在1899、1912年,有续签了两次,一直存续到1917年,此时一战已经爆发了。

  当然,法俄同盟签订后,德国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更清晰了。但是,两线作战的问题,自老毛奇时代已经考虑了几十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对于两线作战,老毛奇已经拟定了一个大致计划,就是要“先东后西”,也就是先解决疆域辽阔的俄国,然后再对法国进行反攻。

  1888年,老毛奇正式退休后,德军总参谋长是瓦德西将军,他是威廉的嫡系,干了三年后被解职,新上任的是施里芬将军,他也是威廉的嫡系。现在,他必须拿出具体计划,来应付可能出现的两线作战的局面。

  为了体现出自己和老毛奇的不同,施里芬的计划是“先西后东”,这就是以后赫赫有名的“施里芬计划”。

  具体地说,施里芬在详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后,提出的计划是:

  1、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迅速击败法国,然后再回头击败俄国。俄罗的战略纵深太大,不是那么容易击败的,而法国的战略纵深很浅,相对来说容易解决。

  2、俄国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使得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在这段时间内,德国完全可以击败法国。

  3、当然,法国也不是那么容易击败的。为了防止德国的进攻,法国已经在其东北修建了巨大的防线。因此,德军必须从北边拿下比利时,从比例绕过法军防线,这样将一举击败法国。

  1891年,也就是在施里芬出任德军参谋总长的第一年,他就提出了这个计划。之后,他又在1892和1894年提出了修改方案(第二、第三号备忘录)。此后,德军又进行了无数沙盘推演和讨论。

  施里芬计划一开始没有考虑英国,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也考虑到了英国可能参战。施里芬认为,德军如果打击比利时,英国很可能参战,但最多派遣一支十万人的英国远征军,因此不算什么大事。只要德国保持强大的右翼,也就是西线部队,击败法国,事情就万事大吉了。1913年,80岁的施里芬在临终前一再叮嘱:“仗是一定要打的,只要确保右翼强大就行。”

  那么,施里芬计划和老毛奇的计划,谁高明呢?

  我们现在都知道,施里芬计划遭到了失败,而老毛奇的计划并没有得到实施,或许很多人认为老毛奇的计划更高明。但是,很多人也会认为就算按老毛奇的计划,德国也会失败。而一旦失败,很多人就会觉得施里芬计划更高明。

  因此,在实施之前,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两个计划谁更高明。头脑清醒的人,也明白不能以某个计划的失败,就说另一个计划更好。

  而当时的德军高层,包括威廉二世,肯定认为施里芬计划更高明,否则就不会采用了。

  那么,到底这两个计划谁更高明呢?以后我再详细分析。这里还是回到即将去世的俾斯麦,威廉二世的一系列做法,法俄同盟的建立,以及施里芬计划的逐渐成型,以俾斯麦的江湖地位和在政界的深厚关系,不可能不知道,至少会有风闻。

  可惜,他已经说不上话了。

  于是,他只能无奈地发出悲鸣:我死后二十年(以内),德国肯定完蛋!

  这种话,威廉二世肯定不爱听。尤其是,在1890年代德国经济蒸蒸日上、内政外交看起来都还不错的情况下。你俾斯麦居然说德国在二十年后会完蛋?脑袋进水了吧?这不是疯子吗。

  但是1898年俾斯麦去世,1918年德国战败,君主体制彻底完结,恰好是二十年。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二十年”这个数字只是巧合,只是蒙对了。但是,很多人会低估俾斯麦是以他极为深远的谋略,做出这个判断的。“二十年”这个数字,确实并不重要,因为不管是十五年还是三十年,按照当时德国的趋势,按照威廉二世的思路和素质,和他选出的一帮辅佐他的幕僚的素质,德国是肯定会战败的。

  俾斯麦已经看到了这一点,看到了未来几十年的大趋势,但是他,已经无力改变。

  他一定认为威廉二世的一系列内政外交举措,是完全错误的,至少大部分都是错误的。因为对内,一定会激发起德国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热潮,对外,也一定会和英法俄为敌的。这两个趋势一结合,以威廉二世的个人能力和思路,已经基本上不可扭转了,加上德国对自己的国家定位已经彻底乱套,整个德国将在穷兵黩武中走向毁灭。而在具体的军事战略上,施里芬计划就是个垃圾,这个计划比老毛奇的设想,差得太远!

  1898年俾斯麦去世,德国的俾斯麦时代,完全、彻底地结束了。

  而威廉二世,更可以按照他的意思,继续狂奔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权力背后          青云直上

医路高升          雄才官道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