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俾斯麦到一战(25)---- 德国的挽歌(上)

风云野 生存意志 2019-07-12


  本系列前篇:

直挂云帆济沧海 ----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2)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3)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4)----普奥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5)----反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6)----后续手段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7)----普法必战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8)----建立德国真的很简单吗?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9)----普法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0)----腓特烈大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1)----从拿破仑到俾斯麦时代

从俾斯麦到一战(12)---- 政治架构,以及英明的威廉一世

从俾斯麦到一战(13)---- 普法战争后的条款、梯也尔和德国短暂的黄金时代

从俾斯麦到一战(14)---- 党派斗争与国家治理

从俾斯麦到一战(15)---- 俄国的崛起、波兰的灭亡,以及德国和英法的关系

从俾斯麦到一战(16)---- 三皇同盟

从俾斯麦到一战(17)---- 俄土战争

从俾斯麦到一战(18)---- 1880年代俄国和德国的关系,保加利亚危机

从俾斯麦到一战(19)---- 巨人的离去

从俾斯麦到一战(20)---- 威廉二世的内政外交,法俄同盟的建立,和俾斯麦的去世

从俾斯麦到一战(21)---- 1900年前后的世界

从俾斯麦到一战(22)---- 1905年前后,英法德俄关系的嬗变

从俾斯麦到一战(23)---- 欧洲的混乱局势、英德海军竞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从俾斯麦到一战(24)----从战争进程看施里芬计划的巨大错误

  为了好好谈谈德国的长远未来,必须再好好谈谈它最重要的邻居:俄国。

  从本系列过去的分析可以看出,俄罗斯是一个军事化国家,罗曼诺夫王朝自1613年建立后,继承了之前留里克王朝的特点,继续对外扩张。对于沙皇来说,不建立军功,不吞并领土,在很多时候无法在贵族和农民中树立威望,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自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沙皇”起,俄罗斯逐渐发展成一个军事帝国。

  俄国之所以极具扩张欲望,是因为它过去被蒙古征服、被金帐汗国统治、被波兰入侵的历史,让俄国人极不具有安全感,加上地处东欧平原和具有尚武精神,这让俄国人极具扩张欲望,最终也扩张成了一个大帝国。一直到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时的1881年,在过去五百年时间里,虽然俄国也有一些著名的改革,但它始终是一个军事化国家,靠对内镇压、对外扩张来维持统治,成为继蒙古帝国之后人类最大的军事帝国。

  至于彼得大帝、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也改革了一部分制度,但都远远不算彻底。因此,当生产力相对低下、人口相对众多、但人口密度又相对较低的俄国,扩张到人口密集、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中东欧时,就越来越难以向西扩张了。不过,它的科技水平却对穆斯林和东方具有碾压性优势,因此它能吞并金帐汗国、土耳其、中亚和东方的广大领土,并建立稳固统治。

  这样的国家,到了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去世时,已经扩张到了极限。

  我们可以具体分析分析。

  向西,有德国和奥匈帝国,俄国短期内根本啃不动,就算在巴尔干半岛扩张势力,也屡遭挫折;向南,有英国(以及后来德国)支持的土耳其,伊朗南部、阿富汗、印度(包括还没独立的巴基斯坦),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向东,已经扩张到了白令海峡,实在扩张不动了,就把阿拉斯加卖给了美国;而向遥远东方的南部,继侵吞了清朝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后,遭遇黄种人的政权核心区和人口密集区,也扩张不动了。

  一个不能再进行大规模军事扩张、不靠大规模战争来动员和凝聚人心的国家,沙皇的统治该怎么维持呢?

  历史上所有类似的军事国家,都很难维持长久。

  因此,只要假以时日,沙皇统治制度必然会崩溃。那时,俄国将爆发严重内乱。

  这当然是周边国家的机会。

  遗憾的是,当1917年俄国崩溃后,由于各种原因,周边所有大国都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而进入核时代后,1991年底苏联和平解体,别的国家也很难抓住这样的机会了。

  但在崩溃前,沙皇也会意识到政权越来越不稳。国内人口的膨胀、贫富差距的增大,都会让国内矛盾日益激烈。因此为了稳定政权,转移人民的注意力,沙皇就会继续对外扩张。这样,必然会发生到和强国开战的程度。

  而和强国开战,单独一个俄国,有胜算吗?

  相信读者都能得出结论:没有。

  是的,没有。但沙皇也不是笨蛋,他也会意识到这一点。沙皇以及俄国宫廷的大臣们固然想扩张,想掠夺财富,但也会掂量对手的强弱。具体来说,到了亚历山大二世时期,俄国的对手或敌人,主要是以下几个。

  1、德奥,这是最强大的敌人。如果要和德奥作战,继续向中欧洲扩张,俄国一定会拉上法国,自己是不敢单独挑战的。

  2、英国。但是,俄国海军远不如英国海军,俄国从没想过用海军和英国作战,自1905年海军被日本歼灭大半后,就更不用考虑这种可能性了。而俄国和英国争夺领土或殖民地,主要在西亚和中亚地区,这些地方远离俄国核心区,又有广阔的草原和沙漠,不利于大量陆军征战。因此,英俄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很小。

  3、土耳其。这倒是一块肥肉。但是为了争夺土耳其的地盘,俄国在这里和英法发生过大战,俄国惨败。就算以后英国放弃了支持土耳其,但德国又来了。因此,俄国如果想拿下土耳其,必须与欧洲所有列强为敌。以俄国的实力,显然做不到。德奥英法都倾向于用一个衰弱的土耳其,挡住俄国进军地中海的脚步。

  4、远东,主要是清朝。在十九世纪,大多数俄国人是藐视清朝的。因此只要机会合适,他们就会不断侵吞清朝在东北和西北的土地,前后一共吞并了300多万平方公里,甚至在苏联时期,还支持蒙古获得了独立,又让我国损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因此,说俄国是我国最大的敌人,毫不为过。

  对于这个观点,我可以再重复解释一下:由于制度和文化的原因,俄国/苏联需要不断扩张,才能维持其强盛。如果长期不扩张,俄国/苏联就会衰弱。而对于俄国来说,最好的扩张地点已经是中国了。因此长期来看,俄国是中国的最大敌人。

  当然,现在另一种文化已经严重侵蚀了中国,所以长期来看,中国最大的敌人有两个。甚至,新崛起的敌人一点都不比俄国弱。俄国,也面临这个敌人的严重困扰。

  这个话题就不多说了,继续说俄国。当1894年日本战胜清朝后,俄国也没有重视日本,这基于白种人对黄种人的长期偏见和藐视。因此只要机会合适,俄国还会继续在远东扩张。柿子挑软的捏嘛,西边已经捏不动了,而俄国又必须要扩张,当然要向东方的富庶之地开刀,这里可以为俄国提供丰厚的财源。甚至,1880年代以后俄国一直在考虑发展远东海军,还考虑了日本本土作战的可能性,假如日本“不老实”的话。

  幸亏亚历山大二世在1881年死了,否则他会向东方继续扩张吗?

  好像也不太会。因为他当时正忙于国内改革,他已经认识到俄国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干好。而且他是一个相对沉稳的人,在1877年的俄土战争中,因为英国的强烈反对,他并没有继续扩大战果,而且1878年在柏林,签订了在大多数俄国人看来对俄国很不利的条约。另外,在1881年他遇刺前一个月,也和清朝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归还了伊犁绝大部分我国领土。这两个事例可以充分证明,亚历山大二世不会贸然和强敌打一场没把握的战争。

  这样的沙皇,其国家很难陷入灭国的危险中。

  1881~1894年是亚历山大三世执政期,他会不会继续扩张呢?

  事实证明,亚历山大三世虽然取消了绝大部分改革措施,让俄国的政治发生了严重倒退,实行君主极权专制,但他是一个行事沉稳、意志坚强、非常懂得治国的沙皇,内政外交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在他执政的13年里,内政方面,大量引入外资,工业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农业方面,俄国农民的地位虽然没有得到大幅改善,但也没有恶化,因此得到了农民的鼎立支持。外交方面,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俄签订了新的关税协议,德俄关系得到了相当改善。

  这里再说说德俄关税纠纷,或者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贸易战”,由此可以观察俾斯麦对俄国的真正态度。

  之前说过,1873年经济危机后,俾斯麦从1879年开始,多次提高俄国农产品的关税,引发了俄国的强烈不满。后来关税高到什么程度呢?在德国的众多进口国中,俄国产品的关税是最高的。

  不是有三皇同盟吗?不是有《再保险条约》吗?德俄既然是盟国,为什么俄国在产品出口方面,反而遭到德国最大的抵制呢?俾斯麦的理由是要保护容克贵族的利益,保护德国农民的利益。但为什么美国粮食的进口关税都比俄国粮食低,这说不过去啊!

  当然,俾斯麦也有理由:美国粮食要经过大西洋运来,成本高啊,你俄国粮食运来多方便!当然,这条理由也遭到俄国的反对,双方不断打口水仗。

  在笔者看来,德国宁可低价进口美国粮食,也不愿意进口俄国粮食,反映出俾斯麦对俄国深深的敌意。他早已认识到德国最大的敌人是俄国,因此想不断激怒俄国,再激化巴尔干地区的矛盾,引诱俄国在巴尔干开战。然后,德国以奥匈盟友的身份,就可以对俄国开战了。当然,俄国在盛怒之下也可能会首先对德国开战,那时德国将是“被侵略”的一方,可以合法防卫了。因此,只要俄国对德、奥两国中的一个开战,老毛奇“先东后西”的作战计划将发挥作用,那时,俄国将被德国重创!

  这,就是俾斯麦给俄国下的套。他要用各种手段激怒俄国,但又要让德国显得很无辜,很没有侵略性,以赢得英国的同情和中立。

  这是深深埋在俾斯麦心底的、不可能对任何人说的计划,是极为深远的谋略。他想在他和老毛奇的有生之年,完成对俄国的致命一击!

  面对德国屡次提高关税,俄国人确实被激怒了,尼古拉三世,怒了!

  但是,他的做法并不是打仗,而是提高德国进口产品的关税。

  俾斯麦一看,呵呵?你提高关税了?好,我这边继续提高俄国进口产品的关税。

  俄国更怒了,我再提高关税!

  所以在1890年俾斯麦下台前,虽然两国在1887年签订了《再保险条约》,但两国的贸易量已经严重萎缩。很多俄国人认为,两国将必有一战,而且战争可能在短期内爆发。

  读者可以想想看,如果在1880年代,俄国忍不住愤怒而对德国或奥匈开战,结局将是什么?

  考虑到俾斯麦极善处理和英法的关系,尤其是德国海军还没发展起来,英国不可能对德开战,甚至在战争中有可能支持德国。就算不支持也无所谓,只要中立就行。另一方面,法国对德开战又怎么样呢?德国早已在西部挖了深壕,法国也不可能有太大作为。对了,当时法俄还没有同盟,俄国只能单独对德作战。就算法俄在开战前建立同盟,德国也不惧。俾斯麦和老毛奇,早就把德国的两线作战考虑进去了。

  因此,如果在1880年爆发德俄大战,德国一定会重创俄国,然后德国将向东部扩张,占有相当领土。以俾斯麦的手段,不大幅扩张领土是不可能的。而俄国,至少在未来几十年内很难翻身。那时,伴随着德国的超级强大,俾斯麦将成为知名度更大的首相,甚至成为近代史上的第一名人。而老毛奇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即使仍然不如拿破仑,也不会差多少吧。

  不过,亚历山大三世还是忍住了战争冲动。他,没有上俾斯麦的当。

  另一方面,法俄关系却在1880年代急剧升温,法国对俄国的投资也急剧扩大,最终导致1892年法俄同盟的初步建立。

  从发展趋势来看,这也很正常。经过了1870和1880年代的很多事情,俾斯麦应该早已明白,要击倒俄国,就得让俄国有胆量开战。而只有在和法国结盟后,俄国才有可能这么做。

  因此,俾斯麦虽然想同俄国在1890年续签三年一期《再保险条约》,但存续期如此之短,也反映出他的故意。加上威廉二世的反对,不签就不签吧,也无所谓。而俄国一看已经和德奥没有同盟条约了,只能去找法国结盟。

  但是,俾斯麦下台后,德俄关系立刻得到了大幅改善。

  1890年3月以后,德国的新首相是卡普里维将军,他力主和俄国签订新的贸易协议。于是在1892年,两国签订了互相大幅降低关税的新商贸协议,德俄两国的贸易关系得到了大幅改善,两国发生战争的可能性,短期也大幅降低了。

  俾斯麦肯定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但威廉二世和卡普里维很高兴,因为这是他们的“政绩”。不管怎么说,德俄贸易大幅改善,对两国都有好处。

  另一方面,亚历山大三世,以及他的财政大臣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1849~1915),也非常高兴,因为德俄贸易的大幅改善,对俄国的好处更大。因为德国需要俄国的低端产品,可替代性较强,而俄国却需要德国的高端产品,可替代性较弱。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俄国财政大臣维特,他是当时俄国第一流的人才,代表俄国进行过两次重大谈判,都取得了胜利,第一次就是德俄商贸谈判。考虑到这德俄的军事、经济体量以及地理位置,这场谈判的意义非常重大。第二次就是日俄战争后的和谈,俄国已经惨败于日本,但维特很会谈判。谈判的结果是:俄国虽然丧失了满洲南部和库页岛南部,但却保留了满洲北部和库页岛北部,也没有赔款,所以他回国后受到了尼古拉二世和其他俄国人的热烈欢迎。另一方面,日本却发生了骚乱,因为日本人觉得吃了大亏,要严惩代表日本谈判的全权代表。

  顺便说一句,并不是当时的日本代表不努力,而是日本天皇和首相要求对俄做出让步。而日本之所以做出巨大让步,是因为当时谈判在美国朴茨茅斯举行,美国人更同情俄国人,说如果不能达成协议,美国将不再支持日本。另一方面,英国也觉得“差不多了”,不想让俄国太衰弱,希望俄国在远东成为制衡日本的一股力量。所以在英美的影响下,日本最高层不得不让步。

  但不管怎么说,是维特为俄国争取到了最大利益,他的才能再一次得到展现。在日俄谈判前,俄国没人想去,被沙皇点名的人都找理由推脱,因为都知道要去“丧权辱国”,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没人愿意做。最后沙皇不得不找到失宠的维特(之前沙皇已经撸去了他财政大臣的职务),而维特不辱使命,超预期完成了任务。当俄国人知道还能保留满洲北部和库页岛北部时,都高兴得要命。

  在1880年代,由于在德俄外交中维特和俾斯麦经常见面,俾斯麦也极为赏识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夸赞维特。这不是敷衍,更不是虚词,在俾斯麦看来,当时俄国最厉害的人就两个,一个是亚历山大三世,另一个就是维特。新沙皇和维特都是政坛新人,以前俾斯麦并不了解他们,但在“过招”之后,俾斯麦领教了他们的厉害,因此对俄国绝不敢掉以轻心。

  维特的功绩远不止于谈判。他头脑清晰,在当俄国财政大臣的十几年间,为俄国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大量引进外资的具体工作都是他做的,他还让俄国铁路里程扩大了一倍,还极为重视俄国的农民问题,推动农民获得土地。在他1904年离开财政大臣一职时,为俄国积累了3.8亿卢布的财政盈余,可以支撑几个月的大规模战争,这让沙皇在日俄战争初期毫不担心。另外,他还洞悉国际局势,很多方面都有先见之明。如果俄国能重用他,采纳他的意见,远远走不到垮台的地步。可惜由于他的多次直言和预料准确,反而让尼古拉二世不痛快,1904年以后担任虚职,1905年在完成日俄谈判后又快速失宠,几年后退休写回忆录去了。他给沙皇的种种建议,后面在介绍尼古拉二世时再说,现在还是继续说亚历山大三世。

  亚历山大三世是一个铁腕治国的沙皇,按照我国的话来说,就是“朕即国家”。但历史的吊诡之处是:虽然在他统治的十三年里,俄国政治极大地倒退了,但俄国经济却越来越好,外交方面也取得了和法国建立同盟的重大成果。因此,他在国内获得了无上权威。除了知识分子阶层,俄国几乎所有人都支持沙皇的统治。这种威望延续到了他的儿子尼古拉二世,让尼古拉二世在继位之初,就有个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为什么亚历山大三世做得这么好呢?

  因为在治国方面,他知道进退。

  他意志坚强,认准的事绝不回头。但是,他的决策又不会把人逼到绝路。在他执政末期,他对俄国国内的少数民族也多加体恤,赢得了少数民族和异教徒的称赞。可惜此时他已经命不久矣了。在外交方面,他多次忍受了奥匈的挑衅,宁可在巴尔干半岛丢脸,也绝不发动战争。在远东地区,他也没有继续找事儿。也就是说,在对外扩张方面,亚历山大三世极能忍耐。因为他知道,以俄国的国力,现在无法和强国作战,必须先搞好国内再说。极权怎么了?只要俄国人支持他的统治就行,而且事实也是这样。他在大多数俄国人心中,威望越来越高。

  他的生活也相当简朴,当然这是用皇帝尺度来衡量的。他非常自律,对皇后也很专一。总之,在个人生活方面,他的瑕疵很少。

  这样的沙皇,让俄国国内日益稳定,也让俾斯麦不可能获得机会。

  遗憾的是,或者说--必然的是,俄国有连续两位雄才大略的沙皇,已经运气很好了。沙皇也是人,有雄主就有庸才,在锦衣玉食、阿谀奉承的成长环境中,不可能每个皇位继承人都能意识到创业之艰辛、守成之艰难。到了尼古拉二世(1868~1918)时,俄国终于迎来了一位庸碌之主。而且事后证明,他也是亡国之君。

  但是,在尼古拉二世继位之初,没人认为罗曼诺夫王朝会终结在他手里。因为俄国国内虽然仍有各种矛盾,但都在缓和,国势看起来很好。从个人品行来看,他心地善良,待人温和,虽不善言辞,但一旦想去劝说谁,往往能获得成功。这倒不是因为他沙皇的身份,而是他确实很随和,这种个人魅力让人难以抵挡。而且从智力上说,尼古拉二世也绝不是笨蛋,他说出的话听起来好像很在理,举止一般都很得体。他也很尚武,这方面保持了沙皇的一贯传统。尤其是在1898年,他和俄军普通士兵一起,8小时负重行军40俄里(42.75公里)。这种体力以及和愿意和俄军同甘共苦的精神,赢得了俄军官兵的一致称赞和拥戴,连威廉二世也发电报祝贺。

  家庭生活方面,和他父亲一样,有一个相互深爱的妻子。所以他的风流韵事也很少,这对皇帝来说,算是极其难能可贵了。因此,这样的沙皇,怎么可能是亡国之君呢?

  可惜他就是亡国之君。

  因为,他根本不是治国的料。

  从治国角度说,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敢于轻率地侵略,敢于轻率地和强国陷入战争,拿国运豪赌。

  这一点,在日俄战争中已经充分体现出来。

  说到日俄战争,必须从1898年俄国占领旅顺和大连说起。前文说过,1897年德国强占了胶州湾。这让俄国心里也痒痒得狠,于是尼古拉二世在一帮军人的怂恿下决定:出兵占领旅顺和大连!反正现在清朝北洋水师已经被日本歼灭,日军也退出辽东半岛了,旅顺这么好的港口如果不赶紧占,被别人占了怎么行?!

  于是,俄军几艘满载士兵的军舰来到旅顺,要“租借”旅顺港和辽东半岛!

  清朝当然不想答应,但能不答应吗?俄舰在海面上晃悠了好几天,清朝再不答应就强行登岸了!形势万般危急时,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出面,贿赂了清朝大臣李鸿章50万卢布(合白银10万两)、张荫桓25万卢布,让他们紧急劝说慈禧太后。最后,慈禧同意了俄国的要求,从此俄军登陆旅顺,开始入侵东北腹地!

  强盗!!

  清朝,又遭到了奇耻大辱!!!

  顺便说一句,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篇文章叫什么《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真中堂个屁!李鸿章和张荫桓,就是彻头彻尾的卖国贼!

  实际上,在俄军强行占领旅顺前,维特是坚决反对的。在御前会议上,维特向沙皇陈述了反对的理由:

  1、之前为了调停中日战争,逼日本撤出辽东半岛,俄国已经声明不侵犯中国。正是在这种大义下,加上英美的斡旋,以及清朝3000万两的赔款,日本才撤出辽东半岛。现在日本刚走,我们就来占,不符合大义。

  2、俄国和德国不同。德国不是中国的盟国,但现在俄国通过《中俄密约》,已经是中国的盟国了,哪儿有侵占盟国的道理?

  3、由于我们的斡旋,以及李鸿章的“联俄抗日”的政策,加上我们贿赂李鸿章300万卢布(60万两白银),清朝同意我们在东北发展商贸,尤其是修一条贯穿中国东北的铁路(中东铁路,此“中东”非彼“中东”),并和西伯利亚铁路接轨。而且,西伯利亚铁路(以及支线)也可以穿过中国蒙古和东北,这都是巨大的利益。一旦侵占旅顺,300万卢布打水漂是小事,但清朝必然不再愿意和我们合作。

  4、现在俄国在朝鲜的影响,比日本更大(笔者注:这是因为朝鲜政府想通过俄国抵消日本的影响),而且并未与日本成为敌人。与此同时,俄国也和中国保持了友好关系。因此,甲午战争后由于俄国的努力以及清朝(李鸿章)的作为,俄国在东北和朝鲜已经获得了比日本多得多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何必去占领旅顺呢?

  5、从发展俄国海军的角度看,旅顺也不合适。俄国海军的重点首先是波罗的海,以及北冰洋的摩尔曼斯克,现在摩尔曼斯克还没有修好,就要侵占并修建旅顺港,俄国的国力未必能支撑覆盖面如此大的海军。尤其在远东,现在日本很强大了,俄国海军没必要在远东发展,至少现在不合适。

  6、一旦俄国占领旅顺,英美肯定强烈反对,日本会更强烈地反对。为了安抚日本,我们至少要让出在朝鲜的利益。而且,清朝也将不再信任我们,很可能转而和英美日合作。这种道义、政治、经济上的潜在巨大损失,能通过占领旅顺弥补吗?

  说得条条在理。

  当然,这是笔者根据维特的回忆录总结的,把他在御前会议上和之后多次对沙皇的劝告,全都总结在一起了。

  可惜,维特无法说服沙皇以及众位军界大佬。因为在俄国军方和皇室看来,以上理由都不算什么。俄国迟早占领中国东北全境!日本?撮尔小国,它敢来打吗?如果以后俄国吞并了中国东北,所有利益都是俄国的!

  俄国的侵略本性,再次暴露无遗。

  维特毕竟是个俄国人,必须听命于沙皇,忠于俄国。之后他又劝过沙皇几次,全部无效。于是,当俄国军舰在旅顺外面晃悠时,他再次贿赂李鸿章,并贿赂张荫桓,实现了沙皇的意图。1898年3月,张荫恒协助李鸿章,与俄国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把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水面租给沙俄,为期25年。

  再次鄙视一下李鸿章。虽然在当时的情境下,任何人去谈判都是丧权辱国的结果,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割地赔款可能也是不得不答应的条件,但多次收受对方巨额贿赂,满足对方要求,性质就完全变了。李鸿章,就是清末最大的汉奸卖国贼!

  沙俄强“租”旅大后,英国为了防止德国和俄国在中国北方做大,1898年6月,英国强租香港99年,7月强租了威海卫,还要求清朝不能将长江流域租给他国,并请建多条至长江流域的铁路。法国,要求清朝不得将云南、广东、广西等省让与他国,并承建法属越南至云南昆明的铁路。日本,也要求福建不得租给他国。1898年末,东三省、山东、长江流域各省、福建、广桂滇琼四省,分别成为俄、德、英、日、法势力范围。1899年,美国又提出各国在华利益“机会均等”的“门户开放”政策。

  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上写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至是而中国割地之举,殆如司空见惯浑闲事矣。”

  痛彻心扉!!

  各国抢地的最高潮是什么样呢?是各国公使向清廷抗议,别的国家抢的太多了,怎么给我的那么少!

  比如,俄国占了旅顺后,仍然贪心不足,说西伯利亚铁路的起点是彼得堡,终点是武汉(汉口)。英国大怒,向清廷交涉,提出山海关以南的铁路由英国承建。俄国大怒,又向清廷交涉,英俄两国公使到清廷一起吵,差点为此开战!最后俄国让步。当然,他们忌惮的是英国的实力。

  又比如,英国要强租香港九龙,租期99年。李鸿章说:租就租吧,但别在山上筑炮台。英国公使又大怒,拍案吼道:少废话(勿多言)!我们为什么要九龙?因为法国已经占了广州湾!你们要是能让法国离开广州湾,我们立刻撤回!李鸿章面色凄惨,默然无语。

  痛彻心扉!!!!

  逼到这份儿上了,1898年6月11日,清朝开始了戊戌变法,但103天宣告失败。民间,1899年义和团运动全面爆发。所以,义和团运动是有深刻历史原因的!从本质上说,绝对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俄国以保护侨民的名义占领东北全境,义和团运动结束后又拒不撤军,反而不断增兵。俄国的行为让英美日极为不满,三国都坚决要求俄国离开满洲。尤其是日本,多次和俄国展开外交斡旋,并提出各种变通方案,但俄国不仅拒不撤军,而且也不答应日本的要求。俄国的态度就是:这个地方我已经占了,你能拿我怎么样?

  有一次,一位俄国亲王在和日本外交官谈话时被问得烦了,就对日本人说:日本应该多操心本土的安全,不要总是关心俄国占领满洲和俄国的远东舰队。日本海军,要多考虑怎么保卫日本本土。

  太傲慢,太嚣张了!

  这种赤裸裸的威胁,加上俄国始终在大力加固旅顺港,增调军舰来旅顺,已经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远东舰队。俄国还在东北屠杀和驱逐中国人,俄国人在源源不断地进入东北。这架势,看来要把中国东北都占了,变成俄国在远东的一大块经济和军事重地。

  如果这事办成了,以后大量俄国人继续南下,中国腹地怎么办?

  为了对冲俄国人屠杀和驱逐中国人的行动,清朝号召关内百姓向东北移民。哎,大清啊大清,是绝对不可能放弃东北的,那是满族人的祖地!但国家实力衰弱不堪,不敢和俄国打仗,只能用这种手段来对付俄国了。

  另一方面,站在日本的角度来看,如果满洲以后都将是俄国人,而且俄国已经发出了对日本本土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没有英美的支持,日本会不会拼死一搏呢?

  别说日本以前早有占领满洲的计划,就算没有,现在也要尽量阻挡俄国对满洲的占领。决不能等俄国完全准备好,那时日本的恶劣境况将不可想像!

  所以,除了开战,当时的日本,已经没有选择了。俄国的人口是日本的三倍以上,综合军力是日本的五倍以上,对日本来说,开战就是豪赌,日本也需要下很大决心。但如果现在不趁着俄国立足未稳、有英美的支持时豪赌,以后输的可能性更大。

  从1898到1904年,维特始终在劝说沙皇对日和谈。1902年当他访问日本、亲眼见识了日本的国力后,更是坚定了这个看法:俄国必须对日和谈,满足日本的要求。而且日本提出的条件,在维特看来不算苛刻,因为日本也不想和俄国这个巨无霸打,它一定要提出俄国可以接受的条件。但是,如果连日本提的不算苛刻的条件都不满足,战争将不可避免。而战争,对于俄国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但是,俄国始终没有满足日本的条件。于是在1904年1月,日俄战争爆发,然后以俄国的惨败收场。

  表面上看,俄国损失并不太大,还保留了满洲北部和库页岛北部。但是这场失败,对于沙皇威信的打击是极其巨大的,随着战争局势的恶化,俄国所有潜在的、早已积累的矛盾,在1905年来了个总爆发。这些,在本系列之前已经说过了。虽然尼古拉二世暂时渡过了危机,但危机仍在继续发酵。

  不过,他显然没有吸取教训,在1914年禁不住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宣战,宣布全国总动员,并发兵攻打奥匈。这又是一次毫无成算的行为,轻率地发动战争,拿国运豪赌,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俄国在屡受重创后,国内矛盾于1917年再次总爆发。而这一次,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了,尼古拉二世成了亡国之君,并于1918年,全家被杀。

  在国家前途、皇室前途面前,个人尊严乃至俄国的尊严,真的那么重要吗?就算已经有了法俄同盟,法俄 vs 德奥,法俄真的有胜算吗?真的就不担心德国在战前紧急满足英国的各种要求,让英国置身事外吗?如果德国执行“先东后西”的作战计划,俄国怎么应对德国的200万大军?这是全世界最精锐的陆军,俄国就算有565万现役和预备役军人,但武器装备够吗?工业生产能力够吗?当时的俄国,显然没有足够的武器装备,否则也不用一波波动员了。另外,如果英国不参战,法国陆军从西面到底能牵制德国多少兵力?俄国是否对法国太乐观了?

  在宣布总动员、对奥匈作战之前,尼古拉二世事先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长期严肃的考虑。如果没有足够的胜算,至少要保持不败,因为他已经惨败过一次了,他和俄国,都绝对经不起第二次惨败。但是,他却再一次拿国家前途豪赌。就算他受了国内强硬派的挟持,也要力排众议,停止战争动员。

  从治国角度说,这就是尼古拉二世最大的缺点:敢于轻率地侵略,敢于轻率地和强国陷入战争,拿国运豪赌。仅此一条,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国家统治者。

  看看俾斯麦,看看亚历山大二世和三世,谁敢贸然和其他强国走到战争边缘?贸然和其他强国开战?在普鲁士国力已经如此强大,尤其是军力比奥法都强很多的情况下,俾斯麦发动普奥、普法战争,都要用种种计谋,让对方首先开战,而且要让对方陷入外交孤立的境地。政治上,俾斯麦算无遗策;军事上,老毛奇算无遗策,他们自信一旦开战可以碾压敌人,这才敢打。

  但是,尼古拉二世的两场大战,很大程度上都是他自找的,事先毫无成算,而且在结盟方面也没有任何优势。日俄战争,基本上是俄国在单独对抗有英美支持的日本,本质上是以一敌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打时,他也没有把英国拉进来,是德国犯了严重的错误,让英国主动加入了法俄一方。

  写到这里,可能读者会问:难道老毛奇“先东后西”的计划就有胜算?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吗?德国不也得和奥匈以及意大利结盟吗?因此,俄国依靠法国的力量,又有什么不对的?

  对此,我的回答是:从1880到1910年代,以德国的国力,在西面对法国采取守势,东面对俄国采取攻势,就算没有奥匈的帮助,德国也能取胜,至少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也就是说,德国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对法俄处于不败之地。

  这就是俾斯麦和老毛奇,比威廉二世、拿破仑三世、施里芬、小毛奇、尼古拉二世、约瑟夫一世等绝大多数寻常或庸碌之辈,高明得多的地方。

  当然,前提是奥匈不能帮助法俄,英国也要置身事外。而这些前提,俾斯麦是完全可以满足的。

  相比之下,尼古拉二世发动大战,他能保证以俄国自身的力量,至少能立于不败之地吗?

  从两场战争的实际进程和结果来看,都不能。

  这就是层次、境界的根本差别。

  如果两个治国者有了这种本质差别,假如他们都长期不死的话,那么长期结果就是:一个国家兴盛,另一个国家灭亡。

  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打个仗嘛,有这么严重吗?欧洲中世纪的君主们打仗往往都很随意,打不赢再来就是,哪儿有这么严重。

  这么说话的人,没有看到自拿破仑开始,战争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

  拿破仑大力宣传民族和国家概念,让战争变成了国家与国家、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全民战争。他自己首先这么做,初期取得了巨大优势,所以后来其他国家都学他。因此,从拿破仑开始,国家之间的战争,尤其是强国之间的战争,绝对不是双方军队和君主之间的胜负那么简单,那是全民参与,是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胜负!胜者和败者,各至少有几十年的好运或厄运。

  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已经绝不是过去那么简单的事了。

  核武时代,更是如此。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每次出手,都要事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早就说过了。我们的祖先,早已总结出了治国打仗的最高智慧!在政治和国家、民族长远生存和兴旺层面上的俾斯麦,和军事上的老毛奇,是拿破仑开启了新的战争形式后,最早达到这个最高境界的人!

  所有事情,在最高境界上都是相通的。投资大师巴菲特说过:保住本金,不要亏损,是第一要务。在这个前提下,再考虑赚钱。

  说完了尼古拉二世在治国方面最大的不合格之处,下面继续说他其他方面的严重缺点。

  但是写到这里,不算前面几十篇文章的链接,仅正文就有11000多字了。哎,还得再来一篇。我很想快点写完,因为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干,但必须把问题讲清楚、讲透彻,所以绝不能偷工减料。下一篇,我保证是本系列最后一篇!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博弈--驻京办主任的周旋  官场争锋

官位            宦海浮沉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不定期得到风云野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